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须魏帝一丸药,诸葛亮为何将李严贬为庶人
何须魏帝一丸药,诸葛亮为何将李严贬为庶人?
李严给诸葛亮写信说,丞相应该受九锡,进爵称王。同为辅政大臣的我,哪怕不如丞相,称不了王,可是做一州刺史足够了吧?奈何蜀汉本来就只有一州之地,于是李严向诸葛亮请示,单独划分五个郡出来,成立巴州,自己做这个巴州刺史。
《季汉辅臣赞》对李严的评价是“都护李严性自矜高”,意思就是有点自大、高傲。
原因也可想而知,先帝刘备白帝城托孤之时,李严作为仅次于诸葛亮的托孤大臣,在朝中享有莫大的权利与尊荣,诸葛亮成为权倾朝野的丞相,而李严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哪怕比不上诸葛亮,也应该跟他相差不多。
事实上,李严的能力确实出众,不然有识人之名的刘备也不会托孤于他,但是除此之外,他的缺点就更多了。
比如曾经降将的身份。
李严原本是刘表麾下,虽然有才能,但是一直在县里工作,最高的时候也才到县令。
208年,刘表病逝,曹操大举南下,官任秭归县令的李严为了避难,跑到了益州。
益州牧刘璋听说李严在荆州名气不错,为了彰显自己善待贤士的心胸,刘璋将李严任命为成都县令。
要知道,同样是县令,成都作为益州州牧的治所,跟秭归县相差了2个级别,可以说这个县令与两千石的郡守地位都是差不多的。
刘璋对李严不可谓不厚待。
211年,刘备入川,第二年就与刘璋反目,213年,刘璋派遣刘璝、泠苞、张任、邓贤、吴懿等人抵御刘备的入侵,很快被刘备击败,吴懿投降,张任等人退到了绵竹。
此时,刘璋任命李严为护军,率领所有在绵竹的军队一起抵抗刘备,包括张任等人的溃兵。
建安十八年,署严为护军,拒先主于绵竹。严率众降先主,先主拜严裨将军。——《三国志·李严传》然而,刘璋所托非人,李严主张投降刘备,致使绵竹很快失陷,张任等人不得不退到雒城,最终随着雒城的失陷,张任也被活捉。
面对刘备的招降,张任宁死不屈,说道:“老臣终不复事二主矣。”
先主闻任之忠勇,令军降之,任厉声曰:“老臣终不复事二主矣。”乃杀之。先主叹息焉。——《益部耆旧杂记》从此之后,李严以降将的身份事刘备,确实有能力,又被刘备重用,一直担任犍为太守。
刘备麾下的降将很多,他用人也不拘一格,唯才是举。包括谋主法正也是一个投降派、带路党,这也是刘备能得人才的根本原因。
但是,刘备是开国之主,他有自己的魄力去任用降将,也有这个心胸去容纳他们,但是在其他人心中,降将永远是降将,随着政权的交替,降将在第二代被重用的永远都是少数。
白帝城托孤221年7月,刘备亲率大军伐吴,第二年8月,兵败退回到永安,而223年2月才将诸葛亮招到永安托孤,4月刘备病逝。
从退守永安到病重托孤,这中间足足有半年时间,诸葛亮到永安之后又有2个月的时间,这段时间足够刘备深思熟虑,找到合适的托孤人选。
最终,刘备选择了诸葛亮和李严。但是从他的遗命上来看,二人并非同等地位,而是一正一副。
先主病笃,讬孤於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三国志·先主传》“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对李严的安排也很详细,虽然有个统领内外军事的权利,但是要求他留镇永安。
刘备退守白帝城之后,孙权曾派人前来求和,刘备也答应了,但是正如之前的孙刘联盟,这个合约到底有保持多久,谁都没底,刘备自然要防备孙权顺势攻入益州,这才有了让李严留守永安的命令。
从刘备的遗命可以看出,真正的托孤重臣其实只有诸葛亮,毕竟他都对诸葛亮说了,“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而李严呢,一直留守永安,自然无法参与成都的中枢决策,虽然有辅政大臣之名,其实也就一个边关将领的实权。
李严的失势刘备临终托孤于诸葛亮人尽皆知,可是对于另外的托孤大臣李严,知道的人就非常少了,这是为何?
