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酚脂瘦,茶叶是什么

2023-05-24 124阅读 0评论

普洱酚脂瘦,茶叶是什么?

感谢邀请懂茶帝!

小懂给大家讲讲茶的来历。也许是觉得这个话题太普通,抑或是大家都知道。但借着这个机会,小懂还是讲讲罢。

普洱酚脂瘦,茶叶是什么

茶的起源

关于茶的起源时间,民间有很多的传说。有人认为是起源于上古时期,有人认为起源于周代,认为是起源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都有。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唐代以前的史书里,并没有记载过“茶”这个字,而只有“荼”字。

直到陆羽写出《茶经》一书,才将“荼”写成了“茶”,但是茶始于神农的传说的确是存在的。

公元前3000多年的上古石器时代,神农氏尝遍百草,以找寻食物和草药。传说,神农氏的肚子是透明的,可以看清楚吃下的东西,当他尝到一种开白花的常绿嫩叶时,看到它从肚子里自上而下地流动洗涤,好像在检查一样,于是他就把这种绿叶称为“查”,后来人们又把“查”叫成了“茶”,尝百草的神农每次中毒,都靠茶来解救。这就是古籍中记载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故事。

▲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

虽然传说不是历史事实的真实记述,但现代很多科研工作人员和茶界学者都认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神农氏发明农业、制陶、医药等众多传说,很多都已被考古物证和民族志等材料所证实。

茶树的种源

关于茶树的起源地,现在的史学家、植物学家、茶学者通过更为科学的手段进行了研究,证明了茶树起源地在我国的西南地区。从植物学的角度看,某个属种在某一个地区集中,就表明该地区是这一植物区系的发源中心。

目前世界上所发现的茶科植物共有23属,380余种,而我国就有15属,260余种,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一带,仅云贵高原地区就有60多种,其中以茶树种占主要地位。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高度集中,说明了我国西南地区就是山茶属植物的发源中心,当属茶的发源地。

▲我国西南地区有众多的古茶山

从地质变迁的角度看,某种物种变异最多的地方,就是该物种起源的中心地。而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变异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地方。

从进化学的角度看,凡是原始型茶树比较集中的地区,当属茶树的原产地所在。植物学家和茶学工作者的调查研究和长期观察发现,我国的云南、四川、贵州及其相邻地区的野生茶树,具有原始型茶树的形态特征,这就证明了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

由此可见,茶树的原产地是我国的西南地区,因此,西南地区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

茶的称谓

唐代以前的古书中,茶的称谓有很多。比如“荼”、“木荼”(懂茶帝注:单字为“木”字旁加“荼”,现已无此字,多写为“槚”;下同)、 “荈”、“槚”、“蔎”、“诧”、“茗”、“葭”等,其中以“荼”字用的最多,但当时“荼”是一个多义字,“荼”有时候是指茶,有时候又指苦菜。

大概是为了区分茶和苦菜,将指茶的“荼”加了一个“木”字旁,因此就有了“木荼”字,并在唐代以前都是茶的常用文字称呼,读音一般仍读作茶(chá)音。有一个例子可以证明,湖南有个茶陵县,是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在古长沙国置的县,称为“荼陵县”,其中“荼”字在汉朝时就读作茶(chá)。

▲《广韵》中收录的“茶”字

茶文字的规范,从隋代的一本字典性质的书——《广韵》开始,它同时收录了“荼”、“木荼”和“茶”字,并说明“茶”是“荼”和“木荼”的俗称,因此唐代开元年间官方修订的《开元文字音义》中就正式收入了“茶”字,专门指茶树和茶叶,再到陆羽写《茶经》时,就只用“茶”字,而不再用“荼”和“木荼”了。

看到这里,相信各位应该能明白了茶的由来,以及“茶”字的演变了。之前了解了这么多有关茶的知识,却发现连茶是怎么来的都没有和大家分享过,倘若有人问及而不知,难免贻笑大方。小伙伴们,赶快记下来吧!

以上内容由懂茶帝(公众号:hcyd321)提供。欢迎专业人士不吝赐教!

为什么会感到茶叶很香?

茶叶为什么会有香气?很多茶友在喝茶时,是被香气吸引,来喝茶的。那今天来看看茶叶为什么有香气,香气是如何产生的呢?

茶叶中的芳香物质亦称“挥发性香气组分(VFC)”,是茶叶中易挥发性物质的总称。茶叶芳香物质为多种不同成分组成的混合物,多数分子一个(或以上)不饱和双键,或含某些对香气形成具有作用的活性基团。常温下芳香物质多数为油状液体,呈无色或微黄色,大多具有香气,极易挥发。

茶叶中发现并鉴定的香气成分约700种,有醇、醛、酮、酸、酯、内酯、酚及其衍生物、杂氧化物等十大类。

茶鲜叶芳香物质的种类相对较少,茶香形成还在于制茶过程产物。如绿茶加工经高温杀青钝化酶的活性,使原料化学成分在热作用下变化,以及干燥过程的“美拉德反应”,形成以吡嗪、吡喃及吡咯类具烘炒香的化学成分为主的“板栗香”、“焦糖香”等。红茶香气则多来自发酵中酶促氧化及其他一系列化学变化,以醛、酮、酸等化合物为主,从而形成红茶特有的甜花香。

