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茶道,请问宋代人喝茶有什么讲究
盐茶道,请问宋代人喝茶有什么讲究?
茶,是中国人的创举。茶叶,仿佛具有魔法一般。一片片干皱的叶片在沸水冲撞的瞬间施展在水中。如今我们都是这样喝茶的,茶叶就是消耗品。如今,在我们喝完茶之后,茶汁被饮尽,剩下的茶叶则被称为“茶渣”,然后便被“丢弃”。这样的饮茶方式使用“散茶”,一壶,一盏,一瓢,一水,一人,一饮子。然而,“散茶”这样的饮法是从元,明时期开始逐渐流行起来的,并一直流传下来。那么,千年前的宋人是怎么饮茶的?
宋时,人们的饮茶方式与现在有极大的不同。宋朝是一个物质极度繁荣的时代,宋时人们对于生活的质量要求也可谓极尽完美。相对于冲饮方式简单,便捷的“散茶”,宋代人更喜欢更具有仪式感,更繁复,更追求极至的饮茶方式——点茶。
宋朝的市场上虽说也有“散茶”,但“团茶”和“末茶”才是主流。何为“团茶”?在茶叶采摘下来之后,不是烘干待用,而是经过洗涤,蒸芽,压片去膏,研末,拍茶,烘焙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制成茶饼,“团茶”就制作完成了。“团茶”制成后,则要放入专门的茶焙笼存放起来,煮茶之时,从茶焙笼中取出茶饼,拿茶槌捣成小块,再用茶磨或茶碾研成粉末,之后再用罗筛过滤,得到均匀的细腻的茶粉。再冲茶时,先用茶釜烧开净水,随后马上开始调制茶膏——每只茶盏放入一勺茶粉,倒入少量开水,用工具调成膏状。随后,一边注入开水,一边拿茶筅击打,使茶粉与水相交融,形成一层厚厚的细腻的泡沫,一杯宋朝热茶就新鲜出炉。这一烹茶的过程就是点茶。
有茶有饮必要有茶具。南宋人董真卿将点茶常备的茶具绘成《茶具图赞》,共有十二件,称为“十二先生”,并将他们分别起了人性化的名字:储放茶团的茶焙笼叫“韦鸿胪”,捣茶的茶槌叫“木待制”,磨茶的小石磨叫“石运转”,研茶的茶碾叫“金法曹”,量水的瓢杓叫“胡员外”,筛茶的罗合叫“罗枢密”,清扫茶末的茶帚叫“宗从事”,安放茶盏的木盏托叫“漆雕秘阁”,茶盏叫“陶宝文”,装开水的汤瓶叫“汤提点”,调沸茶汤的茶筅叫“竺副帅”,清洁茶具的方巾叫作“司职方”。随后,宋人的点茶技艺传入日本,随后便成为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日式抹茶。
宋人点茶,对茶末质量,水质,火候,茶具都极为讲究。宋人认为烹茶水以“山泉之清洁者”为上佳,“井水之长汲者”为“可用”;茶叶以白茶为最佳,茶末则要求越细越好;火候以水过二沸为恰到好处;盛茶以建盏为最佳,“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新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然而,宋人的点茶与当今日本的抹茶不同。因白茶极为珍贵,故宋时民间的点茶还是绿色为风尚,宋人也说“上品亦多碧色,又不可以概论。”
乳白色的茶汤
宋朝的文人雅士更是离不开茶。宋朝人居家必不可少的就是:挂画,插画,焚香,品茶。宋朝文人雅士更是喜爱点茶。由于宵禁的解除,人们在劳累了一天之后,多姿多彩的“夜”生活,就成了放松身心的绝佳选择。瓦肆勾栏,酒家正店,坊巷桥头,街头巷尾,彻夜不绝。文人是不屑与那些市井草莽,地痞流氓混为一谈的。他们的夜生活更富有文人气。吟诗作对,把酒当歌,焚香插画,品茶论道。最有特色的应该算是斗茶。《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朱雀门外“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旧曹门街的“北山子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来夜游,吃茶于彼”。文人雅士,才子仕女,经夜斗茶,以茶一绝高下。
《斗茶图》
宋人的斗茶主要是“斗色斗浮”,茶色以白如奶汤为最上品,青白次之,灰白又在青白色之下,黄白则为最下品;浮,指茶沫,点茶要求茶沫要咬盏,要“乳白如瑞雪”,要“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凝而不动。”以咬盏最久者胜出。
建盏
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这样写到: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终朝采掇未盈檐,唯求精粹不敢贪。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冷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期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如降将无穷耻。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冥。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茶文化起源哪里?
