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圣是谁,历史上的十圣都有谁
史圣是谁,历史上的十圣都有谁?
“十圣”乃我国古代十位杰出的“圣人”,但关于“十圣”,说法不一,被人们广泛认可的为:
1:至圣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人。汉以后,孔子的学说逐渐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后世一直把他尊为“圣人”,号称“至圣先师”。
2:亚圣 孟子
名柯,自子舆,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著有《孟子》,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尊为亚圣。
2:诗圣 杜甫
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诗人,有《杜工部集》。
4:词圣 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词人、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5:酒圣 杜康
又名少康,字仲宇,夏朝人。杜康作为酒的始造者,开辟了源远流长的华夏酒文化的源头,后人称之为“酒圣”。
6:书圣 王羲之
字逸少,人称“王右丞”,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字吸取了魏晋诸家书法的精华,创立了独特的风格。
7:画圣 吴道子
名道玄。擅长画人物,如同塑像一样真实;又善于画佛像,形象逼真;也画山水;有“吴带当风”之誉。
8:医圣 张仲景
名机,汉末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此书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所著《伤寒杂病论》被称为《医经》。
9:药圣 孙思邈
自号孙真人,是隋、唐两代大医学家。其所著的《千金要方》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理、法、方、药齐备,是价值千金的中医瑰宝。
10:茶圣 陆羽
字鸿渐,号东冈子,我国古代著名的茶叶专家。唐代人,所著《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
我国古代的诗圣?
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书圣王羲之、茶圣陆羽、草圣张旭、史圣司马迁、医圣张仲景、文圣欧阳修、武圣关羽希望可以帮助你
古代37位称圣的人?
仓圣:仓颉;鲁圣:鲁班酒圣:杜康; 书圣:王羲之;草圣:张旭; 史圣:司马迁;至圣:孔丘; 文圣:欧阳修;亚圣:孟轲; 医圣:张仲景;武圣:关羽; 乐圣:李鬼年;茶圣:陆羽; 棋圣:黄龙士;诗圣:杜甫; 画圣:吴道子;词圣:苏轼 曲圣:关汉卿。药圣:李时珍;复圣:颜回
司马迁是什么圣号?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韩城南,另说今山西河津),西汉史学家、散文家。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3]
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陕西清朝第一状元王杰?
逆风直立誉人瑞
陕西韩城,不仅有千百年来受文人学士膜拜的史圣司马迁,还有清代状元王杰。
王杰是清朝开国以来第一位陕西籍状元,不仅文才拔萃,而且生性耿直、品德超群。他历经清朝乾隆、嘉庆两朝,在那贿赂公行、潜规则无处不在的时代,王杰的腰板挺得倍儿直,逆风以直道立身朝野。他没有如司马迁那样,招致免官,乃至腐刑,而是高寿,堪称人瑞,为朝野敬仰。尤其是在和珅权倾当朝的数十年里,王杰跟这个大贪污分子斗争不已,最终把和珅送上了断头台,他自己笑到了最后。
才品见长朝野重
