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扫雪煮茶,花下煮诗偷点墨
富春山居扫雪煮茶,花下煮诗偷点墨?
上联:花下煮诗偷点墨,
下联:叶落山径竹显瘦。
古人下雪天都干什么?
冬季天地闭塞,阳潜阴施。在没有暖气空调的年代,古人做的一些事,会跟取暖有关。
“暖香炷罢春生室,始信壶中别有天”炷暖香就是冬季取暖的方法,《遵生八笺》记载主人雪夜招待客人,在屋里点一炷暖香,便可让室内如春天般温暖。不过这种暖香有待考证,关于此香的其他记载并不多见。
但是暖寒会是确有其事的,相传唐代王元宝是富可敌国的大善人,每年大雪之际,他都会让仆人扫清雪,并拿出酒食,为往来的人驱寒。他经常资助家境不好的读书人,冬天为学子们送衣送食,四方名士或朝中名寮,往往都出于门下。每年的科举考试之前,众多士子都会受到王元宝的款待。范成大有诗:《严子文以诗见寄次韵》:笙歌煖寒会,当任主人为。
下雪天,古人还会烹雪煮茶,辛弃疾《六幺令》词中的“细写茶经煮香雪”。取洁净的白雪倒入壶中,用雪水煮茶,即为雅事也能驱寒取暖。陆游也喝过雪水煎茶,亦有“雪夜清甘涨井泉,自携茶灶自烹煎,一毫无复关心事,不枉人间住百年”。的诗句。古人选择雪水烹茶,估计是认可了《本草纲目》上关于雪水,有清热解毒,舒筋活络的功效记载。
下雪天还可以在家写诗作画,访友下棋,关于访友,有个成语乘兴而去,兴尽而归,就是在雪天,《世说新语·任诞》记载,王子猷雪夜访友人戴安道,到了门前既不敲门也不想进去,掉头就走,他对仆人说自己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不必非要碰面。
北京民俗 / 近知北京风物,远播四海民俗
北京民俗版权作品,认识民俗君请加微信:beijingminsu
不由得让你心动?
一杯清茶看人生
甜也在茶 苦也在茶
平淡之时品五味
香也在茶 涩也在茶
春来茶娘蝶舞
喜也在茶 悲也在茶
平生历经诸多事
荣也在茶 枯也在茶
世态炎凉难如意
温也在茶 寒也在茶
红尘俗事缠身处
闲也在茶 烦也是茶
看惯风云多变化
得也在茶 失也是茶
生存身影忙碌躯
品也在茶 饮也是茶
岁月流逝无情谊
浓也在茶 淡也是茶
情人相逢道别离
聚也在茶 别也是茶
世间万物,尤爱茶。喜欢它的安静与清幽。喜欢慢下来的时光,泡一盏茶,让幽幽的茶香,溢满心湖,找一本书,于书中寻日月,或约一知己,轻酌慢饮,畅谈心语。
词人李清照曾说:“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煮一壶好茶,捧一本好书,在明媚的春光里享受美好,怡然自得。
古人,描写茶的诗句很多:
琴茶 【唐】白居易
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
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
白居易一生与茶为伴,早上饮茶,中午品茶,晚上喝茶。他一天要喝三次茶,一年要喝千余次茶,不知喝掉了多少朝霞、喝掉了多少夕阳,甚至连诗人眼中的朝霞、夕阳也散发着一缕缕绚丽、醉人的茶香。
故人寄茶 【唐】曹邺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
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
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
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
卢仝,自号玉川子,爱茶成癖,被后人尊为茶中亚圣,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即《饮茶歌》是他在品尝友人谏议大夫孟简所赠新茶之后的即兴之作,是一首著名的咏茶的七言古诗: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壶里乾坤大
茶里日月长
一壶看世界
一盅品人生
茶有万一,爱茶之人只有唯一!
王羲之顿首?
