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月 华容道,为何还要把自己的几个女儿嫁给他
掩月 华容道,为何还要把自己的几个女儿嫁给他?
答 | 江隐龙
汉献帝不会久居皇位,不等于他没有利用价值,更不等于他没有影响力。如果汉献帝真的形同虚设,曹操何必“挟天子以令不臣”,“挟天子”又有什么用呢?
东汉末年,人心思汉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六国虽统一于秦,但秦朝速亡,直到两汉之际才实现了长治久安,这是中国第一个稳定、长久而大一统的朝代,汉族的文化、民族特性等很多方面都是在汉朝形成的,所以此时人心思汉的程度远非后世已经习惯王朝更迭的人心所能相比。
东汉虽然衰败,但并未灭亡;天子虽然蒙尘,但并不暴虐。从地方上来看,各地诸侯敢割据一方但并不敢称王称帝(一些黄巾军或其它起义军首领另说),实力强大的袁术一经称帝被被群起而灭;从朝廷上来看,许昌是曹操的老家,也出现过刺曹事件;曹操称魏王,甚至遭到了荀彧的反对,这都说明了东汉朝廷依然存在一种强大而抽象的向心力。
这种向心力大到什么程度?曹丕代汉自立,需要汉献帝禅让,还要推辞数次才敢于接受;刘备称帝,还要以汉献帝已被曹丕谋害的流言为依据,在“四海不可以无主”的前提下以汉室宗亲的身份暂时继承大统。而一没有禅让之礼二没有宗亲之身份的孙权,直到曹丕、刘备称帝后数年才敢称帝,汉献帝个人虽然无力,但他的身份本身就代表了巨大的力量。
前有袁术之亡,后有刘孙之策;内有朝臣之忧,外有诸侯之势。曹操自知不能(或者不愿)取天子而代之,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控制。曹操逼死了汉献帝的皇后、贵人及子嗣之后再将女儿嫁与汉献帝,一方面控制了汉室的子嗣,另一方面也享有了汉室宗亲的地位,还有比这更好的控制方法吗?
大家怎么看郭嘉?
笔者认为郭嘉世之奇才,奇谋无双,对人心、人性的理解之透彻已经不能用人来形容,是为(鬼才)。
他可以说是三国里最让人哀叹、心痛的人物,没有之一。
曹操的信任和重用让郭嘉释放了属于自己的光彩,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郭嘉的个人魅力与无双计谋彻底的征服了曹操。
曹操曾一度的对郭嘉是言听计从,无论郭嘉的想法与计谋是多么的天马行空,多么的让别人无法理解与接受。但是曹操选择了信任与实施,结果换来的当然是巨大的成功。
郭嘉成就了曹操,曹操亦是成就了郭嘉。凡是对郭嘉有了解的人都知道郭嘉是一个不拘于世俗之礼法的人,他嗜酒如命,有时候甚至彻夜的喝酒。
若是换成别的君主或许真的忍受不了郭嘉的这些小毛病,但是他幸运的遇到了曹操,曹操不仅没有因为郭嘉的小毛病怪罪于他,反而是十分的欣赏。
果然是印证了一路古话,不是一家人 不进一家门。有人描述郭嘉就像是三国这个大世界里的精灵,其实笔者也觉得很有道理。
郭嘉那一双如星星般闪亮的眼睛,仿佛世间的一切在他的目光之下都无所遁形。天生郭奉孝,或许真的是老天爷让他来为三国增添一份这样的精彩吧。
如果没有郭嘉,还会有后来的三足鼎立吗?个人认为如果没有郭嘉的出现,曹操绝不会成为后来三足鼎立里实力最强的一方。
甚至曹操能不能活到那时候都是一个未知数,有时候我真的觉得郭嘉若是再活十年,甚至更短,或许曹操真的就统一天下了。
我毫不怀疑郭嘉有这样的实力,因为他是鬼才,因为他是天生郭奉孝!现在有很多人都在谈论一句话,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说实话哈,我看到这样的话心里真的很开心,很为郭嘉感到自豪。
但是即使我喜欢郭嘉,亦不会相信这样的无稽之谈。诸葛亮还是很有真才实学的,未出茅庐,便已知天下将三分。
这一点说明了诸葛亮还是有很准确的大局观的,推测出了天下的走势。诸葛亮之所以没在郭嘉死之前出山,那是因为他和郭嘉一样是个清高的人,同样心里没有确定辅助谁。
直到刘备三顾茅庐,最后用眼泪带走了诸葛亮。其实刘备的眼泪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最大的原因是刘备的身份,刘备口口声声称自己是汉室宗亲,诸葛亮又是忠于大汉的,把匡扶大汉当成了自己的使命,另一方面诸葛亮也想证明自己,所以才被刘备哭走了。
但是诸葛亮和郭嘉之间到底谁更厉害,谁更聪明?我个人觉得毫无疑问是郭嘉,郭嘉的战绩我就不列举了有心的可以去查查看。
诸葛亮让我觉得厉害的地方就是内政和外交方面,他在军事和谋略方面完全就是个二流水平。或许诸葛亮还有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那就是之前说过的大局观。
不过诸葛亮在这方面就是一个空架子,只能说出个大概方向而已。所以,诸葛亮和郭嘉比起来逊色了不止一筹。
而且诸葛亮有一个特别大的缺点,第一就是有眼不识金镶玉,用人不淑,魏延就是一个例子。
还有一个特别大的缺点就是谨慎的过了头,不然也不会被司马懿活活耗死了,这样的诸葛亮我更觉得他适合守江山。
读者们认为是怎么样的呢,欢迎评论关注一起讨论哦!!!
