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闲居 案头瓶花不绝,差点当上皇帝的恭亲王奕訢是怎样度过晚年的
余闲居 案头瓶花不绝,差点当上皇帝的恭亲王奕訢是怎样度过晚年的?
奕䜣生于帝王家,文武双全,因为不善于“演戏”而与皇位失之交臂。
在“辛酉事件”中,奕䜣发挥过重大作用,因而成了大清的国柱。事后,他与慈禧也曾有过一段“叔嫂联合”主政的合作期。
1880年,慈禧指示太监李三顺出宫办事,结果与宫廷护卫争执起来。李三顺狗仗人势,开始撒泼,回宫后跑到慈禧面前告恶状。慈禧听信太监一面之词,大发雷霆,跑到慈安面前去哭诉,说被人欺负,不杀护军自己没法活。慈安性格敦厚,答应帮慈禧出气。
慈安将此事交给刑部,结果刑部按照律法,判定护军无罪。慈安将此事转告慈禧,慈禧老羞成怒,给刑部施加压力,强行下旨治罪宫廷护军。
这个时候奕䜣站出来了,他支持刑部秉公办理,反对慈禧的做法。但刑部审理的结果再三修改,也达不到慈禧的满意而未获通过。于是,奕䜣带领一帮大臣“力争,不奉诏”,而且反复劝说慈禧收回成命,“语特繁”,但慈禧只是免除护卫死罪,仍从重整治。
后来,张之洞与陈宝箴上奏,要求慈禧秉公办理。奕䜣反对慈禧的底气更大了,手里拿着两人的奏折,得意地对同僚说:“若此真可谓奏疏矣!”
在内外大臣的联合抵制下,慈禧只有收回成命,将护军从轻判决,另将太监李三顺打了三十大板。
慈禧虽然让步,但对奕䜣的不满也由此达到顶点,再联想之前的几次不愉快事件:
第一件,同治大婚后,即将亲政。慈禧准备归政,但想要御临乾清宫。乾清宫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慈禧如果去了,岂不成了女皇?奕䜣为了防止出现第二个武则天,立刻出来反对,说“慈宁宫是太后的地方”,一下堵住慈禧的嘴。
第二件,慈禧想修圆明园,又是奕䜣出来唱反调,坚决不让。此外,奕䜣严格按照规定,对慈禧的各种铺张浪费进行限制。
正因为奕䜣的碍手碍脚,慈禧终于忍无可忍,只得将其撤掉。尤其在慈安去世后,慈禧将奕䜣看作是无上权力的最后绊脚石,早就想除之而后快。
二、赋闲亲王无人问离开朝堂的奕䜣,反而更加自在,他能纵情山水,能够与家人团聚,能够将情怀抒发于笔墨之间。
从首席军机大臣位置跌落,奕䜣与王安石的心境相似,“取唐诗置诸案头,信手拈吟,以消永日,”搞起了诗歌创作。
奕䜣写诗,反对诗词格律,说:
“诗言志,歌咏言,在心为言,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言形于外,故工拙所不计及,读者也不应以声绳之。”他多次呼吁文坛,主张诗歌自由抒发情感,反对矫揉造作。
对于和慈禧的恩怨情仇,奕䜣从未低头,他不觉得太后的制裁是正确的,只承认命运造化弄人,难与“相争”。在《朗润园感怀》中,奕䜣写道:“实事渐消虚事在,他生未卜此生休”,感叹自己理想破灭。
光绪十一年,奕䜣因儿子载湟去世而变得郁郁寡欢,身患重病。他为了出去散散心,排解心中苦闷,带着数卷唐诗,开始了四十多天的西山游。他由昆明湖至香界寺、宝珠洞等地,然后来到普觉寺。
普觉寺又称佛卧寺,奕䜣曾与咸丰帝一起下榻于此,三十年后,旧地重游,他赋诗一首:
“寥落悲前尘,回头总是情;僻居人不到,今夜月分明。地古烟尘暗,身微俗虑并,水深鱼极乐,照胆玉泉清。”这次游山玩水,从他的诗中来看,不仅身体得到康复,许多烦恼也得到排解。回到王府,他又打起精神,将赋闲以来的写的诗加以整理,编为《萃锦吟》卷一。这些诗,与他曾祖父乾隆写的差不多,艺术价值并不高。但这些诗集中记录了奕䜣的行程与思想意境,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没过多久,奕䜣的大儿子又不幸去世,这让身体刚刚康复的奕䜣再次病倒,精神也大受打击。
