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麓,吴三桂手握30万精锐

2023-06-02 106阅读 0评论

茅麓,吴三桂手握30万精锐?

三藩之乱从过程来看,反清联军在猪队友互坑的前提下,还能坚持八年之久,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尤其是郑经和尚之信,这两位已经不是猪队友了,而是搅屎棍。吴三桂跟这二位奇葩一起反清,能成功就是见了鬼了。

三藩之乱爆发的原因

顺治皇帝在世时,对三藩非常器重,吴三桂等人受宠若惊,从未想过要起兵造反。然而康熙亲政后,一改顺治器重三藩的政策,决心削掉三藩,剪除这个巨大的潜在威胁。只是苦于没有借口,一直没机会下手。

茅麓,吴三桂手握30万精锐

康熙十二年三月,剪灭三藩的机会来了。平南王尚可喜请求告老还乡,并希望儿子尚之信能继承爵位。康熙逮着这个大好机会,批准了尚可喜的退休请求,但拒绝让尚之信继承平南王爵位。并且康熙还督促尚可喜,让其尽快遣散部众。

虽然康熙没有明说要撤掉平南王的藩位,但他不让尚之信袭爵,还要解散尚可喜的部众,这实际上跟撤掉平南王的藩位也没什么区别了。

广东的藩王眼看要被撤,远在云南和福建的吴三桂和耿精忠坐不住了。

同年七月,吴耿二人试探性的向康熙上了一道奏疏,主动请求撤藩。结果没想到,康熙直接就同意了。并且康熙派还人赴云南、广东、福建三省,具体落实撤藩的事宜。到了九月,朝廷的钦差大臣到了云南。

原本只想做做样子,结果居然弄假成真。吴三桂等人全部傻眼了。

傻眼之后就是愤怒,毕竟自己的藩王爵位来之不易。当年为了给满清打江山,流血流汗都不提了,关键是打江山的过程中,每个人的身上都背有血债,没少杀汉人。尤其是吴三桂,他还杀了永历皇,洗不白了。

现在康熙要撤藩,简直就是卸磨杀驴,让吴三桂很没有面子。如果真让康熙撤了,别人会怎么笑话吴三桂?当了一辈子狗,最后让主人给炖了?这要说出去,多丢人。

于是吴三桂也就下定决心,于当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杀掉前来撤藩的云南巡抚,并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蓄发易服,旗帜皆白,致书天下,举兵反清,三藩之乱由此开始。

第一阶段战争

吴三桂起兵后,迅速扩充部队,他先拿下紧邻云南的贵州省,手握云贵两省。紧接着又计划分兵,拿下湖南、四川二省,想以川湘两省作为自己进一步北上的跳板。

面临吴三桂如此迅速的动作,康熙否决了朝臣议和的建议,当即就做了四项部署:

第一、驰诏广东、福建二省,停止撤销平南和靖南二藩的工作,专心对付吴三桂。(当时两藩还没有反叛)

第二、委任广西将军孙延龄为抚蛮将军,令其统兵固守广西,侧击吴三桂。

第三、令西安将军瓦尔喀率兵赴川,封锁吴三桂入川的路线;

第四、任命顺承郡王勒尔锦驻荆州、都统巴尔布驻常德、都统珠满驻岳阳,封锁吴三桂由湖南继续向北的行动路线。力图将吴三桂重新堵回云南高原,徐图消灭。

康熙的这四项部署,应该说还是合理的。但吴三桂毕竟是老将,当年吴三桂驰骋沙场的时候,康熙还没有出生呢。康熙那点雕虫小技,哪里能难住吴三桂?

很快,吴三桂就亲自率主力进攻湖南。仅仅才几个月,吴三桂就将康熙部署的湖广防线基本摧毁,将整个湖南纳入囊中。

眼见吴三桂连连得势,驻守广西,负责侧击吴三桂的孙延龄立马倒向吴三桂,他自称安逆大将军,攻陷梧州、平南、浔州、富川诸地。响应吴三桂。

福建的耿精忠也乘机公开造反,率部攻陷整个福建,在东南策应吴三桂。随后,耿精忠邀约吴三桂,两藩合兵进攻江西。一举攻占江西30多个州县。

湖广防线被摧毁,侧击云南的广西反叛,四川也被攻陷,最后福建也宣布反叛。这等于康熙的四项平叛部署,全部失败了。除此之外,陕西王辅臣,塞外的察哈尔蒙古也举兵反清。此时的康熙,一脸懵逼。年纪轻轻的他,可算是知道了什么叫姜还是老的辣。