如何评价曹操?
由于历史久远,文学塑造,要准确评价曹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他又话题性十足。
我评:霸王千古无二,奸雄亦千古无二!
接下来,我以“三好”、“三有”、“三真”,九个小点来论证。
一、好才略!每当介绍曹操时,有一句标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历史大浪淘沙,已经给了他一个高位认证!
望梅止渴,挟天子以令诸侯,火烧乌巢,抹书间韩马,都高度体现了他超强的才略,极强的随机应变能力。
能止干戈,也能对酒当歌;能煮酒论英雄,也能屯田安民。这些军政文的真本事,有力支撑他翦灭群雄,纵横天下三十年!
二、好手腕!这里的好手腕集中体现在权谋和用人上。
曹操是公认的权术大师,自小诈疯赚叔父,到后来欺负汉献帝,套路从来不缺,一身权谋深沉令人心惊胆战。
用人上,礼贤下士,见才就爱,唯才是举。海纳百川,却能让手下人才服帖,无小大之分,卓然称其职。正如他自言“任天下智力,导之以义”。
帝王能做到这一条的,遍观历史,屈指可数。这是一项很难达到的成就,足以说明曹操好手腕!
三、好演技!套路深的人,自然演技过硬。在曹操身上,尤其如此。割发代首,官渡见许攸,哭典韦,哭郭嘉,颁布《述志令》,充分说明,政治在他身上是一种高级表演。
当然,演技也有被识破的时候,比如陈宫,就看出他奸雄本色,弃他而去。
四、有胆识!一句话,曹操浑身是胆,也浑身是戏!
抛开《三国演义》曹操刺董的经典桥段。
初入官场,在洛阳北部尉任上,就以五色棒立威。董卓祸乱天下时,他首倡义举(还可能矫诏),合力伐董;诸侯不敢追董卓时,他却带着五千子弟兵追击(虽然是惨败);许都田猎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顶着世家压力颁布《求贤令》,大用寒素,打压豪强世家。足见其敢为天下先的胆识。
而正是这种强大的政治号召力,贤才如川归海,郭嘉和荀彧都转投帐下。
五、有王气!集中体现在,官渡之战前夕,接纳张绣。早在宛城之战时,张绣杀害其长子曹昂和爱将典韦,可谓仇深似海。但曹操依旧接纳了张绣,表现出博大的政治胸怀。相比袁绍外宽内忌,那是强的多了。
另一件就是,在官渡之战胜利后,烧掉所有跟袁绍通书信的许都官员,以安官员之心。
这种王者气度体现出政治成熟。虽然曹操内心未必真的原谅这些人,毕竟张绣后来还是死于曹家。
六、有情怀!曹操早年志向,是希望墓碑上题“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他并不是一开始就想做奸雄和权臣。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关怀过百姓。征乌桓制匈奴,严防胡人,有民族气节。
赎回蔡文姬,关怀故人、怜悯才女;建安风骨,是关心文化事业。
没有情怀,写不出“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也写不出“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没有情怀,也打动不了手下的顶尖人才。毕竟,有人为了理想而活(如荀彧)。
七、真奸雄!疑杀吕伯奢,带孝侵徐州,残酷镇压权力反对者,“吾好梦中杀人”,都体现曹操雄猜本性,不择手段的野心勃勃。而世人也都知道他“乱世奸雄”的标签。
八、真性情!曹操好人妻,风流本性。卞夫人歌姬出身,不介怀;接收了很多人妻,不介意,还帮忙养儿子,如傅粉何郎、秦郎。有时候还付出昂贵代价,宛城强占邹氏,搭了长子爱将。
临死前,还能分香贩履,怜香惜玉,不愧大丈夫英雄本色。
还有过桥玄之墓,“殂逝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怪。”都体现了曹操的真性情。
还有得意忘形,宛城强占邹氏,威压赤壁,都像小人得志。
九、真小人!曹操也做了许多令人诟病的事。徐州屠城,做摸金校尉,借粮官人头,杀名士边让、孔融,狠杀董皇妃伏皇后。
这些烂事,也无疑让他背负了许多骂名。
结语:综上,这位曹孟德,王者霸道真奸雄!就像霸道总裁,道是无晴却有晴,令人爱恨交织。所以,曹操是复杂的,有太多的面具。没有谁能准确评价他。哪怕唐太宗评他“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我们都是可以持疑的。
而奸雄的影响又是巨大的,后世的奸雄,如高欢、朱温、袁世凯,像他却又都不是他,总感觉差了曹孟德的神韵!