赋闲后的奕䜣,虽还是亲王,但也感受到了人走茶凉的悲怆。光绪十二年春节,恰逢立春。两“春”重叠是“大吉日”,但往日车水马龙的恭王府,竟然没有几个人上门祝贺。他以自嘲的方式记叙这次过新年的心情:
“都中每值新年,无论公卿士庶,来往拜贺,毂击肩摩,日日驱驰,扰攘于十丈红尘之内。余因养疴,未能趋俗,闲居习静,读画看书,别有一番滋味。”光绪十七年,奕䜣在府邸庆祝六十大寿,按照惯例演戏三天,并请来了著名的京剧演员谭鑫培、杨小楼、王瑶卿。排场不小,可来祝寿的人寥寥无几。
这种门可罗雀的情景,一是因为他下来了,不能给别人带来价值;二是因为大家有意回避,与奕䜣走近了就是得罪慈禧;三是奕䜣也不能交友广泛,否则慈禧也不会放过他。
随着年岁的渐长,奕䜣的心态也开始变老,但毕竟是洋务派的,对西洋器物始终保有一份兴趣。他时不时会拍个风景照,并将照片送人。
在失落中,奕䜣白发渐生,他在等待、忍耐与期待。
三、经过十年的赋闲,在甲午年,奕䜣东山再起1894年9月29日,慈禧和光绪召见奕䜣,然后发布旨意说恭亲王“病体虽未痊愈,精神尚未见衰”,给了他部分权力。第二天,慈禧又下令,允许奕䜣不必每天值班,也不用参加祭祀典礼,作出关心的态度。
回到朝堂的奕䜣,已经失去往昔的进取精神与锐气,在甲午战争中,他态度偏和;在维新变法中,奕䜣实际上已经退化为保守派,对于维新派涉及到大清的一些根本性问题,他是极力反对并阻拦。
他也在讨论着变法,但仅仅停留在器物层面;他也说振兴,但只是振兴安心觉罗家的朝廷;他也看世界,但没有跳出皇族的格局,终究还是时代的落伍者。
1898年,奕䜣病重,光绪和慈禧曾三次登门探望。5月29日,恭亲王走完他的一生。
秋媚说:奕䜣是皇室中相对开明之人,能为皇室带来新“玩具”,却没有更新他们的价值观,更无力实现自强与求富。
咏菊的诗有哪些?
《菊花》
文/@汉子诗人【原创】
忍得百花讽,怒开凛冽中。
凌霜炼峥嵘,傲骨沖天生。
大千沧桑颜,衬我艳丽浓。
四下谁还笑,花瓣试刀锋。
<李恭觉~2018年11月10日于北京>
赫舍里氏为何会嫁给康熙?
康熙一生册封过3位皇后,分别是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和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在这3位皇后中,要问哪位皇后最得康熙宠爱,那一定是赫舍里氏,为什么这样说呢?
(康熙剧照)
顺治帝去世的时候,康熙才8岁。由于他不具备处理政务的能力,所以顺治帝在去世前,为他指定了四位辅政大臣,他们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
然而这四位大臣并不能很好的互相牵制,比如索尼,虽居四大臣之首,但他年老体弱,对政事基本上不闻不问。
苏克萨哈以前本是多尔衮的心腹,后来顺治要惩治多尔衮时,他立刻揭发检举。虽然得到了顺治的器重,但满清大臣对他的人品颇为鄙薄。
遏必隆生性懦弱,是个骑墙派,谁势力大就依附谁。
在这种情况下,鳌拜很快就把持了朝政,一切军政事务都由他说了算。
这种局面让孝庄太后非常不安,而她能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让康熙早些结婚。毕竟结婚就意味着成人,既然成人那就有亲政的能力了。
那么,选谁做大清国的皇后呢?