原因很简单,自刘备死后,诸葛亮大权在握,无论是朝中,还是地方上的任命基本上都由诸葛亮全权掌控,要不是他没有篡位的心思,与曹操、司马懿地位也无多大差别。
而李严呢?
自从在刘备临终前巅峰出演了一次之后,基本上就沦为了透明人,主要原因有2个:
1.脱离中枢,不能参与决策,失去了影响力;
2.孙刘再次联盟,永安虽然是战略要地,但是多年无战争的情况下,只能沦为小透明。
随着诸葛亮在朝中的经营,权势越来越重,已经一手遮天,而这个曾经跟他同为辅政大臣的李严,又有谁还记得?
诸葛亮与李严的矛盾诸葛亮与李严是没有私仇的,但是从诸葛亮上位之后,逐渐削弱李严的影响力,最终将其贬为平民,直到随着诸葛亮的死,李严也郁郁而终,可以说李严的衰退与诸葛亮的兴起是分不开的。
诸葛亮为何非要把李严搞掉呢?
主要原因有二:
1.一山不容二虎:
刘备临终前留下2位辅政大臣,哪怕李严是副,诸葛亮是正,但是只要李严在朝堂一天,他就始终与诸葛亮地位相近,是最能对诸葛亮造成伤害的大臣。
诸葛亮也许没有称帝的野心,但是他有揽权的野心,他要实现自己的报复,重兴汉室,就不得不将弱小的蜀汉拧成一根绳,只有这样,才堪堪有能力去北伐。
2.李严手中的兵权:
刘备当时东征的时候,可是抽调了整个益州近乎所有的兵力,虽然因为战败的关系,死了绝大多数,但是退到白帝城的时候,还是收拢了不少溃兵的。
对于曹魏来说,也许这点兵力不足挂齿,但是对于本来就弱势的蜀汉来说,这些兵力足以决定大局。
因此,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时,就希望李严带兵到汉中来听从调遣,他想要的并不是李严这个人,而是他手中的兵。
对于诸葛亮来说,整个蜀汉,几乎所有的兵力他都能调遣,除了李严手中的,因为那是刘备的遗命,李严自己不同意,没有人能勉强!
在这个无法化解的矛盾下,除非李严能心甘情愿交出兵权,安心辅佐诸葛亮北伐,否则,诸葛亮一定会利用自己的权利去从李严手中夺取兵权,并将李严赶下台。
诸葛亮的三部曲1.淡化李严:
就如之前所提到的,李严贵为辅政大臣,在刘禅登基之后,竟然成为了一个小透明,无论是朝中,还是地方上,基本上都已经淡忘了还有这么一号人。
从223年刘备驾崩,到226年,诸葛亮北伐,整整四年时间,李严一直守在鸟不拉屎的永安, 毫无作为,彻底失去了在朝中的影响力。
2.征调李严:
226年,诸葛亮已经彻底掌控了朝堂,也终于开始对李严动刀,他刚到汉中,就开始征调李严的部队,让李严率军来镇守汉中。
李严甘心吗?
在永安,他有“辅政大臣”的名义,又手握大军,可以隐隐与朝堂分庭抗礼,将兵权交给诸葛亮之后,只能任人揉捏。
第一次李严拒绝了,但是诸葛亮很快又想了一个办法,让李严的儿子接替他的职位,督江州防务,又将李严升为骠骑将军。
这个时候,李严已经没有违命的余地,毕竟刘禅(诸葛亮)如此厚待,他怎么能还握着兵权舍不得叫出来?
