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龙,青瓷茶具可以用不同的茶叶吗
密云龙,青瓷茶具可以用不同的茶叶吗?
陶瓷茶具一般都可以用来泡各种茶,要细分陶器、瓷器、玻璃等。
1、乌龙茶:选择是紫砂壶杯具或者是白瓷壶杯具、盖碗、盖杯是最好的,冲泡密云龙大红袍建议最好用白瓷盖碗。
2、红茶:可以选择盖碗、盖杯或者是咖啡杯、白瓷或者玻璃茶具都可以,内挂白釉紫砂、白瓷、红釉瓷、暖色瓷的茶具都可以。红茶汤色红亮诱人,红艳的汤色,用白瓷杯还能欣赏到优质红茶的“金圈”。
3、花茶:可以选择青花瓷、青瓷等盖杯、盖碗。也可选择玻璃茶具,方便观赏花茶在茶具中舒展绽放的美感。
4、绿茶:选择透明的玻璃杯,当然青瓷、白瓷、青花瓷的杯子也是可以的,但是最好选择无盖杯。绿茶的特征是清汤绿叶,那么冲泡时宜选择壁薄、易于散热、质地致密、孔隙度小、不易吸香的茶具为宜。
5、普洱茶:选择紫砂或陶器茶具泡,同时也可以用玻璃茶海装茶,以便于欣赏汤色。
6、白茶:新茶适合用瓷器冲泡,更加能够凸显白茶的鲜味,老茶的话可以用陶壶煮饮,更够味。
7、黑茶较为粗老,可冲泡也可煮饮,用陶制茶具能消除黑茶的杂味,更突出其陈醇的韵味。
点茶粉用的是什么茶叶?
宋代点茶粉用的是“龙团凤饼”茶。
宋代龙团凤饼中的极品:“龙园胜雪”:一寸二分方形龙纹,茶片色洁白胜雪。
宋代《贡茶录》记载:“龙园胜雪:竹圈、银模,方一寸二分。水芽,十六水,十二宿火。正贡三十銙,续添三十銙,创添六十銙” 。
成书于1125年熊蕃所著《宣和北苑贡茶录》同时中描绘:宋代贡茶,腊面茶先后被京铤、石乳、的乳、白乳取代,再被大龙凤团取代;大龙凤团又被小龙凤团取代,小龙凤团又被密云龙取代,密云龙又被瑞云翔龙取代,瑞云翔龙又被白茶取代,最后到了登峰造极的“龙园胜雪”。
北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 年),漕臣郑可简创制了一款可以说是旷世绝品的新茶,把前面的大小龙凤团都给比下去了。这就是用“银丝水芽”精制而成的,“银丝水芽”又叫“银丝冰芽”。熊蕃的《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宣和庚子岁,漕臣郑公可简始创为银丝水芽。盖将已拣熟芽再剔去,只取其心一缕,用珍器贮清泉渍之,光明莹洁,若银线然。其制方寸新銙,有小龙蜿蜒其上,号龙园胜雪”。历经三榨十六水十二宿火始成,时人称:“茶之妙,至胜雪极矣,每斤计工值四万,造价惊人”。
龙团凤饼以制作工艺精湛著称,而其精品“龙园胜雪”更是极尽精致,极尽奢华,其制作工序有十道。
一.择时采
