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歌是哪里的民歌,刘禹锡的竹枝词到底有几首

2023-06-02 125阅读 0评论

采茶歌是哪里的民歌,刘禹锡的竹枝词到底有几首?

一共9首吧?下面复制了一些文章,希望能帮上忙 竹枝 白帝城头春草生, 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 北人莫上动乡情。 竹枝 瞿塘嘈嘈十二滩, 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 等闲平地起波澜。 竹枝 山上层层桃李花, 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 长刀短笠去烧畲。 竹枝 山桃红花满上头, 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 水流无限似侬愁。 竹枝 巫峡苍苍烟雨时, 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 由来不是此声悲。 竹枝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 楚水巴山江雨多, 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 回入纥那披绿罗。 竹枝 江上春来新雨晴, 瀼西春水縠纹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 人来人去唱歌行。 竹枝 两岸山花似雪开, 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 永安宫外踏青来。 竹枝 城西门外滟澦堆, 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 少时东去复西来。 竹枝 日出三竿春雾消, 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 住在成都万里桥。 刘禹锡诗集中有《竹枝词九首》,又有《竹枝词二首》,又有《堤上行三首》,都是民歌风格的七言绝句。《竹枝词九首》是最初的作品,因为有一篇序引自作说明: 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雎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儜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音。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俚,乃写为《九歌》,到于今荆楚歌舞之。故余亦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飏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歙,知变风之自焉。 这一段序引,讲到几个问题,需要解释。第一句是说各地的民歌,声音虽有不同,但都是乐曲。“岁正月”,没有说明是那一年的正月。“建平”是个旧郡名,当时称为归州,即今之秭归。这两句,应当是说明作《竹枝词》的时和地,但时既不明白,地亦可疑,因此曾引起后人的研讨,我们留着以后再讲。下文是叙述作者在建平时听到儿童唱竹枝词的情况。这是一种联唱的歌曲,有人吹短笛伴唱,击鼓为节拍,歌的人同时也舞。谁能唱得多,就是胜者。以下五句,是作者对这种民歌的印象。黄钟是正宫音乐,其声词是和平中正的,但羽声是激昂慷慨之音。“黄钟之羽”是和平中带有激昂的音调。激昂是在歌曲的最后部分,象苏州的山歌那样。但也分不出那里是吴声,那里是楚声。“伧”是对吴人的鄙称,“儜”即“狞”,唐诗中常用此字来表示猛烈、激越,这里是指楚声。总之这些歌曲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很宛转的,有些象《诗经·卫风》中的那些情诗。以下六句说屈原在湖南,因为民间巫师唱的迎神送神歌都用鄙陋的歌词,所以改作较文雅的《九歌》,至今当地人民还在用他的歌词作为舞曲。刘禹锡也摹仿屈原作了九首《竹枝词》,使能唱的人流传开去。最后二句是说他把这九首《竹枝词》附在屈原《九歌》之后,使后世听“巴歙”的人了解“变风”的来源。“巴歙”是巴郡(今四川东部)的民歌,“变风”是关于《诗经》的名词。郑、卫二国的诗,虽然是淫辞艳曲,但还是稍稍变样的“风”诗。十五国风中有正风、变风,文辞音调雅正的诗称为正风,文辞音调有些不端庄的称为变风。这里所谓“变风”,就是指上文的“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 从这一段序引看来,刘禹锡开始作《竹枝词》九首是有意继承《九歌》的,后来他又作二首,就另外题作《竹枝词二首》,并不合在一起。另外他又作了《堤上行三首》、《踏歌词四首》,其实也是“竹枝词”,因为这两组诗中都提到“竹枝”。 “竹枝歌”是有地区性的民歌,所以其第一个特征是地方色彩。刘禹锡在建平初次听到竹枝歌,仿效屈原拟作九首,也就运用这个地区的山水、古迹、风土、人物。他歌咏到白帝城、白盐山、瀼溪、昭君坊、永安宫,滟滪堆,瞿塘峡中的十二滩、巫峡,都是从夔州到归州这一段长江两岸的山水古迹。杜甫在这里旅居的时候,也有诗提到。《水经注》卷三十三对这些山水古迹有详细的叙述描写,可以参看。 至于风土、人物,在这九首歌词里反映出来的有人民在白帝城头和瀼溪桥上的唱歌,有昭君坊里和永安宫外的游女,有旅居在此地的妇人托返回成都的船带信给丈夫,有住在山头的女子到江边来取水,男子到山下来烧草灰肥田。九首诗组成了一幅风俗画。 民歌的第二个特征是不讲究平仄粘缀。七言四句的民歌往往用拗体,表现在第三句。刘禹锡这九首也都用拗体,而不用绝句正格。拗体绝句的下半首音调较为急促,苏州山歌也大多如此。所以杜甫作拗体绝句,即称为“吴体”,刘禹锡序引中所谓“激讦如吴声”,也说明了民歌的这一个普遍特征。 所谓“竹枝歌”,大概是当地青年男女在竹林里劳作时的对唱歌谣。这个名称也是当地特有的,正如苏州称为“山歌”,是山上劳动人民的歌谣。福建有“采茶歌”,是采茶姑娘的抒情歌谣。山东有“渔歌”,是渔民的歌谣。各个地区的这一类歌谣,都是劳动人民歌唱他们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就是所谓“劳者歌其事”。因此,歌词的题材内容不会越出他们的生活范围以外。歌词的语气也大多自白,很少代言。这是民歌的第三个特征。刘禹锡这九首诗中,第二、四、六、七、八首都是用唱歌者自白的语气。 民歌的第四个特征是用眼前景物来作比喻。第二首以“花红易衰”比男子的薄情,以“水流无限”比自己的愁绪。第六首以“波浪不能摧”的滩石来对比来去不定的情人之心。第七首以瞿塘峡中危险的水道来对比“平地起波澜”的人心。意思是说,江水之所以有波澜,是因为底下有石头,而人心则在平地上也会起波澜。 jin3ming答案,请勿复制