经过孝庄太后的精心挑选,康熙在12岁这一年,同时迎娶了两位女子入宫,一个是11岁的赫舍里氏,另一个是12岁的钮祜禄氏。
孝庄选这两位女子也是经过考虑的。
赫舍里氏是四大辅臣之首索尼的孙女,钮祜禄氏是遏必隆的女儿。其中遏必隆又是个骑墙派,见鳌拜势大,便依附于他。因此,孝庄太后认为,想要牵制鳌拜,遏必隆的女儿不能做皇后,唯有让赫舍里氏做皇后,
以此来拉拢四朝老臣索尼,利用他的影响力,从鳌拜手中夺回政权。
所以,赫舍里氏就被指定为康熙的皇后。
(赫舍里氏剧照)
至于鳌拜的女儿,那就根本不在考虑范围内了。
这样的结局,让鳌拜很不满意。所以他极力反对,并称赫舍里氏是“满洲下人之女”,不可立为皇后,并对索尼的家世多有诟病。
遏必隆一向是鳌拜的应声虫,所以他也跟着一唱一和,表示不赞同选赫舍里氏为皇后。
重重压力下,康熙在孝庄太后的帮助下,硬是顶住压力,最终迎娶了赫舍里皇后,而钮祜禄氏则被立为妃。
这样一来,索尼便和康熙一条心,对他亲政大力支持。而遏必隆也因为女儿嫁入皇宫,行事说话也收敛了不少。至于苏克哈萨则与鳌拜历来不和,这样一来,四大辅臣的关系已经成功的被分解掉了。
索尼一家对康熙极为支持,索尼利用他在朝廷中的声望,提出应该还政于康熙,并得到了大臣们的拥护。在和鳌拜的权利争斗中,索尼的儿子索额图更是在擒拿鳌拜一事上,立有大功。
不过,赫舍里氏得康熙宠爱,虽然有娘家人很得力,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她的确是康熙的贤内助。
赫舍里氏和康熙是少年夫妻,康熙经历难关时,她都陪在身边。除此外,她还将后宫打理得井井有条,并对孝庄太后孝顺有加。因此,不光后宫上下对她多有敬重,就连孝庄太后也认为她贤淑有德,非常疼爱她。
家和万事兴,这对皇帝而言,也是有道理的。
康熙亲政后,不需要分心于后宫事务,又有孝庄在政务上给予指导。所以,尽管他在位时,亦是多事之秋,先有三藩之乱,再有沙俄入侵和准噶尔叛乱等,但康熙凭借大气概,和高明的政治手段,最终化险为夷。
康熙明白,他之所以能做出这番成绩,离不开赫舍里氏的支持,所以他对赫舍里氏非常宠爱。
(鳌拜剧照)
康熙八年,赫舍里氏诞下了嫡长子承祜。
这一年,康熙正好扳倒鳌拜,开始真正意义上的亲政。
承祜的到来,让康熙非常高兴,对这个皇子寄予了很大的厚望。
然而承祜无福,活到3岁便夭折了。
承祜去世后,赫舍里氏因丧子之痛一病不起。
康熙在外正陪孝庄太后疗养,得闻消息,在征得孝庄太后的同意后,快马加鞭赶回京城,并直奔坤宁宫。对于病榻上的赫舍里氏,他不光亲自照料,还多有劝解,直到赫舍里氏身体好转,他才长舒一口气。
康熙十三年,赫舍里氏果然又怀上了身孕。
赫舍里氏临盆之前,宫中已经准备妥当,只等小皇子出世。
然而,谁也没想到,这次赫舍里氏虽然诞下了小皇子胤礽,却因难产,丢了性命。
才喜得贵子的康熙,就经历失去爱妻的痛苦,这让他悲苦不已。毕竟赫舍里氏和他情同手足,风雨相伴近10年。
对赫舍里氏的葬礼,康熙也极重视。
他先是停灵于乾清宫,随后将赫舍里氏的梓宫放在紫禁城西,而他每天下朝后都要前往致祭。