孟德啊,遥寄杯中酒,敬你的千古无二,也慰你的千秋寂寥!
我是遥寄杯中酒,欢迎和题主探讨三国!行文多有不足,请斧正。
在三国演义书里?
人无完人,一生有一值得世人称誉的大亮点足矣。
关羽在曹营时,备受曹操偏爱,封汉职高官,分金赐马,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极受恩重。然而始终不忘旧主。
曹操看出关羽这一心境,曾派张辽试探询问,关羽答道: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后来关羽得到刘备消息,挂印封金,留书辞别,去投奔还在落魄的刘备。
在曹营,荣华富贵勿虑,升职显名无愁。去寻旧主,旧主还在漂泊、蹙眉,必将是又一番风里雨里,辛苦打拼。
舍富求窘,弃顺投舛。语言说起来简单,真做到事实,世人还真不多见。关羽在这一点上,凸显了亮点,有英雄气也。
也是这一点上,后代统治阶层大为赞誉。统治者谁不想手下个个是忠心不二,念恩重义之人,以确保政稳权顺。
关羽做了一个重义不忘旧主的样本,当权者极力赞誉宣传,民间社团也用来标榜说事,百姓又对不忘初恩有义气的人敬重。一切顺理成章。统治层多次追封关羽,关羽逐渐走向了神坛。
但关羽这一不忘旧情、舍荣华归辛苦的举动,无论怎么讲,从人品上,从世俗中,都是值得肯定的,赞誉的。是社会正能的一面。
为什么诸葛亮单单对关羽不依不饶?
因为曹操是被诸葛亮故意纵走的。
为了让曹操顺利脱逃,诸葛亮也是煞费苦心。
为什么要放走曹操呢?因为这时候曹操死不得。
曹操是一面旗帜,如果这面旗帜倒下了,他率领前来的八十三万大军怎么办?
这时候的曹军阵营可没有一个可以替代的人物啊,几个儿子资历尚浅,心腹重臣和大将中也没有一个德高望重,功绩爵位能够服众之人。
曹操现在所率的部下有曹家的、夏侯家的、原袁绍部众,原吕布部众,原荆州刘表部众,以及各方各派的兵马。
曹操活着,无论这些兵马受到怎样的挫折,都能很快重新纠合在一起。但若曹操死了,可就面临着四分五裂的局面。
而这部分兵将除了曹家、夏侯家部分,其他人员的忠诚度主要靠曹操的威德震慑和维系。如果此时没有了曹操这面旗帜,他们将何去何从呢?
江东孙家是怎么起的家?大家应该记得,当年孙策的势力暴涨,就是因为在曹操打败袁术之后,孙策兄弟与周瑜一起迅速收拢了袁术的残兵败将,将他们纳入了麾下,兵力得到大大的增强。从此横行江东,成就了基业。
在收拢残兵败将方面,江东是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充分准备的。一旦要拥有了这样的兵力,孙权和周瑜的勃勃野心必然再也无法遏制,而首当其冲的,除了侧榻边安睡的刘备势力,还能有谁呢?
