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道,小镇千年茶马道

2023-05-19 124阅读 0评论

茶马道,小镇千年茶马道?

抛砖引玉

小镇千年茶马道

茶马道,小镇千年茶马道

寒冰万丈玉龙山

清朝的道是什么单位?

道台,俗称 道员。

明、清两朝,行政区分为:省、府(相当于 地级市)、县。

省的最高长官 是总督、巡抚,相当于 省长(巡抚只管一个省),总督有时下辖几个省(例如 湖广总督、两广总督)。

所以,总督、巡抚 是很忙的, 不会去 管理一省 具体的事物(实际上是皇帝不让他们管,而且,布政使、按察使 早于 总督、巡抚 出现,他们之间,相互监视)。

于是把部分权利下放给(副省长们):

布政使(主管民政,俗称 蕃台,二品)、

按察使(主管司法,俗称 臬台,二品)、

都指挥使(主管军事,二品,清代不设)。

一个 省 下辖多个 府(相当于地级市,知府 为 四品),所以,这些 布政使、按察使 大人们 同样很忙。

他们也需要把 职权分配一下。

于是,布政使(蕃台) 大人,把 每个 府(地级市)分为一个 道、或 几个府划为一个 道 或 几个道 共辖一府,由自己的 副手: 左、右参政 或 左、右参议 担任 道员(道台),去处理 各府的具体事物(实际上是去 收税的),成为 "守道", (布政 为守,也就是发展的意思,所以称为 守道)。

同样的,按察使(臬台) 大人,也会 把 一省多个府,划为多个道,派自己的 副手 按察副使、按察俭事 担任 道员 ,处理各府司法事物,称为 "巡道",(巡,意为 提刑,有巡视各地司法现状的意思)。

当然了,例如 省里面 产盐, 布政使 会派出 盐道 。有河的、修河的,会派出 河道。需要督粮,会派出 粮道。有海关省份,还会派出 海关道。等等等等。 也有皇帝特派 道员 到某地 特殊处理某事的情况。

通俗来讲,道员 类似于 省 派到 对方(地级市)负责 巡视、监察、督办具体事物 的 特派机制,具有相对临时性,并不能算得上 是 真正意义上的 行政机构。

在清朝中后期,皇权日渐衰落,道台(道员) 有了向皇帝 密奏的权利,渐渐成为 皇帝 监视 总督、巡抚 乃至 掌握地方权利 的眼线。

道台 品级不定,通常是 正四品,但特殊的道员(皇帝特派),也有 二品、三品 的特例。

初中描写茶马古道的文言文?

茶马古道

文/李者也

茶马古道天之涯,万水远涉千山跋。

朝迎东晨日之晖,暮披西晚流之霞。

原叶已汲天地精,沿途又染山川华。

谁思京城一杯茗,征路一万方可达。

【注】茶马古道,一部分位于云南省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茶马古道是唐代以后,特别是清朝光绪年间至民国时期思茅通往昆明、西藏、澜沧、打洛、洵甸等地的茶马道,是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也是思茅进行物资交流、贸易的南方丝绸之路。普洱茶本来在生长过程中已经汲取天地精华,在不远万里向外地运输的过程中,又经过一路上的风吹日晒,进一步浸染沿途的山川灵气。人们在品尝可口的普洱茶时,又有几人能想到它经过了千里万里的路程才到达千家万户?

清朝的知府道台提督巡抚总督?

清沿袭明制,行政区域主要分为省、府、县三级, 就相当于现在的省、市、县。清朝为了处理河道管理和钱粮运输等事务,所以在省和府之间另设立了一个地方行政机构,为道。

省的长官是巡抚,道的长官是道台,府长官是知府,提督是省的军事长官,总督是省一级的高级长官或多省的军政长官。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逐一了解一下这些的官职。

知府

知府品级不高,但是一府之长,是府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为从四品官员,府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市长,知府总管一府数县的民政和司法,比如“统辖属县、平其赋役、宣理风化,以教养万民、听其狱讼”,这些都是知府的职责所在。

由此可见,知府一职是当时当之无愧的“肥差”,其的职责又分为哪些?