230年,就是这一次北上汉中,诸葛亮收了李严的兵,让他以中都护的官职来管理丞相府事务。
231年,诸葛亮再次并发祁山,李严负责督运粮草,正逢阴雨连绵,粮草运输供应不上,李严派人传话给诸葛亮,让他撤军。
3.彻底撸掉李严
李严到汉中仅仅一年,就因为贻误战机被诸葛亮彻底撸了下来,而且是一路到底,从仅次于诸葛亮的辅政大臣,到一介白身。
李严的罪名李严因为督办粮草不力,致使诸葛亮北伐失败,不得不退回,诸葛亮非常生气,于是上书弹劾李严,诸葛亮对李严的罪名主要有以下几条:
1.屡次推脱诸葛亮的征调
诸葛亮认为,自从先帝驾崩之后,李严自私自利,只想着自己的小家庭,全然忘记了国家大事。
诸葛亮为了北伐而征调李严,李严却屡次三番找借口推辞。
2.自己想任巴州刺史
诸葛亮想征调他来汉中,李严却对诸葛亮说,希望能划分五个郡出来,独立组建巴州,让李严担任巴州刺史。
不仅如此,在此之前,他还私下给诸葛亮写信,说以诸葛亮的威望和功绩,应该受九锡,并称王。
3.借战争谋取私利
诸葛亮将李严升为骠骑将军,并让他的儿子李丰接任江州事宜,并非诸葛亮的本意。
而是在此次征调的时候,李严以司马懿在那边开府的名义,希望诸葛亮给他一些利益,诸葛亮为了安抚他,这才上表破格提拔李严的儿子。
於是亮表平曰:“自先帝崩后,平所在治家,尚为小惠,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若事稽留,将致祸败,是臣不敏,言多增咎。”乃废平为民,徙梓潼郡。——《三国志·李严传》诸葛亮对刘禅的上书中诉尽了李严的自私自利,不顾大局,因此被流放到梓潼郡。
李严不无辜234年,李严听说诸葛亮去世的消息,悲痛不已,发病而死。
李严的悲痛并不是为诸葛亮的死而悲,毕竟自己的官职都是被诸葛亮撸掉的,他对诸葛亮并无好感。
而是李严知道,以诸葛亮如今在蜀汉朝堂的地位,无论他生死,除了诸葛亮本人之外,没有人敢启用自己,毕竟自己是诸葛亮发话贬为平民的,其他人没有这个胆量去跟诸葛亮对着干,哪怕他已经死了。
如果诸葛亮活着,也许他看在自己的能力份上,还有希望重新启用自己,可是现在诸葛亮已死,自己起复已成奢望,于是失望而死。
从李严临死前的心态可以看出,他不愧是工于心计之人,虽然远离中枢,但对朝堂看得明明白白,这也是他被刘表、刘璋、刘备三位君主重要的原因,确实是一个能干事实的人。
可惜,正如诸葛亮对他的弹劾一样,他的确是一个不顾大局的人,一心只为了自己的私利。
对于蜀汉来说,走出益州迫在眉睫,北伐事宜是整个蜀汉最大的事,虽然诸葛亮征召李严,会使得李严自身利益受损,但是对于蜀汉来说,这是利大于弊,或者说是不得不做的事。
在此关键时刻,李严为了自己的地位,多次拒绝征召,早已经使得满朝上下对其不满,不止诸葛亮一人,想必志在重现大汉辉煌的蜀臣都不希望看到他的不配合。
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诸葛亮弹劾李严之时,满朝上下并无一丝反对的声音。
有哪些关于茶的诗词歌赋?