曹操不但不能死,还不能被俘。
这样的俘虏留在手上,就是一块通红的火炭。难道还能要挟谁呢?要挟朝中汉臣势力?还是要挟江东?即使是拿来要挟曹家和夏侯家势力,也会迅速导致曹操诸位心腹因意见不统一而迅速分裂。
所以,诸葛亮对刘备这样说:“未合身亡”,就是不应该死,不能死。
为了防止江东方面收拢曹军残部,诸葛亮还专门做了针对性的安排:让糜芳、糜竺、刘封率部“绕江剿擒败军,夺取器械”。又让刘琦率兵“陈于岸口”“逃来者,就而擒之”。
为了不让刘琦捉到曹操,还专门告诫他“却不可轻离城郭”。
对本方主力的安排,更见诸葛亮的心机缜密。
先安排赵云:这是不让赵云立擒拿曹操之功。
赵云是阻击曹军的第一道闸门,诸葛亮却命赵云率三千兵马,“等他军马过,就半中间放起火来”。曹操要逃,肯定不可留在后面殿后,必定在最前面,让赵云从中间截断,曹操乍逢大败,必不敢率前军回救,后方兵马也定然是老弱疲兵,战斗力不强,赵云阻住迫降他们就非常容易。
然后又命令张飞:张飞是第二道闸门,兵力也依然是三千。诸葛亮这个安排更是巧妙。
首先是暗示:“虽然不捉得曹操,这场功劳也不小”,这就是告诉张飞,遇到曹操你可千万别捉呀,你若要抢功,那就是抢你关二哥的了。
张飞得令后,必然会检点兵马,这段时间就会与关羽互相通气,肯定就知道了关羽的驻守地点。张飞虽然脾气暴躁,但他胆大心细,脑袋瓜子很灵光,能听懂诸葛亮的意思,不会与二哥抢功的。让关羽拿住曹操,他张飞就还了当年在古城疑心二哥背叛,连刺三矛的旧账。
诸葛亮所有的安排都是为了让关羽放走曹操。他给了关羽多少兵马呢?张飞、赵云都是三千兵马,关羽呢,只有本部五百校刀手。这就是让曹操遇伏后,就算关羽不肯放人,也能集中力量,找到缺口冲出去。
那么,干脆不设伏,让曹操跑了就算了不行吗?
当然不行。
首先得给江东的盟友一个交待嘛,只是结盟却不肯干活,有什么理由分享战果呢?
再者,曹操兵败,残兵四散奔逃,你让孙权都收了去?
再次,除了截阻曹操,更重要的任务是卡住要点,不能让江东兵马扩张过来啊,免得让周瑜来个搂草打兔子,白白捡个大便宜。
计划是这样的计划,但能让众位将领们知道真实想法吗?那肯定不行。这事情当然不能宣扬得人尽皆知。不但会激起盟友的愤怒,捉到小辫子,兴师问罪,就是内部人知道了,也会掀起轩然大波,发生内讧。
兵,不厌诈嘛!可以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糊弄不糊弄得住敌人,不好说,自己人却是最好糊弄的。
即然是这样的计划,诸葛亮对赵云的要求是“虽然不杀他尽绝,也杀他一半”。对张飞的要求是“虽然不捉得曹操,这场功劳也不小”。
那遵照诸葛亮的暗示,张飞、赵云按计行事,怎能被怪罪呢?
对关羽的要求可不一样,他可是立了军令状的。那诸葛亮如何能保证关羽必然会放走曹操呢?这与关羽的性格有关:
还有谁比刘备更了解关羽的呢?刘备心里都明白:“只恐端的放了”。
刘备了解关羽,而曹操也了解关羽,当他被关羽阻截住去路以后,前来求情,摆出的理由:先谈昔日之情,土屯约三事、上马金、下马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关羽回复:而曹操下面的话就很难回复了:当年你过五关斩六将,我把你如何来,还专门派张辽给你送去通关文书。你不是喜读《春秋》吗?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的典故难道不理解吗?你以“义”而闻名天下,难道是装样子的?
数管齐下,关羽就放人了。诸葛亮不依不饶,当然是有目的:
对于刘备来说,关羽这个事情总要有个交待。你关羽这算干什么?兄弟之义,君臣之忠就不当回事了?
对于诸葛亮来说,关羽这个小辫子也被捉死了。你关羽不是轻士大夫而爱士卒吗?以后要不听帅令可就是不要脸了。
刘备和诸葛亮有共同目的,诸葛亮当然要不依不饶,然后刘备、张飞和众将一解围,这规矩也守了,账也记下了,情面也给了,辫子也捉住了。
再说个题外话――徐晃。
当时关羽捉放曹,徐晃可是就在现场看着呢,关羽这句话,被徐晃记住了:“今日之事,岂敢以私废公。”
到了关羽水淹七军,围攻襄樊,徐晃奉曹操将令率兵解围,在战场上与关羽对面,就拿这话来怼关羽:徐晃这嘴十分刁毒,这么多年过去了,还记着关羽的假义气,故意拿这话来恶心一下关羽。
所以,关羽大怒,亦挥刀迎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