到赫舍里氏的梓宫被送进巩华城后,仅半年内,康熙就出入巩华城34次,次年又去了24次。此后,虽然立了新皇后,但康熙还是经常到贡华城去凭吊赫舍里氏。
除此外,康熙亲自为赫舍里氏写了皇后册文。而他后来册封的两位皇后去世,康熙都没有为她们草拟皇后册文。
另外,康熙对赫舍里氏留给他的皇子胤礽更是亲自养护,并在胤礽一岁时,便将他立为皇太子,这也是整个清王朝唯一的明立太子。
由此可见,赫舍里氏在康熙心中,是无人可以替代的。
从皇太极这一代开始,满蒙联姻,几乎成了不变的铁律。因为清朝皇室认为,只有联合蒙古的力量,他们才能稳稳地征服中原地区。
结果也是相当理想的,在得到蒙古支持以后,清廷没有了后顾之忧,终于可以挺进中原。否则像察哈尔部还在的时候,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简直脑壳疼,每次他们打算南下,察哈尔部都要在后面骚扰他们。
皇太极娶了一票蒙古草原上的姑娘做老婆,同样顺治皇帝的前两任皇后,也都是科尔沁蒙古草原上的姑娘,而且是孝庄太后的侄女。
可是到了康熙朝,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满蒙联姻的情况中断了,康熙皇帝居然将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立为自己的第一个皇后,而索尼家族是正儿八经的满洲人。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转折点呢?这要从顺治的遗诏中找答案。26岁的顺治,突然就驾崩了。他将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列为四大辅政大臣,辅佐年仅8岁的康熙。而这四个人全都是满洲人,权倾朝野。
康熙要想亲政夺权,就必须要拉拢索尼。这四个辅政大臣里,索尼年纪最大,虽然执行力不太行了,可是威信还在。遏必隆是个墙头草两边倒,没什么自己的主张。
就苏克萨哈和鳌拜两个人斗得最凶。这两个人谈不上什么正义与邪恶,都不是什么好鸟。鳌拜一生战功赫赫,所以他想专权,而苏克萨哈是个背弃主子的小人。
当年苏克萨哈是多尔衮身边的红人,那马屁拍的,恨不得把多尔衮当自己的亲爹一样供着。可是39岁的多尔衮猝死以后,苏克萨哈发现顺治皇帝要清算多尔衮党羽了。这哥们倒好,二话不说,拿出了一堆证据来诋毁多尔衮,从而赢得了顺治帝的赏识。
鳌拜打心眼里瞧不起苏克萨哈这种货色,可偏偏还跟苏克萨哈做了儿女亲家。现在两个人争权夺利,无非就是为了把清廷变成自己的一言堂罢了。
在这种情况下,小皇帝康熙,要想亲政夺权,那就是三方面力量角逐皇权了。不要认为你是皇帝,就有优先夺权的能力,这个不存在的。
这皇帝能不能坐得稳,还得看看四个辅政大臣们的态度,毕竟历史上辅政大臣废除皇帝的例子,那是有的。霍光废了刘贺,董卓废了刘辩就是最好的例子。