您好,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茶诗词至少在万首以上。在钱时霖等编著的《历代茶诗集成》唐代卷、宋金卷中,共收集茶诗6097首,其中唐代茶诗665首,宋代茶诗5315首,金代茶诗117首,茶诗作者共计1157人。
另外几位朋友已经介绍了比较多的茶诗,小编在这里补充几首比较有特点的。
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陆士修
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张荐
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李萼
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崔万
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颜真卿
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皎然
素瓷传静夜,芳气清闲轩。——陆士修
这首是联句茶诗,由唐代颜真卿(其时官至吏部尚书)、陆士修(浙江嘉兴县尉)、张荐(史官修撰)、李萼(庐州刺史)、诗僧皎然和崔万(生平不详)等六人合写。
诗中说的是月夜饮茶的情景,各人别出心裁,用了与饮茶相关的一些如“泛花”、“醒酒”、“流华”、“ 疏瀹”、“ 不似春醪”、“ 素瓷”、“ 芳气”等代用词,用这种方式作成的联句茶诗,在茶诗中也是不多见的。
喜园中茶生唐·韦应物
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
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郡馀,率尔植荒园。
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
这是写茶树的,有点跑题了。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节选唐·卢仝(tong)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这首诗也叫《七碗茶诗》,是《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重点的一部分,应该是蛮有名的一首茶诗。
品令·茶词宋·黄庭坚
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令。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记梦回文二首并叙宋·苏轼
十二月十五日,大雪始晴,梦人以雪水烹小团茶,使美人歌以饮余,梦中为作回文诗,觉而记其一句云:“乱点馀花唾碧衫”,意用飞燕唾花故事也。乃续之,为二绝句云。
其一
酡颜玉碗捧纤纤,乱点馀花唾碧衫。
歌咽水云凝静院,梦惊松雪落空岩。
其二
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
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
回文诗,顾名思义,就是能够回还往复,正读倒读皆成章句的诗篇,是中华文化独有的一朵奇葩。
这两首,其实都是回文诗。
行香子·茶词宋·苏轼
绮席才终。欢意犹浓。酒阑时、高兴无穷。共夸君赐,初拆臣封。看分香饼,黄金缕,密云龙。斗赢一水,功敌千钟。觉凉生、两腋清风。暂留红袖,少却纱笼。放笙歌散,庭馆静,略从容。
我觉得苏轼大大真的超厉害,写诗写词都写的很好。
茶筅元· 谢宗可
此君一节莹无暇,夜听松风漱玉华。
万缕引风归蟹眼,半瓶飞雪起龙芽。
香凝翠发云生脚,湿满苍髯浪卷花。
到手纤毫皆尽力,多因不负玉川家。
茶筅是古代点茶的一种烹茶工具,不过到现在也就日本那边还在用了。
题龙门茶屋图元·倪瓒
龙门秋月影,茶屋白云泉。
不与世人赏,瑶草自年年。
上有天池水,松风舞沦涟。
何当蹑飞凫,去采池中莲。
题蔡端明、苏东坡墨迹后(四首之二)元·虞集
老却眉山长帽翁,茶烟轻飏鬓丝风。
锦囊旧赐龙团在,谁为分泉落月中。
资料援引:《中国茶叶大辞典》、《新茶经》
诗词界谁是用典高手?
用典,是一种写作手法,引用经典中的故事、字词。古人写诗词文章的时候,都喜欢引经据典,一来可以简化写作,本来需要长篇大论讲一个故事,用典故可能只需要几句话甚至一个词,就能表达清楚,同时还能丰富自己所想要表达的思想。
用典是一门技术活,用得太生硬,会被认为是掉书呆子,用得不恰当,又会被人笑话。
用典到宋朝到了巅峰,宋人作诗词,爱用典,无典不欢,苏轼、欧阳修、李清照这些文学大牛,随便翻一首诗词,基本都能找到典故,但相比起辛弃疾来,还是小巫见大巫了。
