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爵迫爱,还卒业的卒什么意思

2023-02-21 124阅读 0评论

冷爵迫爱,还卒业的卒什么意思?

卒 [zú]

〈名〉

冷爵迫爱,还卒业的卒什么意思

(指事。小篆字形,在“衣”上加一点标记,表示穿这种衣服的人。本义:古代供隶役穿的一种衣服。衣上著有标记,以区别于常人)

同本义

卒,隶人给事者为卒。卒,衣有题识者。——《说文》

古代供驱遣从事一定劳役的奴隶。后用为低级差役的称呼

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史记》

又如:卒奴(奴婢)

步兵

在车曰士,步曰卒。——《吕氏春秋·简选》注

缮甲兵,具卒乘。——《左传·隐公元年》

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 秦之锐士。——《荀子·议兵》

后泛指士兵

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羸老之卒。

守门卒。

印度卒。——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又如:卒兵(士兵);卒乘(士兵与战车;后泛指军队);卒徒(徒众;兵众)

春秋时地方一级居民单位名,同时也是一级军队编制名

全卒为上。——《孙子·谋攻》

破卒次之

又如:卒长(古代军队百人为卒,其长官称卒长);卒伍(五人为伍,百人为卒。也泛指军队、行伍);卒列(行列)

古代天子统率诸侯的一级组织名。三十国为卒

三十国以为卒,卒有正。——《礼记》

春秋时军队中百人的指挥者

卒必力…卒不力,无以承训。——《逸周书》

末尾,结局

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论语》

棋子

〈动〉

终止;尽,完毕

人始于生而卒于死。——《韩非子·解老》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诗·豳风·七月》

又如:卒其事;卒时(尽时);卒读(尽读)

古代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通称

大夫曰卒。——《公羊传·隐公三年》

我独不终。——《诗·小雅·蓼莪》

永和四年卒。——《后汉书·张衡传》

初,鲁肃闻 刘表卒。——《资治通鉴》

居正已卒。——《明史》

卒官。

卒时。

又如:暴卒;病卒;生卒年月

停止

三饭卒食,赞洗爵酌。——《仪礼》

三日五哭卒。——《礼记》

〈副〉

终究;终于

卒廷见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卒相与欢。

故卒不加诛。——汉· 刘向《列女传》

卒葬之。——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卒不赦程。—— 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卒与尸合。(头终于同尸身合在一起。)——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又如:卒然(终于,最后);卒爵(最后一杯)

另见 cù

卒 [cù]

〈副〉

同“猝”。仓促,急速

行西逾陇卒。——《汉书·食货志》。注:“仓卒也。”

兴卒暴之作。——《汉书·成帝纪》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战国策·燕策》

又如:卒拔(仓猝攻取);卒迫(仓促紧迫)

突然

则亡以应卒。——《汉书·辛庆忌传》

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贾谊《论积贮疏》

又如:卒倒(突然晕倒);卒暴(突然);卒然(忽然,突然)

另见 zú

凭一己之力斩杀魏延的马岱?

在《三国演义》中,马岱与魏延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可以说,马岱的存在,就是为了最终结束魏延的生命而设定的。不过在正史上,马岱也是斩杀魏延的将领。罗贯中在书中的描写也是取材自现实。那么,马岱这个人到底和魏延有着多少不解之缘呢?

一、《三国演义》中的马岱与魏延。

在《三国演义》中,马岱是以马超副将的身份出场的。他不但是马超的亲族,也是他的得力手下。在马超的各个战场上,都能够看到马岱的身影。在马超不能在关陇立足,避难至汉中的时候,身边也只有马岱和庞德跟随。

在马超率军救援刘璋的时候,庞德因病留在了汉中。这样,在马超迎战刘备的时候,身边的亲信将领就只有马岱一人了。也正是从这时候起,马岱与魏延开始了他们相爱相杀的历程。他们的第一次交手就发生在葭萌关前。

