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术语,主要包括那些内容
茶道术语,主要包括那些内容?
理论:中华茶文化、茶叶的分类、六大名茶及花茶的加工工艺、茶叶评审知识、茶具知识、品茗用水知识、科学饮茶与保健、茶道知识与茶艺表演。实践:
1、仪容仪表、仪态常识及服务用语;
2、茶艺人员准备的基本要求及接待程序;
3、茶叶分类名称知识;
4、茶艺器具及泡茶用水知识;
5、茶艺表演要求及注意事项;
6、绿茶花茶及乌龙茶茶艺。
7、服务礼仪中的语言表达及接待艺术;
8、茶叶质量分级知识;
9、茶艺用茶具配备基本知识;
10、茶艺表演场所布置知识;
11、茶的清饮法和调饮法知识;
12、少数民族茶艺及茶艺表演。
只是简单的做某个手工吗?
我觉的匠人精神是,就把某项工艺,做到极致完美,不怕苦不怕累就是匠人精神,在以前老一辈的老手艺人,都是具备匠人精神,列如:湖南苗族的铁匠们,在做一顶大银帽须要用二斤多重的银料,几百道工序,日日夜夜,花费一年多的时间纯手工打造,当看到成品时真是美啊!绝对是匠人精神才能做到。还有像以前的打铁的手艺人,在一问破旧的小房子里面,烧一个大火炉,边上还有一个人手拉鼓风机,边拉边加煤炭,个个都满头大汗,当时可以夏天啊,直的很热,外面都30多高了,里面烧着大火炉更加热得有50多度吧,这行在冬天不错暖和,几个人天天在里面捶打铁,锤子打在烧红的铁上冒着大火星子,当时年少经常去看铁匠打铁,就是为了去看那如烟花般灿烂美的火星子。铁匠们满头大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的打铁,绝对是匠人精神,以前我们用剪刀,割麦的镰刀,夹煤炭的大长夹子,用的菜刀各种小铁器都是铁匠手工打造的,不过现在巳经看不到这样铁匠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这些工具都是机器制造了,铁匠们也慢慢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清朝的道台是个什么官?
当然是道台比知府大了。
明清两朝,地方行政分为省、府、县三级。
省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在明初,最早是布政使和按察使。
布政使主管民政,俗称“藩台”,从二品。
按察使主管司法,俗称“臬台”,正三品。
这两个长官,虽然级别上有高低之分,但政治地位是一样的,都是知府的直接上级,皇帝的直接下级,对皇帝直接负责。
明初,皇帝之所以要把省一级的管理权限进行分割,主要是为了让布政使和按察使在基层相互制约,避免像元朝那样,封疆大吏在地方上一家独大,造反威胁朝廷。
但这样的分权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
那就是如果碰上难搞的事情,比如一定规模的农民起义或外患入侵,布政使和按察使可能会相互推卸责任。办不成事。
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明朝中期,藩台衙门和臬台衙门就经常扯皮推诿。
于是乎,后来的明朝皇帝就在布政使和按察使之上,增加了巡抚。(明朝地方还有一个都指挥使,与布政使和按察使合称三司)
每当地方上出现难搞的事件时,皇帝就派巡抚下去,统筹指挥三司解决问题。
巡抚这个官职,俗称“抚台”。
起初是不固定的。需要的时候,皇帝才临时设立。派京官下去。不需要了,就撤销。把官员再召回朝。
后来,明朝皇帝觉得常设巡抚,更便于对地方进行管理。于是,巡抚才变成了一个固定的职务,成为一省最高领导,管理三司,常驻在地方。既管理地方的行政、司法、经济,也管一部分军事。
又后来,到了明末。由于战争的规模是越来越大。外患或内部的农民军,经常是跨几个省运动作战。
于是,皇帝在巡抚之上又设立总督,负责两到三个省的行政、经济、司法和军事。
总督这个官职,俗称“制台”。
起初也是不固定的。需要的时候才设立,不需要了就撤销。
后来,也是因为皇帝觉得常设总督,更便于管理地方。于是总督也变成了固定职务,成为两至三个省的最高领导。
与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关系一样,总督和巡抚虽然级别上有高低之分,但它们没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他们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区别只在于,总督往往统辖数省的行政、经济和部分军事权。而所有的巡抚都只统辖一省行政、经济和部分军事权。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布政使和按察使是总督和巡抚的下级。但总督、巡抚对布政使、按察使没有任免权,只有评价权。
也就是说,朝廷考察布政使、按察使时,总督和巡抚的评价,能影响布政使、按察使的升迁或降级。
但是,督抚不能直接任免藩台和臬台。二司长官的任免权,在皇帝手上。
