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文传,历史上有哪些著名挽联

2023-05-24 109阅读 0评论

王洪文传,历史上有哪些著名挽联?

五老只余二人,悲君又去;

九泉若逢三友,说我就来。——刘咸荥挽赵熙

上联的悲痛思悼,下联的豁达旷然。从二十个字里面,可以看出两人的情谊、作者对生死的态度、全部的心绪,实为好的挽联。

王洪文传,历史上有哪些著名挽联

(刘咸荥,清末民初活跃在四川的“五老七贤”之一,为当时文人学士之一。大体上说来,主要人物有赵熙、颜楷、骆成骧、方旭、宋育仁、庞石帚、徐子休、林山腴、邵从恩、刘咸荥、尹昌龄、曾鉴、吴之英、卢子鹤、文龙等等。“五老七贤”中尤以赵熙的威望成就最大,被称为“清末第一词人”,留有《香宋词》。)

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伐,惟先生知我;

焜耀九重诏,文以治内,武以治外,为天下惜公。——李鸿章挽左宗棠

说到李鸿章左宗棠之争,那可谓相当精彩。李鸿章和左宗棠两人,做了一生的对头,没想到李鸿章最后还有这样挽联,认可他的胸怀。想必这就是棋逢对手的乐趣吧。从挽联就能看出,“周旋”道出了两人30年的恩恩怨怨,“为天下惜公”也表达了李鸿章对左宗棠的惺惺相惜。

(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政见不合,同治十三年的海防塞防之争就是典型的例子。)

以上。(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在京剧界堪称第一美人的演员是谁?

谁是京剧界“第一美人”?这个提法,具有强烈的现代意味。在京剧的发展史上,大约没有提出这样的问题。原因很简单,京剧做为表演艺术,演员固然要看长相,但是为大家所接受和推崇的演员,人们看重的还是艺术修养。

解放前,中国是男权社会,京剧的发展也体现着这样的特点,开始的名家都是演男角的。所以,“四大须生”比“四大名旦”出现的早。以梅兰芳为代表的“四大名旦”的出现,代表者女性角色在京剧中的成熟。但这时,京剧的出业者还是以男性为主。民国之后,男女平等观念的提出,为女性从事京剧事业提供了条件。这时,京剧行业里而出现了大量的女演员。这里所说的“第一美人”,应该是指女演员而论,像梅兰芳这样的乾旦,虽然也可以成为“民国四大美男”之一,但不会直接被称为“美人”的。

京剧行里有了女演员之后,人们对她们的喜爱和评价还是以艺术为主。颜值虽然也很重要,但必须与高超的艺术水准相结合,才能担起“第一美人”的称号。按我的理解,这一称号应该是颜排在艺术之前的。也就是说,演员的扮相,放在第一位。即使是这样,这种称号也不是一个人可以论定的。因为个人的审美标准不同,结果也就不同。历史上这类评选必须以投票的方式,综合大多数戏迷票友的意见得出。言慧珠

民国时期,曾有过类似的评选活动。1946年,上海发起评选“平剧皇后”和“上海小姐”的活动。最后,言慧珠以绝对优势当选为“平剧皇后”,当时的北京还叫北平,“平剧”也就是京剧。梅兰芳与言慧珠

言慧珠是京剧“前四大须生”之一言菊朋的女儿,人称言二小姐,出生于1919年。言菊朋是清大学士松筠的玄孙,原是前清官员在蒙藏院任职,因酷爱京剧,在梅兰芳等人的鼓励下,下海唱戏,成为四大须生之一。言家仕宦世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言慧珠从小在这样的家庭中生活,不但人长的漂亮,还学养丰富,个性鲜明。17岁时,不顾父亲的反对,踏足梨园行,便以甜美的嗓音和俊美的扮象名声大噪。1943年,正式拜梅兰芳为师,成为梅派弟子。民国时期,坤旦最红的,大约就是言慧珠了。因为拥有大量粉丝,财源滚滚自然也就不在话下。当选“平剧皇后”,就是证明。言慧珠戏装照

言慧珠俞振飞《牡丹亭》剧照

据陆建东《陈寅恪最后的二十年》载。大约是五十年代,俞振飞和言慧珠到香港演出,回来后,在广州演了一场。当时陈寅恪在中山大学任教,因行动不便,有关方面没有给他观看门票。陈寅恪知道之后曾大为恼火,深以没有看到俞振飞和言慧珠的表演为憾。