葭萌关之战的重头戏是张飞与马超的厮杀,而魏延与马岱的交手可称作前哨战。魏延与马岱相遇后,以为他就是马超,于是舞刀与马岱交手。结果两人战不十合,马岱败走。在魏延追击的时候,被马岱回身一箭,射中左臂。多亏张飞出马相救,魏延方才得以脱险。张飞与马岱战不十合,马岱再次败走,是刘备出面阻止了张飞的追击。

在马超投入刘备阵营后,马岱自然也成为刘备的部下。不过此后,却很少看见马岱出色的表现。倒是魏延在诸葛亮北伐时,担任诸葛亮的先锋,打了许多漂亮仗。直到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时,马岱才再次登场,被诸葛亮委以重任。

在诸葛亮火烧上方谷的时候,马岱是负责放火烧谷的将领。而魏延这时,被诸葛亮派为诱骗司马懿父子的将领。马岱在按照诸葛亮的布置将上方谷的一切准备停当后,不诸葛亮附耳叮嘱,说让他把上方谷后路塞断,等到司马懿入谷后放火。在这里,我们不由得细思极恐。

我们知道,上方谷的后路只是一条仅容一人一骑通过的小道。魏延在诱骗司马懿入谷后,他只能从后路撤出。他的五百人马从这里撤退都要花费功夫,司马懿想要从这里逃生更是难于登天。那么,诸葛亮让马岱塞断小路的用意何在,岂不是要让魏延与司马懿一同葬身火海?多亏上方谷的一场大雨,浇熄了大火,司马懿得以逃出生天,魏延也捡了一条性命。

这一次,马岱没能杀掉魏延,可是魏延对此浑然不觉,最终还是难逃马岱的毒手。在诸葛亮临去世的时候,为了防止魏延造反,给杨仪姜维留下了锦囊妙计。这个计策中,马岱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马岱先是主动和魏延合伙,一起去夺取军权。在魏延与杨仪对阵时,当魏延按照诸葛亮的锦囊妙计喊三声“谁敢杀我”时,马岱趁其不备斩杀了他。至此,马岱与魏延的关联才告一段落,马岱也再也没有出现在《三国演义》之中。

二、历史记载中的马岱与魏延。

其实在正史中,马岱的记载并不多。我们可以从《马超传》中看到马岱身世的叙述。在马超去世的时候,专门向刘备上表,谈及自己的后事。他说自己的亲族二百多口差不多被曹操杀光了。身边只剩下堂弟马岱,应当成为自己家族的继承人。他郑重的将马岱托付给刘备,希望刘备能够予以照顾。从历史上来看,刘备接受了马超的请求,马岱位至平北将军,晋爵陈仓侯。

可是,在诸葛亮的历次战役中,我们没有能够看到马岱的身影。从历史记载来看,经常出现在大家面前的有魏延、吴懿、王平、姜维等人。从这一点来看,马岱并不是诸葛亮手下的重要将领,至少不是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不过,让大家记住马岱的事迹,就是杀死了蜀汉著名的大将魏延。

在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中,诸葛亮用尽了全力。这是因为诸葛亮长年积劳成疾,知道自己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因此,诸葛亮在这一次北伐中,将最大的兵力,最大的人力、物力投入了战场。可惜他遇到了难缠的对手司马懿,在司马懿死守不出的战略下,诸葛亮终于倒下了。他怀着满腔的悲愤,病逝于五丈原的大营。

在诸葛亮去世的时候,他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将蜀军主力安全地撤回汉中。当时蜀军内有魏延、杨仪争权,外有司马懿虎视眈眈。如果一着不慎,诸葛亮毕生的心血打造的蜀军主力,将面临灭顶之灾。

于是,诸葛亮将蜀军主力交给杨仪,让他率领撤回汉中,诸葛亮还给魏延派了断后的任务。并且规定,如果魏延不撤退的话,就不管魏延,蜀军以姜维断后撤回汉中。这当然难免引起魏延与杨仪的冲突。魏延为了夺取军权,抢先占领蜀军回归的谷口,阻击杨仪。

在这场冲突中,起了决定性作用的人是王平。他冲到两军阵前,怒叱魏延说,诸葛亮的尸骨未寒,你们就敢如此胡作非为!魏延的手下知道魏延不占理,于是四散而走。魏延因此只得和他的儿子及数人逃往汉中。杨仪派马岱去追杀了魏延父子,并把首级带给了杨仪。