这一点在很多历史剧中也有演绎。
比如《雍正王朝》中,江苏巡抚李卫要在辖区内推行“摊丁入亩”。
他让江苏按察使落实政策,但按察使黄伦故意顶着不办。李卫无法撤换黄伦,最后只能想别的办法,才搞掉了黄伦。
清朝入主中原后,大体借鉴了明末官制。
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均保留。
布政使依然是从二品。
按察使依然是正三品。
巡抚固定为从二品,与布政使一样。但如果巡抚加兵部待郎衔,则为正二品。
总督固定为正二品,比巡抚高半级。但如果兼兵部尚书衔,则高配至从一品。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如果说清朝的总督和巡抚相当于现在的省书记或省长。那清朝布政使和按察使,就相当于副省长。
既然是副省长,那布政使和按察使,自然就有助手了。
布政使的助手,在明朝叫左、右参政。品级为从三品。
左、右参政之下,还设有左、右参议。品级为正四品。
按察使的助手,在明朝叫按察使副使。品级为正四品。
按察副使之下,还有佥事。品级为正五品。
这些左、右参政,左、右参议,按察副使,佥事。其实就是“道台”的前身。
他们的工作就是替布政使和按察使,下到府县巡查工作。负责收税和监督。
只不过,他们当时的正式职务还是布政使参政或按察使副使,还不是道员。
他们的身份也是布政使或按察使的属官。还不是独立的一级。
清朝入关后,起初和明朝一样。
但到了乾隆时期,估计考虑到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工作任务也很繁重,无法对每一个州府厅都能做到有效的管理。于是便干脆把各省划分为若干道,把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副手派到各道坐镇。
布政使派出的副手,叫“守道”。
按察使派出的副手,叫“巡道”。
另外,漕运总督和河道总督之下,也有道员派到各道,分别为“河道”和“粮储道”。
于是,之前所谓的布政使左、右参政;布政使左、右参议、按察副使等职务,就全部一并取消了。只留下守道和巡道,全部统称为道员,一律为正四品。
而这样一来,道员就脱离了两司,从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副手,变成了布政使、按察使与知府中间的独立的一级。
道员变成正式的一级后,知府若有文书,必须要先上呈给道台,由道台转送两司,最后再由两司呈报给督抚。
而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清朝的知府,就降了半级。从明朝的正四品,降为从四品。从布政使和按察使的下级,变成了道台的下级。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中后期,道台还有了向皇帝密奏的权利,是皇帝监视总督、巡抚和两司长官的眼线。而这种皇权特许的密奏之权,是知府不具备的。
所以说,道台比知府地位高。无论是品级还是实权,都比知府高。
当然,这里说的知府只是一般知府。如果是顺天府尹和奉天府尹,那又另当别论。
因为这两个府的知府,地位特殊,都是正三品官阶,比道台要高。
关于茶艺方面的英语单词?
以下是一些茶道专业英语,供你参考:
茶具teaset
茶杯teacup
茶盘teatray
茶碟teasaucer
茶壶teapot茶缸teacontainer
紫砂茶壶ceramicteapot
茶叶罐teacaddy
茶杯垫coaster茶壶套teacosy
滤茶器teastrainer
茶匙teaspoon
新茶freshtea
砖茶bricktea
毛茶crudelytea
散茶loosetea
碎茶brokentea
香片perfumedtea
茶片teasiftings
花茶scented(jasmine)tea
茶叶梗teastale,teastem
沏新茶makingfreshtea
上茶offeringtea,teaserving
淡茶weaktea
浓茶strongtea
抿茶sippingtea
茶园teagarden
茶馆teahouse
茶几teatable
茶篮teabasket
滤茶球teaball
减肥茶diet(slimming)tea
保健茶tonictea
凉茶精herbingredients
美容茶cosmetictea
人参茶ginsengtea
姜茶gingertea
速溶茶instanttea
茶叶蛋saltyeggscookedintea
擂茶mashedtea
盖碗茶teaservedinasetofcups
茶叶表演tea-servingperformance
一期一遇下句?
一期一遇的下一句是世当珍惜。
一期一会是日本茶道用语。是利休集珠光(村田)流、绍鸥(武野)流之义理提出的重要茶之道(不是茶道),后经七哲、三千家和千宗室(里千家)、速水宗达等人传修,进一步发扬。“一期一会”四个字首次被提出是在千利休的弟子山上宗二的《山上宗二记》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