书剑江湖,八十年代有什么电视剧让你念念不忘

2023-06-08 114阅读 0评论

书剑江湖,八十年代有什么电视剧让你念念不忘?

永远的87版《红楼梦》

在87年以前,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宝黛钗 ,当87年红楼梦一出,红楼梦中人的形象就在人们心中定型了。

书剑江湖,八十年代有什么电视剧让你念念不忘

为87版《红楼梦》作曲的王立平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红楼梦》就是中国人心尖儿上的宝贝。将来的人还可以把《红楼梦》再重拍一百次、一千次,还可以再拍一百年、一千年,总会有人超越前人。我们的责任就是用自己的才华、努力和心血,筑起一道《红楼梦》的高墙,让后来的人超越时,知道没那么容易。

如今35年过去了,他们所筑起的高墙,依然无人超越。

究其原因,豆瓣有位网友说得极好:

老一代影艺人是以一种虔诚的态度对待红楼梦的。

那是大师尚未远去,人心尚有敬畏的年代。

何为耐心

87版《红楼梦》历时近5年。

光是前期准备就用了1年。

在接下拍摄《红楼梦》的任务时,导演王扶林停掉了所有工作,潜心研读《红楼梦》,单单人物分析,前情回顾,便写了厚厚一本《导演阐述》。

“那一年,我竭力要做的事,就是全面理解《红楼梦》的内涵、曹雪芹的生平等等。其实,花一年时间全部理解是不太可能的,但我尽力而为。”

是态度,亦是尊重。

剧本的撰写更是苛刻到一字一句。

王扶林和剧组邀请了诸多文学大师和红学专家担任顾问团:“我们不能放过每一个细节。”

周岭每写一集剧本,都会附带写一封信给红学泰斗周汝昌,介绍自己为什么这样写,遣词造句的用意,周汝昌的回信也认真,有时刚回了一封信,过了几天,又寄来新信:“我收回之前的意见,这里还是这么改更合适。”

87版《红楼梦》剧本1983年3月起稿,但直到1987年1月才最终定稿。

字字斟酌,句句考究。

相较于今天的“抠图”盛行,87版《红楼梦》碾转全国十余省城市,41个地区,219处景点,搭建了大量实景,搭建完之后,还要第一时间请红学专家查验。

“秦可卿出殡”那场戏,就被指出“荣宁街”的牌匾不对:宁是兄长,荣是弟弟,所以应该称为宁荣街,于是又连夜制作,更换牌匾,才开始拍摄。

而那时选角,名气不重要,流量不重要,经验不重要,背景不重要,从全国层层选拔,只为挑选出符合角色气质的演员,但挑选出来,仅仅是开始。

所有演员在开拍前,都要参加培训班,学习琴棋书画,熟读原著,听名家大师解析红楼梦,了解相关知识,分析人物,撰写人物小传,将自己真正融入进红楼。

编剧周雷总起“红学概论”;

中国红学会秘书长胡文彬续讲“国内外红学研究概况”;

明清史及戏曲研究专家朱家溍介绍“《红楼梦》中的北方生活习俗”;

红学泰斗周汝昌辨析“《红楼梦》原著的优与续书的劣”;

民俗大家邓云乡先生手把手教演员如何拿起放下茶杯,怎样踩碎步;红学家启功亲自示范古人作揖的动作,还嘱托编剧一定写在剧本里,不能弄错.......

炎炎夏日,老先生们顶着日头,坐公交穿越大半个北京城来讲课,年纪大的,连咳带喘,但坐到椅子上,张口就是《红楼梦》。

周汝昌先生同宝钗的饰演者张莉分析红楼梦

黛玉漱口,以手帕掩面,不失礼,也不冒犯别人

男子见人作揖,女子见人行万福礼

培训班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做小品。

演员在小品课上可以随意组合,表演任何人物,导演觉得你适合哪一个,你便是那个角色的候选人,否则就要继续寻找适配的角色。

因此最终演员名单,和一开始定的,很多都是有出入的。

张莉一开始出演的是丫鬟紫娟,等试完妆,导演觉得她的气质和宝钗很像,就这样成为了宝钗;袭人的扮演者袁玫进组前想演王熙凤,进组后觉得自己没那股泼辣劲,于是成了宝钗组的候选人,后来又成了鸳鸯,等到正式定角,她又成了袭人;沈璐本是林黛玉的候选人,后来却成了泼辣刁蛮的秋桐.......