杨仪在得到了魏延的首级后,用脚踩着骂道,“庸奴!复能作恶不?”并且还灭了魏延的三族。从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马岱与杨仪的关系密切。在当时,蜀军上下都知道魏延并不是谋反,而是为了夺取兵权。杨仪知道,如果魏延得到军权,自己肯定凶多吉少。因此,杨仪必要置魏延于死地而后快。

但是,杨仪本人是一个小人,也没有多数人愿意和他接近。大家之所以不服从魏延的指挥,主要是魏延平日里的作风,让大家难以忍受。再加上有诸葛亮的命令,大家统一有回归蜀中的愿望。所以才对阻挡大家退路,为了自己的私利不顾公义的魏延发起声讨。这也是王平亲自上前线怒叱魏延的原因。

不过,大家对魏延都没有赶尽杀绝的心思。唯有杨仪害怕魏延逃回他的封地,会给杨仪带来后患。因此,杨仪才会派马岱去追杀魏延。在偌大的蜀军,杨仪也就只能差遣马岱,可以看出他们两人的关系密切,也可以看出他们在蜀军中的人望。这也是马岱一直担当不了重任的原因吧。

三、马岱最终的结局。

从此之后,马岱就从三国的历史中消失了。只有在《晋书宣帝纪》中有一段简单的记载。那是诸葛亮去世的第二年,“蜀将马岱入寇,帝遣将军牛金击走之,斩千余级。”我们从这一段记录可以看到,马岱在诸葛亮去世后,单独对曹魏进行了攻伐,但是被司马懿派将军牛金击退了,还取得了斩首千余级的战果。

这一段记录十分蹊跷,让人十分费解。因为我们知道,在诸葛亮去世的时候,他确定了蒋琬为继承人,将国策定为休养生息,不再北伐。因此,在蒋琬和费祎掌权的时期,我们很少看到蜀汉对曹魏发动北伐。而且,在魏延和杨仪内讧后,司马懿得知魏延已死,便向曹魏皇帝要求伐蜀。只是因为曹睿厌倦战争,急于享乐才拒绝了他。

在这种情况下,马岱的北伐简直是如卵击石,也不会得到蒋琬的支持。可是他居然就发动了北伐,这才是真正奇怪的地方。那么,在马岱北伐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什么原因呢?

我们如果结合当时蜀汉政局的变化,也许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在当时,蜀汉发生一个重要的事件,那就是昔日不可一世的杨仪被废为平民,流放到了汉嘉郡。不久之后,杨仪被迫自杀。而让杨仪落得如此下场的,正是他最信任的费祎。

在杨仪杀了魏延,率领蜀军撤回蜀中后,自以为功劳很大。他的本意是自己应该代替诸葛亮执政,可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诸葛亮已经确定了蒋琬为继承人。汉中的军事,也被吴懿接管。最后杨仪只是被拜为中军师,没有任何的权力。杨仪因此十分愤恨,对费祎大发牢骚,被费祎告密,落得个身死名裂的下场。

杨仪得到这个下场是他的咎由自取,我们可以看到,蜀汉上下没有人同情他。那么,紧紧跟随杨仪的马岱,他的处境可想而知。那么,他这次北伐就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被动北伐,一种是主动的北伐。

如果马岱的这次北伐是被动的北伐,那他就是受蜀汉当权者的派遣。不过,我们看当时蜀汉的局势,就会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蒋琬是诸葛亮政策坚定的执行者,他是不会主动提出北伐的。而当时蜀军刚遭受内乱,元气大伤,更是经不起一场战争。如果没有曹睿的阻止,司马懿的伐蜀就已经降临到了蜀汉的头上。因此,蜀汉派马岱北伐的可能性不大。

那么,马岱的这次北伐就是他的主动行为。从这次北伐的种种迹象来看,这种可能性比较大。首先,这次北伐的主将是马岱。我们知道,马岱只是一名平北将军,品级并不算高。如果蜀汉要发动北伐,至少也要派吴懿、王平这样的将领来担任主帅。