吴三桂的失策

两藩起兵,九省沦陷之后,清廷内部开始人心惶惶,就连康熙也有点进退失据,打算御驾亲征挽回颓势。所幸有议政内大臣及时谏止,才没有让康熙继续犯错。

可是,清军的颓势没有任何缓解,尽管清军东征西讨,但反清联军四面开花,清军的围剿顾此失彼。

这个时候,新疆有准噶尔拥兵自重,东北有沙俄也虎视眈眈,各方势力都盯着康熙,随时准备入侵中原,分一杯羹。如果此时吴三桂敢跨过长江,不说拿下北京,即使是拿下河南,满清的根基也会动摇。

可惜的是,吴三桂在拿下湖南后,他就暂停了继续北进,转而与清廷进行谈判,希望能划江而治。这一举动等于放弃了战争的主动权,给康熙缓了一口气。

因为,三藩都是各自为战,康熙最怕诸藩对自己群起攻之,这会让他顾此失彼,无法集中优势兵力对叛军逐一消灭。但是吴三桂的这一停战,就给了康熙喘息的机会,让他能够有充足的时间调整部署。

因此,康熙果断回绝了吴三桂划江而治的谈判条件,并且还将吴三桂留在北京做人质的的长子吴应熊、长孙吴世霖一并处死。断绝了吴三桂的念头。

康熙的反击

康熙敢这么回绝吴三桂的求和,他也不是没有底气的。

首先,三藩虽然拿下了大半个江南地区,但江南最重要的江浙财赋重地,三藩居然没有拿下来。康熙有这个聚宝盆,就有源源不断的财力与三藩打消耗战。

第二,康熙平叛的部队,主要是绿营兵和驻外八旗兵,北京的驻京八旗,关外的留守八旗都没有调动。康熙手上还有牌。

第三,反清联军多是乌合之众,只要拖住吴三桂,集中力量消灭其他势力,立马就能打击到三藩的士气。并且,吴三桂希望划江而治,这本身就打击了联军的士气,让很多人对吴三桂的领导力产生了不信任。

于是就在这种思路下,康熙集中兵力拖住吴三桂,然后朝着王辅臣发动猛攻。当王辅臣被围困在平凉城,且吴三桂援救失败后,三藩之乱的有利形势开始倒向清军一方。

随后,果不出康熙所料。清军没有进攻,联军自己就乱了。

内讧不断

就在王辅臣被围困的期间,盘踞在台湾的郑经拒绝了吴三桂让他沿海路北上,偷袭东北或浙江的建议,而是自作主张进攻福建。当时耿精忠的主力在浙江与清军对峙,郑经此时偷袭福建,毫无疑问的让耿精忠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境地。

反清联军的这个内讧,让康熙抓到了反攻的机会。他重新调整部署,调安亲王岳乐、康亲王杰书、贝子傅喇塔、浙江总督李之芳进攻耿精忠。

这个时候,若是郑经还有一点理智,他就应该援助耿精忠,最起码也应该停止进攻。毕竟他连耿精忠都打不赢,一个比耿精忠要强几十倍的清廷,他打的赢?

可是郑经偏偏就要打耿精忠,清军在北面攻耿精忠,他就在南面夹击,打的耿精忠腹背受敌。最后只得向清军开城投降。

于是福建这一路反清人马,就因为这种近乎于二逼的内讧,被清军平定了。

耿精忠投降前夕,也不知道尚之信是在想些什么。之前吴三桂督促他起兵,他以各种理由拒绝。当耿精忠兵败如山倒时,他却突然宣布接受吴三桂招讨大将军的封号,举广东之兵反清了。然后更搞笑的是,宣布反清的尚之信拒绝吴三桂让他出兵的命令,继续在一旁坐山观虎斗。