皇帝还是至高无上的,但是你未必就会继续做皇帝。康熙必须要小心翼翼地想办法夺权,最好的办法,就是拉拢分化这几个人。
先采取拉拢措施,选择索尼的孙女赫舍里作为自己的正宫皇后,再采取分化措施,让索尼站出来跟鳌拜较劲,鳌拜怎么着也得给索尼几分面子,毕竟鳌拜比索尼资历浅。
为什么非要是索尼的孙女?其他人的不行吗?当时皇后的候选人,其实有好几个。首先就是鳌拜的女儿瓜尔佳氏,这货要是成了皇后的老爹,那还不翻了天?康熙自然会考虑这一点,如果立了鳌拜的女儿,那他还是鳌拜手里的傀儡。夺取女婿或者外孙江山的例子,历史上也有,比如说隋文帝杨坚。
其次就是遏必隆的女儿钮钴禄氏,遏必隆本身就是四大辅政大臣中,最没有话语权的一个,他谁也不想得罪,娶了他女儿,对康熙的事业来说,帮助真的没那么大。所以这个关键位置,绝对不能浪费在遏必隆女儿的身上。
再者就是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了。不谈赫舍里氏长相如何,光从她的出身来说,那就太适合做皇后了。索尼是四大辅政大臣中资历最老,最有话语权的一个。暂时不得罪鳌拜,那是因为大家有共同利益,大家都是两黄旗的人,鳌拜争取的,也是索尼想要争取的。
可是将来如果康熙娶了索尼的孙女,那他们赫舍里家族可就不仅仅要争夺两黄旗的利益了,更要为康熙争夺利益,毕竟康熙大位稳了,将来大清朝的天下,很可能有他们赫舍里家族的一半。
至于苏克萨哈,吃亏就吃亏在没有个女儿可以送给康熙做老婆,结果导致索尼死后,鳌拜第一个开刀的,就是苏克萨哈。
康熙前脚刚把赫舍里氏娶进家门,索尼后脚就多次劝说康熙亲政。而且这种劝说,公开场合和私底下,索尼都有表示,直接促成了康熙亲政的局面。
康熙能够掌握皇权,少不了赫舍里家族的支持。在索尼的鼓励和支持之下,14岁的康熙皇帝,按照顺治皇帝的旧例,开始亲政。这个时候本来可以逐步掌握皇权的康熙,遭到了一个新的打击,索尼病故了。
这件事对康熙打击的确不小,因为刚刚得到了索尼的支持,打算利用索尼来打击鳌拜,结果索尼就没了,康熙再次失去了主心骨。
没了索尼,鳌拜就成了朝中最霸道的大臣,他先把苏克萨哈给灭了,吓得遏必隆瑟瑟发抖,连个屁都不敢放。后又开始独断专行,完全不把亲政的康熙放在眼里。
就在这个时候,索尼的儿子索额图,成为了康熙的好帮手。他帮助康熙私底下训练了一帮布库少年,这些人整天训练一些摔跤功夫。
在鳌拜看来,这帮人就是些小屁孩儿,结果没想到正是这帮小屁孩儿把这位满清第一巴图鲁鳌拜给制服了。从此16岁的康熙正式掌握了皇权,索额图功不可没。
总结:赫舍里家族,没能跟爱新觉罗家族共享天下。按照索尼当年的计划,如果赫舍里氏成为了皇后,再给康熙生下个儿子来,那就是康熙的嫡长子,顺理成章就能成为皇位的继承人。
这样一来赫舍里家族可就真的要再繁荣几代人下去了,大清朝有一半是他们赫舍里家族的。结果没想到赫舍里皇后早逝,生下的儿子胤礽也不够争气,两起两落,最终被康熙废除。
至于索尼的儿子索额图,虽然也是康熙朝的重臣,却也因为结党营私,贪赃枉法,被康熙给赐死了。赫舍里家族从此家道中落。
又是谁一夜豪赌把拙政园给输掉了?