其次,我们只看到了马岱的行动,没有看到有其他军队的配合。而在曹魏的方面,司马懿也只是派了牛金去抵抗他,而没有派其他的军队。可见马岱的这次北伐只是一支孤军。

第三,是这次北伐的兵力规模。马岱作为一位平北将军成为北伐的主将,这次北伐的规模可想而知。而且在这次北伐中,马岱吃了败仗,损失了千余人。如果兵力大的话,损失就不会只有这么多了。因此,这次北伐只能是马岱率领他的直属军队发动的,没有其他军队的参与。

从上面的这些迹象,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马岱的这次北伐是他主动要求发动的,但是遭到了大家的冷漠,他只能独自进行。如果再和杨仪的流放结合起来,那么马岱发动这次北伐的原因就昭然若揭了,那就是他企图立功来弥补自己追随杨仪的过失,这个过失就是斩杀魏延。不过他的军事能力太差,不但没能立功,反而遭受了惨败。从损失方面来看,马岱的直属军队应该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从此之后,马岱就再也没有出现在大家的面前。他的下场我们也应该可以想到,那就是退出军界,去颐养天年了。

结语:

马岱在《三国演义》中是魏延的克星,他惯于利用魏延的弱点,一次次置魏延于死地。最终,在诸葛亮的锦囊妙计下,马岱斩杀了反叛的魏延。不过,在现实中,情况则并非如此。马岱并不是打败魏延的主力。他是在魏延兵败后,受杨仪的派遣,追杀了魏延父子。从这一点来看,马岱在当时是极力追随杨仪的。

但是,杨仪在杀了魏延,灭了魏延三族后,也没有得到好下场。他被废为平民,流放汉嘉郡。这个时候,马岱却发动了北伐。从种种迹象表明,马岱的这次北伐是他主动发起的。原因应该是为了立功,来弥补听命杨仪追杀魏延的过失。

可是,他的北伐遭到了大家的漠视。孤立无援的马岱遭受了惨败,他的直属部队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从此之后,我们再也看不到任何马岱的记载。如果按照常理来设想,马岱在兵败回去后,就会退出军界,去颐养天年了。这也是马岱在历史上的最后的结局。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传位给太平公主做第二代女皇的话?

史载太平公主颇有武则天之风,且手段了得,对皇位有觊觎之心。假如武则天不还政李唐,而是传位给太平公主,武周将会如何走向呢?我认为武周很快就会灭亡,而且武氏会步诸吕后尘而族灭,下场更惨。

武则天有功也有过 都说武则天有贞观遗风不假,为唐朝国力的发展做出过贡献。

尤其是武则天扳倒长孙无忌、褚遂良之后,基本铲除了门阀世家对政坛的垄断;让她又对科举制度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让寒门子弟入朝为官有了更多且更公平的机会。比如武则天的试官制度,又给了平民有自荐的机会。还有武举人的改革,也为后来的唐玄宗李隆基获得大量的军事人才奠定了基础。

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武则天也多有建树,贡献也不小,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不过武则天的过失也很多,比如开启酷吏政治,大兴土木修建佛寺,宠溺张昌宗、张易之等面首祸害朝纲等等都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从朝廷到民间,都对武则天颇有怨言,更何况武则天还有一系列军事失误。

军事失误影响巨大 武则天的丈夫唐高宗李治虽然懦弱,但在开疆辟土方面功劳却非常巨大。在唐高宗在位期间,打下了大唐最辽阔的疆域——1237万平方千里。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但是,武则天并没有守好,反而丢了大片的领土!

