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的含义,茶是什么
茶道的含义,茶是什么?
茶是什么?
茶(学名:Camellia sinensis (L.) O. Ktze.),如果你去搜索一下“茶”你会发现,后面的括号里跟了一行小字——“中国传统饮品”。茶的确是一种饮品,那么,茶只是一种饮品吗?
首先,茶是一种植物。确切地说,它是一种灌木或小乔木,野生种遍布生长于长江以南各省山区,是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山茶科山茶属的一种常绿木本植物。
茶学和植物学研究者们从树种及地质变迁、气候变化等不同角度出发,对茶树原产地做了细致深入的分析,从植物学的角度来说,许多属的起源中心在某一个地区集中则表明该地区是这一植物系的发源地。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380余种,而中国有15属260余种,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一带,这也证明了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也因此,普遍的认知是茶起源于中国,饮茶是中国人的首创,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也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中国人喜欢喝茶,不仅是因为它丰富的口感,更因为它作为一种有益的植物能给我们带来健康。茶叶中含有咖啡碱、茶多酚、茶氨酸、蛋白质、叶绿素、胡萝卜素、芳香油、各种维生素以及无机盐、微量元素等600多种成分。我们喝茶之所以能喝到苦味、涩味、甜味、回甘各种细腻的层次,闻到花香、果香、蜜香等各种香气,就是因为茶叶这一植物中包含的物质太丰富,尤其是茶叶中的茶多酚(人体保鲜剂)、咖啡碱(提神抗疲劳)、茶氨酸(天然镇静剂),更是茶叶中的“特性成分”,可以说是茶中三宝。
茶是一种饮品其次,茶是一种饮品,茶叶作为世界三大饮品之一,是除了水以外消耗最大、普及很广的一种饮品,尤其在东方。
今天我们来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可谓历史悠久:有的认为起源于神农,也有的认为起源于周,起于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说法也都有。但是,真正有茶的完整记录的,是唐朝陆羽所写的专著《茶经》,他使有关茶的一切完整清晰起来。这部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的专著,将茶叶生产的历史、渊源、生产技术、饮茶技艺、茶道原理都做了精辟的阐述。也正是因为这部《茶经》,奠定了茶作为饮品,也不止于饮品的定位。茶,还是一种文化传承,这部专著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而且早在初唐时期,就已经有了近四十种茶具的记录
历经几千年的积淀和唐代、宋代、明清三个高峰期的发展,中国茶的种类始终是世界最多的,比较熟知的有:绿茶、红茶、白茶、青茶(乌龙茶)、黑茶六大门类。
从茶的功能起源来讲,我们还会发现有关茶的说法也是一个不断更迭的过程,有人认为茶最初是一种祭品;有人发现茶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转而菜食;还有人把茶作为一种日常保健品和药物——《神农本草经》中就写道:“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儿毒,得茶而解之。”历代本草类医书中,在提及茶叶时都说到它有止渴、清神、利尿、治咳、明目、消炎解毒等功效。古书记载:“茶之用,非单功于药食,亦为款客之上需也。” 有《客来》诗云:“客来正月九,庭迸鹅黄柳。对坐细论文,烹茶香胜酒。”唐诗宋词中,把茶引入待人接物的范畴,突显了交际场合的一种雅好,这也一直是中国茶,乃至在整个东方世界茶文化的一种普遍存在。
茶是文化 是艺术 是生活方式茶不仅是饮品。茶的品格是洁净、清雅,历来为清修和品性高洁的雅士所钟爱,在品茶的时候,我们会感受到一种“明心见性”的意境。日本茶道的精神也是从中国传入,由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里休提出了“和、敬、清、寂”的内涵,他们的茶艺、茶道、茶席布置都是因着这样的精神和风格一脉相传。
