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碗茶,他为什么备受日本人的推崇
七碗茶,他为什么备受日本人的推崇?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闲时与朋友喝茶,聊到自古以来的爱茶之人。朋友笑我迂腐浅薄,只知茶圣陆羽,不明茶仙卢仝。
卢仝生在唐代,人以诗名,诗以茶名。
他的这曲《七碗茶歌》,自唐以来,历经宋、元、明、清各代传唱,千年不衰,至今诗家茶人咏到茶时,仍屡屡吟及。日本更是广为传颂,并演变成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日本茶道。日本人对卢仝推崇备至,常常将之与“ 茶圣”陆羽相提并论。
卢仝少有才名,博览经史,却不愿仕进,后迁居洛阳。未满20岁便隐少室山,自号玉川子。一生爱茶成癖,潇洒
穿越时代洪流,历史古河,我猜想着,这七杯茶,究竟带给了卢仝怎样的抚慰与愉悦。
他潇洒浪漫却一生贫苦。
他饱读诗书,本可仕途平顺却选择隐于山林。
面对山河大川,面对朝霞落日,他能举起的只有手中茶盏,道尽世间潇洒,道不尽的却是这杯盏中的无尽留恋。
有时觉得,人生之中,或许有许许多多的不得意,能安慰自己的,也唯有一杯清茶而已。
七碗茶的来历?
七碗茶也叫申时茶
申时茶的含义,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在的两小时。相传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七碗茶诗原文及解释?
七碗茶诗原文及解释如下:
1、原文:
日高丈五睡正浓, 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 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 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 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 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 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 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 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 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 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 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 到头还得苏息否。
2、解释:
一碗喝下去滋润了嘴唇和喉咙;
两碗下肚打破了孤独烦闷的心情;
三碗喝下后搜肠刮肚寻章摘句,只记得文字五千卷;
四碗喝下轻微发了些汗,平生经历的不平事,都向浑身的毛孔发散;
五碗喝下后感觉全身的肌肉和骨头清爽无比;
六碗下肚感觉飘飘欲仙,通达神灵;
七碗就吃不得了,只觉得两腋下习习清风徐徐生出。
扩展资料:
诗人得茶真味,夸赞饮茶的乐趣和妙用。昔魏文帝曾有诗:“与我一丸朗,光耀有五色,服之四五日,身体生羽翼。”苏轼却认为卢仝的“七碗茶”更神于这“一丸药”。在诗作中他还多次提到茶能洗“瘴气”:“若将西庵茶,劝我洗江瘴”“同烹贡茗雪,一洗瘴茅秋”。
所谓“且尽卢仝七碗茶”,说的是一个典故。卢仝,唐代诗人,一生爱茶成癖,其脍炙人口的《七碗茶歌》(《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自唐以来,历经宋、元、明、清各代,传唱千年而不衰,至今诗家茶人咏到茶时,仍屡屡吟诵。其中“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更为后人耳熟能详,描写饮七碗茶的不同感觉,步步深入,极为生动传神。
且尽卢仝七碗茶读音?
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读音是hé xū wèi dì yì wán yào,qiè jìn lú tóng qī wǎn chá。
须[xū]汉语汉字
须(拼音:xū),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甲骨文。本义指胡须,后被假借为务必、必须、等待等义。
七碗茶歌多少字?
《七碗茶歌》很长,全诗262字,可谓一气呵成,笔酣墨畅,淋漓尽致。诗的第一部分写诗人一天“日高五丈睡正浓,军将叩门惊周公”,突然收到孟谏议送来的新茶,于是“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连吃了七碗茶,随即渐入饮茶的极高境界。
而最精彩的当属第二部分: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