用典狂魔辛弃疾辛弃疾用典疯狂到什么程度,他作一首词,可以做到句句有典,甚至还可能一句词有好几个典故,这里举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例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是一首悲愤的词,上片着力于赞扬雄踞江东的大魏吴王孙权,和金戈铁马北伐胡虏的宋武帝刘裕。下片借用刘义隆冒进失败,来讽刺当政者看不清局势误国,以及表明自己坚决抗金、立志收复失地的态度。
这里就不做鉴赏了,我们来数一数词中的典故。
上片写了两个历史人物,引用了两个故事:起笔江山依旧,但“孙权”那样的英雄已经难以寻觅,第二句用孙权自然而然引出“舞榭歌台”——榭,就是建在高台上的宫殿,这里指孙权的皇宫。
接着写那寻常的百姓街巷,是寄奴曾经住过的地方,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自然过渡到宋武帝北伐,刘裕当年,平定内乱,取代东晋,又两度北伐,先后灭掉南燕、后秦,收复长安、洛阳,差一点点就能收复中原了,这是多么伟大的功绩啊。
如今,刘裕的丰功伟绩,也和孙权一样,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再也找不到了。
下片用典更为丰富,开头“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就用了两个典故,元嘉草草指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有克复中原之志,封狼居胥则是用了霍去病的典故,暗指有北伐必胜的信心。但刘义隆却因看不懂局势,贸然北伐,以至于三战三败,最后只能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是写当时的局势。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又是用典,佛狸是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刘义隆北伐的对象就是他。拓跋焘南下在瓜埠山建立了行宫,被后人称为佛狸祠。神鸦社鼓是指吃祭品的乌鸦和祭祀的鼓声,这句词是说,此时的老百姓,都以为佛狸祠是供奉神灵的地方,却不知其实是侵略者的行宫。
最后“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典故就不用多说了,大家都很熟悉,辛弃疾用廉颇的典故,一是为感叹廉颇老将军的不易,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表明,我虽然已经年迈,但依然像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可以为国征战。
大量用典,是辛弃疾词最大的特点之一,这首词,几乎句句用典,而且典故中还有典,用得贴切灵活,恰到好处,每一处典故衔接地天衣无缝,既紧扣主题,抒发了自己的心意,增强了说服力,顺带还“炫耀”了自己的学识。
最可怕的是,这还不是辛弃疾用典最多的作品。
可怕可怕。
有哪些描写茶的古诗?
茶是古人的一种上佳饮品,但品茶赋诗更成了一种高雅的文化。而茶诗是文人墨客在品茶后对茶的赞誉和有感之言。她也是中国诗歌中的一个分支,虽然在浩如烟海的中国诗歌典籍中,茶诗所占比例非常小,但是在艺术成就上却美不胜收,不少篇至今脍炙人口。唐宋时期是茶诗创作的巅峰期,一些名人大咖纷纷亮相,把茶诗文化推上了一个高潮,笔者选几首经典的茶诗之作与大家共享。
第一首是唐·皎然写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唐代诗人皎然在这首诗里用饮茶的好处来诮(讥嘲)崔石的饮酒,并列举了东晋两个著名的饮酒人物:毕卓、陶潜。皎然讲述了他品饮剡溪茗的感受:第一饮达到涤昏寐,第二饮达到清我神,第三饮达到最高的境界——得道。同时指出茶是最清高的,而饮酒则是一种自欺。“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该诗首次提出“茶道”两字。把饮茶上升到“道”的意义上,是这首诗的独到之处,也开创了中国“茶道”之纪元。
僧皎然(公元约720-约公元803 ),俗姓谢,字清昼,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唐代著名诗僧,谢灵运的十世孙。
皎然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颇有造诣。与颜真卿、灵澈、陆羽等和诗,现存470首诗。多为送别酬答之作。情调闲适,语言简淡。皎然的诗歌理论著作《诗式》
第二首是唐白居易的《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唐·白居易
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
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
汤添勺水煎鱼眼,未下刀圭搅曲尘,