这是我写的一篇原创《悲催!世界级遗产拙政园竟竟然一夜输掉了》,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在大明王朝近300年的历史中 ,王献臣这个人物可能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但如果告诉你他是拙政园的建造者,你会说"卧槽""结棍"。拙政园大家知道哇,就是园林中腰间盘最突出的那个,号称天下“园林之母”,早已成为苏州旅游的一张靓丽的名片。今天就给你絮叨一下王献臣和拙政园的故事。
王献臣出生于苏州城东一个大户人家,从小天资聪明,成绩那是相当的好,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那可是学霸级的人物,是"别人家"的孩子。年仅24岁考中进士,而他的好友兼拙政园设计师和建筑承包商的文征明,苦读了20年也没有考中进士,只能做一个文艺青年,在文学上面发展。王献臣不光是学习成绩好,工作更好。大学毕业后,在礼部当差做起了京官,当然也就有了留京指标和北京户口,20多岁的小王把工作做得风生水起,在年度考核中获得优秀等级,就连皇帝也知道了王献臣的名字,封了个七品的监察御史,并作为皇帝的特别代表访问朝鲜。朝廷一张喜报发至苏州老家,王家真是门庭若市、风光无限啊,这等光祖耀祖的事情让围观人群、吃瓜群众羡慕嫉妒恨啊,高呼老王家的祖坟埋得好啊。这才不到30的岁数,那未来肯定是平步青云,前途无量啊。
花无百日红,人有旦夕祸福,王献臣自己做梦也没有想到七品的监察御史是他仕途的天花板,20到30岁是王献臣高光的10年,那30到40岁,是他低落的10年。30岁的王献臣踌躇满志、意气奋发准备在事业上大干一番时。一张弹劾状放到了皇帝的案头,说他违反几项规定,利用公款旅游,拉帮结派,许诺安排官职。而后又因为自己年轻气盛、刚正不阿,触犯他人利益,遭到诬陷打压。10年时间,官职一降再降、一贬再贬,由七品的监察御史最终贬为不入品、没有行政级别的驿丞。驿丞是干什么的,就是国道边招待所的所长,抑或是高速公路服务区的经理,驿丞虽然没有品、没有级别,但有编制也算体制内的人。工作地点由繁华的京城变成了远在天边的三亚。冥冥之中,老天爷注定让王献臣跟旅游有关系,先是因公款旅游被贬,接着工作地变成了旅游胜地三亚,后来造了个园林成为旅游胜地。
1509年,40岁的王献臣开始回忆过去展望未来,有过风光的10年,也有蹲过监狱、挨过板子苦闷的10年。这一年,王献臣的父亲去世了。仕途失意、父亲去世,让王献臣心灰意冷冷、身心俱疲,他痛了、他累了、他哭了。王献臣决定归隐苏州,辞去公职回到年轻时让他风光的地方,抚慰、温暖那颗早已千疮百孔的内心。此时王献臣才40岁的盛年,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还有30年的人生啊(王献臣70岁去世),总归找点事干吧,安放自己飘忽不定的灵魂吧。归隐山林吧,不行!绝对不行!还得选择市中心的位置,配套设施好,生活方便,还有学区方便子女教育(学区是好,但他的儿子没有教育好,成为混迹赌场的赌棍)。他找来了好友文征明,跟他说:"你也别再复读考进士了,我要造个园子,有山、有水、有树林。这个事交给你来办"。文征明书本一扔就成了园子的设计师和建筑商。
两位好友说干就干,首先是选址,两人达成共识,位置、位置还是位置,跑遍了整个苏州城,最终看中了并买下了大弘寺的遗址、陆龟蒙的旧宅,没有招拍挂,也没有中介,签字画押,拿下地契。其次是起名。这可让王献臣头大,他翻遍古籍,先后举办过征名比赛,都让他不满意,就连在文学上很有造诣的文征明也一筹莫展。一日他看到了一篇文章《闲居赋》文中有这么一段"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王献臣两眼冒光,知音啊,有才啊。这是谁啊,一看是潘岳写的,潘岳又是谁啊,潘岳就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秒杀全年龄段女性、号称史上最美男子的西晋文人潘安。明明靠脸蛋吃饭,还这么有才,据听说还对老婆又是那么的专一,两个字完美。王献臣就从这句话里扣出"拙政"二字为他的园子起了学名"拙政园"。拙,是笨拙的意思,政,是政务的意思。自嘲自己是个笨拙的人,笨拙的人应该做的事就是盖房种树、浇园卖菜。抑或是笨拙的人才去当官,哪有我逍遥自在啊。整整花了16年,传言其中规划设计就用了6年,什么舒朗隐匿;什么叠山理水、花草树木;什么亭台楼阁轩榭廊舫;什么名人字句;什么借景、框景、障景啊。全给我用上。
此后王献臣在拙政园里惬意地度过了余生,在古稀之年70岁的时候去世了。王献臣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付出毕生心血,花了16年建成的拙政园,竟然被他的儿子王锡麟作为赌注输给了阊门外的徐少泉。坑爹的败家玩意,王献臣的棺材板也压不住了。坑爹的孩子自古至今都有啊。罪在王献臣,只顾着造园子了,忽略了儿子的培养教育,令人哀之叹之鉴之……
有没有像我一样练字上瘾的?
