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德打歌,佤族祖先是什么人
永德打歌,佤族祖先是什么人?
佤人认为佤族起源于“司岗里(岩洞)”,布饶人则认为佤族起源于葫芦,
或是天神创造了达古亚和叶里,由他们繁衍人类;或是由达能在女始祖烨奴姆(又称妈农)身上沫了口水,因而妈农生育人类等等。
无论勒佤人是出自于司岗里或是葫芦里,或是神创造佤族祖先,我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的佤族人,对于佤族人的起源普遍认为来于司岗里,生于葫芦,
最早的栖息地是在靠近云南省西盟县岳宋乡南锡河对面缅甸勐冒的公明山。
司岗里圣地不管在哪国,都是佤族先祖出世的地方。
佤族后人始终记住自己是从神圣的司岗里走出来的阿佤人,因此,许许多多的佤族人,经常过境到缅甸的司岗里朝拜,把那里的山崖岩洞、溪水飞瀑、树木花草、飞禽走兽、蓝天白云都绣在自己的衣服上,带回家。
今天的沧源佤族自治县,随处可见“司岗里”三字,到处可听到“司岗里”传说,可以说“司岗里”是沧源佤族的文化。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人类祖先被囚禁在大山岩洞里出不来,一天,一只小鸟从石洞旁飞过,听见石洞里有人的声音。
它飞遍大地,对动物、植物说,人要从岩洞里出来了。动物、植物听到人要出来的消息,都很紧张,议论纷纷。
豹子说,不能让人出来,人一出来就会打死我们。他们要是出来了,我就咬死他们。
大树说:“不能让人出来,人一出来就会砍死我们。他们要是出来了,我就倒下去压死他们。
可大多数动物、植物不同意豹子和大树的意见。大树仍然坚持着,只要人出来,我非把他们压死。
蜘蛛听了非常生气,说:你连我的一根丝都压不断,还想压死人?敢不敢打赌,要是你能压断我一根丝,我同意不让人出来。要是压不断,就得让人出来。
蜘蛛说完,就在树林里拉了许多丝。大树一棵接一棵的倒下,蜘蛛的丝不仅没被压断,反而越扯越长。大树认输了,同意让人出来,其它动物植物也跟着同意让人出来。
人想出来了,石洞没门。动物决定帮助人打开石洞。
大象伸长鼻子来撬,没撬开。犀牛用尖尖的角来抵,没抵开。
野牛伸着粗粗的嘴筒子来拱,拱不开。
麂子扬着硬硬的蹄子来蹶,也没开。
老熊用厚厚的巴掌猛击石头,未开。
鹦鹉和犀鸟的嘴壳都啄弯了,也未啄开。
小鸟只好去求人的创造者莫伟,他把人弄出来。
莫伟对小鸟说:去请小米雀帮忙吧。
小米雀去找苍蝇帮忙,告诉它在,它啄石洞时,啄一囗苍蝇就吐一口唾沫在上面。小米雀带着苍蝇来到石洞前,用黄秧秧嫩生生的嘴壳去啄石洞。动物、植物都不相信小米雀。
小米雀飞到枇杷树上饱饱地吃了一顿枇杷果后,蹲在岩石上,蘸着山泉刷刷地磨自己的嘴壳,然后叫苍蝇用一根细藤子把它的嘴壳绑牢。
它攀到石洞上,夺、夺、夺地啄了起来。它啄一口,苍蝇就在它啄过的地方吐上一口唾沫。
渐渐地,石洞裂开了,人从石洞里挤挤攘攘地走出来。
本来就不同意让人出来的豹子龇牙咧嘴地守候在洞口边。
人出来时,它突然扑上去,咬死一个、两个、三个。
老鼠生气了,“嗵”的跳到豹子身上,使劲咬住豹子的尾巴不放,豹子痛得“嗷、嗷”直叫,痛得在地上打滚。
人一个接一个出来了,豹子害怕了,拼命甩掉老鼠,逃跑了。
其他人才顺利地走出了山洞,活下来。这走出来的第四个人,就是佤族的先祖。