黄梅戏和京剧哪个历史更悠久?

首先感谢邀请,下面新霁来说一说黄梅戏和京剧的历史,再说二者有啥关联。

采茶歌是哪里的民歌,刘禹锡的竹枝词到底有几首

京剧

京剧的前身是徽剧(徽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高朗亭带领三庆班最先入京为乾隆祝寿,之后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相继进京,并称四大徽班,声腔是二黄(二黄是由吹腔和高拨子演化成的四平调发展而来,被称为南路)。约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汉戏(湖北汉剧)加入徽班,声腔是西皮(西皮是由秦腔和湖北民间襄阳调结合而来的,被成为北路)。有二黄和西皮奠定了京剧的基础后,又吸收了昆曲、秦腔、京腔(弋阳腔北京化了,现已绝迹)等的曲牌、唱腔和表演,约1840年(道光二十年)京剧开始形成,从形成到1950年被称为皮黄、京戏、平剧等,1951年正式定名京剧。距今按照1790年算有230年历史,按照1840年算有180年历史。

京剧《四郎探母》剧照(图片源于网络)

黄梅戏

黄梅戏前身是湖北黄梅采茶调(唐朝前就有的民间小调),1765年(清乾隆三十年)黄梅采茶调艺人邢绣娘第一次为乾隆献艺,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邢绣娘第四次为乾隆献艺,确定了采茶戏的雏形,乾隆御赐采茶名伶。1786年(清乾隆五十一年)黄梅县发大水,黄梅采茶调艺人跟着难民进入安徽,黄梅调传入怀宁县,在保留一些采茶调的元素下,结合怀宁县怀腔(由怀宁民间小调演化而来的),又吸收徽调、青阳腔(由弋阳腔、余姚腔和各种说唱小调结合而来的)、岳西高腔(岳西县曲牌体古老声腔)逐渐从民间小调向戏曲表演转化。约1856年(清咸丰六年)黄梅戏开始形成,从形成到1951年被称为采茶戏、化谷戏、徽戏、黄梅调等,1952年正式定名黄梅戏。距今按照1784年算有236年历史,按照1856年算有164年历史。

黄梅戏《女驸马》剧照(图片源于网络)

说明

黄梅戏算安徽地方戏,是从声腔方面决定的,怀腔是黄梅戏的主要腔系,黄梅戏曲调有【主调】【花腔】【三腔】;湖北黄梅采茶戏,曲调有【花腔】【火功】【高腔】等。黄梅戏与黄梅采茶戏是同源,湖北和安徽都有义务将黄梅戏传承保护好,共同携手将黄梅戏发扬光大。

关联

1938年(民国27年)黄梅戏老艺人丁永泉(严凤英的老师)在安庆与京剧合班一起演出,在这时期京剧与黄梅戏互相帮助。舞台上,京剧人员不够黄梅戏演员顶上,黄梅戏人员不够京剧演员顶上,因此黄梅戏吸收了京剧的程式化动作,提升了黄梅戏的表演内容、服装、道具和化妆。(王少舫就是先唱京剧,后唱黄梅戏的)

京剧黄梅戏同台演出(图片源于网络)

总结

京剧和黄梅戏从历史上讲有相似的地方,都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进行曲调融合发展发扬的。从前身角度说黄梅戏比京剧古老,从形成发展说京剧比黄梅戏发展的快,形成的比黄梅戏早。

曾经风靡全国的民歌?