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白居易不仅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还是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 文学家。他不仅诗写得好,而且还是一个品茶行家。原因就是他亲自种过茶树,对茶叶了解颇深,也常常得到亲友们馈 赠的茶叶。在这首《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描写了他与李六郎中之间的深厚交情,同时,最后两句“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 是别茶人”说出了他是一个品茶的行家。诗人懂茶,让茶更有了一种文化的依附,内涵更加丰富。这就是诗对茶的作用。
第三首是唐朝皮日休的《茶中杂咏·茶人》
《茶中杂咏·茶人》
唐·皮日休
生于顾渚山,老在漫石坞。
语气为茶荈,衣香是烟雾。
庭从颖子遮,果任獳师虏。
日晚相笑归,腰间佩轻篓。
这首诗说的大致意思为:茶人出生在这顾渚山上,也在这漫石坞中慢慢老去。与茶人们聊天,他们说的都是这个季节的茶叶,茶叶闻起来还是很清新,香气很重,茶人们的衣服上也散发出阵阵茶香。颖子树已经把茶人们的庭院遮住,主人不在家,狗在庭院内叫个不停。茶人们要天色很晚的时候才从茶园中归来,脸上挂满了微笑,腰间挂着轻轻的茶篓。
诗人在与茶人的闲聊中体会到了茶人长时间在茶院中劳作的辛苦,茶与人都融合到一起了,才有了看见的和闻到的“语气为茶荈,衣香是烟雾”。
皮日休是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其诗文兼有奇朴二态,且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被鲁迅赞誉为唐末“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新唐书·艺文志》录有《皮日休集》、《皮子》、《皮氏鹿门家钞》多部,对于社会民生有深刻的洞察和思考。
第四首是唐陆龟蒙的茶具十咏·茶灶》
《茶具十咏·茶灶》
唐·陆龟蒙
无突抱轻岚,有烟映初旭。
盈锅玉泉沸,满甑云芽熟。
奇香袭春桂,嫩色凌秋菊。
炀者若吾徒,年年看不足。
这首诗的大致意思为:山中被雾气环抱着,如烟的雾气映射着早晨的太阳。锅中那甘甜清澈的泉水已经沸腾了,整个甑里的茶芽都已经熏蒸完毕。
高扬特殊的香气熏染着美丽的春色,茶叶鲜嫩的颜色已经接近于菊花版的黄色。灶下烧火的人如同我的门徒,每一年都会见到他。
陆龟蒙与皮日休,都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不仅是诗友,更是茶友,且两人在茶与诗上的造诣都非常高。两人在苏州偶然相识后,每日以诗歌唱和,评茶鉴水,让人羡慕不已。
在他们的诗歌唱和中,陆龟蒙的《奉和袭美茶具十咏》和皮日休的《茶中杂咏10首》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几乎涵盖了茶叶制造和品饮的全部,他们以诗人的灵感、丰富的词藻,艺术、系统、形象地描绘了唐代茶事,对茶叶文化和茶叶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懂茶、知茶才能让茶在诗文里升华,笔者介绍的这几位都是唐朝种茶、懂茶、知茶的高人,有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文化旗手,所以他们写出来的茶诗不一般,一直流传至今让人们津津乐道……
2019年8月31日于艾墨轩
钟会为什么要谋反?
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看,钟会的谋反似乎让人看不懂。如果仔细阅读本文的话,你会发现钟会的谋反就是临时起意。
钟会出身颍川钟氏,他爸是太傅钟繇,曹操时代的司隶校尉,他哥是钟毓,司马昭时代的青州刺史。
钟会的升迁之路就是:才能+出身+博取司马氏的信任。尤其是最后一点,博取司马氏的信任,钟会在二次淮南之叛中,都有为司马氏谋划的身影,并且还有阻止魏帝曹髦夺权的行为,以此钟会获利司马昭的信任,随之权利地位大大提供,官至司隶校尉,居然还有权力插手尚书令的工作,干扰朝廷大小事务及官员任命权,要不是司马昭的默许,也没有别的原因了。
钟会的种种行为,在其它官员眼中,就是司马昭的亲信。而在司马昭提出的伐蜀建议上大力支持司马昭,也让司马昭对钟会更加信任,尤其是在邓艾等一大批名将都反对的情况下,钟会的支持让司马昭更加有了底气。
如果说钟会的谋反事先有预谋的话,则完全不可接收。
钟会可是出身世家大族的,其整个宗族全在司马昭控制之下,他谋反不就是坑了整个宗族,要知道钟会可不是马超,钟会是标准的文人士族,熟读经典,通晓玄学,他一个在蜀地谋反,然后把整个宗族几百口人坑了?换谁也不相信。
钟会谋反打的是魏国郭太后的旗号,郭太后是魏明帝曹睿的皇后,出身河西大族,可是钟会在伐蜀前后都没有见过郭太后,并且钟会在魏国是属于司马昭的亲信一派,他在魏国也没有同党和内应一起来反对司马昭,如何谋反?