宋徽宗《大观茶论》记载:“撷茶以黎明,见日则止。用爪断芽,不以指揉,虑气汗熏渍,茶不鲜洁。故茶工多以新汲水自随,得芽则投诸水。凡芽如雀舌谷粒者为斗品,一枪一旗为拣芽,一枪二旗为次之,余斯为下茶。茶始芽萌,则有白合,既撷则有乌蒂。白合不去害茶味,乌蒂不去害茶色。”
采茶宜于惊蛰(阳历3月5—7日)左右黎明采摘,日出收工。采撷时用指甲断茶芽,不用手指揉,以防汗气,可随摘随投自备水中。
二.净水洗
《大观茶论》记载:“涤芽惟洁,濯器惟净……饮而有少砂者,涤濯之不精也……”
三.蒸熟
宋·赵汝砺《北苑别录》记载:“茶芽再四洗涤,取令洁净,然后入甑,俟汤沸蒸之。然蒸有过熟之患,有不熟之患,过熟则色黄而味淡,不熟则色青而易沉,而有草木之气,惟在得中之为当也。”
采来的茶芽先用水洗净,等蒸笼的水滚沸,将茶芽置于甑中蒸。蒸茶须把握得宜,过熟则色黄味淡,不熟则色青且易沉淀,又略带青草味。如何才能适得其中,这和茶师的制茶经验与技术有很大关系。
四.凉水冲
《北苑别录》记载:“茶既熟谓茶黄,须淋洗数过。欲其冷也……”
蒸熟的茶芽称“茶黄”。茶黄得淋水数次令其冷却,先置小榨床上榨去水分,再放大榨床上榨去油膏。
五,初榨。
六.大榨 。
七.复榨。
《北苑别录》记载:“……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水芽则以马榨压之,以其芽嫩故也。先是包以布帛,束以竹皮,然后入大榨压之,至中夜取出揉匀,复如前入榨,谓之翻榨。彻晓奋击,必至于干净而后已。盖建茶味远而力厚,非江茶之比。江茶畏流其膏,建茶唯恐其膏之不尽,膏不尽则色味重浊矣。”
榨膏前用布包裹起来,再用竹皮捆绑,然后放在大榨床下挤压,半夜时取出搓揉,再放回榨床,这是翻榨。如此彻夜反复,必须完全将膏汁去除干净为止,茶味才能香醇持久。其动作类似今之团揉,也许散茶的团揉即由此蜕变而来。
八.研茶十六水
《北苑别录》记载:“研茶之具,以柯为杵,以瓦为盆。分团酌水,亦皆有数,上而胜雪、白茶,以十六水,下而拣芽之水六,小龙凤四,大龙凤二,其余皆以十二焉。”
研茶的工具,用柯木为杵,以瓦盆为臼。茶经挤榨的过程,已除去膏汁,因此研茶时得加水研磨。唐捣茶、宋研茶都是用水,这就像从前水磨米粉一样,加水研磨的次数越多,粉末就会越细。而对于宋茶来说,茶末越细,其品质就越高。水是一杯一杯的加,品质愈高者加水愈多,研磨次数越多茶质愈细。
九.复模
《北苑别录》记载:“凡茶之初出研盆,荡之欲其习,揉之欲其腻,然后入圈制銙,随笪过黄。有方銙,有花銙,有大龙,有小龙,品色不同,其名亦异,故随纲系之于贡茶云。”
研好的茶,要荡均匀再出研盆,揉起来觉得光滑细腻,再放入圈模中定型。圈模有方的、圆的、花形、大龙、小龙……种类很多。
十.十二宿火烘焙成品