咋咋呼呼一阵后,尚之信居然又宣布向清军投降。康熙随即降特旨,赦免其罪。于是三藩之乱仅仅才两年多,耿精忠和尚之信两路就都被平定了。

所以说,所谓的三藩之乱,其实只是吴三桂和耿精忠的两藩之乱,尚之信根本就是个打酱油的。

清军平定东南后,猛攻郑经,收复了漳、泉等四州。郑经费尽心思攻占的地盘,在手里还没有捧热乎,就被清军又收回去了。

吴三桂的绝地反击

东南被平定后,康熙以靖逆将军张勇、陕西总兵孙思克、定西大将军董额为主帅,三路大军对王辅臣和四川的吴三桂军发动最后一击。王辅臣在平凉坚守了八个月后,宣布投降,陕西和甘肃两省被清军平定。

随着浙江、福建、陕西、甘肃全部被平,仅剩的一路就只有吴三桂了。不过由于吴三桂的防守严密,兵力雄厚,清军几次突击都不成功。

但是,吴三桂的进攻也几次被挫,无法扩张地盘。双方这么对峙,拖的时间越久对吴三桂越不利。

为了维系人心、鼓励士气,吴三桂将大帅府由长沙转移到衡阳,并于康熙十七年三月初一在衡阳称帝,国号大周,改衡州府为定天府,定为大周首都,并大封诸将。

称帝之后,吴三桂决定反击。

当年六月,吴三桂亲点大将马宝,令其率五万大军南下,攻打衡阳的门户永兴。马宝率军两战两胜,大创清军。击毙了清军都统宜里布和护军统领哈克三,并大败前锋统领硕岱、副都统托岱、宜思孝所率的援军。

清军受次大败,被迫退回了广东。

南线反攻大胜之后,吴三桂又亲自部署了对广东、广西的大规模进攻。以十万大军,突入两广,收复了除梧州之外的所有区域,大挫清军之信心。那个骁勇善战的吴三桂,貌似又回来了。

三藩的灭亡

大周军反攻广西后不久,吴三桂突然于八月十七日病死在军中。皇帝都死了,这个仗还怎么打?

周军大将在集体商量后,决定密不发丧,先退师衡阳,然后派人赴云南,迎奉吴世璠继承皇位。

同年十月,吴世璠迎丧回到云南,正式继大周皇帝位。

听说吴三桂去世后,康熙都笑了。吴三桂是员悍将,康熙怕他。可吴世璠才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小毛孩子。大周在这个危机时刻,居然立幼主为帝,这要是不灭亡,怕是连老天爷都看不下去了。

于是,康熙命令驻守在湖北、陕西的清军大举进攻。没过多久,四川、湖南两省即被清军收复。而在清军攻打两省期间,吴世璠这个大周皇帝毫无作为,完全不知道应该怎么应对。

康熙十九年,大周政权控制的领土除了云贵之外,其余全部都被清军所攻占。在其后一年半的时间,清军先克贵州,再克云南,三藩之乱遂全部平定。

三藩平定的人前夕,郑经病死,而他所盘踞的台湾岛,也在两年后被平定。南方的反清势力至此也被清廷彻底荡平。

总结:三藩之乱,总共八年,其中耿精忠坚持了两年,尚之信坚持了几个月,只有吴三桂集团坚持了八年。所以,我觉得三藩之乱其实都不应该叫三藩之乱,叫吴三桂之乱更恰当。另外两家完全没有存在感。

至于三藩之乱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三点:一是吴三桂在北伐战略的选择上,出现了严重的失误,导致被清军把战争拖入了对三藩极为不利的相持战;二是吴三桂死后,吴周政权没有得力的继承人,速度被打崩盘;三是三藩的另外两藩以及台湾郑氏,相互之间都互坑对方,典型的猪队友,康熙完全可以给他们三家都发一朵鼓励的小红花。

明朝灭亡只有皇帝一个人上吊?

答案:在明朝灭亡之前出现过一个宦官,这个宦官把朝廷搅得乌烟瘴气,把仁义礼智整的乱七八糟。这个人的存在印证着很多臣子的泯灭,而这些臣子泯灭之后,朝廷上便缺少了一个物件儿,那个物件儿叫气节。

