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草,国薯学名叫什么
国草,国薯学名叫什么?
学名凉薯,又名葛薯,沙葛,地萝卜。原产热带美洲。美洲栽培历史很久,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由西班牙人传入菲律宾,以后传到世界各地。中国西南、华南和台湾省栽培较多。
凉薯属豆科,豆薯属中能形成块根的栽培种,一年生或多年生缠绕性草质藤本植物。凉薯的块根肥大,肉洁白脆嫩多汁,富含糖分和蛋白质,还含丰富的维生素C.可生食,也可熟食。
根系强大,耐旱、耐瘠力强。在主根近茎一端积累养分而形成块根,扁圆形或纺锤形,具浅纵沟,表皮淡黄色,皮薄而坚韧,易剥离。食用部分是由薄壁细胞构成的、特别发达的次生木质部。茎蔓性,长1.5~2米,具右旋性。叶为三出复叶。
笔管草的种植?
笔管草为节节草的一个变种,又名纤弱木贼和台湾木贼,大中型植物,根茎直立和横走,黑棕色,鞘筒短,下部绿色,顶部略为黑棕色,侧枝较硬,圆柱状,鞘齿6-10个,披针形,孢子囊穗短棒状或椭圆形,顶端有小尖突,无柄。笔管草适应性强,喜凉爽较干燥气候,耐严寒,对土壤要求不严格,砂质壤土、砂土、壤土均可生长,低洼地和排水不良的粘土不宜栽培。笔管草产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日本、印度、锡金和尼泊尔等国也有分布,节节草株形特别,茎枝绿色,四季常青,可栽培供园林观赏,用作地被或固沙植物。
你写过哪些打油诗?
从2017年开始学习格律诗,写了也有几百首诗词了。下面就整理一部分平时写的绝句,希望多多指导。
醉清风“春之声”绝句十六首
七绝•初春
枝头杨柳醉清风,陌上桃花点点红。
虽有幽人随笔下,恨无佳句入诗中。
七绝•春事
吟诗扫径惜花红,煮酒烹茶杨柳风。
闲事都抛千里外,浮生尽在一壶中。
七绝•春雨有感
风摇垂柳拂烟波,雨打海棠叹奈何。
南苑可怜花正好,今朝零落已无多。
七绝•春雨即事
庭前风柳自含情,帘外雨花开小城。
心底悠然思往事,眼中偶尔笑浮生。
七绝•春情
一缕清风两岸花,三分春色醉流霞。
人间美景应如是,广读诗书细品茶。
七绝•春游
春波荡漾水徘徊,映日桃花次第开。
驻足行人三两个,几人是为赏花来。
七绝•春思
风吹陌上菜花香,日暖田间蝶舞忙。
未许闲愁凭寄处,唯将思念梦中藏。
七绝•野钓
任凭细雨落吾身,休问持竿随意人。
纵使无鱼来作客,也将垂钓一江春。
七绝•感春
杨柳枝头笑面迎,春风不解易伤情。
昔年郊野长为客,今日赏花何处行。
七绝•春思
枝头点点露红妆,几处吹来淡淡香。
知是眼前春已至,何须心底念他乡。
七绝•春事
赊来笔墨画桑麻,借得情怀赋落花。
欲写新诗题别意,且凭雅兴劝流霞。
七绝•春
潇潇细雨入窗台,淡淡幽香扑面来。
应是庭前花欲绽,方知春色满园开。
七绝•别
春色谁堪愁里藏,梅花谢了几分凉。
别时方觉客回首,微醉始知人断肠。
七绝•疫情困居 (一)
久困家中门不开,春风是否应邀来。
网前知己轻轻语,心底痴人细细猜。
(二)
庭前已是百花开,阶下那堪踏绿苔。
暮色未曾留客意,春风犹自待君来。
七绝•暮春
竹外桃花落晚晴,庭前芳草苦相争。
不知春日将离去,唯有香风飞满城。
林中小草古诗的意思?
1、表现蓬勃顽强的生命力
草的生命力非常顽强,不怕风吹雨打,不畏严寒酷暑,随处皆可生长。因此草成了诗人讴歌生命力的最好代表。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欧阳修《丰乐亭游春三首》:"春云淡淡日辉辉,草惹行襟絮拂衣。"春草茂盛,蓬勃生长,碰到了游人的衣襟,一个"惹"字表现了春草的欣欣向荣之势。
2、表达乡思离情
自从《楚辞·招隐土》写出了"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以后,在诗词中,芳草就往往与乡思别情相联系。这大概是每年春天,春草都要重绽新绿,就像回归一样,而多情的诗人又往往由"草"的回归联想到"人"的回归。诗人因此用连绵不绝、无处不在的草象征同样连绵不绝、无处不在的离愁。如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范仲淹《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3、表现边塞和草原风光
古诗词中常出现"白草"这一意象,白草为西北一种草,其性极坚韧,然经霜草脆,故能折断。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白草折"突出了西北边塞气候的诡异:风狂天寒,表现了戍边将士不畏艰苦生活的豪迈气概。草又是草原最普遍的植物,最能代表草原风光。如北朝民歌《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4、隐喻自身地位的渺小卑微
草是大自然中体态较小的植物,铲除毁灭它也很容易。古诗词中常用来隐喻渺小卑微。如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写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这里不是空泛的写景,而是寓情于景,此时杜甫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去世,诗人陷于凄凉无依之境,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上的细草一样渺小卑微。
葬礼瓦罐坟有多残忍?
