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储司,古代存放宝物的地方叫什么
广储司,古代存放宝物的地方叫什么?
明朝的会同馆,除了接待朝贡人员,会同馆还负责贡物的存放与存养,并按其种类的不同,拿出具体的处理办法。
清朝的内务府,其中广储司,掌内府库藏,管理银、皮、瓷、缎、衣、茶六库。
一般的家庭,如沈万三的叫藏宝阁,珍宝阁,藏珍楼等
景泰蓝胎的类别特征?
一、铜(金、银)胎掐丝珐琅器
人们一般将铜胎掐丝珐琅器称为景泰蓝,也有人称之为金属胎掐丝起线珐琅器。这类制品,由于采用铜丝掐花起线的方法,通常被称作“铜胎掐丝珐琅”,这是景泰蓝的主导产品,市场上95%以上的景泰蓝均为“铜胎掐丝珐琅”,金、银胎掐丝珐琅由于胎体比较贵重,市场需求也非常少,所以基本没有生产厂家。
二、金属錾胎珐琅器
金属錾胎珐琅器亦称“嵌珐琅”,是将金属雕錾技法运用于珐琅器的制作过程中。金属雕錾技法是古代一种传统的金属器加工方法。远在商周时期,当时的工匠已将这种技艺广泛地运用到青铜器的装饰上,制作出许多装饰精美的青铜器工艺品。金属錾胎珐琅器的制作工艺,是在已制成的比较厚的铜胎上,依据纹样设计的要求描绘出图案的轮廓线,然后用金属雕錾技法,在图案轮廓线以外的空白处进行雕錾减地,使得纹样轮廓线凸起,再在凹下处施珐琅釉料,经焙烧、磨光、镀金而成。
三、金属锤胎珐琅器
金属锤胎珐琅器简称“锤胎珐琅器”。按照图案设计要求,在金、铜等金属胎上锤出凹凸不平的图案花纹之后,再在花纹内点蓝、烧蓝、镀金而成。珐琅呈隐起效果,恰似在金碧辉煌的地子上镶嵌的宝石,光彩夺目。锤胎珐琅工艺多用于制造七珍八宝等供器。锤胎珐琅器和錾胎珐琅器的相同之处,都是在金属胎上直接运用金属加工工艺制作出凹凸的图案轮廓线。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錾胎起线的珐琅器,是于金属的表面施以雕錾减地的技法起了线来;而锤胎起线的珐琅器,则是在金属胎背面施以锤击技法,使表面起出线来。
四、铜胎画珐琅器
铜胎画珐琅又称“画珐琅”,俗称“烧瓷”。制作工艺是先在铜胎上挂釉,再用釉色绘纹饰,经填彩修饰后入炉烧结,最后镀金而成。烧瓷工艺品一般有两类,一种是在胎体上精雕细錾或配上錾雕耳子花活进行配饰,然后彩绘;另一种是在光胎上进行彩绘。前者属高档工艺品,后者为普及品。画珐琅大约于17世纪初经欧洲传入中国,主要流行于18世纪以后。现存最早的烧瓷制品是清康熙年间制作的《五福瓶》、《玉堂富贵瓶》,造型精巧,色泽艳丽,描绘精细。清乾隆年间,在清宫供职的意大利画家郎世宁曾指导宫廷烧瓷,用西洋画法表现西洋和中国的景物,形成早期烧瓷彩绘中的“洋味儿”。
五、金属胎露地珐琅器
金属胎露地珐琅器俗称“金地景泰蓝”。金属胎珐琅制品,多采用红铜制胎,这是由于红铜软,其延展性比较好,易成型,在制胎过程中不易开裂,且红铜与釉料的附着力比较好的缘故。传世珐琅制品中亦有用黄金为胎者,其釉料显色比较鲜亮。有的作品只在轮廓线内填敷珐琅釉料,轮廓线外则显露金地,可谓灿烂辉煌。这类以金为胎的珐琅制品数量很少,多为18世纪以后的作品。后来流行的金地景泰蓝,均彩用红铜胎,掐丝轮廓线为双线并行成纹样,或轮廓线相衔接处交代明确清晰,只在轮廓线内点填釉色,其余部位保留原胎形不点填釉色,待烧蓝、磨光后,丝纹和原胎形露地处镀上黄金。如金地《葫芦瓶》、金地《狮顶罐》等,凡露地凹处镀上金色,凸起处点填有彩色釉色,效果似浮雕,金色与釉色相映生辉,别具一格。