烘焙是为了更好的贮藏茶叶,成品茶极易吸湿、串味,为保持色香味,将要收藏的茶饼先放入茶焙中,以温火将茶饼烘焙一次,驱除茶饼中可能已有的湿润之气,然后再密闭贮藏。
综上所述,龙团凤饼之“龙园胜雪”,其工艺为:1.择时采。2,净水洗。3,蒸熟。4,凉水冲。5,初榨。6,大榨。7,复榨。8,研茶十六水。9,复模。10,十二宿火烘焙成品。其中,有几道工序至今难以复原:
一是蒸茶:
宋代采用蒸茶制团工艺,并非蒸汽杀青的蒸青工艺。
“茶之美恶、尤系于蒸芽压黄之得失。蒸太生则芽滑,故色清而味烈;过熟则芽烂,故茶色赤而不胶”,谓之“失胶”。
根据《大观茶论》表述,蒸茶是把茶叶蒸熟,,并非蒸汽杀青。宋式蒸茶沿用唐制,陆龟蒙《茶灶》云:
“无突抱轻岚,有烟映初旭。
盈锅玉泉沸,满甑云芽熟。
奇香袭春桂,嫩色凌秋菊。
炀者若吾徒,年年看不足。”
流行于唐宋时期的蒸茶制团工艺,保留了茶叶中蛋白酶的活性,为后期茶蛋白水解提供了可能,是区别于现代蒸青工艺的。
二是榨茶:
唐及宋初,茶叶制饼是没有榨茶工序的,叫研膏茶,又称腊茶及腊面茶,当时也作贡茶。因此蔡襄《茶录》点茶时需要炙茶,刮去腊面方可研磨。到了1107年《大观茶论》点茶少了炙茶工序,因为此时的龙团凤饼在加工时“去膏务尽”。茶叶蒸熟后经水洗三榨,茶叶中的水浸出物几乎去尽,留下的几乎都是不溶解于水的茶蛋白、果胶、纤维素和一些微量元素。其加工工艺如同水洗面筋,面团经水洗留下的面筋主要成份是蛋白质,而“三榨茶精”工艺致使龙团凤饼成为点茶极品。
三是研茶:
是带水研茶,其工艺特征相似于现代的水磨糯米粉。植物可食部分经带水研磨,会变得更加细腻,爽滑、绵糯。茶叶带水研磨,一边研一边水份蒸发,再添水研磨,《宣和贡茶录》记载,根据茶品需十二至十六次加水带水研磨方可,“茶精”中的果胶在高于凝胶温度低于糊化温度的条件下得到改性,成为可溶于水的膳食纤维。
四是烘焙茶:
“数焙则首面干而香减。失焙则杂色剥而味散,要当新芽初生,即焙以去水陆风湿之气。焙用热火置炉中,以静灰拥合七分,露火三分,亦以轻灰糁覆,良久即置焙篓上,以逼散焙中润气。然后列茶于其中,尽展角焙,未可蒙蔽,候人速彻覆之。火之多少,以焙之大小增减。探手中炉:火气虽热,而不至逼人手者为良。时以手挼茶,体虽甚热而无害,欲其人力通彻茶体尔。或曰,焙火如人体温,但能燥茶皮肤而已,内之湿润未尽,则复蒸矣。焙毕,即以用久竹漆器中缄藏之。阴润勿开,终年再焙,色常如新”。茶精中的纤维素在长时间的文火慢炖中得以糖化。
宋徽宗论及:“龙团凤饼,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延及于今,百废俱兴,海内晏然,垂拱密勿,幸致无为。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
唐宋那么多诗人都把酒做了媒介?