于是,佤族在人类就排行为老大,以后依次出来的拉祜族、傣族、汉族……便排为老二、老三、老四……佤语中称岩佤、尼文、三木傣、赛口……
人们出来后,非要感谢小米雀。小米雀说:我不要感谢。你们以后种出粮食,田边地角抛撒掉的给我拣吃一点就行了。
人们去感谢苍蝇,苍蝇说:“我不要感谢,你们以后吃剩的残羹剩水,给我一点吃就行了。
人们要感谢蜘蛛,蜘蛛说:“你们要感谢我,我不要。以后你们盖了房子,让我在屋檐下搭个窝,张个网,避避风,躲躲雨就行了。
人们去感谢老鼠,老鼠说:我也不要感谢。你们以后收了粮食,仓旁、囤箩边撒掉的粮食让我吃一点就行了。
因此,佤族形成了帮忙不讲报酬,只吃一点饭就行了的优良传统,同时也养成了视盗窃为耻的民族风范。
佤族有史以来,粮食仓库都建寨子外边,却无人偷拿。
再后来,从山洞里出来的人外出闯天下,以天下为家;回到司岗里,司岗里也是家。
他们说,亲兄弟围成圈,也是“司岗里”;亲兄弟抱成团,也是“司岗里”;亲兄弟有力量,也是“司岗里”;亲兄弟得胜利,也是“司岗里”!亲兄弟喝酒,亲姐妹跳舞,也是“司岗里”。
总之,佤族“司岗里”文化的内涵非常之广泛,于是,就有了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有了打歌夜,有了崖画祭,有了大剽牛,有了拉木鼓舞等等。
临沧永德风土人情?
永德县隶属于云南省临沧市,与缅甸接壤,是滇西南一个少数民族风情独特、突出且多元文化发展的边境风情县城,为滇缅边境历史上的一个传统通道。
这是永德县的一个民族文化地标,少数民族风情手鼓和演奏乐器雕塑。
永德土佛景观,土佛为云南永德县一处独特的地质景观,是中缅边境上稀有的热带地质风情奇景。
茶马文化街景,永德县地处滇缅边境通道,是“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一环。
神秘古老的民族和民族文化:俐侎人和俐侎文化。俐侎人作为彝族的一个分枝,其历史和民族文化是永德县多元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永德博物馆,永德县悠久历史和多元民族文化的一角。

夕阳下的永德县街景,民族文化风情与热带自然风光互相辉映。
能否给我描述一下云南的打歌文化?
说起打歌,那是云南人,特别是少数民族大众娱乐的一大节目。从古至今都这样的,我就是一位土生土长的云南人,所以对于这些文化并不陌生。
云南的少数民族也是特别多,我们身边最多的是佤族、彝族最多了,当然我们汉族也是非常喜欢打歌的
我是一位云南 临沧 永德人
永德各民族能歌善舞。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有情歌、舞蹈歌、叙事歌、抒情歌。而民间自娱性的舞蹈歌——打歌和叙事歌,最受大众喜爱 打歌 “芦笙一响,脚杆就痒。笛子一吹,调子就飞。” 当夜色降临,月亮升起时,无论走在县城街头或乡间村落,你都会听到“男:小小弦子轻又轻,哥弹弦子给妹听,弹完一调又一调,始终不见妹人影;女:小小弦子轻又轻,哥弹弦子钩妹心,丢下活路进歌场,一脚跳到哥跟前……”只见歌声、弦声、欢笑声、脚步声融为一体。在这里中老年人可健身,青年男女可交流情感、谈情说爱,下地的农民可以忘却一天的辛劳,劳累一天的白领、工人可以放松心情、清醒头脑,尽情地感受那和谐的气氛和歌声带来的快乐,咀嚼民间文化丰富的内涵,打歌场成了永德市民健身的好去处。第二天傍晚,当你再次走在大街、村落,芦笙、笛子、三弦又响起来,啊苏赛瞧着、啰细赛甩着又唱起来.打歌场又如期热闹了起来。