茶,除了用来喝,还能干什么?你以为茶文化只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亦或是规规矩矩,毫无趣味的礼仪?当然不是!茶文化,比你想的更有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茶在我们的生活中究竟占有什么样的角色。
一,融入生活,潜移默化
经过长时间的饮用,人们有意无意将茶叶饮用和生产经验的概括和表述,通过谚语和谜语的形式,流传开来。极大的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潜移默化的融入到人们生活里,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例如茶谚中有倡导茶礼的:“客来敬茶”、“客到茶烟起”、“茶七饭八酒加倍”,这讲的是茶的礼俗。“茶七”是指泡茶之水以碗之七成为宜,饭盛八成,酒则加倍。
还有提醒饮茶与健康的。如:“姜茶治病,糖茶和胃。”“清晨一杯茶,饿死卖药家。”“食了明前茶,使人眼睛佳。”“常喝茶,少烂牙。”
而茶谜就更受欢迎了,如“生在山里,死在锅里,埋在罐里,活在杯里。”就是民间口头流传的生动有趣的茶谜。民间制作的茶谜,往往贴近生活,雅俗共赏。如以茶叶特征制作的茶谜:“生在山中,一色相同,泡在水里,有绿有红。”形象生动,猜而不忘。又如以茶叶的生、采、制泡的过程而制作的茶谜:“深山坞里一蓬青,五龙十爪摘我心。带到潼关来逼死,投进汤泉又还魂。”构思奇巧,妙趣横生。
二,功夫茶与茶百戏
怎么把茶叶玩出新花样,不仅是现代人的思考,也是古代人的兴趣所在,于是出现了功夫茶与茶百戏!
功夫茶是汉族民间传统的品茶风尚,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它并非是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工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工夫,此工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
三,不可不知的茶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是茶的故乡,经过漫长的历史跋涉,现在茶已经在全世界扎下了根,茶叶已经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作为茶的发源地,每个中国人都感到自豪。作为爱喝茶的中国人,知道了这些才敢说真的懂中国茶。
四,茶文化从古至今的发展
对中国人而言,茶不仅是一种饮料,更多的是一种清静、静心的精神象征。历经千年,茶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层面。
1、神农时代:5000年以前,神农时代利用生叶煮着喝,把茶叶拿来当药用。
2、西周、东周:3000以前,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当菜食。
3、秦代:2300年以前,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
4、汉代:(西汉)2000年以前,开始商业化,成都成为我国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东汉)1500年左右,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
5、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经济、文化的影响,陆羽《茶经》的倡导,唐代饮茶文化盛行。
6、宋代:1000年以前,泡茶技艺的改进,水质的讲究,斗茶成了一种风潮。
7、元代:700年以前,开始出现散茶。民间则以散茶为主,饼茶主要为皇室宫廷所用。开始出现泡茶方式,即用沸水直接冲泡茶叶。为明代散茶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8、明代:600年以前,朱元璋废团改散,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艺相继形成。
9、清代:300年以前,中国茶风靡世界,独步世界茶市,当时出口茶叶的只有中国,工艺以烘青和炒青为主,制作了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绿茶、白茶。