喝茶能喝出文化,自然少不了文人雅士的参与,既然参与了,又怎么可能少得了吟诗作词呢?以茶入诗,佳作亦多。下面摘录几首,以飨诸位看官。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唐】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注释:
孟谏议:即孟简,生平不详。谏议,朝廷言官名。
阳羡茶:产于江苏宜兴,阳羡紫笋茶历来与杭州龙井茶、苏州碧螺春齐名,被列为贡品。
琲瓃bèi léi :蓓蕾,花蕾。
这首诗是卢仝年轻时所作,时间大约为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当时卢仝隐居于少室山。此诗与陆羽的《茶经》齐名,并为他赢得了亚圣的称号。
一字至七字诗·茶
【唐】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汲江煎茶
【宋】苏轼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杨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注释:
这首诗是苏轼于元符三年谪居儋州时所作,详细地描写了去江边取水、煎茶、喝茶的过程。“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和“掬水月在手”一样,清奇瑰丽,充满意趣,叹为观止。
伯坚惠新茶绿橘香味郁然便如一到江湖之上戏作小诗两首
【宋】刘著
其一
建溪玉饼号无双,双井为奴日铸降。
忽听松风翻蟹眼,却疑春雪落寒江。
注释:
伯坚:作者好友蔡松年的字。
建溪:水名。在 福建 ,为 闽江 北源。其地产名茶,号建茶。其代表的北苑贡茶闻名于世,是中国御贡史最长的茶。
双井:茶叶,又名洪州双井、黄隆双井、双井白芽等,宋代名茶,也是贡茶之一。
日铸:山名,在 浙江省 绍兴县。以产茶著称,所产之茶即以“日铸”为名。为我国历史名茶之一,自宋朝以来列为贡品。
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
【宋】苏轼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春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注释:
曹辅:字子方,泰州人。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以太仆寺丞权发福建路转运判官。擅诗词,有遗作收于《东坡后六客词》。壑源,在福建建溪,产贡茶。
玉川子:唐代卢仝曾汲井泉煎茶,因自号玉川子。诗中代指作者自己。
武林:是旧时杭州的别称,以武林山得名。
“从来佳茗似佳人”和“欲把西湖比西子”
有异曲同工之妙。
行香子·咏茶
【宋】苏轼
绮席才终,欢意犹浓。酒阑时,高兴无穷。 共夸君赐,初拆臣封。看分香饼,黄金缕,密云龙。
斗赢一水,功敌千钟。觉凉生,两腋清风。暂留红袖,少却纱笼。放笙歌散,庭馆静,略从容。
注释:
黄金缕:这里指龙凤团茶茶外包装上用黄金镂刻而成的精美龙凤纹饰。
密云龙:茶名。产于福建武夷山,品质优异,曾为北宋贡茶。根据茶种分为密云龙大红袍和密云龙北苑贡茶。
斗赢一水:比试茶品时以水痕多少分胜负,有时胜负只差一水、二水。计算胜负的单位术语叫“水”,说两种茶叶的好坏为“相差几水”。
满庭芳·咏茶
【宋】米芾
雅燕飞觞,清谈挥麈,使君高会群贤。密云双凤,初破缕金团。窗外炉烟自动,开瓶试、一品香泉。轻涛起,香生玉乳,雪溅紫瓯圆。
娇鬟。宜美盼,双擎翠袖,稳步红莲。座中客翻愁,酒醒歌阑。点上纱笼画烛,花骢弄、月影当轩。频相顾,余欢未尽,欲去且留连。
西江月
【宋】黄庭坚
龙焙头纲春早,谷帘第一泉香。已醺浮蚁嫩鹅黄,想见翻成雪浪。
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无因更发次公狂,甘露来从仙掌。
注释:
龙焙:茶名,龙凤团茶。
头纲:指惊蛰前或清明前制成的首批贡茶。泛指优质春茶。
谷帘:即谷帘泉。茶圣陆羽确认庐山的谷帘泉为泡茶"天下第一泉"。
浮蚁:诗中指茶汤沸腾后浮在上面的泡沫。
雪浪:茶汤白花浮面涌浪如雪的景象。
兔褐金丝玉碗:茶具,福建建盏的一种,即为褐色的兔毫金丝碗。
望江南·茶
【宋】吴文英
松风远,莺燕静幽坊。妆褪宫梅人倦绣,梦回春草日初长。瓷碗试新汤。
笙歌断,情与絮悠扬。石乳飞时离凤怨,玉纤分处露花香。人去月侵廊。
鹧鸪天
【明】徐渭
客来寒夜话头频,路滑难沽曲米春。点检松风汤老嫩,退添柴叶火新陈。
倾七碗,对三人,须臾梅影上冰轮。他年若更为图画,添我炉头倒角巾。
注释:
曲米春:又名麴米春,是一种酒名。
梦中谢和老惠茶
【宋】苏辙
西邻禅师怜我老,北苑新茶惠初到。
晨兴已觉三嗅多,午枕初便一杯少。
七碗煎尝病未能,两腋风生空自笑。
定中直往蓬莱山,卢老未应知此妙。
浣溪沙
【宋】苏轼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寒夜
【宋】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苏轼的最霸气的十首诗?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会挽雕弓如满月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七尺顾躯走世尘,十围便腹贮天真。此中空洞浑无物,何止容君数百人。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绮席才终。欢意犹浓。酒阑时、高兴无穷。共夸君赐,初拆臣封。看分香饼,黄金缕,密云龙。 斗赢一水,功敌千钟。觉凉生、两腋清风。暂留红袖,少却纱笼。放笙歌散,庭馆静,略从容。
我国古代有哪些和茶有关的诗词?
