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谁发现的,农历二十四节气是谁发明的

2023-05-26 104阅读 0评论

茶是谁发现的,农历二十四节气是谁发明的?

古老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并在2016年被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目录。

“‘第五大发明’的说法有科学依据。因为‘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历经几千年的农业生产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从气候学角度看,‘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的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规律,凝聚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观点及方法。

茶是谁发现的,农历二十四节气是谁发明的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把全年分为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等,以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民间对气候的朴素认知,农耕时代中国农民一直依靠“二十四节气”来安排生活和生产,这种科学认识然后又远播海外各大洲,影响了全世界。

“以现代气象学的观点来看,气候的形成主要受太阳辐射、地球运动、大气环流等影响,‘二十四节气’虽没有从这些角度去解释,但也从自然现象中反映出中国古代民间对气候的认知,客观反映了我国独特的气候特点,比如四季分明等。

《夏小正》一书是我国最早记录节气以及物候变化的里程碑式的文字,所记载的内容和观察,是后来‘二十四节气’形成的基础。古人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每岁‘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应,气候的实质是地球与太阳的相互运动,以及农业生产实践过程中物候与气象的有机组合。

在中国,“二十四节气”系统是逐步完备起来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战国末期《吕氏春秋》已明确提到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西汉刘安组织编写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并详细地介绍了节气推算的方法和节气的有关内容,论述了天地日月、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生成,以及对人类和社会生活秩序与农业生产的影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陶寺古观象台形成于公元前2100年的原始社会末期,比目前世界上公认的英国巨石阵观测台(公元前1680年)还要早近500年。随着山西襄汾陶寺古观象台的发现,进一步印证了《尚书·尧典》中的记载,这说明中国人观测气象比西方早了500年。

那么为什么要设计出闰年呢?

据考证,最早在一年365天的历法当中加入“闰年”这个类似概念的是埃及帝国,他们希望在使用太阳历的同时确保历法与季节不脱节。

之后,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尤利乌斯·凯撒基于埃及的历法,创造出一年12个月365天的历法。在这之前,人们主要用一年355天的历法,每两年就插入一个月。虽然这个历法盛行了一段时间,但是随着研究发现一年其实大约为365.24天,因此凯撒创立了每4年一次闰年的办法来修正,他也因此被成为“闰年之父”。

在格里高利历和闰年系统下,现代世界大部分国家的日历与季节周期保持同步。

几个世纪以来,人类一直在努力让民用历、宗教历和农业历与太阳年同步。最终,人们通过增加“闰年”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难题。不过,这只是暂时的,再过3300年,这个问题又会出现。

闰年如约而至:本周六,也就是2月29日,是一个闰日。历法上的这一奇怪现象(几乎)每隔4年就会出现一次。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在尝试让日历与自然年同步,可惜事与愿违,反而引发了很多混乱。直至闰年出现,才补回了失去的时间。

这是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并不是完整的365天,而是365.24219天。

回归年——地球公转一圈的真实天数(近似)

但是谁会想在365.24219天的时候庆祝新年呢?

于是我们把零头去掉了,把一年的时间统一为365天。但是,这个零头是多少呢?0.24219天大概等于5.8个小时。也就是说,我们每年都少过了5.8个小时。

时间都去哪儿了?这就是答案。

不过,时间等于金钱,这个道理很早就有人想明白了。于是在公元45年,古罗马独裁者凯撒皇帝针对每年丢失的5.8小时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

“ 我们先随便过个3年,不管那多出来的5.8个小时。到了第4年,我们把这些没过的时间加起来,凑出一整天安排在二月份里。”

就这样,闰年和闰月出现了!

凯撒虽然是拍脑袋想出这个方法的,但是你别说他这么做还挺有道理。

如果我们一直忽略每年少过的5.8个小时,那么100年后,我们的“日历年”和“真实年”(或者说回归年)之间就差了25天!也就是说,每个世纪我们就会少过将近1个月的时间。

在古代,我国历法家一向把十九年定为计算闰年的单位,称为“一章”,在每一章里有七个闰年。也就是说,在十九个年头中,要有七个年头是十三个月。这种闰法一直采用了一千多年,不过它还不够周密、精确。

公元412年,北凉赵厞创作《元始历》,才打破了岁章的限制,规定在六百年中间插入二百二十一个闰月。可惜赵厞的改革没有引起当时人的注意,例如著名历算家何承天在公元443年制作《元嘉历》时,还是采用十九年七闰的古法。

