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官人,汝颖集团是由哪些构成的
司马官人,汝颖集团是由哪些构成的?
俗话说得好,“一个好汉两个帮”,如果要做出一番事业,朋友的帮助是少不了的,我们熟知的霸主曹操,正是以善于用人而出名,在不少能人异士的帮助下,成就了一方基业。
曹操
随着实力的不断壮大,曹操周围的文臣武将渐渐出现了变化,主要根据按照地域籍贯各自分门立派,而其中最为实力雄厚是谯沛集团和汝颖集团。一般来说汝颖集团是汝南、颖川地区世家大族的联盟,主要的人物包括了荀彧、郭嘉、陈群等文官,集团成员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所以掌管国家的文治,被誉为“汝颖卿相”。而谯沛集团则是以曹操家乡兖州谯沛籍的庶族地主为主,他们与曹魏政权有着密切的血缘宗亲关系,头面人物如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真、许褚等,都是在曹操起家的时候便一路跟随的武将,统领着曹魏政权的军队,掌控军事事务,号称“谯沛将帅”。[h2] 在曹操的屁股坐的还不是很稳的时候,这两个集团基本处在合作的状态,毕竟周围的形式比较严峻,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汝颖地区
但是当曹操的基业基本定下来以后,继承人的问题便横贯在所有人面前。随着曹丕和曹植开始了储位之争,汝颖集团选择支持曹丕,而谯沛集团则站在了曹植这一方,从此以后,合作的局面彻底走向了斗争,博弈长达四十多年。曹丕的主要支持者司马懿,其祖父曾经做过颍川太守,虽然籍贯不在汝颖地区,但是一般被划入汝颖集团势力之中。随着争斗,曹丕最终取得了王位,但是两个集团的斗争仍然在继续。尤其是在斗争中落于下风的谯沛集团,一直希望把曹植重新扶植上位(虽然在建文帝时期渐渐没落,但是毕竟谯沛集团与曹魏宗室关系密切,在部分关键职位上依然掌握着话语权。)为了进一步打击这帮人,曹丕制定了九品官人法,此后汝颖集团作为世家大族彻底垄断了官员的选拔。而谯沛集团主要有庶族地主组成,此后便逐步失去了官场中的话语权。
最终,著名的“高平陵政变”爆发,司马懿打败了曹爽,这不仅代表着谯沛集团在中央的彻底失势,也代表着其在地方势力的被镇压。此后,当年伴随曹操打天下的老兄们从曹魏政权中消失,皇帝逐步沦为司马家的傀儡。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谯沛集团和汝颖集团并不仅仅局限于一般的党争,而是长生了更深的影响,一方面中国的选官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另一方面,也为司马家取代曹家提供了温床。
参考文献万绳楠. 魏晋南北朝史论稿[M]. 1983
朱子彦 陈生民. 朋党政治研究[M]. 1992
周一良著. 周一良集 第1卷:魏晋南北朝史论[M]. 1998
答题者:张珍瑜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历史上有哪些典型的蝴蝶效应或混沌事件?