那一个一个的书中人,就是这样一遍遍磨出来的。

黛玉在船舱的戏,看起来只有几秒钟,拍起来却花了很久:黛玉掉泪、黛玉泪眼看烛光、雪雁送药──摄像机掉来掉去,正面拍、侧面拍、背面拍、仰拍、俯拍、推过去、拉出来……

饰演袭人的袁玫后来回忆道:“那个时候拍戏,有时候一天拍一两个镜头。有的时候说今天拍得不错,拍了10个镜头。大家觉得拍得很多很多了,因为每个镜头都是在打磨和认真,反复地斟酌中拍下来的。”

不是拍不了,只是不愿意敷衍。

现在对拍摄的作品,心怀敬畏的剧组,还有多少?

现在会用心打磨一个剧本,乃至一字一句都不肯放过的剧组,还有多少?

现在肯花心思,“选”出一个演员,“磨”出一个演员的剧组,还有多少?

现在能让每个画面都经得起琢磨,经得起推敲的剧组,还有多少?

何为用心

此前有网友分享了一组红楼梦的手稿。

那是杨树云为87版《红楼梦》绘制的妆造手稿。

黛玉

元春

秦可卿

作为87《红楼梦》的造型总设计,杨树云进组后将《红楼梦》翻来覆去读了7遍,听红学专家讲课,做足功课才开始设计剧中每个人的发型妆容。

在此之前,人们对《红楼梦》形象的了解,不是画,就是戏。

《红楼梦》中的人物,究竟化什么妆,梳什么头,带什么花,带什么首饰,全是摆在杨树云面前的难题。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是《红楼梦》里对黛玉的描述,单这个“罥烟眉”就难住了杨树云。

杨树云翻遍古籍,才从曹雪芹好友的诗中“遥看丝丝罥烟柳”获得灵感,遂将演员原本的眉毛全部拔光,以下垂柳叶为原型,创作出了罥烟眉。

红楼梦一百多号人,每个人妆容、发型、头饰均是不同风韵。

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

脸若银盆,眼如水杏

一双丹凤三角眼

两弯柳叶吊梢眉

不同的场景下,每个人的妆容亦是不同。

“黛玉素妆”、“晴受病妆”、“宝钗华妆”、“平儿泪妆”、“袭人佣妆”、“妙玉禅妆”、“元春宫妆”、“可卿艳妆”、“李纨淡妆”.......

单单王熙凤,就有“大妆”“盛妆”“宴妆”“艳妆”“正妆”“家居妆”“残妆”“囚妆”“病妆”“死妆”等几十种妆容。

探春远嫁时戴的银点翠头面

尤二姐戴的偏凤钗

而服装设计师史延芹,她为87版《红楼梦》设计超过2700件服装,至今看来,仍是惊艳,从主角到配角到普通的下人,每一件都有背后的深意。

其实最开始,没有人看好这个独自来北京,毛遂自荐的设计师,只让她在片场做服装打杂的活,后来因为人手紧缺,才让她参与设计。那个寒冬,史延芹在没有暖气的临时平板房里,用15天赶出了48张设计稿,证明了自己。

她用精细的剪裁设计弥补人物身材的不足,用多彩分明的颜色造就层次的画面,用考究的细节呼应人物性格,同时吸收中国历代服饰文化最美的元素,设计出了一套又一套的经典服饰。

林黛玉的服装

多以白色、淡蓝、淡绿、粉紫为主

同时配以梅兰竹菊等图案

宝钗则以蜜合色为主

配以象征富贵的牡丹花图案

秦可卿出殡一幕

史延芹设计了700余套的衣服

均大多数只穿一次

但上至达官贵族,下至升斗小民

没有一件是敷衍了事的

元妃省亲中

500多套服装,同样无一重复

《红楼梦》要拍成电视的消息传出后,当时已经颇有名气的王立平找到王扶平,开门见山就说:“我愿意把我创作的黄金时代贡献给《红楼梦》。如果我试写一个主题歌,如果你们觉得好,你就用我;如果写的不好,我一分钱不要,我自己就走。”