10、近代:·1846-1886年是中国茶叶的兴盛时期,茶园面积不断的扩大,茶叶产量迅速增递,有力的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
·1886-1947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政治、经济方面、国际茶叶市场竞争失败。
·1950-1988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时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大力恢复旧茶园,建立新茶园,改进新品种,推行科学种茶,茶叶经济走向稳定发展之路。使得茶叶生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五,利用茶的三个阶段
中国人的祖先饮茶经历了四个过程:生吃药用、熟吃当菜、烹煮饮用、冲泡品饮。古人最早利用茶的方式是口嚼生食,后来便以为火生煮羹饮,就象人们今天煮菜场一样,那时的人们只把茶作为羹汤来饮用,或以茶作菜来食用。
1、药用:发现和利用茶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我国第一步药物专著《神农本草》中就有“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做药用,生嚼内服,清热,外敷消炎解毒。
2、食用:从生嚼到煮食,茶叶可以和粮食一起煮“茶粥”,“羹印”,或者灼煮,捞起,加调料。今云南基诺族仍有“凉拌茶菜”。
3、饮用:饮用源于食用,从食用到饮用,是出于对茶之本味的追求。现代仍然有食用茶的风俗,牧区将茶掺入牛奶共饮,少数民族地区有擂茶和打油茶。
六,饮茶方式的转变
1、唐代煮茶法,煮茶前,先把茶叶碾碎,烧开水后将调料放入,再将茶粉撒入锅内。饮用时,趁热将茶渣和茶汤一起一起喝下去,谓之“吃茶”。
唐人煮茶一度喜欢往茶汤里添加调味料,如盐、葱、姜或橘皮等等,中唐时陆羽极力反对这一煮茶的方式,煮茶的时候最多加一点盐调味。此后唐人饮茶开始提倡茶汤的原味,为茶道之兴奠定基础。
而当今延续下来这种喝茶方式的地方有甘肃通渭,这里的人长年喝着煮茶,有亲戚朋友来也是以煮茶来招待。
2、宋代点茶法,宋代的饮茶方式上升到了审美的高度,到达了极致。他们在茶饼上装饰了很多龙凤的花纹,十分精致,叫做“龙凤团茶”。
先将饼茶碾成细细的粉末,用沸水冲点茶。为了使茶末与水融为一体,用茶筅快速击打,茶水充分交融,并使茶盏中出现大量白色茶沫。日本的抹茶道就是起源于此。
3、明代泡茶法,到了明代,制茶法和饮茶法一再简化。朱元璋大力推广散茶导致了茶类的异化,以前只有绿茶,后来慢慢又出现了别的茶类。明朝人认为这种饮法“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茶叶冲泡的方法也延续到了今天,泡茶不加任何调味料,喝的是茶的原味、真味,同时泡茶所用的茶具和方法也简化了很多,更利于茶文化的传播。
而泡茶的方法也是当代人喝茶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不管是洽谈工作还是招待亲朋都是一泡茶来拉近彼此的距离。
如想了解更多茶文化,大家可以去自己所在的茶馆,邀上好友叫上一壶好茶,倾听茶馆每个人的故事,你也可以要求他们的茶艺师以专业的茶艺仪表,礼貌礼节知识与茶艺接待技能和六大茶类的加工工艺及冲泡技巧,让你感受在茶道精神上茶文化的核心以及灵魂。
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
中国茶文化是从哪里发源的?
茶,科学定义为植物。
但人有恋物情结,对喜欢的物会倾注太多的情怀。有人对茶倾注了文化,叫茶文化。有人对茶注入灵魂,叫茶修。有人给茶修了条路,叫茶道。
茶本身不具文化,但承载着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目前己整理出版古茶书有114种,古茶画350幅,古茶诗一万五千余首。如此巨大的承载量,是”中国茶”的核心内涵,也是当今茶行业建立文化自信的源泉所在。
茶。陪伴着人类从原始社会走进了文明世界。文明把茶变得可以人类共享,文明只有创造,文化可以创作(允许你编故事)。显然用文化来解读茶是有缺陷的。
穿絲绸,捧瓷器,坐下来品茶叙美好。这是人类通过“一带一路”传播的文明景象。“文明”二字始见于《周易》乾卦:“子曰,乾元用九,天下治也,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皆行”。
中国茶史五千年。“茶文化”三个字问世三十年。于一九八九年首次见于出版物,地点:杭州市。
吃茶有什么好处?