六、透明珐琅器
透明珐琅器包括金属胎透明珐琅器和无胎掐丝透明珐琅器。金属胎透明珐琅器一般称为“透明珐琅器”,俗称“银蓝”或“烧银蓝”。制作工艺是将具有透明性的各种釉料涂饰在做过艺术加工的金胎、银胎(或铜镀银胎)上,经几次饰涂烧结后,露出胎上的花纹。釉料一般用紫、蓝、绿、黄四色,可用单色,亦可用复色。器胎处理分錾花、锤花,或錾、锤兼用,或錾花之后再贴金片,或在透明珐琅上描金。银蓝釉料的烧结温度低于景泰蓝釉料,但其透明度和细腻程度却高于景泰蓝釉料。银蓝的最大特点在于烧完后不用磨光就具有平滑细腻、光亮如镜的自然美,这种工艺多用于花丝首饰、徽章、标牌等工艺品。
有人将烧银蓝称为“金属胎浅浮雕珐琅器”,是因为其坯胎需先用金属錾刻或锤花技法施以加工后,再罩以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质的珐琅釉料,经过烧制后,显露出因图案线条粗细和深浅不同,而引起一种视觉上的浓淡、明暗多变的效果。这种制作加工工艺,主要是利用珐琅釉料的透明或半透明特点。这一工艺是在金属錾胎珐琅工艺衰落的时候兴起并发展起来的。
我国的金属胎透明珐琅器始见于清雍正时期,而又以清乾隆年间广州所制造的最为著名。广州所产的盆、瓶、五供等,器胎轻薄、錾花后再贴金银图案,涂上紫、蓝、绿三色珐琅,甚为瑰丽。此外,属清代内务府的广储司中设有“银作”,也生产“银发蓝”一类的器物。这类器物以银为胎,凿錾花纹后涂饰半透明性质的珐琅釉料,经烧制而成,常用于制作一些小件的首饰品,其表面效果与半透明珐琅器相似,因此也是景泰蓝工艺中的一种。
无胎掐丝透明珐琅器是将炭粉加白芨粉用水调和成泥状,塑成器皿形状后,再用掐丝方法装饰出纹样,填入釉料,经烧结后,再将塑好的胎形取即可。
七、金属胎综合工艺珐琅器
金属胎综合工艺珐琅器是将多种加工技艺和珐琅釉综合施于金属胎上制成的,有人将这种制品称为“复合珐琅”。它是两三种工艺融于一器的制品,如:以掐丝珐琅工艺与錾胎珐琅工艺相结合的珐琅器,或以画珐琅工艺、掐丝珐琅工艺、錾胎珐琅工艺相结合的珐琅器。珐琅工艺还可与镶嵌、錾花、累丝等工艺结合应用。这种综合工艺在清代乾隆年间以后的皇家金玉手工艺中经常使用。
八、机制景泰蓝
机制景泰蓝是1958年以后由艺人们研制成功的,是根据设计纹样开出凹凸形模具后,运用机制冲压铜片的方法制出胎坯。这种机制冲压出来的胎坯在平面的铜板呈现出与掐丝相似的图案纹样,然后将冲压合格的平面四块或六块铜片焊成立体形,制成瓶、罐胎形。有的可以将平面坯弯成圆形后制成粉盒,也有的可以用上下两片焊接成立体小动物的坯形。由于机制冲压出的丝纹不可能达到很高的高度,所以在点填釉料并烘烧后无须磨活。机制景泰蓝丝工纹饰较简洁,大多为小件成套的瓶、罐、粉盒等。
九、多种原料、多种工艺相结合的景泰蓝
多种原料、多种工艺相结合的景泰蓝俗称“景泰蓝结合产品”,是以景泰蓝为主体,结合其他诸如玉雕、花丝镶嵌、象牙、雕漆、红木雕刻,以及内画工艺等多种原材料和工艺技术加工制成的工艺美术品。
十、金属胎平面掐丝珐琅画