最喜欢东北民歌《小拜年》。

《小拜年》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东北人的乐观豪爽,东北人重亲情懂礼节,热情好客。

歌曲中大年初一拜年的情景,是当时生活的再现。我记得小时候,大年初一早晨吃完饺子,爸爸妈妈就要把我们兄弟几个撵出家门,让我们去给村中的长辈们拜年 。长辈们端坐在炕上,我们给他们磕头,说吉祥话,那时还没有红包,因为都不富裕,长辈们给我们兜里揣把瓜子塞两块糖 ,就算不错了。但我们都欢天喜地。

过年了,亲戚们互相走动,无非是拿两盒糕点,两瓶酒,几个苹果之类,但大家聚在一起,其乐融融。新姑爷小两口要给家族中的长辈挨家拜年,长辈们要给压岁钱 ,也都是象征性的。但大家都很快乐。

现在,生活好了,但到家里拜年的少了,微信拜年居多。红包越包越大,但有些都是微信红包。感觉年味越来越淡了,亲情也越来越薄了。

《小拜年》唱得仍然很欢乐,但几十年前的欢乐,却不会重现了!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十大沪语歌曲?

《茉莉花》

《采红菱》

《姑苏风光》

《天涯歌女》

《杨柳青》

《采茶歌》

《采茶舞曲》《月儿弯弯照九州》《无锡景》

希望可以帮到你,其中《茉莉花》

《采红菱》《天涯歌女》广为人知

哭嫁

也叫卖小调 就是那个“栀子花白兰花五分洋钿买一朵”

阿拉上海宁额乡愁,就在这一首首上海民歌里!

现在的年轻人还有多少喜欢传统戏曲的?

黄梅戏

我是90后特别喜欢黄梅戏,是我们县的地方戏曲,现在中央戏曲频道也经常播放黄梅戏剧本,感到非常自豪!并且我也是戏曲频道的粉丝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壮大于安徽省安庆市。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是湖北,安徽的主要地方剧种,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者业余团体演出,收到广泛欢迎!我周边的朋友,同事,老年朋友喜欢黄梅戏的也非常之多。

早在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庆师范大学为黄梅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黄梅戏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根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流行,经过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歌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黄梅戏基本成型于清道光年间,流播于长江中下游周边的广袤地区。邢绣娘,余海先等一批先辈艺术家为黄梅戏的发展,形成和传播作出杰出的贡献!

乾隆时期到辛亥革命前后,是黄梅戏大发展的前期,并逐渐在皖,鄂,赣三省地区形成民间小戏的格调,在安庆市怀宁县形成“怀腔”或者称“怀调”

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发展于安徽,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安徽黄梅戏剧团将黄梅传统曲目《董永卖身》改编成《天仙配》搬上银幕后,黄梅戏享誉海内外,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1952年,安庆黄梅艺人带着《打猪草》,《篮桥会》等剧目到上海演出,广受好评。自此之后,黄梅戏从地方小戏逐渐成长为全国性剧种,扬名海内外。

在此之后,黄梅戏先后涌现出诸如严凤英,王少鲂等老一辈艺术家,中青年演员如马兰,韩再芬,吴琼等相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展现各自的身姿,让黄梅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姿态。在此期间,黄梅戏曲艺人,先后整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等一大批传统剧目;创作了《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现代戏《春暖花开》等曲目。其中《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之后,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积极反响。

文革期间,黄梅戏遭受打击,濒临灭亡,著名黄梅戏大师严凤英因被迫害自杀,年仅38岁。死后被军代表以寻找“特务发报机”为由,割开喉管,挖出内脏。

安徽省安庆市,截止到2012年已经举办啦六届黄梅戏艺术节,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的积极影响!其中尤其第五届黄梅戏艺术节于2009年10月30日到11月1日在安庆举行,由文化部和安庆市政府牵头举办,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广播电视总局,安庆市人民政府承办,规模空前!之后,中央电视台和安庆电视台共同制作的纪录片《黄梅戏》的首播及发行仪式等。2009年10月30日下午安徽中国黄梅戏博物馆在安庆落成开幕,博物馆面积达到4000多平方,总投资8500万元!这一系列的举措彰显国家和地区为黄梅戏的发展提供土壤,为戏曲的复苏和发扬光大,建设了一系列配套的教育基地和设施,黄梅戏的前途一片光明,将会越来越火,戏迷越来越普及,必将再次以其婉转多变的唱腔响彻大江南北!

年轻人爱戏曲的还是很多的,只是更多人需要着眼于生活,戏曲更多的是业余爱好,植根于内心,文化的基因里,希望广大青年朋友,多关注传统戏曲,传承优良传统文化,共勉!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25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