这是我发表的一遍文章,刚好可以回答你的问题,直接复制过来,可以看看。
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也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手段。多喝茶不但可以得到精神上的享受,而且还可以学会品味茶种、鉴定茶香,还能修身养性,好处多多,下面介绍十多点喝茶的好处,肯定有一二你不知道的。
喝茶的好处
一、喝茶可防癌
喝茶可预防癌症的发生和抑制多种癌症。据日本静冈县的一所大学综合了近年来对茶叶提取有效成份的抗癌作用的有关研究成果后指出:茶叶,特别是绿茶中提取的多酚大物质等不仅对移植性癌,而且对化学物质导致的癌变有效,特别是对消化系统的癌症有显著疗效。如对鼻咽癌、肺癌、乳腺癌、宫颈癌、恶性淋巴癌、胃癌、原发性肝癌、大肠癌、膀胱癌及其它肿瘤等。
另外,还有研究人员认为,茶叶中的鞣质等化学成份也有抗癌作用,它能抑制癌细胞的繁殖,并能防止癌细胞粘着在健康细胞上,减少癌肿的扩散。茶叶中丰富的维生素如维生素E、维生素A对防癌都有益处。
喝茶的好处
二、饮茶可预防心血管疾病
研究表明,饮茶有防止心脏疾病发生的作用。有人对喝茶与冠心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人员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不喝茶组、偶尔喝茶组、常喝茶组。结果发现不喝茶者患冠心病的发生率为3.5%,偶尔喝茶者患冠心病率为2.3%,而常喝茶者仅为1.4%。日本的一项研究也证明了饮茶对心脏的好处。研究人员抽查1300余名4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发现长期饮绿茶的男性与不饮茶者相比,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较低,高密度脂蛋白与低密度脂蛋白比例也较好。高密度脂蛋白对保护心脏有很大的作用。
喝茶的好处
三、饮茶可防止饭后低血压
最近,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表明:饮茶及咖啡可以防止老年人饭后低血压的发生。
四、饮茶可抑制过敏性疾病的症状
饮茶能抑制过敏性疾病的症状。日本静冈县一所大学做一个实验:他们把花粉症的抗体注射进大白鼠体内,然后给它们喂食绿茶、乌龙茶、红茶的提取液,再将抗原注射进去,结果证明:不论哪种茶,都具有抑制过敏的效果,并确认抑制过敏效果达50%。
喝茶的好处
五、饮茶有保护肝脏的作用
饮茶有助于防止肝脏疾病的发生。东京家政学院曾作过一个动物实验:将鼠分为3组,第1组不喂茶水,第2组喂浓度为l%的绿茶,第3织喂浓度为5%的绿茶。3组鼠均不运动。28周以后,再观察发现:第1组鼠的肝积存了脂肪,第2组有一点脂肪肝现象,第3组则几乎完全没有脂肪肝的现象。
六、饮茶可治疗头痛
饮茶可治疗某些原因引起的头痛。祖国医学很早就将茶叶纳入药内。对偏头痛而后于内寒者,用一种茶调散的方剂,就是在服药时用茶水调下。而在此剂基础上加菊花、僵蚕,用菊花茶调散,可治疗偏头痛而偏于内热者。主要是取其茶叶清上降下的作用。
喝茶的好处
七、饮茶可消食
饮茶能起到键胃消食之功。现代科学认为茶叶的消食之功是茶叶中一种叫单宁的物质的作用。单宁可以使食物中的脂肪酸沉淀,与水份分离排泄出来,减轻胃肠负担。因此,吃油腻食物过多时,饮1杯热茶,就会觉得胃肠很舒服。
八、饮茶可减肥
饮茶减肥,既不伤身体,又可达到减肥的目的。茶叶减肥也是单宁的作用,它通过减轻肠胃负担,消除脂肪,达到减肥的作用,并让你减得健康,减得有效。
喝茶的好处
九、饮茶可降低胆固醇