传统的景泰蓝工艺大多用于三维工艺造型,如器皿类的瓶、罐,陈设类的塔、鹤、马等。后来艺术家将绘画等引入景泰蓝工艺,形成了绘画与景泰蓝工艺相结合的新画种——金属胎平面掐丝珐琅画,简称“景泰蓝装饰画”。在工艺制作程序上,金属胎平面掐丝珐琅画与一般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基本相同。但是,从立体到平面,景泰蓝在装饰画中有了更为广阔的艺术表现空间。景泰蓝装饰画在创新中大胆借鉴油画、工笔画、写意画、漆画、版画,以及民间剪纸的技法和意韵。景泰蓝装饰画除有单幅之外,还有一块块拼组而成的大幅装饰画,用以作为楼堂馆所建筑内的大型装饰壁画。景泰蓝珐琅画的大小受烧活炉体大小的制约,目前国内最大的烧活大炉是北京市珐琅厂于2011年初建成的天然气智能烧活大炉,此炉能够烧制最大画幅为3平方米的景泰蓝画。金属胎平面掐丝珐琅画的不足之处是平整度不好,面积越大,越不平。
十一、木胎平面掐丝珐琅画
木胎平面掐丝珐琅画又称“景泰蓝铂晶画”、“沙画”,是艺人们在七十年代初发明的。之所以称为景泰蓝铂晶画是因为其工艺借鉴了景泰蓝中的掐丝、点蓝工艺,且色彩均使用景泰蓝釉料。只是在制作过程中不经烧制,用的丝并非铜丝,而是用扁铝丝。其制作原理是先在木板上进行掐丝、点蓝、喷胶、干燥,最后在表面铺上树脂,配上外框。由于景泰蓝釉料比较贵重,成本高,2005年以后,大部分景泰蓝铂晶画都不再使用景泰蓝釉料,而是采用细沙染色来代替。严格说,景泰蓝铂晶画并非景泰蓝类别中的一种。
清朝的皇后贵妃和格格戴的旗头有什么讲究?
旗头,也叫大京样、大拉翅、大扁方,其实就是假髻。
清初的时候,根本没有旗头,都是真正的头发。清中前期才开始戴这玩意。
这个东西谈不上“分场合”,因为真正的重要场合都有相应的仪冠,压根就没旗头出场的份儿。旗头可以出现的最高场合,也就是不特别正式的宫廷筵席。
在日常佩戴时,除了某些饰品不能僭越,其余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讲究。
由于旗头来自过去真正的发型,有各种形状,随各人喜好,爱戴哪种戴那种,没人管。
有区分之处,在于上面的装饰,都是关于首饰的硬性规定。从大多数电视电影来看,基本上就没有哪个真正戴对了的。
清代宫廷女子的旗头都是订做的,由广储司和造办处承做。
后、妃级别的,旗头讲究“五镶”,最多装饰五种东西,即花、钿、头簪、点翠、珠宝。
只有这一级别的旗头可以戴流苏,其他人都不可以。后级别的,旗头上可以镶嵌“母珠”,点翠可以用凤凰造型,妃级别也可以用鸟类,但不许用凤凰造型。后、妃级别,可以用东珠,但妃最多只能用三颗东珠。
有一种例外,就是女性结婚的时候,三天之内,可以戴有流苏的旗头。但是凤凰造型和东珠,仍然是死规定。
因此,要是较真的话,电视电影清宫剧里的女角色们大都犯了“僭越”之罪,由于有挑衅统治者权力甚至窥探图谋江山社稷的嫌疑,攸关身家性命。
嫔级别,“三镶”。五样东西里挑三样。镶嵌上,不可以镶东珠,只能用一般珍珠。点翠只能用植物造型的。
公主、格格,有“三镶”的有“两镶”的。《还珠格格》里头那几个,任何一个人的旗头都够死一漱芳斋人的。
两镶以下则随便了。不过,“三镶”以下已经没有资格用点翠了。
五府六部的意思?