中国人品茶,讲究的是用心去品味,去认真地感受茶。听冲茶的水声,闻泡茶的香气,品味茶的甘苦,在茶道的仪式感中净化心灵,在返璞归真中品出一份淡泊、一份平静。
茶文化里蕴含着美,所以茶艺也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艺术。中国茶艺的六要素是人、茶、水、器、境、艺。要达到茶艺美,就要深入地了解每种茶的特性,认真学习茶道的讲究。沏茶的每一个动作都不是可以敷衍了事的,只有规范对待沏茶的每一个步骤,才能体现出茶道的精神和艺术,才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这都是茶文化的独特体验和魅力。
品茶不仅是感官得到的物质性的味,更是一种精神体验、艺术表现。
对于爱喝茶的人来说,品茶还不仅是一种文化和艺术,更是自身生活方式的一部分。闲来无事,当窗外飘雪、落雨垂帘、日和暖阳,我们在檐下斟茶,享受茶带来的惬意和悠然。
很多人喜欢茶,是因为这是一种静怡的生活方式。茶的“静”,包括了饮茶的环境安静,还有茶人的心灵平静。只有静下来,才能体会一杯茶的细腻。而“怡”是一种自洽的能力,在怡然自得中享受一段茶时光,也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
茶,是一种对话的生活方式。既可以沉醉在自己的茶里,也可以与他人对话,与环境对话。茶,更是一种生活媒介,链接人与人、人与心、人与自然,让原本远隔千里的人们因“茶”相遇、相知、相聚。
茶,还是一种自然的生活方式。茶近自然,茶字,人在草木间。茶与自然的联系之处在于,茶源于自然,品茶于自然。“阳光、空气、水”这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而健康的核心就是顺应自然。一杯茶里,春秋四季二十四节气,满满的都是大自然的味道,什么季节适宜品什么茶?什么体质适合喝什么茶,这里面的讲究我们日后一一道来。
当我们在匆忙的现代生活中手捧温茶,找回的就不仅是一种饮品,还是一种人文生活,一种宁静淡泊的心态,优雅静愉的姿态……
愿你我都能手捧一杯茶,爱上这杯茶。
功夫茶的功夫代表什么?
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名字,功夫茶中的“功夫”,原是指一种泡茶、烹茶及技法。下的功夫深,技法好,泡出的茶也一定好喝。
所以功夫茶,就是指这种泡茶的方式十分讲究。必须要有一些功夫才能操作,这就是茶功夫,含有蒸沏泡品等的各种学问及过程。
据记载,功夫茶源于宋代,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可以说是茶艺术的发展的高峰,是我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东坡曾作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从中得知饮茶还是要用心体验。不能说功夫不深。
功夫的“功夫”,重点表现在技艺、技术上。仅在泡茶方面。就有很多步骤:起火、掏火、扇炉、洁器、候水、淋杯等六个动作。整个动作出来不能拖泥带水,一定要干净利落,才说明功夫到家了。
功夫茶中用的茶、水、火那也是十分的讲究,苏东坡有言:“活水仍须活火烹”,煮制功夫茶,就需要是“活水”、“活火”。这其中的活水自然不会是普通的水。《茶经》中记载:“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其下”。
相比较活水,活火就更容易理解一些,是用的炭火。一般讲究的家庭里都会有炭火炉,用来煮茶。功夫茶采用乌龙茶叶,,很多人初次尝试觉得滋味甚苦,然而喝习惯了功夫茶的人,又不免觉得其他茶过于寡淡。
煮功夫茶要采用乌龙茶冲泡,乌龙茶的浓度高,很适合用来冲泡。当然,福建岩茶、铁观音、水仙等也可以用来冲泡功夫茶。但如红茶、绿茶、砖茶、花茶或者白茶等不适合。在潮汕地区,可以说每个家庭都会有功夫茶具,而且还要每天冲泡喝上一杯才算是真正的享受。
功夫茶还十分注重讲究“高冲低斟”的动作。“高冲”就是把煮沸的水倒入壶中时,要沿壶口内缘倒入,不能从壶心直接倒。倒水时手臂要高举,使水从高处直接冲入壶中,这也是功夫茶的一大技艺和看点。
“低斟”,就是在斟茶时,茶壶要紧靠茶杯,斟时不可激起泡沫、和声响。茶汤还要依次倒入茶杯,重复三次,才把各个茶杯斟满,这被称为“关公巡城”。假如杯中还有剩余,就要一点一抬头的均匀倒入每个杯中,这称为“韩信点兵”。
图片来自网络
为什么把唱戏的称做老板?
