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声声是真实案例吗,你听过最有趣的打油诗有哪些
宋声声是真实案例吗,李清照的晚年生活有多凄惨?
李清照,46岁死了丈夫,49岁再嫁渣男。不仅被骗财骗色,还差点被家暴致死,50岁被逼离婚,还被投进大狱,一生无儿无女,72岁悲苦交加,在病痛中死去。
提起李清照,我们总会联想到她“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的无忧少女时光;
也会联想到她“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恩爱夫妻生活。
可以说,李清照的前半生拿到了最好的剧本,她出生于名门望族、家学渊源深厚、自小饱读诗书,身在闺阁时就才名远播。
到了二八年纪,又颇受上天眷顾,遇到了门当户对、志趣相投的丈夫赵明诚。
李清照刚嫁给赵明诚的时候,他还是个太学生,虽然俸禄不高,但两人依然愿意倾尽家资,买回金石碑刻,一起在灯下鉴赏、把玩,夫唱妇随何其有趣!
然而,这样幸福美满的生活,随着北宋的灭亡、赵明诚的去世,戛然而止了。
李清照的人生也正式进入下半段。
按照古人的寿命,人生七十古来稀,那李清照的晚年从哪开始算呢?
结合李清照一生的际遇来看,从1129年,丈夫赵明诚去世,李清照的心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的晚年生活就开始了。
虽然此时的她,只有46岁。
在这之后的26年里,李清照是怎么度过的呢?李清照前半生过得有多顺遂,下半生过得就有多坎坷。
1、大病缠身,险些丧命
1129年6月,赵明诚告别妻子到湖州上任,一路上奔波劳苦,两个月后,他刚到建康,就患病不起了。
李清照得知消息,急忙从池阳出发,却只赶上见他最后一面。
8月18日,年仅49岁的赵明诚骤然离世,李清照痛不欲生,随即大病一场,竟至“仅存喘息”。
在这之后,李清照就留下了病根,时重时轻。
在第二段婚姻结束后,李清照在给友人的信中就提到:“近因疾病,欲至膏肓,牛蚁不分,灰钉已具。”
也就是说,她的病已经到了生命垂危的地步,家人把封棺材的泥灰和铁钉都准备好了。
可见,晚年的李清照已经成了一个病秧子。
2、倾尽全力,保护赵明诚留下的金石字画
赵明诚临终前,曾嘱托李清照,若遇到战乱,“先去辎重,次衣被,次书册,次卷轴,次古器,独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
在赵明诚的心里,他的这些古玩,特别是祭祀用品,是要与人俱存亡的!李清照虽心有戚戚,却决定完成丈夫的遗愿。
然而,一个人越是对某件事物在意,越是容易失去。
当时时局不定,北宋灭亡,金兵大举南下,到处都是逃亡的难民。
李清照上无强势的父兄庇佑,下无儿女子孙相伴,单单一个弱女子,能保住自家性命已属不易,又有何力量保护那么多的古玩呢?
兵荒马乱中,李清照只得独自押解着这些宝贝东躲西藏,尽管如此,这些宝贝还是难逃遗失、焚烧、偷窃、变卖等噩运。
等她千辛万苦抵达临安时,她和赵明诚穷尽一生心血收集的金石字画,已经所剩无几了。
3、二婚嫁给张汝舟,惨遭家暴
1132年,整天疲于奔命、居无定所的生活,让李清照陷入了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压力中,就在这个时候,李清照的生命中出现了一个主动示好的男人——张汝舟。
张汝舟虽是进士出身,却官阶不高,只是监诸军审计司的一名小吏,在遇到李清照之后,他顿时对这个年近五旬的老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断托媒婆前去求亲。
已走投无路的李清照,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再嫁给了张汝舟。
可张汝舟看上的根本就不是李清照这个人,而是传闻中李清照拥有的“巨额财宝”,特别是那些珍贵的古玩字画。
二人成亲之后才发现,都被对方“骗了”。
张汝舟既不是救人于水火的翩翩君子,李清照也没有巨额财宝。
意识到发财梦落空的张汝舟,立即原形毕露,开始对李清照拳脚相加。他比任何人都希望妻子快点死去,好霸占她所剩无几的珍宝古玩。
然而,李清照毕竟出身名门、见过世面,她宁愿选择离婚,也不会让张汝舟小人得志的。
可在宋代,女子想要离婚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大宋《刑统》规定:“妻告夫,虽属实,仍须徒刑 二年”。
也就是说,妻子想要离婚,必须在丈夫犯有过错的前提下,而且不管结果怎样,都要先坐两年的牢!