日本的一项研究表明:长期饮用绿茶能够降低体内血液中的中性脂肪和胆固醇的含量。
十、饮茶可降低血糖
用凉开水泡茶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据一项研究表明:在茶叶中,含有一种较为理想的降血糖物质,但其耐热性不强,平时,我们都是用开水泡茶,它常常在用热开水浸泡过程中遭到破坏。因此,糖尿病病人若要用茶叶降血糖,可取精制的茶叶用凉开水浸泡5小时以上。但是,茶叶的降血糖作用在临床资料上还未见有应用的报道,有待进一步研究。
喝茶的好处
十一、饮茶可提神解乏
茶叶中所含的咖啡因能刺激中枢神经,迅速消除疲劳,提高工作效率。研究证实:在耐力运动中,肌糖元的耗竭可导致疲劳的发生,而咖啡因能够增加脂肪作为能源的使用率,使肌糖元的利用率减少40%,从而延长运动员达到“极限”之前的运动时间。
十二、饮茶可杀菌
茶有消炎杀菌的作用。 茶叶的杀菌作用是因为茶叶中的一种鞣质成分具有收敛作用,能够凝固、沉淀蛋白质,起到抗菌效能。而且这种消炎作用,还可用于体外。 用浓茶水冲洗疮、疖溃破及流水流脓的皮肤或湿疹,可使伤口清洁,促进愈合。
喝茶的好处
十三、饮茶可利尿
饮茶有利尿的功能。茶叶中有很多利尿的成份,主要是咖啡因与茶碱。它们均有抑制肾小管对原尿的重吸收功能,使人排出的尿液增多。茶叶的利尿功能又不像许多中效或强效利尿剂那样作用显著,使排出尿液过多,而导致体内的电解质异常,茶叶在正常范围内的利尿,可加速血液中有害物质的排泄,对人体大有益处。
十四、饮茶可防辐射
饮茶可防止某些放射性物质对人的辐射危害。 茶叶中有很多防辐射的成分,如鞣质、茶多酚、脂多糖、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在它们的综合作用下(鞣质起主要作用)能够“捕捉”吸收进入人体的锶,并通过尿液和粪便排出体外,因而可减轻有害射线对人的损伤作用。
喝茶的好处
十五、饮茶可消暑
在暑天饮茶,的确能生津止渴,起到解暑的作用。据研究,在夏天喝热茶能使汗腺分泌加快,使大量水份通过皮肤表面的毛孔渗出体外并挥发掉,每蒸发1克茶水,就能带走0.5干卡热量,蒸发的水份越多,散热也就越快。另外,热茶水中含有茶多酚、糖类、氨基酸,可与唾液发生反应,使口腔倍感凉爽,热茶中的咖啡因能刺激肾脏,促进排泄使热量散发。这些原因可起到降低体表温度达到消暑的目的。而且,饮热茶可加速胃壁收缩,促进胃的幽门开启,使水很快进入小肠,并被迅速吸收,尽快满足人体对水的需要。因此,喝茶,尤其是热茶,既解暑又解渴。
十六、饮茶可延缓衰老
长期饮茶,可使人延年益湃,延缓衰老。据日本研究证明,茶叶中含有的单宁可控制人体中产生的过酸化脂质,从而起到抗衰老的作用,因此,茶叶在日本有“圣药”和“万岁长寿剂”等多种美称。
喝茶的好处
十七、饮茶可预防口腔疾病
饮茶可减轻或解除口臭,固齿强骨和预防龋齿。在日常生活中,吃了葱、蒜及吸烟后都可使口腔内产生一些异昧,如果再加上口腔自身的炎症。或消化不良、胃火亢盛者,其味难挡。这时候,如果你饮上一杯茶,可减轻甚至解除口腔中的异味。这是因为茶叶中的芳香物质及茶多酚和维生素C等物质部有消除口臭的作用。口臭严重者,可使饮茶浓度加大或生嚼茶叶一会,能迅速达到很好的效果。
喝茶的好处
十八、饮茶可补充某些维生素和必需元素
茶叶中成份较多,含有许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C和维生素B1、P、PP等,这些维生素有的是细胞组成成分,或是某种辅酶,对人的作用十分大,如维生素A可保护视力。茶叶中所含的微量元素硒和锗等都是人体的必需元素,具有促进新陈代谢,增加免疫力的作用,对抗癌也有一定的作用。
喜欢喝茶?想了解更多的茶文化?那你就一定要关注【侨乡醇】头条号了!
宋代点茶步骤有哪些?