普洱茶香气:香气的前体物质主要是指茶鲜叶中所含萜烯类、芳香烃及其氧化物、类胡萝卜素、氨基酸类、糖类等以及加工过程中形成香气的必须酶类。此类物质种类和数量多寡,是影响茶叶香气的物质基础。而影响此类物质的因素主要为茶树的品种、地区差异、温湿度、光照强度、光质强弱、季节变化、生长环境、土壤环境、叶质的老嫩等等因素。例如阿萨姆种和中国种,南糯茶区与布朗茶区、帕沙与班章、正常芽叶与紫芽。

普洱茶具有很强的吸湿和感染异味的特点,与普洱茶而言温度、湿度、异味对茶叶的香气有着很大的影响。由于茶叶内的多酚类物质、氨基酸、脂类、芳香物质等有机物质在氧的作用下极易氧化。不同仓储条件将决定这些香气类物质的变化方向。

何为茶汤的浓淡厚薄?

先来看两个词:“淡而不薄”、“浓而欠厚”。

在日常的品饮中,这是时而能听到的对茶汤的评价。那么,当我们在品饮一款茶的时候,又如何去辨别滋味的浓淡、厚薄与茶气呢?

茶叶滋味的主要成分构成

氨基酸:茶叶中的鲜味主要来源于氨基酸,特别是茶氨酸、谷氨酸等;味觉特点是鲜、爽、甜、腥、酸;可溶性糖:茶叶中的单糖和双糖易溶于水,具有甜味;

茶树品种、生长环境、制作工艺这三个因素,决定了以上物质的多少及比例的不同,因此,才有了六大茶类不同的风格和滋味。

比如,绿茶类如西湖龙井,酚氨比(多酚类物质和氨基酸的比值)低,茶汤就鲜;云南的古树茶水溶果胶含量多,茶汤就稠;红茶或经过渥堆发酵的黑茶,茶多酚大大减少,茶汤涩感就低。

茶汤的浓淡和厚薄是两个概念

我们来看这样一句描述“哪怕是到了尾水,感觉淡了,也是淡而不薄,饮之有味”。

茶的滋味识别可以分两个维度:浓和淡、单薄和厚实。浓和淡是由泡茶时的投茶量及出汤时间决定的,茶叶中的茶多酚和咖啡碱,构成了茶汤的苦涩感,外在表现即是口腔感受到的所谓浓淡度。茶叶放多了或者浸泡时间久了,苦和涩重一些,味道就浓一些,反之亦然。

滋味厚实的茶,无论泡浓或泡淡,都可以让你从茶汤中感受到汤水里有“味”,有“内容”;而滋味单薄的茶,即使滋味浓苦,喝起来浓,但若茶汤含在嘴里仔细感受,会发现其实有些“寡”的感觉,有的甚至会口腔发紧,如同一层膜粘着你的口腔。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比喻,说滋味厚实的茶,就像家里自己熬的老汤,滋味丰富,口感饱满。而滋味单薄的茶,就像街边快餐店的涮锅水汤,就算味精鸡精加再多也只是味道浓而已。

首先要明确,“茶气”这个词,是在任何一本茶学专业书籍上面都找不到的,它更多的是一种感觉的描述,对于它的定义,茶友们的理解也是相当宽泛。

有把人的身体会打嗝、出汗、排气等定义为茶气的;有把脑勺发热,心跳加速,手脚发软定义为茶气的;在这个定义下,茶气足,一般说的是既浓也厚的茶,就是茶多酚、咖啡碱多;可溶性糖、果胶、氨基酸也不少,各种物质配比合适,口感浓强,滋味丰富,汤感饱满的茶叶。高酚、高碱、高温是具有茶气的茶的特征。

通常,我们生活中所说的气味是用鼻子可以闻到的味道和用舌头可以尝到的滋味,在喝茶的体验中,这是比较容易感知的部分,多数人对茶气的理解更多也还是围绕着滋味的浓强以及这些物质对身体的作用来谈。

所以一味只以"气足"为茶好的评价标准不免过于片面。茶汤的浓淡,是很容易辨识出来的,但茶汤的厚薄,则需要靠经验的积累,长期品饮形成的感官记忆和舌头的敏感度。

普洱茶陈化的原理是什么?

谢邀。一提到普洱。大家第一感觉是越陈越好越有价值,也受到人们尤其是收藏家的追捧。如果对陈化不懂,会适得其反。那么,什么是陈化呢?如何陈化呢?