祖冲之吸取了赵厞的先进理论,加上他自己的观察,认为十九年七闰的闰数过多,每二百年就要差一天,而赵厞六百年二百二十一闰的闰数却又嫌稍稀,也不十分精密。因此,他提出了三百九十一年内一百四十四闰的新闰法,这个闰法在当时算是最精密的了。

除了改革闰法以外,祖冲之在历法研究上的另一重大成就,是破天荒第一次应用了“岁差”。

祖冲之在历法研究方面的第三个巨大贡献,就是能够求出历法中通常称为“交点月”的日数。

祖冲之根据上述的研究成果,终于成功制成了当时最科学、最进步的历法——《大明历》。这是祖冲之科学研究的天才结晶,也是他在天文历法上最卓越的贡献。

2020年,真是个特别的年份,闰年、闰月,都有了。希望一切能好起来,在这个特别长的一年里。

金庸的儿子为什么自杀?

金庸长子查传侠在19岁就选择了自杀,其主要原因是金庸的不负责任,但金庸本身也是“受害者”。

如果要深究查传侠自杀的原因,这一切还得从金庸的经历,以及他的3婚4女说起,不然没法理解查传侠自杀的原因。

查家是浙江海宁的名门望族,享有“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的美誉,甚至在祠堂中还有康熙帝题的对联。

到了清末时期,封建王朝逐渐走向衰败,西方列强用坚船大炮轰开了清政府的大门,国内战乱四起,百姓流离失所,查家也逐渐没落。

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查良镛(金庸)出生时,族中依旧有良田数千亩,所以吃喝根本不愁。

查家数代都是文化人,族中各类文化典籍应有尽有,可以说,金庸就是在书堆中长大的。

当金庸看到精彩之处时,他会由衷的说道:“想不到这世上还有如此好看的书!”

但当时的金庸,并不打算以写小说为生,毕竟在当时,这属于上不得台面的读物,就如同以前的戏子一样,地位偏低。

后来抗日战争爆发,金庸跟着学校转移到了丽水,而他的父亲则带着家眷四处逃难。

随着年纪的长大,金庸逐渐显露出狂傲不羁,追求自由的一面,结果在1941年因讽刺学校领导被开除。

1944年,辗转考上民国中央大学的金庸,因为打抱不平,再次被开除。

当时的金庸,除了没法联系到家人之外,兜里的钱比脸都干净,于是他只能在“江湖”上流荡。

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国内局势逐渐稳定,金庸顺利在《东南日报》找了份工作。

有次金庸收到任务,前去拜访杜冶秋,结果谁知被杜冶芬(姐姐)给迷住了。

短短一瞬,金庸的心就扑通扑通的跳个不停,他发现自己爱上了这位大家闺秀。

在金庸的猛烈追求下,两人于1948年在上海步入婚姻殿堂。

新婚后,杜冶芬跟随金庸前往香港生活,此时,金庸也不是大少爷,他只是靠着写点影评、剧本艰难度日,两人的生活很清贫,习惯了养尊处优的杜冶芬,在消耗完最初的新婚快乐后,逐渐无法忍受生活拮据的困扰。

而且杜冶芬在香港不仅举目无亲,连粤语都不会,金庸那会也处于事业不得志阶段,所以两人时常为了小事而吵架,最后杜冶芬独自回到内地。

不过金庸的事业很快迎来了转机,因为小说突然在香江风靡了起来,金庸也因此赚了点小钱跟名气,之后他便宣布自己跟杜冶芬离婚,至此,金庸的第一段婚姻就此结束。

査传侠的自杀,主要跟金庸的第二段婚姻有关。

朱玫毕业于香港大学,她不仅人长得漂亮,文化水平也是极高,虽然比金庸小了11岁,但两人接触后都产生了惺惺相惜的感觉。

1956年5月1日,两人正式完婚。

但在婚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57年,金庸突然迷上了“长城三公主”之一的夏梦,为了近距离接触夏梦,金庸降低小说大作家的身份,专门跑去长城电影公司当一名小编剧。