早在唐高宗时期,吐蕃就崛起了,与大唐之间的战争互有胜败,但总体上是大唐占优势。但到了武周时期,大唐的败仗便逐渐多了起来。最严重的一次安西四镇被吐蕃攻占,西域一度不保。好在武则天手下有一员能打的大将王孝杰,将其收复了回来,不然丝绸之路就要在武则天手里中断了。

如果安西四镇失而复得不算过失,那营州之战就绝对是武则天绕不过去的耻辱。武则天一共派了四批平叛大军,前后数十万,损失惨重。其中第一批平叛大军就折损了28员名将,第三批还把武周时期最能打的王孝杰的命搭了进去。最关键是武则天都是让武家人任主帅,武三思、武攸宜、武懿宗等,每一个都是临阵脱逃的货色,直接让武则天以及武家颜面扫地。

营州之战让武周元气大伤,之后东北地区持续发生叛乱,又在天门岭之战中输了,导致渤海国独立,东北地区的统治压力骤增。这个情况还影响了后来的唐玄宗,使得他不得不在北方以及东北地区设置重镇。

营州之战也让武则天的形象与声誉大跌,后期征兵的时候,百姓一听说武家人当主帅都没兴趣,但一听说是李唐的人马上蜂拥前来报名。可见武则天民心尽失,皇位早就有点不稳了,怎么还敢继续传给武家的人呢?

所以正史中武则天在营州之战之后,就将庐陵王李显召回来了,重新任命其为太子,识趣地向天下表示要还政于李唐。

武周二世太平公主所面临的难题 如果武则天将皇位传给了太平公主,那么太平公主将遇到武氏一样的难题——怎么收服失去的民心呢?她将遭受朝野上下的一致反对,压力可想而知。

其次一点就是,经历营州之战民心已经重新回归李唐了,太平公主作为武则天的“武氏”集团一派,该如何解决李唐势力呢?

大部分朝臣反对,老百姓不喜欢,竞争对手又很强,又因为营州之战损失了太多大将,太平公主所能倚仗的军事人才已经寥寥无几了,想要稳固江山,简直比登天还难。

不仅如此,在武则天晚年太平公主年纪也很大了,没有生育能力,在将来继承人问题也是一个难题。太平公主的子女当中,没一个像样的强人,也帮不了她什么忙。

更何况太平公主还有一个心狠手辣的侄子李隆基在虎视眈眈着,她的皇位是不可能坐得稳的。

太平公主最后的结局只有一个,就是被灭族,包括武氏全部族人。这个遭遇会与西汉初期的诸吕之乱类似,都是不得善终的类型。

可见任何人都不可能逆着历史潮流来的!

我是东海寻人,喜欢这篇文章的小伙伴,记得关注、点赞、收藏、分享、评论哦!

美国颠覆他国政权咋显得那么容易?

《周礼.春官宗伯》里说到“天子八柄”,即爵、禄、废、置、生、杀、予、夺这八种涉及对人事、赏罚、刑事赦免等“怎么对待人”的选项,认为如果能善加运用这“八柄”,就能举重若轻,治大国如烹小鲜,不用费太多事。

问题在于,这“天子八柄”本身,是只有做到且坐稳“天子”这个高危宝座,并掌握和巩固足够权威,才能够切实掌握且应用自如的,这就好比谁都知道核威慑可以确保本国和平,但能达到核威慑门槛的国家也就那么几个;谁都知道金融霸权许多时候甚至比军事霸权更好使,但自近代以来先后掌握过金融霸权的也只有英、美两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抗拒金融霸主金融霸权打压的国家,只怕也不超过10个。

“一将功成万骨枯”,作为绝对强者,办任何事、将任何自己的意志贯彻实施或强加于人,当然都会比普通国家甚至普通大国容易得多——但成为绝对强者并始终保持这一地位,却是需要付出极大代价,且随时危机四伏的,即便“守成”也是耗费巨大的(昨天不是有人问“美国为什么军费又涨了”么)。美国是当今世界的第一强国,搞搞对别国的颠覆当然要比其它国家干这事容易得多,但这不意味着“不费劲”:颠覆本身容或如此,但如此轻松行事的前提是始终保持霸权,这可是天下头等费劲的事了。

雍正王朝贬为杭州将军的年羹尧为什么还摆大排场?