“快雪时晴”四字最早见于晋朝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是王羲之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全文只有二十八个字,但字字珠玑,被誉为“二十八骊珠”,可算是妙手偶得的书法佳作。
凛冽寒冬,大雪初晴,心情极畅的王羲之忽然想起好友张侯,于是信笔一挥,写下几句问候语,虽然只有寥寥数字,却遥寄了冬日里的一份温情。清朝的孙星衍有诗云:“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当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之时,朋友间偶然的来访和问候,往往是最能温暖人心的。
巧妙的是,多年以后,同在山阴(今浙江)的王羲之之子王徽之,在某个大雪初停的月色里,忽然想起朋友戴逵,于是当晚坐了小船便去找这朋友,走了一晚,到了戴逵家门口,就转身回去,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从基因遗传学角度看的话,王徽之很好地继承了他父亲的潇洒情怀,父子俩异代同调,承前启后,演绎了“快雪时晴”,“雪夜访戴”等风流佳话。明朝洪应明所著的《菜根谭》中有语:“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晋朝的名士风流、洒脱情怀由此可以一见。
《快雪时晴闲看书》则是杨小洲所著的一本书评集录,为民国以来,黄裳、董桥、周作人等作家作品的书评合集。书中凡旧雨新燕、醉里花影、扫雪煮茶,一鳞一爪,时有可观之处。唯觉文多赘言,语多赘情,过多的介绍和赞誉之辞,使文章流于表面,难有独到深刻的见解。是以“闲看”有余,“快雪”不足。书是薄薄的一册,置于床头案边,趁着快雪时晴,一盏清茶,闲卧家中,品茗翻书,可算是人生一大乐事!其实人生难得清闲,也贵在清闲。人之一世,为了果腹之欲,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往往奔波劳累,难得片刻清闲。我们读了许多书,大多是为了书中的“千钟粟”和“黄金屋”;我们行了许多路,却很少停下来看看沿途的风景。正如纪伯伦说的:“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昨日是大雪时节,南方冬季无雪,却羡慕冰雪世界里雪的冰冷高洁。偶然想起苏东坡的诗“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人生苦短,当有雪一样高洁清澈的冰心,当有云一样闲适安然的闲心。
茶是通俗文化还是高雅艺术?
茶,可大俗亦大雅
在我看来,茶既可登上大雅之堂,已博取高雅之名份;也可深入民间、市井,在家长里短间,谈笑风生中,袅袅茶香,道尽沧桑故事;所以它来到人世间,大俗大雅,双重属性;其实,茶就是中国人特有的饮料,一杯在手,感恩天地之情意,赐予神奇妙物-东方树叶!
它的前世今生曾起何时,它就是西南横断山脉间一株野植物,偶然的发现,先民的智慧,经过万年的驯化,早已遍布南方。至今,安徽、湖南、湖北、江浙闽、两广、云贵川、台湾等地的高山、丘陵、平地,甚至房前屋后都有它青绿的身影;这枚植物借助特殊能量和神一样影响力,如今飞出国内,越洋跨海,在世界印度、斯里兰卡、非洲,南美和欧洲,扎根吐绿,饮誉芳泽!
它的高大上表现茶,在唐朝前,皆为药用,所以大都叫“吃茶”;进入盛唐,备受文人雅士的偏爱,尤其是陆羽一书《茶经》更是将此国饮推向系统化和程式化、尊仪化,朝廷上下,掀起“煎茶”风尚;到了宋代,理学的完备,人文的深入,饮茶之余事,演化为“点茶”;历史的发展,到了明朝,皇上饮茶风格大变,废除唐宋品饮繁复,改为“散茶”方式,冲泡为基法,一直延续至今!随着儒释道的融合,禅风渐起,借茶论道,修身养性,赋予其最为人文化的称谓,名曰“禅茶一味”!高雅到精深,一酌一饮,明心见性!
也有俗的风情而在寻常百姓家,茶也有别样的演绎方式,北京茶馆里,可听大戏,可相声小段,可京侃闲聊吹大牛,大碗茶瓦肆间流行;论休闲之情趣,成都是典型,最具特色是那些分布街巷的茶馆,摆个龙门阵,来一段《三国》,大长嘴壶来回穿梭,斟酌中,老茶碗映射多少春秋往事,千古神奇!
现在看来,最为讲究程式莫为闽粤之地,家家皆备茶具,乌龙茶风靡一时;云南的黑茶代表-普洱茶,也备受青睐,陈化后的茶,如与慧贤老者对话,酽中回甘,甘后淡出,皆有回味;我老家在安徽黄山,绿茶之乡,黄山毛峰、太平猴魁、金山时雨都是当地名品,清新之茗,让人脱尘之感;从小山间长大,如今在城市奔波,闲暇之中,也常茶的雅俗切换,真切感受它的抚慰和治愈!
一道茶,来自天地间孕育,在尘世里散发魅力,国之有茶,何等福报!#泛文化写作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