后来为了多接触夏梦,金庸努力当上了导演。

为了夏梦,金庸足足在长城电影公司待了3年,结果人家夏梦早就跟商人林葆诚结婚了……

心灰意冷的金庸只能退出,之后跟朋友合资创办了《明报》。

作为妻子的朱玫,也不知是因为家庭还是爱情,她非但没有跟金庸离婚,反而竭尽全力帮助金庸的事业,毕竟她也是才女。

当时两人的生活很拮据,为了赶稿,一杯咖啡两个人喝,朱玫还要负责清洁卫生。

之后,朱玫为了照顾4个孩子(2男2女),选择回归家庭,但她仍然“不远万里”,从九龙送饭给在港岛办公的金庸。

在金庸自己的努力,以及糟糠之妻朱玫的鼎力支持下,他的事业终于变得如火如荼。

然而问题出现了,两人经常因生活琐事大吵大闹,摔烂家具也时有发生,作为长子的査传侠,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这也为他的自杀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1976年,有天金庸跟往常一样去咖啡馆喝咖啡,结果一位新来的女服务员认出了金庸,并且主动找金庸闲聊。

喝完咖啡后,金庸给女服务员10块钱当做小费,但女服务员却表示“文人写点字不容易,都是辛苦钱,她不能要。”

家庭生活不和谐的金庸本就苦闷,眼看此人温柔体贴,不由得心生好感,之后双方关系愈加亲密,最后金庸在没有正式离婚的情况下,跟女服务员同居在一起,此人就是金庸的第三任妻子林乐怡。

关于金庸的早年经历跟三段婚姻,大致就是这些,下面就分析下“为什么査传侠在19岁时会自杀?”

1.金庸不懂得如何成为一名好父亲,缺乏应有的责任感

査传侠是金庸4个子女中最疼爱的长子,他3岁能全文背诵《三字经》,11岁就发表了第一篇文章《我的人生是为了什么》,其文学天赋尽展无余。

金庸四个子女的名字分别为査传侠(长子)、查传倜(次子)、查传诗(长女)、查传讷(此女)。

从“传”字就可以看出,金庸非常希望子女能继承他的衣钵,而査传侠作为长子,更是被金庸寄予厚望,但金庸的个人问题也很突出。

在朱玫生下4个子女后,金庸作为父亲,对孩子们的照顾少之又少,反而一心扑在事业上,导致4个孩子极度缺乏父爱。

然而金庸又不知道如何能成为一名称职的父亲,因为他从小同样缺乏父爱。

查枢卿(金庸父亲)常年在外经商,金庸又在外地读书,后来恰逢乱世,在兵荒马乱之下,金庸跟父亲相隔两地,等到局势稳定后,查枢卿又不幸离世,所以金庸这一生,也是在缺乏父爱的过程中长大的。

从他的一系列作品中就可以看出,比如杨过、萧峰、段誉、虚竹、张无忌等等,这些角色也同样缺失父爱。

这就导致长期缺乏父爱的査传侠,很容易做出某些极端的事。

2.金庸朱玫两人的不幸婚姻,让査传侠产生了厌世的情绪

1956年5月1日,金庸朱玫结婚。

1957年,金庸却进入长城电影公司,为的就是夏梦。

1958年,査传侠出生。

1959年,追求夏梦无果的金庸创立《明报》。

从以上时间线可以看出,金庸朱玫二人在婚后1年左右感情就出现了问题,恰巧当时査传侠还小,记不住事。

但金庸事业稳步攀升的同时,査传侠也在逐渐长大,金庸跟朱玫婚姻的中期,两人就经常吵架,査传侠在一旁悲痛、恐惧、无奈的看着,久而久之,他的心理就出现了“忧郁”症状,甚至不排除有厌世的情绪。

这一点可以从査传侠11岁的作品《我的人生是为了什么》中可以看出,甚至当时班主任老师都觉得这个孩子太过忧郁,心理年龄跟实际年龄不符。

随着金庸第三任妻子林乐怡的出现,金庸跟朱玫的感情更是走到了离婚的边缘。

为此,远在美国求学的査传侠,曾多次打电话,希望父母能重归于好,可惜结果不随他愿,于是厌世情绪逐渐增加。

3.査传侠在国外感情受挫,这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査传侠在国外求学期间,认识了一位女孩,双方很快就坠入爱河。

郎才女貌的一对,很快就在校园里传开了,一时间大家伙都十分羡慕这对情侣,然而令査传侠气愤的是,这位女孩性格不仅外向,还喜欢跟其他异性打成一片,甚至出去聚会玩乐。

有时候经常半夜三更才恋恋不舍的回家,这让査传侠醋意大发,双方曾多次吵架,直到有次査传侠跟女友吵架后摔门而出,这一走,竟成了永别。

1976年10月,査传侠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年仅19岁。

事后査传侠女友表示,自己十分痴爱査传侠,只不过她喜欢看査传侠为她吃醋的样子,所以会用这类方式来检验査传侠对她的感情……

综上所述,査传侠之所以选择自杀,是多方因素综合在一起后的悲剧产物,或许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希望用自己的死亡,来修缮父母濒临破裂的感情。