事件回顾

迄今为止,仍然有很多历史学家为魏忠贤平反,为魏忠贤喊屈,说如果明朝没有魏忠贤的话,恐怕整个明朝早就灭亡不知道多少年了。

想想也是好笑,明明是一个阉宦之臣,明明是一个奸臣,竟突然间变成了一个高大威猛的糙汉子。这种形象的转变,按照某些史学家的言论是有着历史依据的。

比如魏忠贤尽管胡搅蛮缠,尽管不明是非,可是他只贪钱,不会换朝政,更不会率领着朝廷的军队行军打仗,也不会变成王振这么个玩意儿。

再比如魏忠贤尽管贪污,可他贪污的绝大多数都是富裕人家的钱,而且贪污了富裕人家的钱之后,又从中拿出一点点给了朝廷,让朝廷能够继续运转下去。

再再比如魏忠贤尽管瞧不起贤明之臣,甚至把他们都杀掉了,可是统一了朝廷的口径,让整个朝廷拧成一股绳往前发展。

首先我们承认,哪怕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想要在他身上找到闪光点也是可以找到的,就好像在圣人身上找缺点一样,只要拿出放大镜、显微镜使劲的瞅就能找得到。比如孔子在那个年代看不起老百姓,瞧不起农民,孟子,孙子,韩非子也有着自己的各种人性缺点,但这依然无法把他们的人性优点泯灭。

同样的道理,魏忠贤可能在无意中做了那么一两件好事,但是他做的这一两件好事,绝对不能成为整个明朝的闪光点,也没有办法为魏忠贤洗白,坏人就是坏,人洗不白的。

好了,我们确定完一个基点,魏忠贤是个坏蛋之后,剩下的就非常容易了。

为了便于区分,我们加个黑体:

魏忠贤最开始掌权的时候,朝廷之中有几个硬骨头,民间百姓有很多硬骨头,这些硬骨头不听从魏忠贤的指挥,并且想尽一切办法把他扒拉下去。

在这些人的努力之下,终于都死绝了,没错,魏忠贤的影响力比所有的太监影响力都要大,这个太监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有气节的人通通杀掉。

而气节作为一个极其特殊的东西,不会毫无节制的增长,往往是杀掉一批之后,需要若干年、若干10年、若干百年才能够再生长出一批有气节的臣子来。

于是明朝有气节的臣子就断了带断了层,一直到崇祯执政的时候也没有找不回来。

没错,这就是事实

南宋灭亡其实从最开始就是一个悲剧,这个悲剧展现在方方面面。最开始有北宋,大家有个念想,心心念着自己的国家,尽管这个国家腐朽落魄,而且很不堪。

紧随其后,北宋灭亡了,南宋出来了,尽管需要跑很远的地方才能再一次回到自己的国家,可终究还是有家的。

当南宋再一次灭亡,所有的人都心灰意冷,所有的汉民族人突然发现自己的家没有了,不但家没有了,连朝中大臣也没有了,朝廷大臣没有了,皇帝也没有了。当一位臣子抱着小皇帝跳下崖山之后,许许多多的人开始效仿,因为这个时候死不可怕,屈辱的死去,并且看着他们烧毁咱们的家园才是最可怕的。

明朝就不一样了,明朝尽管有很多人,事实上人口也必然会比南北宋时期多。伴随着各种农作物的入主,以及当时的社会大环境,让明朝有了更多的底蕴。但是底蕴不能当饭吃,因为老百姓已经没有气节了。

在魏忠贤的前后左右折腾下,在魏忠贤无数个孩子孩孙(收养)以及收养的无数个义子和自己的无数个魔爪的控制之下,大明王朝早已经腐朽破败不堪。

这样的王朝完了也就完了,好像也没有人值得惋惜。哦,不对,还是有一个人惋惜的,那个人的名字叫崇祯。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冀大家关注、点赞、评论,小生在此谢过!】

李自成为什么不投降清朝?

无论崇祯还是多尔衮都不会接受李自成的投降。

即使在山穷水尽,生死关头崇祯都不妥协,不是因为李自成是反复无常的小人,更不是舍不得封王割地,是因为李自成是彻头彻尾的土匪强盗,祸国殃民杀人放火的恶魔。国家不能交到这样人的手里,那会变成人间炼狱。看看李自成所作所为吧,看看湖南湖北,河北山西陕西吧。都是千里无鸡鸣,遍地白骨生。李自成如此,张献忠更是如此。这就注定了他们是各方势力首先剿灭的对象。南明在满清强势入关后,第一国策还是联清灭贼。可见当时人心所向。

茅山青峰是属于什么茶?