此后,他跟着剧组一起研究《红楼梦》,研究有关史料,历时4年,为《红楼梦》谱写了13首歌曲,仅一首《葬花吟》就耗时一年零九个月。

音乐声起,红楼一梦三十年。

满腔惆怅、无限感慨。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都只为风月情浓。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我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维护曹雪芹的尊严。”

王立平这样说道。

而这也是其他所有人共同的心声。

经典无他,唯用心尔。

何为细心

几乎每一年,我都会将87版《红楼梦》再看一遍。

每一次看,都能从细节里琢磨出点新的东西,也愈发感慨这部封神之作的强大。

黛玉初入贾府,镜头特写了黛玉的纤纤玉手,几秒钟的镜头,杨树云却专门花了两个小时,来为陈晓旭的这双手化妆,当真是指如削葱根,美如柔荑。

剧中另一个对手的特写,是宝钗带着红麝香珠,肌肤丰泽,让宝玉心动。

然而这手其实属于迎春的扮演者金莉莉,张莉的手虽然也好看,但王扶林却觉得还不够丰腴,没有原著中“一时褪不下来”的感觉,于是他将剧中所有的女演员召集过来,一双手一双手的对比,才找到了那双“肤如凝脂”的手。

《红楼梦》中阊门外十里街,在原著中并未赘笔多言,在荧幕中也是一闪而过,但邓云乡先生接到任务便诚心以待。

他联系苏州画家、诗人王西野先生,参考“七里山塘”的山塘街,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布置这条二百年前的小街。

甄士隐抱着女儿看的泥人,是苏州博物馆里清代前期的虎丘泥人,这虎丘泥人在《红楼梦》中也有迹可循,六十七回中就提到:“一出一出的泥人儿的戏,用青纱罩的匣子装着,又有在虎丘山上作的薛蟠的小像,泥捏成的与薛蟠毫无相差,宝钗见了不禁笑起来了”,并且是由馆中一位会捏泥人的老先生充当临时演员。

街上的年画,则是苏州刺绣研究所主任徐绍青先生所珍藏的乾隆年间的木版年画。

右侧卖赤豆糖粥的小摊,估计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在意,但邓云乡却特意布置了苏州街头消失多年的有江南地方色彩的吃食担子 —— 竹制“骆驼担”。

邓云乡不要像十里街,他要这里就是二百年前的十里街。

秦可卿出殡是剧中的大戏。

作为美术设计的刘宝俊,完全按照明清出殡礼仪来设计这个场景,为此他专门请来了曾经参加过吴佩孚出殡的82岁高龄老人洪师傅,以及洪师傅的同事们,用了1年的时间,制作了“出殡”时大批的纸扎(北京旧时叫“烧活”)。

从各种幡旗、以及礼仪中的纸扎开路鬼、打路神、相辅、 相弼、银山、阴亭、仙童献果、各种大小车辆,无一不精致。

87版《红楼梦》第4集中,贾宝玉来看薛宝钗,走动中可以看到房中挂着四幅字,没有特写,也并不清楚,观众大多数都不会在意。

而那四幅字分别是:《春情》《思君恩》《婕妤怨》《汉宫曲》,都在预示着宝钗之后的命运,即使知道没什么人注意,但剧组却没有就此随意以待。

甄士隐请贾雨村吃螃蟹,用的是蟹八件。

装茶用的是锡罐,因为没有异味,不易氧化,古代常用它来储水和储茶。

怡红院用的是铜的喂食器,对比下,凤姐屋里则用的是银制的,身份等级一目了然。

藕香榭听戏吃饭,不但花几样式不一,什锦攒心盒子也是精美异常。

道具师马强制作的宫灯,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太多的细节,太多的讲究。

让87版《红楼梦》在35年后,依然能够带给人新的惊喜。

《红楼梦》播出后,迅速火遍全国,导演王扶林也不过拿了400元奖金,但他却觉得,能让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继承下去,让更多人看到中国的《红楼梦》,一切都值了。