古代的“瓦罐坟”极其残忍,父母年满60岁,住进瓦罐洞,一碗饭加一块砖,360块砖会将洞口封死,父母就会因窒息加饥饿而死!
瓦罐坟,说到底就是古代抛弃活埋老人的习俗,又名“花甲葬”。
也就是说,在古人看来,如果父母活到60岁离开人世,那就万事大吉,可如果年满60岁还依然健在,那么子女就赐给父母“瓦罐坟”,就这样,60岁还没有死亡的老人,结局就是被“人为处理”掉!
一、“瓦罐坟”的历史缘由。根据唐朝人的记载,这种名为“瓦罐坟”的陋习,在古代的云南地区十分流行,尤其是当时的一些偏远地区。
当然,“瓦罐坟”可能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当时没有形成完整而又文明的丧葬礼仪,就出现了这种形式的丧葬。
史料记载记载,“瓦罐坟”一直延续到宋代,到了宋仁宗继位,这种违背人伦的丧葬习俗才被废除。
相传当时宋朝半夜闹鬼,因此民间开始传说有妖怪害人,宋仁宗知道后,派包拯去解决。
而包拯在一个“瓦罐坟”中,找到了一个能识别到这个妖怪的老人,并在老人的帮助下降服了这个妖怪。
包拯将这事禀报给宋仁宗,随后,宋仁宗一纸令下,就废除了这个延续2000多年的丧葬陋习!
二、“瓦罐坟”的基本情况。“瓦罐坟”从外形看,就是和当时人们使用的瓦罐形状差不多。
在一块墓地上,开挖出墓穴,便以青砖垫底砌成一个圆形的底座。顶部也用青砖搭建成一个穹顶,只在一侧留出一个可以让一个人进入的缺口。
远远望去就像一个未封口的瓦罐,所以这种形式的墓穴被人们称为“瓦罐坟”。
留下的那个缺口,就是为了让年满60岁的老人进入,等老人住进去以后,就开始封住入口,一直给入口添砖,直至入口被彻底封死!
三、“瓦罐坟”的残忍程度。父母年满60岁仍然健在,就会被子女背到附近的山上,送进这样的“瓦罐坟”。
如果是“孝顺”的子女,每天会给父母送一碗饭和一碗水,等父母吃完喝完,带走碗,然后给洞口加一块砖。
随着时间的推移,洞口的砖墙越来越高,直到洞口被彻底封死,子女就不会再看望父母了,父母在里面被活活饿死。
但是,遇上不“孝顺”的子女,将父母送进去,直接一次性将洞口封死,父母根本活不了几天。
而能将父母这样“活埋”的子女,简直没有人性,根本谈不上孝顺。
住进“瓦罐坟”,整个人的心态是崩溃的,吃不上饭,呼吸不上外面的空气,饥饿加上窒息还有那种绝望的感觉,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还有比这更绝望,比这更残忍的吗?
眼睁睁看着自己,本来能够好好活下去,却被活活埋了,倒计时着自己的死亡,却不能做出任何改变,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残酷的事情。
四、为什么要“活埋”年满60岁的老人?“瓦罐坟”里住的,都是年满60岁的老人!
这些子女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在他们看来,60岁的老人已经失去了劳动能力,不能继续为家庭创造价值,而且还要吃饭,消耗家里的粮食。
因此,60岁的老人就成了子女的负担,需要这样“人为处理”掉。
当然也有老人无法忍受煎熬,想试图反抗并且逃脱,但是因为是地方习俗,所以还是被监管,根本无法逃出生天。
五、写在最后“瓦罐坟”是当时人为了应对生产力,而采取的对策,这样的做法伤天害理,违背人伦,子女将父母这样“活埋”,没有孝心也没有人性。
因此,“瓦罐坟”是一种丑陋、无法忍受而又挑战人类底线的丧葬习俗,属于糟粕“文化”,很庆幸这一陋习在宋朝被废除!
尊老爱幼、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发扬光大,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对待父母更应该孝顺,这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良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