陈化,是描述普洱茶的外在表现,是在某一段时间的外在表现,如条索的颜色、汤色、味道、叶底和香气等。普洱茶在陈化的同时,其有益成分会逐渐分解,氧化,口感也会逐渐达到顶峰状态,尔后就急转直下,呈现出如抛物线的形态。到达抛物线下转状态时,口感会越来越差,也对人体不会有多大好处了。这样问题来了,如何陈化?如何规避不利影响。

陈化一定要在干仓情况下进行,即存放于干燥、通风、湿度小的环境中,属于自然的陈化过程,既能保存茶的真性,又能增加品茗的价值。如果湿仓环境,茶叶容易发霉变性,口感打折扣。所以,茶叶包装一般都介绍:茶叶要在清洁、通风、避光、干燥、无异味、无污染的环境中储存。

前人由此可以得出普洱陈化的条件如下:

必须在干仓陈化。

储存温度不可骤然变化。

避免杂味污染。

利用竹箬包装。

注意茶龄寿命。

2000元一斤的茶叶和20元一斤的茶叶所含的物质有什么区别吗?

谢谢邀请,欢迎关注【懂茶帝】

小懂以价格相差很多的正岩、半岩、洲茶为例

正岩、半岩、洲茶,凭什么价格相差这么多?!

关于正岩茶和非正岩茶,只是单纯地通过感官审评,没有点功力的人是很难区分的。

但有一种方法可以100%地判别正岩茶和非正岩茶,就是近红外技术。

这个方法听起来怎么比感官审评还不靠谱……

当然,小懂的目的不是让大家将岩茶去送检。而是想告诉大家,这种技术用科学说明了不同岩区的岩茶确实有差异!正岩、非正岩的高低之分也不是随便说说滴~

那么造成不同岩区岩茶品质差异的原因,都有什么呢?

土壤条件的影响

正岩产区以著名的“三坑两涧”为代表,还有慧苑岩、天心岩、马头岩、三仰峰、水帘洞等。

它属丹霞地貌,土壤以轻壤、黄红壤为主,土层厚且疏松,含砂砾量较高,高达24.83%~29.47%。

所以矿物质和腐殖质受淋溶作用强,土壤呈酸性、有机质含量高,并且透气性、排水性高。

▲牛栏坑

半岩区介于丹霞地貌和河谷地貌的过渡区,主要产区有青狮岩、碧石岩、燕子窠等地。土壤为红色硅铝质土,土层较薄,铝含量较多,钾含量少,酸度高。

洲茶则大多属于河谷地貌洲,茶产地主要是黄土壤及河洲、溪畔冲积土等,范围比较广泛,土壤中含钙量高,并且粘粒较多,这种土壤保肥能力较强,但透气、透水性差。

由于pH值、铝、钙等微量元素以及土壤的疏松度差异明显,直接导致茶叶生化成分的差异。

正岩茶鲜叶茶多酚、咖啡碱和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洲茶地区鲜叶;

在制成茶后,正岩茶除了主要的呈味物质含量显著高于洲茶地区外,水浸出物含量(茶汤厚度)、氨基酸、酚氨比(茶汤浓度、茶味轻重)明显高于洲茶地区。

光照时间的影响

国内外研究表明,过强的光照及过高的温度会直接影响茶树氨基酸、咖啡碱的合成,使茶叶品质下降。

所以茶园所处的森林覆盖率是决定该处茶树接受光照强度的主要因素。正岩产区位于武夷山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内,具有良好的植被覆盖。

在昨天的文章中《投胎做绿茶还是红茶?它来告诉你!》,小懂也提到了,制作红茶需要酚氨比较高的鲜叶原料,制作绿茶需要低酚氨比的鲜叶原料,而乌龙茶的制作则居于两者之间。

所以恰当的日照时间平衡着茶树的碳氮代谢,使鲜叶得以有适宜加工乌龙茶的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

名岩产区的茶叶品质优于其它岩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名岩产区的茶树鲜叶有着更加适宜乌龙茶加工的酚氨比。

至于适制乌龙茶的具体光照参数,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研究结果。

折射光和漫射光

徐桂妹和陈泉宾曾研究表明,折射光和漫射光有利于岩茶茶树内含物的积累,尤其促进芳香物质含量和种类的增多。

正岩区多在岩崖间,阳光在岩石间发生折射;森林覆盖带来合适的光照强度的同时增大了环境湿度,阳光在水雾中发生漫射。

过多折射光和漫射光使正岩产区的茶叶香气馥郁,内含物丰厚。

半岩产区因森林茂密,产生的漫射光也多,但折射光少,所以该产区岩茶香气仍较为馥郁。

而洲茶产区则直射光过多,香气就不如上两个产区。

所以香气物质总量呈正岩茶>半岩茶>洲茶的趋势。

降雨量影响

茶树生长要求年降雨量在600~6000 mm之间,且茶树为叶用作物,不停被采摘,所以需要极大的供水量。

持续高温和缺乏降水会导致茶树生长缓慢甚至叶片红变、枯黄、脱落。

而正岩产区降雨量较大,半岩产区的降雨量次于正岩区,洲茶产区降雨量最小。

正所谓“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土壤对茶品质的影响确实很重要,当然光照、湿度等气候条件也不可忽略。

近红外技术虽然能百分之百判断正岩和非正岩,但自己能喝出来才最有意义,毕竟我们享受的是喝茶过程!

以上内容由懂茶帝(公众号:hcyd321)提供,每天分享实用茶知识,邀请专业人士为你答疑,欢迎关注我们哦!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2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