但讽刺的是,双方并没有因为长子的死而深刻反省自己,之后金庸因为有了林乐怡,向朱玫提出离婚,朱玫因为长子的死亡,对金庸彻底失望,于是同意离婚。

值得一提的是,朱玫在同意离婚前向金庸、林乐怡提出过几个条件,其中之一就是金庸林乐怡不得再生孩子,所以金庸的4个子女,全是跟第二任妻子朱玫所生。

离婚后的朱玫在孤独、凄凉中病逝,替她拿死亡的不是金庸,也不是其余三个子女,而是医院的员工。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

从网上哪里可以买到好茶叶?

阿龙是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找到靠谱的买茶人!品牌茶都不错,毕竟专业摆在那里,比如八马茶业就很不错,看你喜欢什么茶,还有一些个人茶人的茶,确实不错,比如像 叶掌柜讲茶,也是很专业,如果你要武夷岩茶,肉桂大红袍金骏眉这些,可以找叶掌柜讲茶!

如果你想要口粮茶,那阿龙这边也是没问题,因为阿龙这边的特点就是批发价,因为疫情这两年影响很大,我们就把店面关了,统一做线上营销,房租水电人工都省了,这样确实可以省了不少钱,比如铁观音,正山小种,大红袍,金骏眉,这些,80-100-150-180-200-220的都有,就是批发价还是OK,茶叶不输给你们当地零售两倍价格的品质,回头客如果变多了,那么客户就会自动上门,这个比你宰一次客户要好很多,这是今年的一个很大收获!

所以,买茶不用太担心,找对人最重要!

有人说佛教起源于中国?

完全不对,佛教诞生于古印度,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佛教起源于印度教徒在印度的影响。公元前一世纪的佛教经文中详细介绍了佛陀的生活和原始教义,对于理解中国佛教的发展非常重要。

释迦牟尼佛是该宗教的奠基人。他生活在公元前600至400年之间。佛陀和他的追随者们没有留下任何著作,但是他的修道院生活和教义的规则被记忆并通过口头传承下来,直到大约公元前二世纪第一本佛教经文被写下来。

释迦牟尼佛–佛教创始人

据说释迦牟尼佛是现代尼泊尔一个小王国的王子。

有许多传说,如观察者预言他将是一个伟大的圣人或一个伟大的国王。他的父亲希望他成为一位伟大的国王,并试图使他的儿子远离所有宗教信仰以及死亡和痛苦的景象。因此,长大后,看到一个老人和一具尸体使他感到震惊。然后,他想解决痛苦和死亡。

他29岁那年,成为印度著名老师的徒弟,学习了印度教,但对此并不满意。然后,他试图通过不进食和身体不适来学习真相。他差点饿死,也差点淹死。

然后他进食,冥想,避免极端的自我放纵或自我毁灭。但是,他几乎像个骨架。他发誓要坐在树下直到知道真相并在35岁时变得“开悟”。

然后他开始教学。他教导每个人都可以“开悟”。他与印度教徒的观点相反,印度教徒认为只有高种姓的人才能成为圣洁的人,从而威胁到等级社会。据说许多门徒成了罗汉(在中国很多佛教徒遗址中都有神像的圣人),他教导每个人,不论其种姓。一些印度教徒认为宗教是假的,他的敌人试图杀死他,因为他的想法将摧毁等级制社会。

中国佛教史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佛教和中国佛教徒得到了中国统治者的支持和迫害,甚至有人毁坏寺庙和经文以消灭宗教。

在中国佛教的早期,有许多理论和信仰。可以肯定的是,在秦朝(公元前221-206年)期间,秦始皇皇帝禁止一切宗教,并强迫采用法制主义哲学。尽管由于当时宗教作品的毁灭,佛教老师可能在此期间到达,但没有任何证据支持较早的介绍。中国佛教经典的最早证据可以追溯到汉代 (大约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大约在2000年前,佛教与当地的道教和民间宗教融合。

汉代期间,存在两条从佛教地区进入中国的自然陆路。这些是丝绸之路 跑过去了 新疆和穿过云南的茶马路。

汉朝灭亡后,随后的朝代采用了自己的宗教,并与中亚,南亚和东南亚的佛教徒有不同程度的 接触。这些国家发展了各种佛教宗派和流派,中国佛教徒对其教义进行了改编,形成了现代中国佛教。