“老板”这个词是戏曲行里的敬称了,一个80后背尊称为“老板”,这里面的故事是有意思的,听完她的故事,不敢说你会爱上京剧,但你可能会因为爱这个人而走进戏院。她红遍大江南北,被尊称为“瑜老板”,拥有上千人的粉丝群“瑜门”;
引点:《跨界歌王第二季》不少人都对三位评委中的“瑜老板”印象深刻。“瑜老板”王珮瑜穿着一身灰布长衫,留着板寸头,戴着眼镜,斯斯文文,令人一眼望去雌雄莫辩。
其实是当今坤生第一人,京剧界有名的女老生。女儿身、禁欲风、娃娃脸、大背头,她绝对是京剧老生界的一股清流。
京剧界向来有“乾旦坤生”的说法,以梅兰芳为首的“四大名旦”全都是男孩子,自然演老生的就有女孩子!上个世纪初出生的孟小冬就是一个唱老生的名角,被誉为“冬皇”,她最后嫁给了传奇人物杜月笙。
而“瑜老板”王珮瑜就是本世纪另外一个唱老生的名角,因为和孟小冬都是余派(余叔岩)传人,又都是女生,吐字发音、用气行腔都有独到心得,嗓音能高能宽,清醇味厚。佩瑜扮相俊秀,气质儒雅,书卷气浓厚,眉目之间流露出同龄人少有的自信和从容,颇具大家气派。所以,王珮瑜又被称为孟小冬第二,而且还被称为“小冬皇”。
王珮瑜迷恋余叔岩,迷恋女老生孟小冬,迷恋那种儒雅、书卷气,古代士大夫的形象,再换上利落、时尚的装扮,坚定地走自己喜欢的中性路线。觉得如果能扮成那个样子实在太好看了。而唱老生,“真的是找到了一个可以让自己内外合一的途径”。
王珮瑜 ,1978年3月4日生于苏州, 头顶余(叔岩)派第四代传人、“梨园小冬皇”、“当今坤生(女老生)第一人”等多重光环。
即便是京剧黄金时代的大角儿,也少有人如她这样得志。且不言早早做了童星,也不提从京剧圈里红到圈外,就是对她丝毫不关紧要的仕途,25岁她也成了上海京剧院一团副团长。
苏州灵秀之地成长,幼年即得到王梦云、梅葆玖、范石人、刘增复等梨园名宿的爱护,16岁时被谭元寿称为“小孟小冬”,共演《失空斩》,20岁便囊括京剧界所有比赛金奖。成年后迅速被无数年轻人作为“京剧新生代偶像”疯狂崇拜。
在电影《梅兰芳》中,梅葆玖和王珮瑜分别为黎明扮演的梅兰芳和章子怡扮演的孟小冬配唱《游龙戏凤》选段,在银幕上再现“梅孟之好”。
在纪念梅兰芳京剧团重建15周年举办的梅派经典剧目系列演出中,她又受邀和梅葆玖等共同主演《四郎探母》,再续“女生男旦”的梨园传奇。
她最欣赏张国荣主演的电影《霸王别姬》,那种戏人不分的状态在别人看来似乎难以理解,但对她来说却能体验到一种极致的美。就是这样一个王珮瑜,传统京剧的另类偶像,具有年少气盛的真情怀。
在朋友眼中,虽然演的是老生,但生活中的她走的是时尚偶像派风格,摄影、瑜伽、高尔夫、茶道、香道她都很精通。行事风格也很中性化,讲究行动力,言出必行,有什么事习惯自己扛,“我渴望戏人合一,但我可以跳出来”,王珮瑜强调。
作为一个新生代京剧演员,她敢于素面朝天、去掉不必要的形式和“噱头”登台;对自己的功夫充满自信,一人从容面对观众;尝试将传统艺术变得时尚,以丰富的形式传播京剧,吸引青年观众这一切都令人耳目一新,这需要勇气,需要实力,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
她的身上不见丝毫恃宠而骄、恃才傲物的习气,反而人淡如菊、岳峙渊渟,她把自己活出了与国粹融为一体的仙风道骨。王珮瑜,当之无愧“京剧界的时尚偶像”。
不一样的“瑜老板” 京剧式朗读爆红
在王珮瑜登上《朗读者》之前,大概没人想到将朗读和京剧结合在一起。但在上一期《朗读者》播出后,王珮瑜用京剧韵白朗读的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却意外地在网上火了起来,观众和网友们为这种令人眼前一亮的新奇朗读形式而喝彩,直言古诗词用京剧韵白朗读起来特别带感。
走红是把双刃剑:新式推广也曾遭受前辈质疑
对王珮瑜来说,在综艺节目上的走红是一把“双刃剑”。首先提高知名度对于推广京剧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但为此也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这让想要坚持传统艺术和京剧演员属性的王珮瑜不禁感叹“希望自己不要太红”。
国粹名角儿“瑜老板”:一个女孩,也能帅得风华绝代