第一,上情下达传达政令。清朝“府”是中间代表政权组织,作用起承上启下作用,连接“省”与“州、县”两级,因此,上情下达、传达政令是知府必不可少的职责之一。

第二,负责举荐委任地方官员。在康熙年间,朝廷对于地方上的事宜作了规定,将此事明确交给知府负责。知府负责将地方有贤能之吏上报督抚,再由督抚上报朝廷,为了防止知府和州县僚属徇私舞弊的现象发生,所以考核通过了则可正式任用。

第三,督查地方上征钱纳粮。知府有必要监督地方州县钱粮等赋税的征收,不可以向地方任意加征,严格把控征收的钱粮税目。

第四,维护地方上社会治安。在平时,知府要维护社会稳定、了解民生,比如民间发生纠纷时,知府第一时间要了解案情,对案件进行审理,无论结案与否都需将案件情况上报至省里。如果遇天灾,知府要负责进行核勘,了解情况以便做出应对措施。

所以清朝知府权力很大,职责范围也十分广泛,人称知府一职为“总州县之成,而大吏倚以为治者也”。

道台

道台是清朝在省和府之间设立地方行政机构,道台也叫道员,属于正四品官衔,是一级的地方长官,一个省有一到八个道,道台下面再细分有巡道、守道、兵备道、粮储道、盐法道、茶道、水利道等,但是比知府官衔高一点。

在《雍正王朝》中,在雍正年间发天灾,雍正派汪道台出访治理河水,汪道台可是年羹尧放着一只“肥羊”,他仗着年羹尧的撑腰,愣是不把田文镜放在眼里,被天不怕地不怕的田文镜把他家给抄了,还把他的官给撸了。

像道台这样的小人物比比皆是,官虽不大,但觉得有了后台花了钱财,就万事无忧,岂不知遇到像田文镜这样不惧权势,不怕得罪人,对于一些蝼蚁之辈从不手软,迎难而上办实事的官员也实为难得!

巡抚

清朝巡抚是一省的最高行政长官,官品从二品,与布政使同级,若有侍郎加封,那就是正二品,其兼管行政与司法,职责为“宣布德意、抚安齐民、修民政刑”。

当然清朝不是每一个省都有巡抚的,巡抚制度在全国只设立了16个巡抚。不设总督的省,巡抚也会加提督军务衔,以节制一省各地方的绿营总兵,并兼理粮饷事务,同时节制一省的水陆各镇兵马。

清朝巡抚管辖设置,由于巡抚与总督之间没有隶属关系,所以之间形成了地方上相互之间的制约,有利于朝廷控制。

提督

清朝军队,不知有八旗兵,还有绿营兵,提督一般是从一品,大体上每省设置提督一名,提督的品级和驻防将军一样,有陆路提督与水师提督,陆路提督节制全省陆路各地方的绿营兵,掌管一至两省区域,并负责全省绿营兵的晋升、考核、训练等军务。

但由于清朝规定汉人军队打绿旗,满清的八旗军是不归陆路提督管的,各地八旗驻军是由满族驻防专管。因为清朝满族人用二十多万的军队,统治了整个中国,统治了四亿汉族人,如果把八旗驻军平均铺到全国,又让陆路提督管管,每一个县才百来个兵,有可能早就被汉族人给干掉了。

所以,它必须尽可能把八旗军队的威力发挥到极致,各地八旗驻军是由满族驻防专管,并把军队驻扎在交通要道和重要城镇,且才能以小博大。

三位水师提督则是指挥水军的,广东水师提督主负责海防,比如海南、广东等地,福建水师提督负责的海防为台湾、福建、江苏、浙江、等地的,长江水师提督负责长江江面及沿江河湖,以及负责五省江防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