王杰, 1725年出生于陕西韩城,年仅8岁就丧父,可谓孤苦。虽然家境贫寒,但进入义学(古时乡间,有识之士兴办免收学费的义学,保证文化的长河不会断流,且使贫寒子弟能有向上晋升的机会)的王杰一心向学,加之天资聪颖,得到了崇尚张载关学的义学老师的垂青。王杰不仅学习应考的四书五经之类,而且对地理、天文等自然科学也有涉猎,特别对张载的关学,颇有研究,学业大长。二十岁时,王杰在县考、府考中脱颖而出,均名列第一,被当地人誉为才子。此时的王杰,实现了人生的第一次飞跃。当时的知府赵筠,十分赏识王杰这个农家子弟的才气,题写“旷代雄文”四字悬挂于王家宅院,以示表彰,并赠王杰“伟人”的字号。这种激励作用,对于出身贫寒的王杰来说,可谓是影响深远。
乾隆十二年,二十岁的王杰离开乡里,来到西安府,就读于关中书院。在这里,他遇到对他具有巨大影响的关学大儒孙景烈。孙景烈曾任翰林院庶吉士,归乡后孜孜不倦,穷究关学底蕴,对张载、冯从吾等关学先辈“注重实践”“学贵于用”的治学精神尤为赞颂,学问极其精深,被称为关西夫子,海内大儒。他主讲关中书院期间,王杰等“关中书院六士”,俱拜其门下。《清史稿》载:“王杰……初从武功孙景烈游,讲濂、洛、关、闽之学……学益进,自谓生平行己居官得力于此。”可见,从学孙景烈,不仅使王杰的学问得到极大提高,而且对其人生观、价值取向,特别是入仕做官后的官风,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王杰中举之后,朝廷让他担任蓝田县教谕,然而,仅仅做一个负责一方的县级教育官员,肯定不是王杰的志向。他不仅要修身、齐家,改变自身以及家族的命运,还要治天下。恩师孙景烈将王杰推荐给两江总督尹继善和江苏巡抚陈宏谋。对王杰这个农家子弟来说,这是他人生第二次成功的飞跃!于是王杰去了南方,先后在两江总督尹继善和江苏巡抚陈宏谋府上做小小的书记官。由于他才华出众、文笔甚好,且性格耿直,得到两位封疆大吏的青睐。据《清史稿》记载,尹、陈 “皆重之。”
王杰当时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替乾隆年间的这两位政坛大腕起草给皇帝的奏章。而乾隆皇帝在不经意中,不仅慢慢熟悉了王杰的字体,也熟悉了他文章的风骨。只不过,当时乾隆并不知文章何人所作。
乾隆二十六年,王杰赴京考进士。初到京面试时,考官出联考答对。上联为:“风吹竹叶龙摆尾”,王杰对曰:“雨打梨花凤点头”,众考官皆称妙。殿试时,王杰的考卷排列第三,排在第一位的是江苏阳湖才子、后来成为清代著名诗人的赵翼。乾隆皇帝阅王杰的试卷,看到卷面字迹工整秀丽、书法超群,顿时好感大增;细看,觉得笔迹眼熟,跟大臣尹继善呈递奏折的笔迹毫无二致,问询左右,得知此卷是尹继善的幕僚王杰所作。再询问其人品,知其亦非等闲之辈,于是大加赞赏。当时,收复西部被外族侵占的版图,开发经营西部,达到长治久安,是清朝初年的国策。这一年,恰逢天山南北纳入清朝版图,乾隆皇帝龙颜大悦,特地将赵、王二人的名次做了调换,以昭四海升平盛业。王杰成为清代陕西唯一的状元,此年,他36岁。这个农家子弟,成功实现了第三次飞跃!
后来,新科进士朝中觐见乾隆皇帝,状元王杰风度俊雅,应对自如,给乾隆留下极佳印象。乾隆当着王杰的面赋诗以贺:“西人魁榜西平后,可识天心偃武时。”
两袖清风端品高
王杰中状元后,很快就被授为翰林院编修,不久被擢任为侍讲。王杰,秉承秦人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理念,在皇帝面前讲授关学经典和治国之道,论辩政事,使居于九重深宫的乾隆,能够经常性地接受儒家教育,增进品学。乾隆不仅赏识王杰的知识渊博、文采拔萃,更看重其人的质、直、尚义。于是,就让他在上书房教皇子永琰读书。王杰对皇子永琰课业要求极其严格,经常严加教训,甚至罚跪罚站。一次乾隆碰见皇子被罚跪,即令站起,并说:“教者天子,不教者天子,君君臣臣乎!”王杰见状立即答道:“教者尧舜,不教者桀纣,为师之道乎!”乾隆皇帝听了不禁为之一震……从此更加器重王杰。
王杰在朝40余年,历任吏、礼、兵、刑、工五部侍郎,即“叠加五部”。后来,王杰还迁左都御史,授兵部尚书。乾隆五十一年,被任命为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次年拜东阁大学士,管理礼部,成为当朝“宰相”。身居清中枢机构十余年,王杰牢牢记着老师孙景烈的教诲,节身有制,生活俭朴。他居住的“宰相府”只有两进,没有花园,而且还是自己出钱所盖,价值纹银仅750两!他常告诉家人:“吾先人严谨节约,予伊等以不饥,足矣!且吾亦无长物以贻子孙,若不自检制,吾不能斤斤为豢养计,亦非吾所能庇也。”
王杰平时私事出门,不带警卫随从,甚至不坐官轿,更没有鸣锣开道、前呼后拥的排场。他骑着一头毛驴,带着一个仆人,穿着与百姓无异。偶尔在街头闻避道声,这个当朝宰相即肃立道旁,说:“县令,也是我的父母官!”