中国佛教有何不同

中国佛教与原始佛教教义之间的一个显着差异是,人们相信佛陀不仅是向跟随者传教如何做的老师,而且是要向上帝祈祷以寻求帮助和拯救的神。

中国佛教徒信奉道教和佛教的结合 ,这意味着他们向佛陀和道教神灵祈祷。就像道家一样,中国佛教徒也向祖先表示敬意,认为他们需要并需要他们的帮助。这种宗教信仰结合的一个主要例子是佛教徒在宗教仪式和节日(例如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期间烧香纸。

中国佛教与众不同的另一种方式是对佛陀的描绘。佛教的原始教义佛陀在禁食后达到了启蒙运动,据说他极瘦而仙。实际上,在许多佛教国家中,佛陀被描述为非常瘦,在树下沉思。

在中亚大乘佛教中,佛像希腊神一样被描述为强壮健康,唐朝末期在丝绸之路上雕刻的佛像中发现了这一点。

与前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几个世纪以来,佛陀(Budai)或“笑佛”一直是中国佛陀最普遍,最流行的描绘。中国佛教徒的主要生活目标是“幸福”,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在中国对佛陀的描写表明他是胖子,大笑或微笑。

古代谁发明的写春联?

谢谢你的提问。新年到了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买春联贴春联,真是千门万户红彤彤,万里山河喜洋洋。

那么这种全国各地,家家户户都要去做的一件事情,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中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农业国家之一,农业与气候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冬去春来,阳回律转,大地复苏,当然这是非常喜悦的事情。

所以,中国很早就有喜迎春节的习俗。

大约黄帝时代就已经有春节了。春秋时代,人们把黄帝时代的驱鬼大力士“荼”和“郁垒”,用桃木刻成木偶,放在门口作为保佑平安的“桃符”,这个习俗一直流传到宋元时代呢!

后来发现“荼”是一个字,“郁垒”是两个字,不对称,就在“荼”字前面加了一个“神”字成为“神荼”了。

但是有人说,五代后蜀皇帝,新春之际在“桃符”上题了两句对仗的诗: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认为这就是最早的新年对联,也叫春联。

其实,这是不对的。宋代的王安石还说“总把新桃换旧符”呢!

这说明,宋代大概顶多就是像后蜀皇帝那样,在桃木上题一个对仗的诗句,是不是家家户户都这样做,还是不清楚的。

后来有一个传说吧,比较靠谱,说明代皇帝朱元璋,喜欢对联,就下令全国老百姓,过年要帖对联,还自己要亲自检查。

有一次,他发现有一户人家没有贴春联,感到好奇怪,就走进这户人家,指责为什么没有对联?这户人家说,我们是屠户,都不识字,也没有请书生,所以,没有贴对联。

朱元璋一听,原来是这样,那好,我写一个。

大笔一挥,就写了这样一个幽默的对联:

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这种民间传说,虽然好笑,但是,事实证明,对联文化应该是从明代开始的。

我们从书法史来看,元代以前都没有发现对联书法。例如,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他一生的书法作品流传到今天的,有几千呢!但是,没有一件作品是对联书法作品。

明代书法家文征明的对联书法作品。

但是明代有对联书法作品。例如文征明就有一个书法对联。

文征明以后的书法家,对联作品越来越多了。清代书法家的对联作品就更多了。

既然对联书法是明代才有的,所以,明代开始有了真正的贴春联习俗,应该比较靠谱。

同时,全国各地,家家户户都贴对联,应该与国家的提倡有关,是不是朱元璋提倡的,起码不会是明代以前的皇帝。

为什么会是国家也提倡过呢?因为国家提倡可以有更高的权威性,老百姓的积极性也会更高。再加上明清两代皇帝、文人都喜欢给庙宇楼阁题写匾额对联,也会徐进对联文化的民俗化。

我们写春联,如果从明代算起,起码有600年左右的历史了,这是值得我们骄傲的春节文化特色。

越南老百姓写春联。

由于明代中国还是世界上领先的国家,特别在亚洲是一个中心国家,所以,写春联也传播到了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他们现在也在春节要写春联。

新加坡人民写春联。

春联不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现在,世界各地的华人,把春联文化也带到了世界,看的春联,就会想到红红火火的中国。

那么,春联到底是谁发明的?我的回答是,绝对不是你一个人的发明,而是中国文化成熟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文学、书法、造纸这些中国的特色文化创造了中国的帖春联的春节习俗。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0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