一袭长袍,红扣黑底,一头短发,干净利落,戴着金丝眼镜,眼神却清亮透澈。
他似是画中人,气质卓然,风华绝代。借用顾城一句诗:“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国粹,是祖先创造的智慧,是留存的文明,是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国之所以为大国、中国之所以为强国的原因。我们不能丢了根。传承,需要有人来完成,传播,需要更多人成全。她笑称自己是个“有老灵魂的巨婴”。我想,或许正因为保持婴儿般的天真烂漫、热情执着,她才能让国粹艺术与时俱进、薪火相传。
风华绝代,有时不在艺,在心。
参加《奇葩大会》就是为了传播京剧。从节目上场到下场,王珮瑜仅用了11分钟,便将京剧带到了观众面前,赢得了全场所有人对京剧的尊重。
她常常说自己是“最娱乐化的京剧演员”,除了唱戏这个本业之外,她还做了很多别的事:办讲座、创立个人品牌、成立社团、去大学做活动、甚至做直播,放眼望去,京剧名角中除了她,真没有第二个这样的人了。她承认,自己所做的这些事,都是为了传播京剧。她认为,京剧现在最大的考验就是“传承”:看戏的人越来越少、越来越封闭,看戏的和不看戏的群体之间,沟壑越来越宽。她一直在努力去填平这道沟壑。
善字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篆体“善”)
先说“善”字本义。“善”的本义是“美”。
《说文》曰:善,“此与義、美同意(义)。”
“美”,《说文》曰:“美与善同意(义)。”
这种解字方法叫“互训”。
但是,“互训”之后,人们可能还不理解。于是——
许慎又说:“善,吉也。”“吉”,与“凶”相对,即“好”也。
他还说:“美,甘也。”“甘”,与“苦”相对,即“甜”也。
因此,有“善良”“甘美”“甜美”各词。
“義”之本义,亦与“善”“美”同。
但《说文》又云:“義,己之威義(儀)也。”“義”,是“儀”之本字,从“善”“美”引申为“气质之美”。
段玉裁说,除了“善”“美”“義”同义之外,“羑(you)”字亦与前三字同义。
《说文》曰:“羑,进善也。”段玉裁注云:“进,当作道。道善,导以善也。”他举《尚书.顾命》所云“诞受羑若”为例,其“羑”,道也。
甲骨文中,有“羌”“美”“義”等字,而无“善”和“羑”字。
卜辞中的“羌”,是方国名,亦以之称该地之族曰“羌人”。
卜辞中的“美”,用于人名、地名;“義”,用于地名。此人名、地名,应皆指“羌”之人和“羌”之地。
就是说,“美”“義”皆由“羌”孳乳而生。
也就是说,“善”和“羑”,都是周族克商之后新造之字,且赋予了“新义”。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周族祖先,本为中国西北的氐羌之族。
《诗.商颂.殷武》云:“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郑玄《笺》曰:“氐羌,夷狄国,在西方者也。”
武王灭纣,建立西周,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革新政治的同时,亦大力弘扬本族文化。由“羌”而生的“義”和“美”就都有了人名、地名之外的新义。
《诗.大雅.文王》:“宣诏義问,有虞殷自天。”《集传》:“義,善也。”
“義”,即“善”,也即“美好”。
译成白话是:美好声誉定传颂,殷朝之亡有天命。
此诗又云:“義刑文王,万邦作孚!”郑《笺》:“義(儀)法文王之事,天下威信而顺之。”
“義”,已又引申为“仪”了。
西周,“美”字,是“美好”义。
《诗.邶风.静女》:“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但此时,“美”与“善”同。
《尚书.毕命》:“彰善癉(dan)恶。”美好,与丑恶相对。
有意思的是“羑”字。
前面说到了《尚书》中的“诞受羑若”。《玉篇》云:“羑,导也,进也,善也。今作诱。”这是说,“羑”为“诱”之本字。
司马迁云:“文王拘而演周易”。文王被拘之处,名“羑里”。
这个“羑”,大概亦因周朝代商,而有了“善”之含义。