五府就应该是五军都督府,即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也叫五军府,分领在京的除亲军外的各卫所和在外的各督司.只管军籍和军政,不能直接统率军队.
六部: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按顺序)
六部各设尚书一人,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长)、郎中(司长)、主事
等.
吏部: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
户部:有十三个司,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与报销
礼部: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
兵部: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五军都督府管理)
刑部:管理天下刑名.
工部:管理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
介绍清朝的妃嫔册封礼过程?
清代后妃制度,是入关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在后金努尔哈赤时代,尚无明确的后妃建制。入关初期,基本沿用皇太极时期所设立的后、妃两级制。至康熙朝,皇后居中宫,主内治;皇后以下设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分居东西六宫,佐助皇后治理内廷;嫔以下还有贵人、常在、答应三级,没有固定的数额,随贵妃等分居十二宫。
册封仪式属清宫嘉礼之一,后妃的册宝只是身份的象征,仅在册封时一用。如果是在皇帝大婚时册立皇后,则一般先在太和殿中陈设皇后的册、宝,届时皇帝亲自到太和殿阅视册、宝后, 将册、宝授给大学士、礼部尚书担任的正、副使,册宝被放人龙亭内,随着皇后的仪驾送到皇后家中。与此同时,皇后家内正堂上也陈设好册宝案,册宝送到后,由内监接人放在册宝案上,皇后穿礼服出迎。行册立礼时,奏丹陛大乐,皇后至拜位跪叩,女官宣读册文、宝文后,将册、宝授给皇后,皇后跪接谢恩。使臣回宫复命。等行奉迎礼时,皇后册宝则随同皇后本人一起由天安门正门入宫。
皇贵妃、贵妃册封仪式也大致相同。以皇贵妃为例:册封日,置节、册、宝于太和殿内。大学士奉节由殿中门出授正使,副使随从。礼官奉册、宝置于彩亭内,正使持节,副使执册,宝亭随出协和门,至景运门授节于内监,内监执节,内銮仪校抬彩亭至皇贵妃宫,皇贵妃礼服迎于宫门内道右,随行。陈节、册、宝于案,皇贵妃于拜位向北跪,女官跪,宣读册文、宝文,皇贵妃恭受册、宝,行六肃三跪三拜礼,送节于宫门内道右。内监执节至景运门授正使,副使从,至后左门复命。
在清代,每逢国家大庆,如皇帝大婚、亲政、册立皇后、武功告成、皇太后寿辰大庆时,通常要为太后、太皇太后们上徽号,并颁制册宝。清代徽号册宝,有金、玉两种,最初以金为多, 道光以后专以玉为之。乾隆三十四年(1769)检查体仁阁遵藏历代法物时,见康熙年间历次加封太皇太后册、宝俱存,乾隆认为上尊号徽号册宝用金,不辨等威,“下逮亲藩封爵,册宝亦得范金,是嘉玉较良金尤为宝贵”。乾隆四十九年(1784)十月,将五份纯洁玉料补充编入“喜字号”,交内务府广储司存贮。光绪二十年(1894)慈禧皇太后六旬大寿时所用玉册、宝,仍是从乾隆四十九年奉旨所留“喜字号”玉料中选取的。
此外,与皇帝一样,后妃死后还要配享谥宝。清朝皇后的谥号,多以“孝”字开头,两字一组,最后再系以皇帝的庙谥,其初上谥号一般为十二字,新皇帝即位不断加字。关于帝后的谥号最终字数,有严格规定。嘉庆时规定:列帝尊谥不超过二十四字,列后尊谥不超过十六字。帝后的溢宝,一般与列帝谥宝一样,存放在北京太庙中,乾隆年间开始另外制作一份备份谥宝,安放在盛京(今沈阳)太庙中。当新皇帝登基后,为前代列帝列后加谥,因谥号文字增加需要改镌谥宝, 则由京师派官员和工匠用盛京所藏旧谥宝改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