比起生不如死的婚姻,李清照不惧坐牢。
而且她已掌握了张汝舟犯罪的证据——张汝舟为了获得“进士出身”,早年曾在科考上作弊。
最后,李清照得以从这段婚姻中脱身,同时,她也失去了自由,被投进了大狱。
好在李清照在朝中还有一些故交旧友,他们听闻李清照的遭遇,纷纷伸手援助,李清照在大牢里只待了9天就被放出来了。
事后,李清照给翰林学士綦崇礼写了一封答谢信——《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在信中,李清照详细讲述了自己这段不堪的婚姻:
“ 视听才分,实难共处,忍以桑榆之晚节,配兹驵侩之下才。
身既怀臭之可嫌,惟求脱去;彼素抱璧之将往,决欲杀之。
遂肆侵凌,日加殴击,可念刘伶之肋,难胜石勒之拳。
局天扣地,敢效谈娘之善诉;升堂入室,素非李赤之甘心。”
要不是李清照“及时止损”和一众故交的相助,一代才女怕是要毁在张汝舟这个小人手里了!
4、寄情诗词、追忆往昔、排解愁苦之情清代文学家赵翼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一个国家遭遇战乱是非常不幸的,但这时往往能激发出诗人的创作热情。
很多不朽的名篇就是在国破家亡的境遇下,写出来的。
一代才女李清照,也是如此。
新婚时期的李清照,笔下的诗是甜蜜的、哀怨的,充满了女性独有的柔美和细腻;晚年的李清照,笔下的诗是悲怆的、凄凉的、雄浑的,处处可见她对人生、对命运别样的感悟。
和张汝舟离婚后,李清照又过上了形单影只的生活。
一个深秋的傍晚,李清照手拿酒杯、靠窗而立,看着连绵不断的秋雨和满地的黄花,她不禁愁肠满怀、苦不自胜,于是提笔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几十年后,文学素养极高的罗大经初读到这首诗,顿时敬佩不已:“起头折叠十四字,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
明代文学家茅暎也对此赞不绝口:“情景婉绝,真是绝唱。后人效颦,便觉得不妥。”
然而,被誉为“婉约派词宗”的李清照,绝不是一个只会写儿女情长的闺阁妇女,她有情有义、心中时刻装着家国天下。
1129年,当她和丈夫赵明诚来到乌江时,想起西楚霸王项羽当年的盛勇,当场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绝唱!
羞得赵明诚差点没找地缝钻进去!
追忆往昔岁月、回想故土山河,李清照又不禁发出了:“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的悲壮感慨。
这样的李清照,在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封建妇女中,显得是那么的可爱和可敬!
5、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和皇室活动如果你认为李清照的晚年生活只剩下穷困和悲苦,那就大错特错了。
李清照既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和张汝舟离婚,就说明她不是一个逆来顺受、任由命运宰割的老妇人。
实际上,李清照的晚年生活还是相当丰富多彩的。
李清照晚年定居临安后,不仅经常和友人聚会,还时常参加皇室活动,每到立春、端午、中秋等节日,李清照就会写颂诗送进宫里,以供皇帝和皇妃们消遣娱乐。
在李清照的词《永遇乐·元宵》中,她写到:“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意思是,在元宵佳节这一天,平日一起喝酒品诗的好友,驾着香车宝马来邀请她参加宴会,虽然最后李清照拒绝了,但从侧面我们也能看出,李清照在临安是有朋友的,而且他们经常相聚。
此外,李清照一直有自己的爱好。
她的爱好除了写词外,还喜欢玩”打马“,也就是赌博。
她喜欢到哪种程度呢?用她自己的话说:“予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每忘寝食”,只要一开始玩,就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到了临安之后,她还专门让子侄画了打马游戏图。
一个温婉的才女,一个痴迷的赌徒,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形象,让人很难归拢到李清照一人身上。然而,李清照晚年的“精彩”远不止这些。
后来,李清照专为赵明诚留下的《金石录》写了一篇序——《金石录后序》。
在序中,她提到了这样一段话:
“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矣!然而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一路跌跌撞撞、得失散聚,晚年的李清照已经全部看开了、放下了,福祸本相依,又有什么值得说的呢!
这个老妇人的心胸是何其豁达啊!
由此可见,晚年的李清照在经历了重重灾难之后,不仅没有沉沦,还保持着较高的名望,在上流社会颇受关注,并不像一些文人记载的那样,只过着漂泊乡里、无家可归、穷困孤苦的生活。
为什么李清照的晚年会被人认为“过得很凄惨”呢?我想,主要有两点原因:
第一,有一定的事实依据。
李清照晚年确实遭遇了种种不幸,国破家亡、丈夫早逝、无儿无女、流离失所、收藏珍品损失、疾病缠身……
这桩桩件件,都足以摧毁一个人生存的意志,何况李清照原本还是一个不为生计发愁的名门贵妇!