京剧之所以称为国粹,就是因为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中国文化的深层次理解越深,对京剧的理解也就会越深,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是靠简单的教育就能达到的。言慧珠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她成为当之无愧的最优秀的京剧坤旦之一。著名的京剧艺术家杨春霞,就是言慧珠的徒弟。

文革时期,言慧珠自杀身亡。言慧珠是一个个性主义者。她的思想太超前了,所以,不容于那个社会。如果退后一个甲子,这样的悲剧大约就不会有了。性格与时代的矛盾,这就是所谓的生不逢时吧。李胜素于魁智李胜素

现在我们说京剧界第一美人,就不太好说了。不同时代的人,无法一起比较,李炳淑、杨春霞、杜近芳、刘长瑜等人与李胜素、史依弘、张火丁、王艳、刘桂娟等人放在一起评判,到底谁更漂亮呢?大约是见人见智吧?

张慧芳杜镇杰张慧芳

以梅派弟子来说,李胜素当然漂亮,但我觉得近从扮相上来说,张慧芳大约更胜一筹。但张慧芳的嗓音,比李胜素还是差了一点。如果嗓音和扮相两者之间选一个,我选嗓音。

现在年轻一代比如丁晓君、常秋月、唐荷香等人,每一个都很漂亮,戏迷们完全可以各美其美,各爱所爱。不必有一个统一目标。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长春出过什么名人?

长春名人辈出,在科学技术方面涌现出一批杰出人才,中国工程院院士有岳国君、贲德、于本水、刘永才、李骏、顾秉林,中国科学院院士有赫捷、张洪杰、刘忠范、邹广田等,在文学艺术方面有不少全国闻名的人才,柏青、田连元、陈佩斯、刘威、李幼斌等。下面介绍几位,排名不分先后。

刘居英:开国少将

刘居英(1917—2016),吉林省长春市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东北的“一二·九”运动中,任北大学生会纠察队队长、“平津学生南下宣传团”中队长,参与发起成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后任北方局豫西特派员,组成豫西工委,配合红军北上和东进,后调东北特别委员会任组织委员。

抗战时期,到山东莱芜地区组织抗战武装,曾任山东游击第四支队第1团政委,山东分局社会部部长,山东省政府秘书长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任长春特别市市长,吉黑支队政委,哈尔滨铁路局局长,军委铁道部沈阳铁路局局长,东北铁路总局副局长等职。为恢复东北铁路交通,部队入关作战做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长春铁路局中方局长,中朝联合铁道运输司令部副司令员,中朝联合铁道运输司令部前方运输司令部司令员兼政委等职,保障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铁路运输和前线补给。后任军事工程学院副院长、院长哈尔滨工程学院院长,铁道兵副司令员等职,参与组织指挥青藏、南疆、通霍、兖石铁路的修建和引滦入津工程。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

彭桓武(1915—2007),物理学家。吉林长春人。清华大学毕业,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他在原子核、钢锭快速加热工艺、反应堆理论和工程设计以及临界安全等多方面研究方面有建树,对我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究和理论设计做出重要贡献。曾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等多种奖项。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王光宇:抗联第四军副军长

王光宇(1911—1938),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县。九一八事变后投入救亡运动,加入义勇军,参加武装斗争。任东北抗联第五军第2师政治部主任,第2师师长等职,在依兰、勃利、林口等地开展游击战争。后任东北抗联第四军副军长,1938年12月,在五常县九十五顶山同伪军激战时英勇牺牲。

刘英俊:人民的好儿子

刘英俊(1945—1966)长春市二道区人。1962年6月入伍,在沈阳军区某部炮兵连当战士,他苦练军事本领,以雷锋为榜样,经常为群众做好事。1966年3月15日,他和战士赶着三辆炮车外出训练,经过佳木斯纺织厂附近的公路时,他驾驭的炮车辕马被汽车喇叭震惊了,掉头猛跑。为了不伤及路上的工人、学生,他用力扛着战马的脖子,他紧勒缰绳,马倒车翻,他被压在车马底下,经抢救无效而光荣牺牲。他被誉为“人民的好儿子”。

还有哪些长春名人请补充。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09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