王杰曾多次被差遣到各省主持乡试,或做学政,还频繁地充当进士考试的考官,这些炙手可热的职务,稍微一做手脚就是捞钱的大好机会;何况在当时,做京官的老师接受学生的礼物被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事,可他绝不接受任何钱财礼物,他说:“今若受馈,何为官?”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王杰从不给自己的子孙晋升仕途提供任何方便。有史记载,王杰的儿子,字写得很好,常常为他代笔。乾隆皇帝知道后曾过问,王杰只说:犬子不才。他儿子回陕西参加乡试,他又通知当时担任陕西巡抚的他的一个门生不予录取,似乎严苛得不近人情。王杰的其他三个儿子,无一人是通过父亲的人脉而进入仕途的,更无一买官者。王杰经常教育子孙说,“入仕则正途可也,不以宰相子孙炫耀于人。”
直道一身斗和珅
且说王杰侧身庙堂,正是和珅权倾当朝的时期。和珅,是乾隆中叶之后得宠的,入军机处后更是炙手可热。他极善于窥探乾隆意图,因而弄权作威作福,对不攀附自己的大臣,则伺机在乾隆生气发怒时构陷;对那些给他行贿者则为之周旋。由于这个缘故,不仅大臣,连一些亲王都去巴结他。当时,和珅每天入朝,一些文武大员都要侍立道旁,夹道迎送,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人们称这种迎送的人墙为“补子”胡同)。
王杰为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时,与祸国误民的和珅同殿列朝,但从不巴结,且与他分席而坐,同室不同语。凡遇到军国大事,和珅多擅自决断,同朝的大臣隐忍不言。但王杰则挺身而出,力争到底,直到和珅让步。和珅恨王杰,几度在乾隆面前说他的坏话,但乾隆深知王杰的人品和操守,斥为“流言蜚语,不足听信。”和珅见乾隆这样维护王杰,陷害不成,只得改变计划,拉拢王杰。一天,他们二人在朝房等候陛见,王杰坐在一个角落里搓手自暖,和珅走过去搭讪说:“状元宰相,您的手若柔荑,真好!”王杰冷冷地回答:“手是好,但不会捞钱,有什么好?”这一句话,便让和珅的笑容僵在了脸上。
和珅虽然对王杰怀恨在心,但也拿他没办法。正如《清史稿》中所说;“杰在枢廷十余年,事有可否,未尝不委曲陈奏。和珅势方赫,军多擅决。同列隐忍不言,杰遇有不可,辄力争。上知之深,和珅虽厌之而不能去。”
后来的嘉庆皇帝对和珅其人德行早就知晓,对其贪赃枉法深恶痛绝,但碍于他是父亲乾隆的宠臣,一直没有下手。乾隆去世后,嘉庆皇帝立即借口宣遗诏传旨抓了和珅,让王杰主审。王杰审理后,依法判决和坤斩刑。嘉庆审查案宗,“犹以和珅尝任首辅”的缘故,不忍看着其身首分家,曝尸菜市场,于是将判决的斩刑改为全其尸的投环自缢。
遗憾的是,近些年,刘墉、纪晓岚智斗和珅的戏说类电视连续剧风靡一时,而历史上真正把和珅送上了断头台的王杰,却少为世人所知。
据《清史稿》记载,嘉庆皇帝对王杰礼遇有加。王杰辞京还乡时,携带之物,仅几十箱书而已;而嘉庆皇帝赐给他一把乾隆御用玉鸠手杖和御制诗两首,以表器重。诗中写道,“直道一身立廊庙,清风两袖返韩城。”盛赞王杰的做人和为官。归韩城后,王杰每有陈奏,嘉庆皇帝总是亲自批答,语言和婉,有如对待家人。
王杰过八十岁生日时,嘉庆皇帝命陕西巡抚方维甸专程带着御制的贺诗、题匾及赐给王杰的珍宝等到韩城祝贺。王杰去世后,嘉庆皇帝赐金2000两归葬,并评谕云:“先朝耆旧,久直内庭,忠清劲直,老成端谨。”随之晋太子太师,入祀贤良祠,谥号文端。祠联云:“文见长,清风两袖,不畏权贵;端品高,直道一身。敢斥邪恶。”
在贿赂公行、权臣徇情营私的年代,王杰虽然居庙堂之高,却以直立身,清正廉洁,两袖清风,低调处世,可谓道德完人;更为称奇的是,他敢于挺身而出,以一身凛然正气,把同僚大贪官和珅扳倒,在历史上留下辉煌的一笔。
王杰,委实不辜负其“伟人”的字,真乃大丈夫!
□作者 李满星
西安晚报> > 文化纵横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