再说“上善若水”。“善”是美好。“上善”,就是“至善”,最完美。
这个不难理解。
《老子》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说,最完美的至善,就是水了。水之善,在于有利于万物而又不去争抢什么。安居于人们厌恶嫌弃的低处,所以最接近“道”了。
《老子》,阐述对“道”这种形而上以及“德”这种形而下的理解。
他所说的“道”,无疑是“天道”,即不可违的自然规律。“德”,则是可见的万物及世间事物对“道”的体现。
以水喻“道”,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常用的一种“方法”,叫做“比德”。
比如孔子,子贡问何以人们“贵玉而贱珉”,“珉”,是一种像玉而非玉的石头,子贡说,是不是玉少而珉多。孔子说,不是,而是因为玉和珉的品质不同,“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任也;缜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
《老子》以水“比德”,来说明“道”的“品格”和特点。同时,也以此讽刺世人虚妄攀附,争名夺利。
他说,水孕育万物,但从不争名争利;世人都想往高爬,水却甘往低处流,“处众人之所恶”,这才最接近“道”。
(郭店楚简《太一生水》)
《老子》赞誉水,并非偶然。
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楚简中,有一篇《太一生水》。其云:“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
这一战国时期的著作,系统记载了道家的宇宙生成理论,是一篇非常重要的哲学古典文献。
其还云:“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或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
考古证明,河姆渡文化时期的古人,以将“太一”作为最高天神。这是在古人通过观象授时,并对天体运行规律有了系统认知之后形成的。
《老子》,或曰道家,是对这些远古“天道”思想的重要传承。
而且,将“天道”之“道”,用于形而下的世间,比如“水”,并称之为“德”。
其意义非凡,在当时亦堪傲世界。
中国独特的茶文化?
茶文化,就是人类在发展、生产、利用茶的过程中以茶为载体表达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各种理念、信仰、思想情感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称。
但也有学者从“大文化”观点出发,认为一切由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现象均称为文化。而茶文化的含义应包括茶业的物质生产、流通活动和人类各种方式饮茶的精神内涵,包含了有关茶领域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也有学者认为,茶文化是以茶为题材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集合。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文化学认为,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类社会形成以后才出现的一种社会形态。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经济政治、思想的反映。同时它反过来又为社会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服务。抽象地讲,文化就是人类精神文明和意识形态的客观表现,通常它要借助物质形式来表示,或以物质为载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