当然,提督中有一位官员特殊,它就是九门提督(也称为步军统领),职责是担任京师提督,保护京城的稳定和保护皇帝安全的重要任务。

清朝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是地方上的官阶最大军官,节制本省的绿营兵,他位于巡抚和未加授兵部尚书衔的总督之上,而“提督”这个职位明面上挺威风,实际上却没有实权,还受巡抚和总督节制,必须要听从巡抚或者总督的命令。

总督清朝的总督,一省乃至数省的行政兼军事主官,有九位总督,正儿八经的封疆大吏,分别为东三省总督,直隶总督、两江总督、湖广总督、 两广总督、陕甘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四川总督,总督的职责主要管理粮饷税赋、军务、政务,同时还能兼任着其他职务。

所以总督对所辖省份的一切军民政务无不综理,概括起来有以下权力:

第一,奏准施行。凡属地方一般事务,如须奏报施行,中央各部院备案时,必须由总督(或巡抚)单独行之。但有时需会衔办理者,可按事务性质,会同将军或盐政、学政共同办理。

第二,文武官员监督权和任免权。总督和巡抚具有监督辖区文职之权,又与提督具有监督辖区武职之权,辖区以内道府以下之文官,副将以下之武官,总督和巡抚得于具奏之后,即行任命、转调、降黜,而武职之类的必须与提督连衔为之。

按官员之监督,有定期与不定期两种,不定期监督,则随时视事实需要,以札饬或批复行之,有定期是将各员之成绩功过,依四格六法评定转达吏部或兵部核办。

第四,军队节制权。总督除其直属之督标外,辖区内发生事故,需要调动驻军时,得随时移牒巡抚或提督,命辖区内之绿营部队出兵,有节制之权。

第五,岁计审核权。布政使每年须将上一年财政收支及各项民事统计情况,申报总督,经复查无误,转达户部。总督有监督藩库之权,如遇布政使调迁,或总督到任之时,例须亲自检库一次,然后奏闻,并须按时(十年一次)调查辖区户籍,咨报户部。

第六,诉讼审判权。清制诉讼,以州县为第一审,道府为第二审,两司为第三审,督抚为第四审。对于命盗罪案的,督抚会按律定拟,同亲加审讯,并咨达刑部。

第七,外交处理权。总督对于所辖区内之洋务,一般命洋务局与外国驻在领事,或辖区内已开港口之海关道,进行交涉。凡属重大交涉事件,不得专擅决定,均须奏请钦命依旨施行,或报部外务部。而惟遇重大案例,则须由总督躬亲处理。

清朝总督为正二品官员,凡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按雍正朝颁定之制,凡总督加授兵部尚书衔者,就是为了节制巡抚和提督,加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是为了监察地方之官吏。

结语

清朝的官僚系统虽无明文规定,而官品如此设置,也是为了节制和指挥各路军队地方。但一般知府称为府台,治理省和府之间各道的官员称为道台,而制台偏重于地方军事,抚台偏重于地方民政管理。巡抚称为抚台,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总督称为制台。

—End—

云南普洱好玩的景点都有哪些?

普洱不仅仅有闻名世界的普洱茶,其旅游景点更是风景秀丽,毫不含糊。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推荐普洱几个值得去的旅游景点:

茶马古道遗址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遗址茶马古道,是唐代以后,特别是清朝光绪年间至民国时期思茅通往昆明、西藏、澜沧、打洛、洵甸等地的茶马道,是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也是思茅物资交流、进行贸易的南方丝绸之路。

宁洱观音山寺

宁洱观音山寺,神秘、清幽的宁洱观音山寺,位于茶都古府宁洱县城以北约6公里的观音山上,为普洱市历史最悠久、最著名的佛教圣地。

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

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澜沧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位于云南省澜沧县城东南的惠民乡景迈、芒景两个村委会境内,距县城70公里。古茶林山脉主要由西北向东南走向,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1662米,最低海拔1100米,平均海拔1400米,年平均气温18℃。