感觉是这样耶,练字之前总是选好自己喜欢的笔,我是从钢笔开始,练字的纸必是田字格,也不知道为什么,记得小学时候,语文老师有练字课,因为是班主任的课,也很喜欢她(小编女生哟,跟老师有亲戚关系)就很认真练字,练字课的教材是一本田字格的描红本,所以一直喜欢田字格,觉得每每拿起田字格写字,就回到小学时候最爱的老师课堂。从钢笔字开始练习,我比较喜欢施耐德的钢笔,笔尖细腻,笔身轻盈,小学到初中高中到大学都用的英雄钢笔,厚重的笔身质感不得不说也很好呢,记得大学时候,没事就喜欢练字,那时候年轻,练字时候感觉心无旁骛,超级认真,舍友都在宿舍叽叽喳喳讨论综艺,热剧,美食,逛街,我一个人在桌边一坐就是一下午,练字,练完字写信,买了很多好看的信纸,说来好笑,小编大学四年异地恋,大学第一年生日,小编收到了当时最爱的礼物,一只英雄的钢笔,白色的,细长,金属质感,闪亮的笔尖,是异地的男朋友送的,他很细心,懂我所爱,那时候最爱的时光就是课后回宿舍,拿出好看的信纸,他送的钢笔,一页一页,写最近在做什么,计划做什么,和朋友的趣事,社团的活动,宛如他就在身旁,一笔一笔诉说的都是少女时候最轻松快乐的事和思念,写完一封寄出去一封,练字和写信,都很让人上瘾,小编90后,写信其实并不常见,大学毕业分手了,是我提出来的,因为觉得异地渐行渐远,亦或是彼此太过熟悉仿佛家人一样,你懂我的一颦一笑,我知他的喜怒哀乐,瞬间的崩溃不知道为什么,尤其记得他哭着发给我一张照片,一盒子的信封信纸,是我不知道多少个下午的心思和无数的轻快唠叨,我记得他问我,这些呢,你也不要了么,你怎舍得,当时不知道为什么会爆发,心中只有委屈,四年异地恋,陪伴在一起不过30天,满打满算的日子里虽然都是快乐,但更多是无助孤单,我给他发送的最后一条信息上写道,都烧了吧,连同我们的记忆,这么多时光终究是错付了,大好的时光谁不愿谈一场美丽的青春的你侬我侬的校园恋爱,我坐在自行车后,抱着你,你歪歪扭扭骑着车,或者顶着大雨跑向教学楼,在食堂一起分享午餐,这些经历,我都未曾有过,大学里,只有三五好友,有幸福也有缺失。
唯独不后悔那写过的一封封信,和练过的一篇篇字,描过的一本又一本字帖。练字是让人上瘾,背后的故事,也许对我来说,像青春一样,短暂的陪伴过
现在,不仅喜欢钢笔字,也喜欢毛笔字,不仅练习中文,也练习英文,不仅练字,也喜欢绘画,努力变成更好的自己,也为更多努力的人加油(ง •̀_•́)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