蝴蝶效应相信读友都是听说过的,大概意思就是通过一个微小的事物或者变化,从而引发出很大的事件或者变化,形成了巨大的连锁反应,影响了整个系统的发展趋势。历史上如果发生蝴蝶效应类似的事件,为之出现的结果很大可能就会影响历史的进程,改变历史发展的走向。历史上典型的蝴蝶效应有哪些呢?接下来说到历史上发生过的蝴蝶效应,所产生的连锁反应就比较严重了,一个“小举动”成为了秦始皇五十年人生中“最大的危机”,不仅秦始皇的政治危机,还是秦始皇的家庭危机,甚至影响到秦始皇的生命安全。
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通过一次为秦国太后赵姬进献面首小事,最终引发的连锁反应威胁到秦国的朝政,甚至是秦王嬴政的安全,而吕不韦也因此被罢免的相权,最终被迫自尽而亡。吕不韦向太后赵姬进献的面首嫪毐深受太后赵姬的宠信,开始封官进爵,受封长信侯,最终建立起一股仅次于相邦吕不韦的政治势力,不过此时需要注意的是,吕不韦此时已经在秦国做相邦十余载,加上秦王因年幼无法亲政,吕不韦被嬴政尊称为“仲父”,执掌秦国朝政国事,吕不韦可以说权倾天下,而太后赵姬的面首嫪毐封侯才没多久,就能建立起一股仅次于吕不韦的政治势力,仅靠太后赵姬的支持怕也是说不过去。
嫪毐不仅仅只是太后赵姬一个简单的面首,还是一个富有智慧和有一定政治能力的政治家,凭借太后赵姬的帮助,和自己的政治才能最终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建立起一股可以相邦吕不韦抗衡的政治势力。吕不韦作为秦国的相邦,在其相位经营十余载,所建立的政治势力还能被嫪毐短时间内建立势力抗衡,进而威胁到吕不韦的地位,可见嫪毐不是一个简单的面首,反而是具有一定的政治才能的“政治家”。吕不韦一个简单进献面首的举动,为此在之后引发巨大的连锁反应,导致面首嫪毐在太后的宠信下,建立自己的政治势力,随之产生了嫪毐之乱,蕲年宫之变。
嫪毐是在秦王政8年被封为长信侯,赐予封地,而秦王政是即位秦王9年后,22岁举行加冠礼,佩戴王冠、王剑进而加冠亲政。嫪毐在封为长信侯一年后就有了数千名的门客,而这些门客还甘愿在嫪毐发动兵变后为嫪毐卖命。在《史记》中记载,嫪毐之乱平定后,嫪毐被秦王政处以五马分尸之刑,并诛灭了家族,而跟随嫪毐参与兵变被处以极刑的主要追随者(在秦国任职要职)就有20人,被剥夺官职爵位的就有4000多户,并流放巴蜀,其它罪轻者不计其数,比如嫪毐的家臣等人。
此时可以看出追随嫪毐的宾客,具有官职爵位的就有4000人以上,嫪毐发动兵变之时,就算不用太后和秦王御玺调动的军队,就这些追随者的家臣、仆从合起来就是一股不小的力量,而嫪毐的这些宾客、追随者还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参与嫪毐发动的兵变,祸乱秦国的朝政,嫪毐要是没有点能力,怕是无法聚集这么多宾客,并听从其号令,要说嫪毐只是个面首,并无政治才能,是个“草包”,忽悠了几十上百人还说的过去,能有几千人之众的宾客追随,可以看出嫪毐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面首。
嫪毐组建自己的强大的政治势力后,有点飘飘然了,开始骄奢淫逸,最终因为酒后失言妄称自己是秦王嬴政的“假父”,之后东窗事发,嫪毐于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年)的四月,趁着秦王嬴政去秦国旧都雍城举行加冠礼之际,便窃用了秦王和太后的御玺,调动官卫兵士攻击雍城的蕲年宫(嬴政此时在此居住)。雍城是秦国赢姓宗室的祠堂所在地,也是先人的陵墓所在地,所以秦国的重大礼仪、文化等活动需要在秦国的旧都雍城举行,如秦王嬴政的加冠礼,需要从秦国的新都咸阳回到雍城举行。
