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与茶道的关系,干泡法和湿泡法哪个更能表现茶道

2023-02-21 153阅读 0评论

茶艺与茶道的关系,干泡法和湿泡法哪个更能表现茶道?

湿泡法更能表现茶道。它 以茶盘区别,湿泡法以茶盘为操作台,温杯淋壶,水汽上腾,云蒸霞蔚,彰显茶艺氛围。缺陷是桌面常清理,换茶略不便,清理范围很大。

三者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谢《说茶》邀请。

茶艺与茶道的关系,干泡法和湿泡法哪个更能表现茶道

首先说茶事,茶文化。自从神农尝百草,发现茶的食用药用饮用作用后,中国就有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茶事活动,有了茶的历史,距今有四千多年历史。

广义文化应该从巴人贡茶于西周王室开始,作为青铜礼乐文化的部分。距今有3000多年历史。狭义茶文化应该从东晋那几首诗开始。特别是杜育的《荈赋》。茶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灵物,进入中国文化人的精神生活领域,饮茶激发文思,清神等物理生化作用与精神生活联系起来了,中国文化人有了一种新的精神生活的自然空间与领域。

其次,说茶道。我以为,陆羽《茶经》标志着中国茶事历史进入茶道文明的阶段。

我依旧坚持我二十多年前的认识,茶道或茶道文明统揽整个茶事活动。因为《茶经》明确地告诉人们:“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

这是九个难点要点,九个动作与过程。

虽然看起来,说的是茶叶采下来以后的茶事,但我们结合茶经所有十个方面,它是包括茶叶产地,和茶叶是什么。《茶经》一之源,实际是开宗明义地向世人解说什么是茶叶,从自然性状饮茶作用到文字训诂,各地民俗。

而《九之略》是对第三“难”,即二十四器的补充说明。《十之图》实际是最早关于茶室的最原始要求。

总之来说,一杯好茶从土壤产地到鉴定区别,从加工制作到饮用,需要把好九个关键程序。

我们特别要注意的是关于茶,茶圣提出“茶宜精行俭德之人”,关于饮茶,他提出“夏饮冬废非饮也”。饮茶是一种修行,是一种以实践“俭德”道德的实践,近乎于一种宗教。

三,陆氏茶或陆羽茶道

在茶圣的心目中 或者说茶圣的茶道追求就是以“陆氏茶”与“伊公羹”看齐。达到以茶修身,以茶治国的目标。饮茶就是茶人通过茶来实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陆氏茶,或者说陆羽茶道,由“体均无行去白疾”自己、“坎上巽下离于中”自然与“灭胡明年铸””社会三个部分组成。绝不是单打一,从口福之享到怀抱自然与社会均平。

狭义的“茶艺”,指烹茶斟分茶的技术,古代的艺,主要指技术达到高超的程度。

茶人不仅要掌握九难,烹出好茶,还要提升自己各种修养,包括文化修养与自己身体的调和。文化修养包括琴棋书画诗歌是实现修齐治平的道路。即与烹茶之艺,有区别,同时又有紧密地联系,在陆氏茶中,是紧密结合的。

最早撰写《中国茶文化》的北京社科院王玲女史,曾提出:形而下曰艺,形而上谓道。就是说 把茶艺员的烹茶及其他(她)面前的器、水、火及饮 视为茶艺,而把精神活动,理想追求视为道。这对我们初学者理解艺与道的关系有帮助。也为许多茶文化专家接受。

但在实践过程中,艺和道是分不开的。真如演员在台上的说学逗唱,与台下的文史哲体音美修养密切相关一样。

我在这里借用田蕴章先生讲书法的办法来阐述茶道文明。他说书法家就是文人,文人都应该是书法家。书法实践与文人琴棋诗赋,不能截然分开。琴棋书画诗文歌赋及经史子集 是书法家——文人的字内功,而不是字外功。今天文人不会写字,写字的不懂历史文化,是书法难以振兴的原因所在。