《雍正王朝》中的年羹尧早在“九子夺嫡”期间,就已经开始用一系列颇为耐人寻味的表现,让雍正对其是既爱又恨。而在年羹尧擅杀了孙嘉诚,被雍正贬为杭州将军的时候,年羹尧更是依旧不管不顾的大摆排场,将他与雍正之间的矛盾冲突再一次推向了“高峰”。

实际上,年羹尧并不是不知道此举带来的后果,也不是不知道自己将有可能面对什么,但是此时的他想着的,只是如何将这口“气”争回来,或者说这是他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报复”着雍正。

年羹尧的大摆排场,是在“暗示”自我,同时也是在“提醒”雍正。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如果用来形容《雍正王朝》中,年羹尧的内心处境,想必也是非常的恰当的。

按照清朝时期的八旗制度,年羹尧出身于雍正的藩邸,是雍正家的“包衣奴才”,这也就是注定了其一生将要始终依附于雍正,并且其家族世世代代都要归属于门下的事实。

这样的出身对于年羹尧来说,确实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由于有了雍正的支持,这为年羹尧提供了很好的仕途起点,并且在必要时还能为其给予充分的保护;可另一方面,这也决定了在许多事情上,年羹尧的身不由己,更是限制了其真正想要达到的高度。

于是,在这样复杂而又矛盾的内心冲突下,年羹尧在“九子夺嫡”的时候,就开始对雍正有了“二心”。

在前往江夏镇捉拿任伯安和刘八女的时候,年羹尧不仅擅自下令屠城,还将获得的所有金银财宝私吞,完全没有向雍正报告。之后在得知自己将要成为陕甘总督的时候,没有向雍正做任何的汇报,并且回到北京后也没有先去雍正府上请安,反而在北京四处活动,上蹿下跳。

这个时候的年羹尧并非真心的想要背叛雍正,只不过想要从雍正对其的绝对控制和摆布中抽身出来,多一些自主,也多一些自由。

然而雍正也用他的雷霆手段向年羹尧展示和证明,“胳膊终究拗不过大腿”,年羹尧也只得就此“老实”了下来。

终于,雍正从“九子夺嫡”中胜出,顺利登上了皇位,而年羹尧也等到了一个绝佳的展示自我机会,那便是被雍正委以重任,统领二十多万西北大军,平定罗卜藏丹津的叛乱。

一方面,年羹尧要借助这个机会,向所有人,特别是雍正本人证明自己的能力与重要性,以体现其不可或缺的价值。

另一方面,年羹尧更是要借助立下如此不世之功抬升自己的地位,甚至妄图想要就此揭下贴在他身后的一些列标签,尤其是“雍正家奴”的标签。

于是,年羹尧将叛军包围却不将其彻底剿灭,而其自己却每天坐在中军大帐中享受着奢靡的生活,甚至还滥杀无辜。在别人看来,年羹尧这是骄纵与跋扈,但是在他自己看来,或许只是提前享受着自己应有的地位与待遇。

只不过,伴随着邬思道的前来,不仅一语戳破了年羹尧内心所想,更是将此时雍正以及整个国家的危局告知了年羹尧,而年羹尧也担心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局面,所以最终果断出兵,彻底平定了叛乱。

然而,至此开始,年羹尧便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

年羹尧现在雍正面前大言不惭的说出“只知军法,不知有皇上”这样大逆不道的话,更是以“请功”为由,开始任人唯亲,结党营私,弄得朝堂上下对其是议论纷纷。之后,面对雍正对其提出的三项要求,即削减兵员、裁减军费以及试行“火耗归公”,尽皆予以了抵制,弄得雍正非常下不来台,这也使得雍正对其也产生了极大不满。

最终,回到西北之后,年羹尧继续居功自傲,甚至不惜公然阻碍雍正的政策,更让所有人感到震惊的是,他还擅杀了孙嘉诚,这也使得雍正对其再也忍无可忍,就此将其调离西北,贬谪为了杭州将军。

然而,被贬为杭州将军的年羹尧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么?答案当然没有,他丝毫没有任何改变,尤其是将其在西北的奢靡之风尽皆带到了杭州将军的任上。