秦王政得知消息后,便命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等人攻击嫪毐,嫪毐军队和秦王政的军队为此在咸阳展开了战争。在《史记》中记载:“战咸阳,斩首数百,皆拜爵,及宦者皆在战中,亦拜爵一级”,秦王嬴政下令:“凡有战功的均拜爵厚赏,宦官参战的也拜爵一级”。此时可见,如果嫪毐军队对秦国没有产生一定的影响,或者嫪毐军队不足为惧,嬴政也不会为消灭嫪毐叛军还专门进行封侯拜爵的赏赐,用来激发自己的军队战斗力,此时需要注意到的是,只要有战功者都可以获得爵位,并有厚赏,而宦官参战都能获得一级的爵位。
秦王嬴政和嫪毐军队开战,秦王连宦官都动用了,此时不由得我们试想,是嫪毐军队对秦国造成的影响过大?还是嫪毐这边已经有了一定的胜利了呢?还是两军的战争是到了白热化阶段?秦王嬴政不得已也让宦官参与了战斗。根据秦孝公时期推行的商鞅变法,变法中最初的“军功爵制”有十八级,而最基础的第一级爵位都不是能轻易获得的,第一级别的“公士”爵位都需要士卒斩获一个敌军“甲士”的首级才能获得。
甲士在当时一般是军中的最为精锐的前锋,是披戴重甲的勇士,这样的精锐前锋部队岂是那么好斩杀的,军队的前锋如果在战争有优势,就可以提升军队的整体士气,前锋一般都是精锐中的精锐,是用来给敌方重力一击,这些勇士们的防护也是最为精良的,并不容易斩杀,秦国的士兵想要获得第一级别的爵位就需要斩杀敌方的精锐的披甲勇士,并将首级带回才能换取军功,而嫪毐发动兵变之时,秦王嬴政的命令,连宦官只要参战就能获得爵位,都不需要斩杀敌人,更不用说是斩杀敌方精锐了。
此时可以看出,在最早的时候,胜利的天平很大可能并不在秦王嬴政这边,而是在蓄谋已久的嫪毐这边,秦王这边缺少反击的嫪毐的军队,不得已让宦官,百姓参与到反击嫪毐叛军的战斗中,用来牵制和消灭嫪毐的叛军,嫪毐军队的最终失败也和秦王嬴政大肆厚赏有关。嫪毐失败逃亡后,最终被秦王嬴政下令全国追铺,生擒嫪毐者可获得百万钱,杀死嫪毐者也能获得五十万钱,最终嫪毐和其党羽尽数被抓。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毐等败走。即令国中:有生得毐,赐钱百万;杀之,五十万。尽得毐等。卫尉竭、内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齐等二十人皆枭首。车裂以徇,灭其宗。及其舍人,轻者为鬼薪。及夺爵迁蜀四千馀家,家房陵。”
嫪毐主要党羽卫尉竭、内史肆、佐戈竭、中大夫令齐等二十人被斩首,并将首级挂起来示众,嫪毐被处以五马分尸之极刑并示众,全家也被灭族,除此之外还有4000于家的追随者被剥夺了官爵,流放到到蜀地,嫪毐的家臣以及罪轻之人也被伐三年劳役。可见嫪毐之乱之中,出处以刑罚之人数众多,而这些只是嫪毐的宾客,家臣等人,而嫪毐用御玺调动的军队并不在此列,军队是听从王令的,嫪毐假传王令调动了军队,而军队没办法大批次的进行处罚。
嫪毐的此次叛乱对秦国的政治、经济等方面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还好是失败了,如果成功,秦国的朝政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秦王嬴政很可能也就命不久矣了,但即使没有成功,嫪毐之乱对秦国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也是的秦国的朝政发生了重大的变故,如相邦吕不韦也因受到牵连被罢免了相位,秦国朝堂上,相邦吕不韦的势力也被清除了大半,太后赵姬的外戚势力也遭到了清洗,嫪毐之乱后,太后赵姬虽然没有被杀,但也被幽禁在雍城,此时秦国的朝政只有秦王嬴政和华阳夫人的楚系,而秦国如此大的变故,一切源于吕不韦向太后赵姬进献面首这一件小事,为此引发了之后如此大的连锁反应。