正如剧组摄像师李耀宗所说:大家都想着往前冲,人人都想占点儿便宜。这跟过去不一样。进剧组的人,大多都很单纯地想着,我能为《红楼梦》做什么。

王熙凤的最后一幕,是在东北的雪地中拍摄。

零下32度,邓婕穿着破衣服,赤裸着脚被拖着走,到最后直接冻晕过去,却始终一动不动。

那时化妆没有现在方便,不管是主角配角,都得凌晨三四点起来排队化妆,年轻的女孩子要把眉毛拔光,方便重新画眉,亦没有一个人抱怨,一个人拖拉,大家都发自心底,想尽自己所能,呈现出一个更好的红楼梦。

纯粹与极致,初心与敬畏。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单纯的想把一件事做好,做到极致的人,才有了这部无法复刻的经典。

在网上有句对87版《红楼梦》的评价获得了点赞无数:我以为87版《红楼梦》只是中国电视剧的一个起点,没想到,它竟然是最后的巅峰。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

查良居士十大武侠小说?

查良居士就是金墉,原名查良墉,武侠小说集大成者,作品,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鹿鼎记,飞狐外传,雪山飞狐,连城诀,天龙八部,白马啸西风,笑傲江湖,书剑恩仇录,侠客行,碧血剑,鸳鸯刀,还有一部中篇越女剑。奠定了武侠宗师的位置,被称为成年人的童话。

金庸小说经典武侠?

是在《天龙八部》中萧峰。他是一位很悲情的人物,虽然武功高强,但是他想要的却得不到,能够得到的却又不想要,把他心里面的矛盾心理体现的淋漓精致,并且在最后萧峰敢于和自身的命运作斗争,但是又成为了国家争斗的最大牺牲者。金庸一共创作了15部武侠小说,有《天龙八部》,《神雕侠侣》,《飞狐外传》,《雪山飞狐》,《射雕英雄传》,《倚天屠龙记》等等,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最巅峰的一部就是《天龙八部》。

为什么吕颂贤版的笑傲江湖比较经典?

其实原因就一句话:这个版本最贴合原著。

我记忆中修改过的部分全加起来总共只有以下几点:

1.第一集开场是故事开始前的n年,有一天嵩山、泰山、华山、恒山、衡山五派一起在封禅台开会。左冷禅希望能把五派结成一个联盟,其他四派均不同意。此时任我行杀到,与每一派的掌门都进行了比试,只有左冷禅与任我行打了平手,其他掌门人都打不过任我行。任我行走后,其他四派认为结盟确实很有道理,因为日月教太强大了。而左冷禅作为五人中武功最高的,就被推选为盟主。任我行回黑木崖后不久,因为被左冷禅打伤还没痊愈,就被东方不败趁机篡位了。

点评:这第一集的背景交待个人认为是非常良心的。因为我自己在看书时一开始就有点混乱,怎么一会儿说令狐冲他们是华山派的,一会儿又说是五岳派的呢?那么他们到底是哪一派的?后来才慢慢领悟,原来五岳派是一个联盟的名字,华山派是联盟中的一员,类似法国和欧盟的关系。电视剧的这一改动就使我这种地理不及格的也能看得懂。

2.桃谷六仙改成四仙。

点评:显然是为了节省经费。四个傻子和六个傻子也没太大区别,TVB的穷也是出名的,所以可以理解。

3.梁发和平一指都没死,梁发还在最后一集被令狐冲“任命”为华山派掌门。

点评:可以看出导演的仁慈,认为这种对剧情影响不大的配角可以少死一个就尽量少死一个吧。尤其让梁发做华山派掌门,算是个很好的交待。因为原著的结局并未说明一盘散沙的五岳派以后会怎样发展,这点我认为是金老考虑不周了。

4.岳灵珊在死前与令狐冲在一所房子里独处过几天时间(那时她已与林平之结婚了,而林平之为了报仇弃她不顾)。任盈盈还为令狐冲高兴,想着他终于和最爱的小师妹在一起了,就独自回了黑木崖。可令狐冲此时对小师妹只剩下亲兄妹一般的亲情了,因此得知任盈盈走了很快就去追她了。