吃的菜要专门找人从四川转运,铺张浪费极为严重,并且晚上睡觉依旧用“翻牌子”的方式,可以说,年羹尧的官职降了,可生活的“品质”却丝毫没有任何降低。

而年羹尧这样,既是做给自己看的,也是做给雍正看的。

在年羹尧看来,他已经用之前的功勋与成绩,让自己有了引以为傲的资本,并且自认为可以有了自己独立的施展空间,不必在受制于人,更不会在时时刻刻委身于雍正的脸色之下。可如今的结果却是一切皆成空,他不想更是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结局,于是选择用这样的方式来,以让自己继续感受着着曾经拥有的一切。

当然,年羹尧这也是在向雍正进行着“控诉”。毕竟,年羹尧在雍正鞍前马后几十年,为雍正的登基也算是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在雍正登基之后,又是他为雍正平定了罗卜藏丹津的叛乱,帮其彻底稳固了皇位,年羹尧自己所得到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可如今,雍正却为了孙嘉诚这样一个“外人”,就对自己进行了清算与贬谪,确实让年羹尧心中有些不平衡。他更加希望的雍正能够回想起他的贡献与功劳,有的应该是感念,而不是一味的抱怨与惩戒。

年羹尧宣泄着自己的不满,同时也在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报复”雍正。

其实,年羹尧也非常清楚,自己的名声与名望,在朝堂之上早已经是跌落了谷底。

早在西北平叛的时候,他就因为滥杀无辜,而背负上了“魔头”的骂名而被人广为诟病。

而在其得胜还朝之时,又因为其居功自傲,目空一切的态度与行为,引得了众多官员的不满,甚至还遭到了孙嘉诚的弹劾,以至于就连“老天爷”都开始站在了年羹尧的对立面上,使得雍正对此是异常的尴尬。

之后,年羹尧更是在阻挠雍正在西北推行“火耗归公”新政的同时,擅杀了孙嘉诚,更让举朝官员嗤之以鼻,进而对其展开了疯狂的弹劾。

对于年羹尧来说,他无论做怎么样的悔改,可以说都无法改变朝堂上的官员们对其的态度,索性,年羹尧来了一手“破罐子破摔”,在杭州将军任上的大摆排场,无疑是在用一种“炫耀”的方式来刺激官员,其得到的也将是更为激烈的口诛笔伐。

然而,越是这样,年羹尧的心中越是“痛快”,因为他在乎的并不是官员们对自己的看法,他只想要看看雍正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其的看法,甚至可以说,他把一个巨大的难题留给了雍正。

如果雍正对于百官的弹劾置之不理,继续让年羹尧逍遥法外,那么雍正必然会让官员们的寒心,进而使得君臣之间愈发的离心离德,这对于雍正的皇权统治以及未来继续推行新政,都将产生极为负面的影响。

而如果雍正真的处理了年羹尧,虽然可以暂时性的平复官员们的声音,可对于雍正来说,他也要背负两个沉重的“骂名”。

其一,是用人不当。毕竟年羹尧是雍正培养出来的“包衣奴才”,并且也是雍正让年羹尧出兵西北,这所有一切的根源就是在雍正本人这里。

其二,便是“卸磨杀驴”。年羹尧对于雍正能够登上皇位立下大功,有帮助雍正平定了叛乱,可雍正却用如此的方式对待功臣,那让天下人怎么看,让曾经有过功勋的官员们情何以堪。

可以说,年羹尧是在用自己极端的行为,将一道“二难选择题”交给了雍正,无论雍正做出怎样的答案,都将对其自身产生负面的影响,而年羹尧也正是在用这样的方式来“报复”着雍正。

最终,雍正选择了牺牲自我,也就此放弃了年羹尧,年羹尧自己也只能以被赐自尽的方式惨淡收场。

而在此之前,他依旧在尽一切的可能,保持原有的“排场”,哪怕是做了守城门的衙役,也要穿着御赐的黄马褂,以昭显其曾经的功绩。

只不过,这样的行为最终的结果便是两败俱伤。年羹尧没有得到他想要的,还赔上了自己的性命,而雍正则是在失去了一位战友的同时,也要忍受着内心的痛苦与煎熬。

在这里,也只能对年羹尧深深的说一句,“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而年羹尧是错误的估计了自己,同时更是没有领会雍正的真正想法,在这样的情况下,其最终的惨淡结局,也就成为了必然。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2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