永德打歌要有三弦、笛子、芦笙伴奏,分为直歌、跳跳歌、倒折歌、三摆手等。打歌要唱打歌调和打歌对子,打歌调含打歌小曲,边歌边摆的夷方歌调和部分三弦、箫、笛、笙调;打歌对子是跟随弦、箫、笛、笙等乐器声和打歌脚步的节拍起唱,以“啊苏赛瞧着,啰细赛甩着”作衬词压尾。前面的对子唱出之后,接着由后面的人对答,但对答的对子,一要押韵上口,二要意思对称。对子可以男女对作;也可以男的与男的或女的与女的对作。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有一定的套路,称为正规对子;一种是触景生情,临场发挥,随配随答,称花花对子。
我们从小听起来的调子最多的就是这个:
打歌调
啊妈小儿奴奴睡,啊妈去打两转歌;
三打两转跟折回,啊妈拿带芭蕉台。
月亮粑粑月亮块,啊哥妹子打歌来;
啊哥妹子来打歌,啊哥怎摆你怎摆。
打歌对子
打歌本是古来兴,喜事场中绕圈圈;
打歌不是假巴玩,古人兴下踩脚杆。
小小桌子四个角,升斗香案放上桌;
村村寨寨来相会,男女老少来打歌。
叙事歌 叙事歌,民间称为唱小曲或唱古本。演唱的内容广泛,曲种较多,有赶马调、出门调、隔娘调、放羊调、做媳妇调、抓兵调、永德特产七字调、十二月生产调等。其篇幅也较长。多在婚、丧、节日演唱;也有闲暇时在家中或村中集会演唱的。其形式有一人独唱的,有一人领唱多人跟唱的,有三弦、月弦伴奏,边弹边唱和只弹不唱或只唱不弹的。叙事歌因它可以在老人、小孩和不同班辈中公开演唱,因此,很受民众欢迎。如:《赶马调》
古道弯弯古道长,弯弯古道走马帮。
北上保山过施甸,南下佤城滚怒江。
链子桥头小铓叫,公鸡打架进姚关。
江里江外火烧肉,麻栎坝子吃饷午。
古道弯弯古道长,弯弯古道走马帮。
马蹄踏下岁月印,马铃声声化沧桑。
山重水复我开路,山歌飞过万重山。
古道弯弯古道长,弯弯古道走马帮。
雁过留声千古韵,古老神化万年传。
男唱:赶马阿哥是商人,驮驮茶叶出远门。茶叶卖在大理地,一月两月难归程。白日想你觑瞌睡,晚上想你弹三弦。七星坚尾真半夜,老马摇铃半夜多。女唱:赶马阿哥是商人,驮驮茶叶出远门。茶叶卖在大理地,货到栈口快归程。链子桥上慢慢过,苍山洱海莫留人。阿妹常想梦中人,眼泪落枕要枨藤。
《阿妹送哥到村口》:男女对唱,女:赶马阿哥要出门,阿妹村口送一程。要说多少知心话,鼻子一酸不成声。男:阿妹送哥到村口,眼泪汪汪不开口,哥不忍心丢下妹,三步两步一回头。女:小青马褂亲手缝,阿哥穿上出远门。刮风下雨紧紧扣,莫叫风吹雨淋身。男:小青马褂穿在身,哥知阿妹情意深。白天想你穿上路,晚上想你做枕头。
男:豌豆开花四枨藤,赶马阿哥要出门,走不过的是哪条路,爬不交的是哪架山。
男:豌豆开花四枨藤,苦累欢乐是赶马人,绿叶垫床天当被,半边烘火半边冷。
男:豌豆开花四枨藤,了不起的赶马人,三个石头打个灶,就地挖个洗脸盆。
永德还有一个最突出的节日就是:芒果节 每年的7-10号芒果节 会有各地的游客,商人 小明星聚集在这里,因为这里主要是种植芒果最为突出,气候,地形合适,种出来非常的香甜 欢迎您来我的家乡:永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