点评:很多人看完原著后都会产生同一个疑问:令狐冲真正爱的到底是岳灵珊还是任盈盈?导演用这段剧情很好的解答了这一问题,让观众明白,令狐冲并不是吃着碗里想着锅里的那种人,他既已决定和任盈盈在一起,就已经完全割舍了对岳灵珊的爱情,只剩下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妹情。而且这一段独处的时光也算让岳灵珊稍微弥补了一点对令狐冲的亏欠。

5.任盈盈中了东方不败的三尸脑神丹,原本危在旦夕,有一天突然好了。原来东方不败将解药藏在了胭脂中,而任盈盈正好涂了他的胭脂。

点评:为任我行的死亡合理化。原著中任我行是突然暴毙,部分读者因此不满。而这一版的任我行不仅要日夜操劳打仗的事,还要为任盈盈的生死心力交瘁、遍访名医,急得是茶不思饭不想。再加上这么大年纪了,最终累死自然要比原著合理得多。而任盈盈做了那么多年东方不败的手下,东方不败给所有人都服了三尸脑神丹,唯独不给这位对手的女儿服,本就不合理。

6.任我行要向问天抓令狐冲,而向问天为了放走令狐冲砍断了自己的一条手臂。

点评:私认为导演这是为了让向问天补偿令狐冲,毕竟向问天曾欺骗过令狐冲导致其经历了牢狱之灾。

除了一些细节方面的改编(比如哪句台词修改下这种),我印象中所有的重要改编就只有以上6点(如果有其他我没提到的欢迎补充)。这6点里,除了六仙改四仙外,其他每处修改可以说都是十分良心的改动,这样的剧怎么可能不成功?

其实央视版《笑傲江湖》原本可以比这一版更成功的。

因为央视的经费足够,所用场景都是真实取景,光光看那些自然风景都已经是一场视觉享受了,BGM更是沁人心脾、悠远流长。那种感觉,就像在看电视剧版《卧虎藏龙》、《剑雨》、《绣春刀》这些,中国味道特别浓。打斗场景十分精彩,选角也比这一版更好。

李亚鹏虽然未能演出令狐冲的味道,但他的形象是和原著中描写的形象一致的(床上那人虽然双目紧闭,但长方脸蛋,剑眉薄唇,正便是昨日回雁楼头的令狐冲),只能说他专业技能太差,演技不够好,这可不能怪到导演头上。反观张智霖也是同时饰演古灵精怪的陆小凤和憨厚老实的郭靖,你能想象这是同一个人演的吗?而李亚鹏版的令狐冲和郭靖,有什么区别呢?

许晴更是目前最美的任盈盈。而林平之、岳不群、左冷禅、余沧海、劳德诺、曲洋和莫大等都是目前最契合原著的一版,不论是形象还是气质。尤其青城派地处四川,导演考虑到四川人不爱说普通话,就让整个青城派都说四川话,还要在武功上加上四川的特色——变脸,可以说是非常用心了。

可惜啊,他们偏偏喜欢乱改……

其实我真的不理解除李添胜以外的其他大部分武侠剧导演的思维。

既然他们选择了拍武侠剧,那不就是为了偷懒吗?有现成的剧本,也不用宣传,因为那些武侠小说知名度已经够高了。既然如此,他们为什么不一懒到底,好好遵循原著进行拍摄呢?一个个的非要自作聪明,总是喜欢自己写一套剧本,然后把小说里的名字套进去。。。不是,你们既然这么牛逼,剧本写的这么好看,起几个名字有这么难吗?!下次拍戏叫上我,我不领工资,就坐在那里帮你们想角色名字好不好?

书剑恩仇录中红花会各当家的座次名字与外号?