太后赵姬能成为秦国的太后,卫国大商人吕不韦能能成为秦国权倾天下的相邦,是因为吕不韦作为商人的“慧眼识光”和自己的出色的能力,而吕不韦最终喝毒酒自尽,以及全家流放蜀地的结局也是吕不韦自己铸就的,吕不韦如果不向太后赵姬进献嫪毐这个面首,也就不会有嫪毐之乱,而秦王嬴政亲政后,吕不韦也可以告老还乡,凭借自己文信侯的身份以及河南洛阳十万户的食邑,也能颐养天年,安然度过余生。凭借吕不韦对秦国做出的重大功绩,没什么理由的情况,秦王嬴政无故给吕不韦定罪,也不好和天下人交代,也有违秦法,毕竟吕不韦是一国相邦,并不是一个普通人。
吕不韦通过一个“小小的举动”,为此引发的连锁反应,使秦国大乱,朝政也为此出现重大的变局,而自己也被罢免相位,之后更是落得一个凄惨的下场。不过嫪毐之乱的失败也使得秦王嬴政扫除了朝堂上的一些势力,如果吕不韦进献面首嫪毐,也就没有嫪毐之乱,秦王嬴政正常加冠亲政,相邦吕不韦以及太后赵姬的政治势力,很大可能就需要有一段时间来处理。嫪毐之乱的失败使得秦王嬴政加强了集权,只有中央集权,嬴政作为秦王,才能放开手脚干大事,也为之后推行其它政策、统一六国,扫除了阻碍。
大家对嫪毐之乱引发的连锁反应如何看?对吕不韦向太后赵姬进献面首引发的“蝴蝶效应”有什么看法?下方留言交流。
参考文献:《史记》、《资治通鉴》、《战国策》文/历史紫陌阁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哪个男人值得嫁?
我是皮哥,我来回答。
如果单纯以现代人的观点去评判嫁人的对象的话,我更加倾向于嫁给猪八戒。
说到这儿,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猪八戒好吃懒做,还好色,长得丑,做事意志力不坚定,取经路上就他意见最大,而且抱怨最多,怎么会成为现代女人最适合嫁的人呢?我说几点,大家看我说的有道理没。
1:首先,在西游记里面,唐僧师徒四人,先说孙悟空,孙悟空是个眼里揉不得一点沙子的人,做事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坏人就该一棒子打死,不给一点机会。逞强好胜,爱出头,遇到危险自己喜欢往前冲。如果孙悟空作为丈夫的话,这样的人是不能要的,首先夫妻之家恩恩怨怨太多,往往都是床头吵架床尾和,很快就过去了,而孙悟空却一直记着这些事,斤斤计较,啥都要计算清楚,讲道理也要讲出个对错来。遇到危险,喜欢往前冲,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更是为自己家人的不负责任。师兄弟三个,虽然他是大师兄,但是完全不必啥都要担当,而他呢,万事都是自己出头,如果作为丈夫,不考虑自己的小家庭,啥事都是考虑别人,这样的人能嫁吗?
2:沙和尚,这个人没啥出息,没有自己的小九九,说白了就是混饭的,上班工作都是打酱油,以后的发展路线都是别人的给规划,完全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这样的人在单位里面往往没啥能力,本事不行,也不会说话,领导不会辞退你,但是也不会提拔你,所做的工作无非就是一些后勤干苦力的事情,没啥发展前景。
3:唐僧,这个人太过软弱,被人欺骗且不长记性,而且自自以为是,一意孤行,很多送上门的好处都不接受,自认为自己很善良,其实很愚蠢。被白骨精骗了一次又一次,且不长记性,人参果送上门来,人家都说了这只是一种水果,并不是真正的小孩子,可他不懂还不听别人的劝说,非不接受。如果放在现在社会,这样的人也没啥出息,被人骗一次,还不长记性,一次又一次,自己不懂的行业,不会的技术,别人给他说,给他解释,他还不听,不知道多学习,故步自封,自认为自己很虔诚,实则是球用不顶。这样的人能给家庭带来幸福吗?
