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君眉茶,贾母为何喝了口就递给刘姥姥喝
老君眉茶,贾母为何喝了口就递给刘姥姥喝?
贾母用一杯茶试出妙玉内心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的妙玉,正当妙龄,却在青灯古佛旁修行,栊翠庵外的大观园里,莺歌燕语,繁花分外香甜,小姐丫头,披绫着锦,红堆绿绕,不管是开心还是烦恼都是一派天真,充满生气,更有多情公子殷勤爱护,而自己的小小庵堂只有几位年老的仆妇为伴,何等凄冷,了无生趣。
在无眠的夜晚,对月长叹,不知是否感叹,自己也是美貌多情官宦富贵女儿,却要寂寥中都过一生,人生天地间去有如此的不公。
贾母带着刘姥姥携众人来逛大观园,来到栊翠庵,妙玉也尽地主之谊,单为贾母奉上老君眉。佛法有云,众生平等,一杯茶之奉贾母,无视贫婆,贾母心中已是了然。
贾母作为宁荣二府最德高望重的老祖宗,也是从重孙媳妇一步一步过来,风风雨雨什么事没经历过,看着妙玉在哪里耍清高,什么隔年捐点雨水,什么老君眉。贾母喝半杯转手递于刘姥姥,刘姥姥也不客气,一口闷,还怨茶太淡,应该熬弄些,一场清高化作笑谈。
这样不能过于苛责妙玉,她太美了,所以自怜,太有才华了,所以自负,家世高贵,所以目无下尘。她太年轻,经历的人世间的浮沉太少,也许随着贾府的大厦倾塌,大观园女儿散尽,繁华过后,她也会归于平淡,也会正在体会众生平等,终会拾得释法三昧。
被贾母嫌弃又被贵族们追捧的六安茶?
六安茶即六安瓜片,是一种名贵的绿茶,清朝贡茶之一。贾母不喝六安茶,连妙玉都知道了,说明贾母对品茶很讲究,也说明曹雪芹有对老年人喝茶习惯的经验。妙玉端来茶,贾母才说这话,说明“老君眉”的品相和味道与六安瓜片类似,也是一种绿茶。清朝南直隶的含山县出产一种叫做“含眉”的绿茶,形似老寿星的眉毛,含嫩芽,味清淡,为历代贡茶。含山县邻近六安县,当为贾母这个品茶高手误解的原因。康熙五十年起,曹雪芹在宁寿宫做茶上人,专门伺候老太妃们茶事,工作了至少十年,他有足够的经验描写茶艺,从茶叶,水质,茶具,火候,时机,姿态等等都很精到。据曹頫奏折,曹家在含山县有二百亩地,曹家每年经手的皇家生意不下百万两,这二百亩地当为高档茶园,不值当的种植廉价的粮食。贾母的原型是曹雪芹的祖母孙氏,孙氏曾为康熙保姆,与老太妃们多有交往,她不喝六安茶,喜喝自家产的“含眉”也是自然的事情。
光泽的特产是什么?
1、蕲蛇酒:蕲蛇,又名白花蛇、百步蛇,其名始于蕲州,蕲州有四宝,即蕲蛇、蕲龟、蕲竹、蕲艾,其中蕲州滨湖出产的白花蛇酒,即蕲蛇酒,闻名遐迩,至今仍流传着此酒治病的传说。
2、光泽雪蜜:雪蜜是天然成熟的椴树蜜结晶后形成,因为结晶雪蜜浓度大,香味也更浓郁,同时便于储存于运输,雪蜜由蜜蜂采集百年椴树中的花蜜,经过反复的酿造自然成熟,使用高科技物理工艺改变结晶核成品即为半固态。
3、乌君山茶籽油:茶籽油又名山茶油,野山茶油,油茶籽油,茶油树籽油。茶籽油取自
林黛玉品不出梅花雪水?
“世外仙姝寂寞林”,带着如此光环进入贾府的林妹妹,又怎么会“俗”呢?只不过在妙玉看来,像林妹妹这样超逸脱俗之人,应该脱口而出,“这梅花雪水烹制出来的香茗,果然比隔年雨水烹制出来的无比轻淳”。
而黛玉却轻声地询问了一句:“这也是旧年的雨水?”
