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矿紫砂,桃花泥是原矿还是调制
原矿紫砂,桃花泥是原矿还是调制?
然而市面上所谓的“桃花泥”,大部分都是调配的泥料,与真实的原矿桃花泥(黄龙山出品)相去甚远。清代的桃花泥橄榄壶和潘壶,色泽似赭红,可见壶身砂感十足,温润如玉。桃花泥原矿出产自黄龙山宝山矿区东面与2号井西面之间的位置,矿层为u形凹槽状,矿层上方为花甲,中间为桃花泥,下方还出极品产黄金段泥
什么是紫砂原矿底槽清?
"哦呦!老板我和你讲!你看的这把壶是工艺师全手工制作的。泥料啊,是紫泥中最好的底槽青,料子非常好,刹顶!你看看这个金砂隐显,标准的四号井底槽青,就这样的壶才卖你200块钱,你说实惠不实惠?!"
听说早些年像这样的营销套路在线下实体店是最常见的,不过这几年电商发展迅猛,线上电商平台和微商也一波接着一波,线下套路隔着屏幕用到了线上,而且不需要面对面,忽悠起人也是更加得心应手了。
这导致很多壶友紫砂壶买了一堆,但感觉没一把是真正的底槽清!
紫砂泥料中底槽清可以说是大名鼎鼎,已故大师顾景舟也特别喜欢底槽清,其作品多采用底槽清制作。
那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底槽清,真正的底槽清到底长啥样,它又有一些什么特点,我们先来看一把壶!
灯光下的效果
自然光线下的效果
四倍焦距下泥料的放大效果
这是一把五号井底槽清泥料的德钟壶,泥料为40目,在近景下,我们可以看到泥料的褶皱感和丰富的颗粒,星星点点略微发黄、发红的本山绿泥颗粒和略微可见的黑色铁质熔块,这就是紫泥系上等泥料底槽清的例子。
应该说,市场上普遍认为底槽青是紫泥中最优质的泥料,砂感强烈,水色漂亮。成品紫砂壶能够在紫色中看到点点金砂隐现,颇具古味,这说的就是底槽青,也是"紫玉金砂"的由来。
一般来说泥料的名字是由矿场命名的,底槽青也不例外。
四号井分主井副井,标高24米,一期工程-36米,二期工程-80米,分层开采,每层约7米,所以矿料就有了头槽,中槽和底槽之分。青这个字的来源,也是沿用了民国对于紫砂业的称谓。所以底槽青,其实是由两个名词组合而成。
底槽青的产地除了大家熟知的四号井,还有五号井,台西矿区以及湖㳇矿区。根据开采的矿料来说,四号井、五号井和台西矿区的底槽青品质相近,泥性也相近。而湖㳇矿区的底槽青从矿源上就截然不同,矿料杂质较多,没有脂润的感觉。
底槽青矿料与其它紫泥矿料最大的不同点就是,矿料上有浅绿色的斑点,俗称鸡眼。这也是底槽青矿料的典型特征,具有极高的辨识度。
五号井底槽清矿石
这里我直接引用学者李珊在《宜兴紫砂矿物原料研究》一文中相关实验数据。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用科学设备对底槽青,底槽青鸡眼和绿泥进行了定量分析。其中鸡眼和绿泥的外观特征和矿物成分相近,所以可以判断为绿泥,也说明底槽青其实就是紫泥和绿泥的共生矿。
根据泥料的分层和形成的原因,紫泥和绿泥的共生态,绝大多数都是以段泥的形态出现,像底槽青这样的共生态是很少见的,这也是为什么底槽青稀有的原因。
五号井底槽清矿石
此外底槽青也有老嫩之分,嫩的底槽青云母较少,绿泥斑点较大较多,相对吃温会略低一些,做出来的成品壶金砂隐现的效果明显。而老的底槽青则云母较多,绿泥斑点小且少,吃温会高一些,做出来的成品壶则透气性更佳。
底槽青的泥料,不同的烧制温度,也会有不同的泥色表现。从2号3(1176℃)2号5(1180℃)到2号7(1184℃),泥色的表现也是由浅到深,有紫红色、紫色和猪肝色。吃温浅的时候,金砂更易观察,吃温较深的时候金砂和底色的差异就很小,难以观察。
所以通过观察泥料的颜色或者金砂隐现来判断烧青以后的紫砂壶是不是底槽清,这是相当困难的。比如有部分紫泥如白麻子紫泥也是紫泥和绿泥的共生矿料;此外还有一些不良商家会用段泥调入优质紫泥,这样人工拼出来的底槽清也能达到相当的效果。
总而言之,底槽青确实是非常优质的紫砂矿料,烧青以后泥色漂亮,砂感丰富,透气性佳,非常适合泡如熟普之类的茶,更显茶汤醇厚。但底槽清也并非唯一的最好的紫砂泥料,我们不用过度去神话它。
五号井底槽清成品壶作品欣赏
紫砂壶青段和紫泥哪个好?
紫泥好,它包括底槽清、天青泥、红棕紫泥等品种,色泽主要为紫褐色、紫红色、巧克力色。是不是好的紫泥要注意泥料的颗粒,个人觉得较正的紫泥料子,即使练得比较细、明针再好,也通常富有颗粒感,这是紫泥的特性决定的。
希望我的答案可以帮助到您
原矿紫砂和紫砂哪个好?
紫砂好
紫砂其实不算是一种原料,是属于一种陶瓷制品,而且还要是一种接近瓷化的制品,强度大,颗粒细小,具有非常强大的透气性,
而原矿紫泥,其实是一种原料,制作紫砂壶的一种原料,在采矿的时候,直接采用纯天然无化学品添加的原料,就是原矿紫泥了。
原矿紫泥是属于一种材质,如果只是用原矿紫泥来制成茶壶的话,触感上来说比较的粗糙,手感的颗粒感会比较的明显,但是如果是紫砂壶的话,触感是比较的光滑,而且细腻温润一点的。
紫泥和大红袍做紫砂壶哪个好?
大红袍好一点。大红袍泥料低张力,收缩比几乎达紫泥系的三倍,制作时泥性掌握不易,古代用于增添红泥艳润调色之用,为传说中最具神秘色彩之极品朱泥之一。
烧制时易起节皱、开裂、塌陷、变型、窑温轻者偏黄易还原,重者变形起泡,成品率不及二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