谢邀。

在原著里,红花会前后一共有十五个大头目,即所谓当家的。咱们看看这些人都谁有外号的,外号是否配不上实力:

一当家:陈家洛。陈家洛并没有外号,所以就谈不到配得上配不上实力了。

二当家:无尘道长,外号“追魂夺命剑”。这个外号源于无尘道人的武功名称。实际上无尘道人实力很强,也配得上这个外号。

三当家:赵半山,外号“千臂如来”。赵半山的外号也跟能力有关,以表现来看名副其实。

四当家:文泰来,外号“奔雷手”。文泰来一出场就是受伤状态,后来一直被囚禁,体现得比较少。但以武功表现来看,文泰来的武功不在张召重之下,而且的确气势威猛,如同雷霆霹雳。基本上算是萧峰的雏形,或者说有武松的影子。外号跟他的武学招数有关,跟能力也比较相符。

五当家六当家:常赫志常伯志,分别叫“黑无常”“白无常”,又合称“西川双侠”。他们的外号是从相貌上来的,自身能力就算不错。既然相貌如此,那也没什么不合适了。

七当家:徐天宏,外号“武诸葛”。徐天宏武功不高——事实上从他开始,往后的红花会当家的武功都不怎么高了,徐天宏就是分水岭的开始。徐天宏的外号偏重于诸葛,即会武术的诸葛亮。以武功而论,他用的“五虎断门刀”,在《鹿鼎记》里就是茅十八用的武功——茅十八是顺治康熙朝的人,徐天宏是乾隆朝的人,这样看没准徐天宏还就是茅十八的同门晚辈——这种武功门派,武力可想而知了。至于“诸葛”二字,按书里的表现来看只能说凑合。跟霍青桐这种天生军事家比差远了,不过好歹算是红花会第一智囊。“诸葛”二字就是太大了点,所以让我觉得名过其实。

八当家:杨成协,外号“铁塔”。这外号跟形象气质和所练功夫都有关,算是说得过去。

九当家:卫春华,外号“九命锦豹子”。九命是因为他冲锋不要命却没有死,“锦”字指相貌好看。外号算是比较合适的。

十当家:章进,外号“石敢当”。过去石碑上刻着“泰山石敢当”都是辟邪的,是个很有气势的外号。然而章进的特征似乎是鲁莽,是自尊心强,武功就差多了。最后红花会唯一死了的头目就是他。这外号有点过大,不大合适他。

十一当家:骆冰,外号“鸳鸯刀”。骆冰武功未见得如何,不过偷技很高明了。这外号说她的两口刀合适,说她这个人稍差了点。只能说骆冰确实有鸳鸯刀在手,但以此成名就不够格。其实她还不如以偷技出个名更合适些。

十二当家:石双英,外号“鬼见愁”。石双英武功也不行,以他的武功是做不到鬼见愁的。这个外号要是单以他的工作——执掌红花会刑堂来说,也许合适。但在全书中,红花会成员犯了会规的情况也有:余鱼同淫人妻女,骆冰不尊号令,结果也没见石双英有什么惩罚。余鱼同那个还算是改过自新以命相抵了,但骆冰那次可是总舵主让记上的,照样未见结果如何。所以,我看石双英徒有其名了。

十三当家:蒋四根,外号“铜头鳄鱼”。这倒是还可以,跟水有关的外号,本人也有很好的水性,兵器又是铁桨,说得过去。

十四当家:余鱼同,外号“金笛秀才”。金笛是有的,本人也当过秀才。名副其实。

十五当家:心砚,原本是陈家洛的书童。无外号,所以谈不到配得上配不上实力。

总体来看,外号这东西,如果以武功名称兵器名称来叫的话,就不容易有不合适的问题。哪怕是以相貌或身份而论都好办。就怕是溢美之词,一旦用的是美称(武诸葛、鬼见愁),那就难免被人挑毛病。最后,我还是用《笑傲江湖》里的一段话来总结吧,我看这段话很有道理:

那老者道:“师父他老人家训诫大师哥的话,大家须得牢记心中。师父说道:江湖上学武之人的外号甚多,个个都是过甚其辞,甚么‘威震天南’,又是甚么‘追风侠’、‘草上飞’等等,你又怎管得了这许多?人家要叫‘英雄豪杰’,你尽管让他叫。他的所作所为倘若确是英雄豪杰行径,咱们对他钦佩结交还来不及,怎能稍起仇视之心?但如他不是英雄豪杰,武林中自有公论,人人齿冷,咱们又何必理会?”众人听了二师兄之言,都点头称是。——笑,第2回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1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