茶靠谱提示:古代有很多与茶有关的诗词文画谚语等作品;喝茶,不能一味喝价格,也要细品其中的茶文化;口舌享受、文化享受和健康滋养是品茶的三大价值。
我国古代有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作品与茶有关在悟空问答上,我看到很多关于如何喝茶、怎么健康喝茶、价格如何等的茶叶问题,但很少有茶文化相关的,今天看到这个,很乐意回答。
对于与茶文化相关的诗词艺术作品,圈内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叫“茶事艺文”。就是表现茶叶从栽种、加工、销售、买茶、冲泡、品饮、茶具、用水等各种各样的与茶有关的文学艺术的总称。具体来说呢,有诗歌、词、曲赋、音乐、散文、小说、戏曲、楹联、绘画、书法、篆刻等等。如果稍加了解,对喝茶、品茶会有更多、更深入的体悟,能领会到更多的乐趣。
现专就题主说到的茶诗和茶词说一说。
煎茶
茶诗
西晋时就已出现。大诗人左思写过《娇女诗》,“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立”。
历代著名诗人约800多人写过茶诗3500多首。
题材非常广泛,包括名茶、茶人、煎茶、饮茶、名泉、茶具、采茶、造茶、茶园、祭祀、庆贺、哀悼等。茶词
茶词始于宋代。黄庭坚、苏东坡等宋词大家都曾写过优美的茶词。
宋、元、明、清、现当代都有茶词问世。
元代还有不少的小令散曲写到茶。
精彩别致的茶诗词讲到3500多首茶诗词,一一列出篇幅太长,摘抄几首比较新颖别致的来一起品品:
唐,元稹,一字至七字诗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宋 陆游 喜得建茶
玉食何由到草莱,重奁初喜坼封开。雪霏庾岭红丝磑,乳泛闽溪绿地材。舌本常留甘尽日,鼻端无复鼾如雷。故应不负朋游意,手挈风炉竹下来。
南宋 杨万里 以六一泉煮双井茶
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细参六一泉中味,故有涪翁句子香。日铸建溪当退舍,落霞秋水梦还乡。何时归上滕王阁,自看风炉自煮尝。
清 王士慎 武夷三味
初尝香味烈,在啜有余清。烦热胸中遣,凉芳舌上生。
严如对廉介,肃如见倾城。记此擎瓯处,藤花落栏轻。
宋 苏轼 行香子
绮席才终。欢意犹浓。酒阑时、高兴无穷。共夸君赐,初拆臣封。看分香饼,黄金缕,密云龙。 斗赢一水,功敌千钟。觉凉生、两腋清风。暂留红袖,少却纱笼。放笙歌散,庭馆静,略从容。
茶联是最集中最凝练表达茶趣的艺术形式之一古代有很多对联,以喝茶等茶事为主题,既写茶,又写人生,很值得玩味。
欲把西湖比西子 从来佳茗似佳人
客来茶香留舌本 睡余书味在胸中
烟锁池塘柳 茶烹凿壁泉
从来名士能评水 自古高僧爱斗茶
楼外是五百里嘉陵,非道子一枝笔画不出;胸中有几千年历史,凭卢仝七碗茶引起来
我是茶靠谱,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欢迎留言探讨、分享您的意见建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