我想说,形而下的修习:烹茶与茶的鉴别,茶的栽培、制作加工等,与形而上的诗赋哲思与以政治抱负及价值观为核心的理想追求,不能截然分开。

四,茶道文明

茶文明是《茶战》作者刘杰与赖晓文提出的。其主要观点是先有茶文明再有茶文化。与我观点不完全一致地方是,用他们观点讲近现代以后的茶事是合理的,也是茶人奋斗的目标。在国际竞争激烈的近现代社会,提出中国茶文明更有实践引导意义。

而我是历史性地俯瞰整个茶事历史。茶道文明是茶事历史的一个崭新阶段。是文明二字的中国理解,即茶圣陆羽提倡的:精雅,精妙化。

茶道文明是一种新型的综合的文化实践体系。

今天要获得一杯好茶,不仅包括现代茶叶科学的指导实践,也必然符合现代人的健康理念与审美原则,而文化技能更是茶人立身之本。一杯茶,好不好,不但中国人要认可,同时还需要欧盟等外国人要认可。

因此要成为一个合格的茶道文明实践者,比之茶圣时代,要付出更多:文化积累更丰厚,茶叶科技知识更复杂,社会生活(国际国内)更繁复。中国茶叶与中华茶道文明要走向国际社会,必须拥有拿得出手的茶事技能与中国文化修养,掌握国际社会规则。

如果一个人,没有足够的文化修养,没有自信的理想抱负与政治追求,仅仅满足于把特定一款茶叶泡出最好的滋味,仅仅只是一个茶叶促销员,而不是中华茶道文明的实践家。

中国茶道文明要影响世界,就要实现文化沟通与文化交流,而现代科技现代审美是必不可少的支撑。

茶艺,是一种技能;

茶道文明,是一个以茶为载体为媒介的文化复合体,一个规范,一个目标 ,一个需要中国茶人共同努力的伟大实践过程;

茶文化,体现在茶事上的价值观审美观!

请不吝您批判的子弹!

茶道和茶艺是一个意思吗?

茶《戏说茶道与茶艺》

道字。一阴爻,一阳爻,自,走四部分组成。

阳为天,乾卦:君子健,自强不息。

阴为地,坤卦:地势坤,厚德载物。

清华以此为校训,告诫学子要在天地之间自己走路。

黄帝《阴符经》:“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皇帝下旨只敢说:“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而天不怕地不怕的水泊梁山打出的旗号也只敢“替天行道”。

而不知天高地厚的小鬼儿子喝了几口茶汤,竟敢厚颜无耻自称为茶道。

中国茶艺应是包括三大内容的综合体。

第一是茶叶栽培。国家给的正高级职称是高级农艺师和高级园艺师,中国茶艺不应该把这一块关在门外。

第二是制茶技艺。国家已列入非遗传承。中国茶艺不认可这一块有点蛮不讲理。

第三是品饮技艺。中国茶艺只认饮茶技艺而不认评审技艺,这是不完整的。

因此。按现状分析,只能说是怪胎一个。划地为牢,夜郎自大。

如果假定让你掏钱去看“茶艺表演”,你掏不掏?

是谁在掏钱,是领导和政府在掏钱。

要知道领导和政府的钱是最好骗的。

当领导和政府不愿意让骗的时候,这场装神弄鬼的把戏也结束了。

《论语》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也许是对道和艺的最好解读。

图为一盏茶汤在作者手中变幻无穷。

什么是茶艺?

一杯茶汤倒来倒去,倒上十分钟叫茶艺,倒上十五分钟叫茶道。人称道比艺入木三分,可咱多有五分呢。

九张图片,是一盏茶汤在俺手中瞬间幻出的图案。叫雕虫小技茶把戏。尚未列入中国茶艺。

关于茶道简史的问题?

中国的茶叶,最初兴起于巴蜀。据记载,西晋张载在《登成都楼》“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诗句中说明西晋时巴蜀之茶已享有盛誉,连古代宫廷膳夫特制的名贵饮料——六清,也无法与之媲美。而且当时四川茶叶的生产已有相当规模,成为茶叶贸易的集散地。

与张载这一诗句相佐,三国张揖的《广雅》有这样的记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用葱姜苇之。”其中所述的“荆巴间”,具体是指今川东、鄂西一带。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5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