生活境遇的巨大落差,给了李清照足够的消沉理由,可她并没有被命运打败,而是不断苦中作乐,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第二,一些文人出于“报复”心理,故意抹黑。
为什么这些文人要抹黑李清照呢?
我想,根源主要在于李清照的“离经叛道”。
在宋代,程朱理学盛极一时,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寡妇再嫁,无异于自毁贞洁,是会遭人唾骂的!
而李清照不仅敢再嫁,还敢状告丈夫、主动提出离婚!这样的行为,让那些固守封建礼教的迂腐文人怎么接受得了!
于是,李清照的晚年被写得凄惨不堪,好像唯有如此,才是对这个“不忠”寡妇的报应。
总结:1155年,72岁的李清照在一遍遍的追忆中,走完了她传奇的一生。
她的一生,正如泰戈尔在诗中写的:“生如夏花般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李清照的人生际遇,让人不禁想起700多年后,另一个才女张爱玲。同样出身名门、同样身负盛名、同样敢爱敢恨、同样漂泊异乡、同样悲苦半生,俩人的人生何其相似!
只是李清照的命运深受时局、政治的影响,半点由不得她做主,而张爱玲的命运却大多来源于自己孤傲冷僻的性格。
李清照早年无忧,中年彷徨,晚年坚强,与很多逆来顺受的封建女子相比,她的一生,已经非常精彩了了!
你认为bl小说里最虐的句子是哪句?
耽美文中很多话其实都很虐。虐情景,虐身世,虐感情。
《默读》中费渡说:“没有了…怪物都清理干净了,我是最后一个,你可不可以把我关进你家里?”看到这真的非常心疼费渡,他有那样的父亲,却始终还能怀着善意生活。他肯定非常累吧。现在好了,有人懂他,有人疼他,他终于可以脱下面具生活,真正的生活,有烟火气的生活。祝他永远幸福
《犯罪心理》宋声声,我生于长空,长于烈日,我翱翔于风,从未远去,亲爱的姑娘,请不要为我哭泣?
《撒野》我会一直喜欢你到你不再需要我喜欢你为止
…
我真的非常喜欢耽美,在阅读中仿佛和一个个优秀的灵魂交谈。如果,他们存在。如果,他们和我们一样,在这个世界中的某个角落生活。如果真的有如果,我祝他们永远幸福。forever
乍寒还暖有这个词吗?
“乍寒还暖”是什么意思?
释义:形容冬末春初气温忽冷忽热,冷热不定。
出处:宋·李清照《声声慢》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 息。”宋 ·刘清夫《玉楼春》词:“柳梢绿小眉如印,乍暖还寒犹未定。”
造句:
1.春天里,乍寒还暖,让人难受。
2.乍寒还暖的气候最容易感冒发烧了。
3.每每乍寒还暖,农民们便开始春耕了。
4.初春乍寒还暖,穿衣比较麻烦。
5.刚刚乍寒还暖,小草们已经迫不及待地伸出嫩芽。
十大咏雪名诗赏析?
小 雪
唐·戴叔伦
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
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
赏析:诗写得平淡、自然、轻盈。那在风中飞舞的雪花让人百看不厌,就像素蝶一样消失在山林之中。

二美曰“孤寒”
江 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赏析: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
三美曰“暖心”
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赏析:全诗寥寥二十字,没有深远寄托,没有华丽辞藻,字里行间却洋溢着热烈欢快的色调和温馨炽热的情谊,表现了温暖如春的诗情。

四美曰“幽香”
梅 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赏析: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
五美曰“慰藉”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赏析:一反以往送别诗的缠绵凄婉,本诗以其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六美曰“奇丽”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节选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赏析:“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
七美曰“灵动”
清平乐·雪
宋·孙道绚
悠悠飏飏,做尽轻模样。半夜萧萧窗外响,多在梅边竹上。朱楼向晓帘开,六花片片飞来。无奈熏炉烟雾,腾腾扶上金钗。
赏析:全词借物抒情,不写一字之喜,不着一句之怒,词人用轻灵的笔触,绘雪衬人,把一个女子一喜一嗔的神情,刻画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

八美曰“思恋”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赏析:乡心聒碎梦难成,情苦不寐,只觉得风声雪声,声声扣击入心窝,难以承受。
九美曰“怨情”
踏莎行
宋·吕本中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
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
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
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赏析:词人借梅怀人,花魂雪魄,冰清玉洁,浑然相似,对此佳景,更惹相思。因此探梅时节,不禁对景追忆往事,遂别有一番恼人风味萦绕于心。词写别恨,情从景生,浑然天成,两片的末句尤为警策。

十美曰“深意”
对 雪
唐·高骈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赏析:此诗借物抒怀,道出了作者胸中多少感慨与不平。
雪,永远是自然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我们尽情的品读古今的《咏雪》诗,陶醉在每一个落雪的冬季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