绿茶。

产自于金坛市茅麓镇,从上世纪40年代就已经开始生产,在1983年定名。因选料优良,做工精细,工艺精湛,品质优异,所以促使了这款茶叶品质内外兼优,独具风格。

茅山青峰选料好,做工精湛,成品茶外形扁平,挺直如剑,色泽绿润,平整光滑,内质香气高爽,鲜嫩高长,汤色绿明,滋味鲜醇,叶底嫩绿明亮完整。

康熙帝在众大臣都主张放弃台湾时?

康熙皇帝之所以要攻取台湾,主要目的就是要消灭郑氏割据势力,因为郑氏集团的存在可以直接威胁东南沿海,而东南沿海各省自唐宋以来就已经成为各个封建大一统王朝的主要的赋税来源地,既然伤害到了清朝的国防安全和财政来源,那么自然成为清朝的眼中钉,康熙皇帝当然想要除之而后快,家里的金库旁边放着一个随时会原地爆炸的火药桶,搁谁谁愿意啊!之所以会发生分歧主要是消灭郑氏集团后台湾是“弃”还是“留”问题展开的。

话说郑氏集团在明末清初之际,确实是不可小觑的反清力量。在顺治十四年(1657),郑成功被明桂王封为延平郡王、招讨大将军,一心以反清为己任。在顺治十六年(1659)的六月,率大军由崇明岛入长江,其麾下铁人军在镇江之役中还成建制的歼灭了由提督管效忠带队的精锐八旗4000人,“效忠初出兵四千,止存百四十人”,并一度包围南京,在郑成功的威慑下,东南四府三州二十四县望风投降,清廷“东南大震,军报阻绝”。甚至惊动了清世祖福临,差点要亲征郑成功,“世祖幸南苑,集六师,议亲征”。但是,由于郑成功轻敌大意,中了清廷两江总督郎廷佐的缓兵之计被偷袭后,大败,麾下精兵猛将损失颇大,元气大伤。

在顺治十八年(1661),郑成功考虑到金门、厦门发展受限,为了开辟新的反清基地,遂决意夺回台湾,在驱逐荷兰殖民者后,设立政府机构、开荒屯田,着力将台湾打造成抗清根据地。而在康熙元年(1662)年,一代英豪郑成功逝世,年仅39岁。其子郑经承袭了延平郡王的爵位,与清廷继续形成对抗态势。

当然清廷也深知郑氏集团的威胁,对于清廷来说郑氏一日不除,便有如鲠在喉、如芒在背之感,为了攻灭郑氏集团在夺取厦门和金门后,三次发兵攻打澎湖列岛,但是由于当时清朝国内局势动荡(宫廷斗争、消灭永历政权、削除三藩等),加上并未组建肩负渡海作战重任的水师,均以失败而告终。在一时无法消灭郑氏集团的情况下,清廷采取了极其严厉的封锁措施,切断台湾与内地的经济联系来达到削弱郑氏集团的目的,即“禁海令”和“迁界令”。

“禁海令”颁布于顺治十三年(1656)六月,命令浙江、福建、江南、广东、山东、天津等地地方官禁止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将粮食等物资买卖于郑氏,违者重罚。

《清世祖实录·卷一百二》: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贸易者,或地方官察出,或被人告发,即将贸易之人,不论官民奏闻正法,货物入官,本犯家产,尽给告发之人。

但是,实行五年以来,效果却并不显著,郑氏仍然可以通过走私的方式取得物资供应,于是在郑氏降将黄梧的建议下,下达了更为严厉的“迁界令”。

《台湾外记·卷十一》:若从山东、江、浙、闽、粤沿海居民尽徙入内地,设立边界,布置防守,则不攻自灭也。

这项措施得到清廷的迅速落实,沿海居民集体内迁三十里,三十里内村庄全部毁弃、焚烧,制造宽大三十里的无人区以断绝郑氏集团获得任何物质补充的可能。

《海上见闻录·卷二》:至是,上自辽东、下至广东皆迁徙,筑垣墙、立界石,拨兵戍守;出界者死。百姓失业流离,死亡者以亿万计。

无疑“禁海令”和“迁界令”给沿海的民生造成了严重破坏,原本经济繁荣的沿海省份损失根本无法估量,但这个政策确实给依赖大陆的郑氏集团造成了严重的杀伤,清廷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自残式政策正掐中了郑氏集团的软肋。

以郑成功的幕僚杨英所写的《从征实录》来看,郑氏集团的作战给养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大陆,而当时台湾开发并不充分,迁界禁海措施一出,无法从大陆获得物资补充,郑军的经济生活立刻陷入困难,这样的记载比比皆是。