谋反要有兵权的吧!钟会有吗?没有。看起来伐蜀有18万大军吧,可那并不是钟会的私人军队,而是司马昭的军队,虽然钟会先是夺了诸葛绪的兵权,可这事没有司马昭同意,钟会能成功吗?然后钟会接着诬陷邓艾,但是邓艾可不仅仅是钟会一个人说他谋反,包括邓艾的监军师纂,钟会的监军卫瓘一起上书司马昭的,并且邓艾有实实在在的谋逆行为,自作主张给蜀汉投降的君臣封官许愿。
伐蜀三大将领只剩下主帅钟会,可钟会要说谋反,虽手握兵权,可仍然没说服魏军大多数将领,包括钟会的死,最终就是死在没有收复魏军的军心,换句话说,他手下的军队并不愿意随他一起谋反,反而却听从卫瓘的话,斩杀了主帅钟会。
意思就是钟会没有谋反的基础,连兵权都没有搞定,哪来的谋反?难道要靠着钟会自已几百人的亲信谋反不成?这些人在乱军之中随钟会一起被杀。
别告诉我说姜维蛊惑的,钟会只是欣赏姜维之才,并没有完全相信姜维,直到乱军要冲进来的时候,钟会才给了姜维一点可怜兵权,可是为时已晚。
另外还有时间的匆忙,钟会是正月十五到的成都,然后正月十六召集军官开始谋反,正月十八被杀,如果这也算谋反的话,这简直是中国历史上预谋时间最短的谋反了,连衣带诏也比不上。
钟会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连兵权也没有巩固的情况下,举起了谋反大旗,实在让人不可理喻,但钟会的确又有谋反的意图,这个意图只能是临时起意,临时决定谋反,才能符合一切推测。
钟会为什么要临时起意谋反?
原因就是来自司马昭。
诸葛绪兵权被夺,司马昭同意了。邓艾兵权被夺,司马昭也同意了。那么伐蜀的18万魏军和蜀地投降的近10万蜀军兵权理论上都掌握在钟会手中,这可是28万大军,如果利用得当,建立政权也不是什么难事。
有一种罪,叫怀璧其罪。有一种谋反,叫被逼谋反。
钟会就是如此,钟会临时起意谋反最大的原因来自司马昭的猜忌,手握28万大军,无论这些大军是否忠心钟会,都会让司马昭睡不着觉,要知道司马昭的政权是怎么来的?靠的就是谋反,人家司马家可是谋反的鼻祖,这点小九九司马昭会不知道。
所以司马昭开始担心钟会独大,所以司马昭在钟会入蜀前写了一封信给钟会,信的内容是:我让贾充带了1万人驻守乐城,我在长安带了十万人马,就等着和你相见了。
所以就有了钟会赶紧向成都进发,接下来的事就是正月十五到正月十八发生的事,钟会接到司马昭的信在前,谋反在后,司马昭的信是什么意思?聪明人一眼就看得出来,是警告的意思,是防备的意思,钟会是个聪明人,他非常明白,从接到信的那一刻起,钟会起了谋反之心。钟会从有谋反之意,到被杀仅仅只有15天时间。
钟会了解司马昭的手段,也开始担心回去会不会被杀?又舍不得放弃到手的荣誉和兵权,于是临时起意,先谋他一反,当然了,钟会是仗着自已有谋略,有才能,同时钟会也是自负的、骄傲的,但最终失败。
从司马昭处理钟会谋反案的结果来看,司马昭并没有下狠手,仅仅处死钟会的养子钟毅和钟邕,包括钟邕的儿子,钟邕可是在成都随钟会一起谋反,而钟毅没有随军,钟氏家族其他人居然不受影响,有官爵的还是如同之前一样,如果真是谋反,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狠毒,然后对谋反手下留情,也只有另有隐情之说了。
而这个隐情就是,钟会之反是被司马昭逼反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