汤花变幻_____说点茶
之三《宋徽宗五步法点茶》
从宋徽宗"金殿点茶宴群臣"的故事说起
在茶界,一直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说的是宋代的徽宗皇帝在上朝时,突然会心血来潮,当着大臣点起茶来给大家看,然后赐给群臣分饮。事实上史料对这个故事都有记载,徽宗一朝宰相蔡京,一连三篇,«太清楼侍宴记»,«保和宫曲宴记»,«延福宫曲宴记»都记载着金殿点茶的事。
其中«延福宫曲宴记»一文中,较为完整地记载了宋徽宗点茶的整个过程。文中叙述 : 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已,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次诣 平成殿,凤烛龙灯灿然。昼,奇伟万状不可名言。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沸。少顷、白乳浮盏,而如疏星淡月,顾群臣曰:“此是布茶。”饮毕,皆顿首谢。
这段文字中,讲述了五个层次的故事:
1,上命近待取茶具……准备点茶。
2,亲手注汤击拂……开始点茶。
3,白乳浮盏……击拂成乳。
4,而如疏星淡月……出现画面。
5,饮毕,皆顿首谢……分饮。
因此整个过程为,佈席,点茶,成乳,成画,分饮五大步骤。
第一步,取茶具。……准备点茶。
点茶茶具,按目前现有资料,有风炉,汤瓶,茶筅,建盏,盏托,茶匙,茶勺,茶粉瓶,分饮茶盏等。
(插图:仿宋代茶席具)
第二步,注汤击拂。……开始点茶。
1,注汤。
实践操作过程中,注汤手法有:环注法,半环注,点注法,滴注法,抖注法,推注法,飘注法,淋注法等八大注汤手法,让盏动,汤动,水动,壶动,通过人动实现动态平衡,使汤面茶变之变的“汤纹水脉”变幻无穷。
(插图,大鹏展翅图)
2,击拂。
击拂过程中四指持筅,指不露缝。
作W或M型往复击拂运动。
在击拂过程中分底层,中层,上层根据汤面变化分层击拂。
腕动臂不动,要求是和练习古琴,钢琴,月琴,琵琶等乐器手法是一样的。
如果你一时半会练不规范,那么你先用二根筷子练起来,若二根筷子能打到白乳浮盞,那么这时候一把茶筅在你手上会变得“得心应手”。
(持筅图)
第三步,白乳浮盏。……击拂成乳。
从目前看,能“少倾,白乳浮盏”的茶品质量非常好,《大观茶论》云“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茶汤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白乳浮盏”现象,史书上都有记载,西晋杜育“煥如积雪”。唐陆羽“薄者曰沫,厚者曰饽,轻细者曰花,花,如枣花飘飘然于环池之上,…………皤皤然若积雪耳”。所以,“白乳浮盏”是宋代点茶的重要环节,是点茶是否点得成功的标志之一。
(白乳浮盏图)
第四步,疏星淡月。……出现画面。
茶汤经高速击拂,产生大量的沫饽和乳花,特别是“七汤法”击拂至第四汤,沫饽量开始超过总体积的一半时,而盏底液体也被击打成颗粒状水珠,以悬浮状的形态存在于沫饽中,随着击拂力不停地被送上液面,产生水痕水迹和堆积的乳花产生反差,以致出现水乳交触奇观,汤纹水脉不停变化,形成转眼即逝的动态画面,尤如花鸟鱼虫走兽,变幻无穷。
(鱼乐图)
“疏星淡月”画面的出现,从另一个侧面描述了一位点茶高手信手拈来的奇观。也表述了宋代点茶在宋徽宗手中达到了时代的巅峰。
第五步,分饮。
宋代点茶,是喝的,把茶点好是为了茶更好喝,啜一口含在口中,随着气泡破裂,尤如茶汤在舌尖跳舞,茶香乳香在口腔一齐并发,让你产生一种“美好而有动感”的享受。而一盏富有诗意般变幻着的画面的茶汤,进入你的口中,让你仿佛沉浸在宋代人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之中。
(分盏图)
蔡京的记述宋徽宗在宫庭点茶宴群臣的《延福宫曲宴记》,其五步法点茶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具有代表性的”宋式点茶”程式。五步之间环环紧扣,一气呵成,直至当我们今天重读这段文字“……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少倾,白乳浮盏,而如疏星淡月,……”。直叹其鬼斧神工。写于公元1120年这篇文章盛景,侃称中国茶文化的巅峰之作,但于公元1126年就不复存在,宋徽宗赵佶在"琴,棋,书,画,茶,丹,经,香"八雅的极致造诣中丟失家国,以致后人在«梦梁录»告戒世人: "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
(作者:彭克荣。刊载于茶博览2018第十一期)
图片为作者的点茶作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