《从征实录》永历十四年八月:户官运粮船犹不至,官兵至草木子充饥,日忧脱巾之变。《从征实录》永历十四年八月二十二日:时粮米不接,官兵日只二餐,多有病没,兵心嗷嗷。

在出台严厉封禁措施的同时,清廷着力对郑军将领展开招抚活动,郑军条件因为经济封锁变得越来越艰苦,艰苦条件下一时军心浮动,面对清廷的招抚,郑氏集团的官兵出现了大量降清的情况,仅仅康熙元年(1662)至康熙三年(1664),就有投诚官员3985名、士兵40962名、官兵家眷64230名、大小船只900余艘。

随着三藩之乱的逐渐平定,攻取台湾消灭郑氏集团进入了康熙皇帝的规划之内,康熙皇帝决定加大招抚力度继续分化郑氏集团,“郑锦虽无降意,其附逆人民,有革心向化者,大将军康亲王仍随宜招抚”,而福建布政使姚启圣充分执行了康熙皇帝的意图,进行大规模招降策反活动,在漳州修筑“修来馆”,以官爵和资财招纳郑氏官兵,搞得郑军上下军心浮动,又开启了一波投诚浪潮。前后投诚者竟达10余万之多(仅以人数较多者记之,千把人忽略)。

《清圣祖实录·卷八十》:廖琠等率伪官三百余员,兵一万二千余人诣军前降。《清圣祖实录·卷九十》:伪总兵杨禄、张辉等大小伪官,共二千五百余员,兵丁二万五千九百余名。《清圣祖实录·卷九十》:招抚江机等率领伪官一千一百三十八员,兵丁四万三千六百二十九名投诚。《清圣祖实录·卷九十一》:伪将军杨彪,即杨一豹,率领伪官兵三万一千余员名投诚。

康熙二十年后,平定三藩之乱,康熙皇帝决意攻取台湾,此时,清、郑双方实力持续拉大,在强大的财政支持以及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的训练下,福建水师已经拥有“精兵二万有奇,大小战船三百号”,具备了跨海攻击澎湖列岛的能力。

而在攻取台湾之前,双方已经进行多轮谈判,郑经在谈判中多次表示“东宁偏隅,远在海外,与版图渺不相涉”,并拒绝了清廷“剃发”的要求,“苟能如朝鲜例,则敢从议”,而清廷对“不剃发”“如朝鲜例”两条自然不答应。直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五月,康熙皇帝决定结束这场虚与委蛇的谈判,正式向台湾方面强硬回复,“台湾贼,皆闽人,不得与琉球、高丽比”。

同年六月,施琅率福建水师全军自福州出海攻取澎湖,清军经过七天战斗,击败守将刘国轩,澎湖列岛乃是台湾门户,一旦失去全台震动。最后,郑克塽率众出降,清军顺利进驻台湾。

在攻取台湾后,台湾的“弃”“留”之争浮出水面,以李光地为代表的大臣表示要放弃台湾,重新交给荷兰人,提出“空其地,任夷人居住,而纳款通贡”,而康熙皇帝当时对台湾的重视程度也不够,认为台湾弹丸之地,得不得无关紧要。

《康熙起居注》二十二年十月十一日:海贼乃疥癣之疾,台湾仅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

但是,在关键时刻施琅上陈《恭陈台湾去留疏》,指明台湾的重要性,“台湾一地,虽属外岛,实关四省之要害”,对台湾的地位、作用和海疆的安全形势做了全面的分析,康熙皇帝在看完这份奏疏后,迅速改变了对台湾的认知,正式决策开府置县,派兵驻守。

《康熙起居注》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一日:上曰:“台湾弃取所关甚大,镇守之官三年一易亦非至当之策,若徙其人民,又恐致失所,弃而不守,尤为不可。”

所以,清朝之所以攻取台湾首要目的是消灭郑氏集团,而康熙皇帝一开始对台湾重视程度确实不够,但能知错就改,也确实表现出了一个杰出君主的素质。

引用文献:《清圣祖实录》、《康熙起居注》、《圣武记》、《明季南略》、《台湾外记》、《海上见闻录》、《从征实录》、《靖海纪事》、《国朝先正事略》、《榕村语录》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06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