邦崴过渡型古茶树

邦崴过渡型古茶树,邦崴过渡型古茶树生长在海拔1900米的云南省澜沧县富东乡邦崴村新寨寨脚园地里。【体貌特点】为乔木型大茶树,树姿直立、分枝密、树高11.8米,树幅8.2×9米,基部干径1.14米,最低分枝0.7米,树龄在1000余年,从古到今一直被当地茶民所采摘利用,但鲜为外界人所知。

孟连宣抚司署

孟连宣抚司署,位于云南省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的娜允古镇内。孟连宣抚司署保存完好,融傣、汉建筑特色为一体。它所代表的傣族世袭土司的统治,自明清延续到民国时期,历经500余年。

忙坝鹦鹉

忙坝鹦鹉,忙坝村民小组是思茅区思茅港镇茨竹林村辖区内的一个布朗族寨子,位于糯扎渡自然保护区边上,有50多户人家,200多人,从那澜驱车1个多小时即可到达。这是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人杰地灵的地方,在这里世代生活着的除了热情好客、纯朴善良的布朗族群众以外,还有数百只被当地人叫作“鹦哥”的一种鸟----大紫胸鹦鹉。大紫胸鹦鹉又叫大绯胸鹦鹉,中型鸟类,体长35一50厘米。

茶城观景台

茶城观景台,茶城观景台位于普洱市思茅区梅子湖旅游环线,整个观景台占地16.8亩。观景台建设以原始生态环境为基础,不破坏周围茶树林,稍加人工雕凿而成,把观景台带入茶林中,为公众提供一个以休闲为主的场所。 在观景台西北面近看连绵起伏的茶地,远处眺望美丽的中国茶城——思茅;西南面可观赏自然生态茶山、湖泊干海子和风景名胜区梅子湖公园,湖边群山环抱;远处是一望无际的思茅松。

帕庄河自然保护区

帕庄河自然保护区,帕庄河自然保护区位于正兴镇帕庄河带,距县城60余公里,离普洱约50公里的地方,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傣族小乘佛教朝仙圣地,也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岩溶地貌风景区。景区紧邻弥宁公路,交通方便,河水自东向西流入小黑江。帕庄河水常年清澈见底,碧水湾环,两岸群山合抱,石灰岩裸露活岩壁陡峭浩然如厅,气势非凡,或钟乳石倒悬玲珑剔透,如塑如雕,或似皇宫玉苑画栏,幽深静雅,或如彩绸锦缎,轻盈飘逸......山上青树翠蔓,蒙络摇坠。

里坎喃朵塔景区

里坎喃朵塔景区里坎瀑布景区傣族称“里坎喃哆嗒”。里坎村民小组位于西盟县城西北面,属于块状聚落,生活着63户316位傣家人,海拔840米,距新县城约4.7㎞。景区内主要有雄伟壮观的里坎瀑布;具有现代桥梁鼻祖之称的佤族藤索桥;原始、自然、简单造桥工艺建成的佤族木桥;有凄凉、哀怨、动人的里坎瀑布传说;有着历史悠久的里坎寨子来源传说;周围有保护完好的参天古树、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在观瀑亭里可以动中有静的观看瀑布;走累了可以在休趣亭里坐下来边休息边欣赏傣家的田园风光;走到村子,可以到缅寺里了解傣族文化的悠久、博大精深和原始自然的宗教、习俗;如果你想品尝傣家的饮食,热情好客的傣家人就会做出风味独特的菜肴招待你。

景东县文庙

景东县文庙景东文庙位于景东老城中心地段,左邻景东最高学府——景东一中,是滇西南最大的孔庙,又叫黉学,它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总面积5292平方米,曾多次遭战乱焚毁,又多次重修。最近一次是1984年由国家拨款重修,整座建筑为多级台阶庭院式建筑群。文庙背靠巍巍无量山,面临滔滔川河水,五条蛟龙朝圣人,一只采凤拜先师。自然景观十分优美。在古梅、苍松、翠柏的衬托下,更富有诗情画意。文庙内有半池、棂星门、大成殿、厢房等建筑。其中半池是用条石砌成的一个月牙池,美观大方。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2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