其实黛玉的这句询问,其实很大程度上已经表明黛玉尝出了这“体己茶”与之前贾母所喝的老君眉,有所不同。当时贾母接过茶之后,特意问过用的什么水,妙玉恭敬地回答,“是旧年蠲的雨水。”
黛玉应该是品尝出不像旧年雨水所泡,才会如此发问。毕竟,以雪烹茶从来不是妙玉的独创。尤其自唐宋以来,这种烹茶方式在文人雅士之中颇为流行,更有诗词相和,成为古代文人表达闲情雅致和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
白居易《晓起》:融雪煎茗茶,调酥煮乳糜。
陆龟蒙《煮茶》: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
陆游《雪后煎茶》:雪夜清甘涨井泉,自携茶灶自烹煎。
辛弃疾: 细写茶经煮香雪。
饱读诗书而又对诗词颇有造诣的黛玉,不可能不知道梅雪烹茶的独特之处。
而妙玉如此简单粗暴地认定黛玉没有品尝出这梅花雪水和旧年雨水的区别,则在于她太急于彰显自己的高超品味与寻找同类的精神认同:
六根未尽,希望以此凸显高人一等的情趣品味
妙玉虽身在佛门,却在自我的身份认同上存在摇摆与迷茫。
一方面,她追求佛家的清净高洁,但却执迷于外物的清浊或器具的贵贱,比如刘姥姥用过的茶杯弃之不用,黛玉等人走后要洗地清扫,还在宝玉面前炫耀“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
另一方面,她又以闺阁女子自居,不时地流露出封建贵族千金小姐的骄傲与自矜。妙玉像变戏法似地拿出不同的杯子泡茶,并刻意彰显出对不同人物的区别对待。她明明很欢迎宝玉的到来,却非要别扭地展现出对宝玉的嫌弃与刻意疏离:
妙玉正色道:“你这遭吃的茶是托她两个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宝玉笑道:“我深知道的,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他二人便是了。”妙玉听了方说:“这话明白。
所以当黛玉发出那句询问,或即使没有那句询问,妙玉也要想尽办法说出梅花雪水的不同。只有这样,她才会将自己高雅超逸的品味彰显出来。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都不知道这烹茶之水的区别,那就只有“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的妙玉才称得上是大雅之人。
内心孤独,渴望找到志同道合之人的理解认同
妙玉嘲笑黛玉为“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除了六根未尽和炫耀自我之嫌,还给人以深深的孤独之感。妙玉代发修行,本就是为了保命。与黛玉同样如花似玉的年纪,虽身处空门,但也向往闺阁少女的青春年华。
妙玉特意向黛玉等人解释梅花雪水的独特来历,也是想借机表示对朋友到来的重视:
“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
毕竟,面对自己居住在栊翠庵的衣食父母贾母,妙玉也只不过是用旧年雨水所泡。就连她自己,也是为了款待黛玉等人,才舍得拿出这存封五年之久的梅花雪水。
她对黛玉一连说的“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你怎么尝不出来”,也从侧面透露出黛玉在妙玉心中的分量与众不同。或许,她以为黛玉与她同样超逸脱俗,应该仅需品尝一口,就能即刻说出其中的曼妙与不同。
妙玉在黛玉等人面前展示那些珍贵茶具,或许也是因为过于孤独,朋友好不容易到来,就急切地向她们展示自己最好的东西。这就像我们小时候家里来了伙伴,也是把自己最好的玩具拿出来给他们看。
妙玉脱口而出的那句“大俗人”,也是希望在黛玉身上找到精神共鸣吧。同是出自姑苏而命运相似之人,也期望找到一些慰藉吧。
总之,在妙玉心里,黛玉必定是与众不同的存在。即使黛玉没有直接说出梅花雪水被怼成“大俗人”,但她也是妙玉向往尘世青春的一种现实关照:有身份摇摆的拧巴,也有渴望认同的焦虑。
红楼梦41到45回的好句赏析?
忽见奶子抱了大姐儿来,大家哄他顽了一会。那大姐儿因抱着一个大柚子玩的,忽见板儿抱着一个佛手,便也要佛手。
注:庚辰双行夹批:小儿常情遂成千里伏线。大姐的涵义在各个时间段是不同的。
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
注:看一个人是不是读懂红楼梦的试金石,解得此谜者当世没有第二人。
第四十二回:
该批:“应了这话就好”,批书人焉能不心伤?狱庙相逢之日始知“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实伏线于千里,哀哉伤哉!此后文字不忍卒读。辛卯冬日。
注:如果妙玉这个批注,我们还真的不知道后面的如此情节。
林黛玉忙笑道:“可是呢,都是他一句话。他是那一门子的姥姥,直叫他是个‘母蝗虫’就是了。”说着大家都笑起来。
注:蒙侧批:触目惊心,请自思量。世人都不知道此意,都以为是贬义,其实林黛玉这是在夸刘姥姥。
第四十三回:
贾母忙和李纨道:“你寡妇 失业的,那里还拉你出这个钱,我替你出了罢。”[庚辰双行夹批:必如是方妙。]
注:月钱有月钱的规矩,凑份子有凑份子的规矩,贾母那么急为了李纨分担金钱,可见贾家欠李纨太多。
尤氏又道:“我看着你主子这么细致,弄这些钱那里使去!使不了,明儿带了棺材里使去。”[庚辰双行夹批:此言不假,伏下后文短命。尤氏亦能干事矣,惜不能劝夫治家,惜哉痛哉!]
注:草蛇灰线,原来伏在这里。王熙凤和尤氏的命运悲剧昭然若揭。
[庚辰双行夹批:忽插入茗烟一偏流言,粗看则小儿戏语,亦甚无味。细玩则大有深意,试思宝玉之为人岂不应有一极伶俐乖巧之小童哉?此一祝亦如《西厢记》中双文降香,第三柱则不语,红娘则代祝数语,直将双文心事道破。此处若写宝玉一祝,则成何文字?若不祝则成一哑迷,如何散场?故写茗烟一戏直戏入宝玉心中,又发出前文,又可收后文,又写茗烟素日之乖觉可人,且衬出宝玉直似一个守礼代嫁的女儿一般,其素日脂香粉气不待写而全现出矣。今看此回,直欲将宝玉当作一个极清俊羞怯的女儿,看茗烟则极乖觉可人之丫鬟也。该 批:这方是作者真意。]
注:明地里祭奠金钏,暗地里检点的人才是亲人。
宝玉听说,一径往花厅来,耳内早已隐隐闻得歌管之声 。刚至穿堂那边,只见玉钏儿独坐在廊檐下垂泪,[庚辰双行夹批:总是千奇百怪的文字。]
注:金钏那暗恋的的人,和玉玔暗恋的人看来不同。
第四十四回:
凤姐儿自觉酒沉了,心里突突的似往上撞,要往家去歇歇,只见那耍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