最后,我们说说猪八戒,猪八戒很聪明,知道疼媳妇,我们说猪八戒还吃懒做,那是针对给别人办事的时候,猪八戒不肯出力,可是最开始的时候我们看猪八戒在高老庄给媳妇家干活的时候干的那么卖力,说明这个人知道心疼嫁人,无论在外面怎么样,最家里我会疼老婆,不让她吃亏受罪。猪八戒时时刻刻惦记家里,任何时候他都在想着散伙之后之后分行李,回家看老婆孩子去。
相比其他几个呢?孙悟空除了被唐僧撵走无处可去之外,基本上从来不会回花果山看家庭,沙和尚也是,离了流沙河之后再也没回去过,家里的人也不管了。唐曾也是一样。
除此之外,猪八戒愿意为了自己的小家庭付出,比如兄弟三个要共同照顾老爸老妈,孙悟空啥也不管拼了网上上,说不定哪天命就丢了,自己的老婆守活寡去;沙和尚基本上把家里人忘干净了,跟着老大打酱油;唯独猪八戒,知道出了任何事有老大老三呢,他就不往前冲,他知道一单他出了事,他家里的顶梁柱就塌了,他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老婆媳妇照顾好就行了。而且猪八戒不记仇,啥事好沟通,不像孙悟空一言不合就有暴力倾向,容不得媳妇犯一点错,可能媳妇只是饭做的难吃了,孙悟空可能就会离婚,因为他眼里容不得沙子,不是十全十美的媳妇,孙悟空都会看不上。
至于四大名著其他的角色,《水浒》和《三国》就别说了,男权社会,视女人如衣服,视兄弟如手足,基本上都不适合嫁。《红楼梦》看过电视剧,没看过原著,在此不做评判。
综上所述,猪八戒才是现代女人最适合嫁的好男人。
禹之前不也是黄帝他们一家子吗?
“禹传子,家天下”。
这是古人说的。《汉书.盖宽饶传》曰:“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
“三王”,就是夏商周“三代”,这当然从大禹传位夏启开始。
古人认为,“三代”以前不是这样。还是《汉书.盖宽饶传》:“五帝官天下,……官以传贤。”
所以,先是墨家,后是儒家,都大讲尧舜禹的“禅让”。
三人“禅让”的依据,一是《尚书》中的第一篇《尧典》;二是《尚书》中的第二篇《皋陶谟》。
《古文尚书》和东晋梅赜的伪孔安国传《古文尚书》,曾把《尧典》中最后一部分分离出来,称为《舜典》。后来,从隋唐就有人质疑,至清代,《舜典》一般又恢复到《尧典》里去了。
那么,第一个问题就来了,“传子”和“传贤”有区别么?有。
从西周开始,“家天下”的“传子”,是有严格而明确规定的。
这就是“传嫡长子而不传贤明”——权力和财产的继承,只能传给同姓嫡长子孙,不管其是否“贤明”,非嫡子孙只有在没有嫡系子孙可传的情况下才能考虑。
关于这一点,刚刚写过一篇问答,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出来看看。
《汉书》说是“三代”,严格说是从西周才明确形成这样的“宗法”制度,就是为了保证封建贵族统治阶层之权力和财产的顺利、稳定交接和传承。
这是私有制产生后,必然形成的一种政治制度。
“禹传子”,据《史记》说,多少还有点戏剧性。《史记.夏本纪》说,大禹,原来是准备“选贤任能”,把自己的“职位”,传给前面说到的《皋陶谟》中那个“皋陶”的。“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而后举益,任之政。”
皋陶早亡,于是大禹又想传位给伯益。
不料,“人算不如天算”,“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恰,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按照司马迁的说法,帝禹并没有传位给自己儿子的私心,争奈伯益的威信不够,诸侯们都拥护启,启也就“顺水推舟”作了天子。
这期间,表示“不服”的,只有有扈氏,于是,“启伐之,大战于甘”。发兵之前,夏启做战前动员,这就是《尚书》第四篇《甘誓》。
第二个问题,“三代”之前的尧舜禹,是不是“禅让”。前面说了,最早是墨家,随后是儒家,都极力称颂尧舜禹的“禅让”。
战国末年,已经有人质疑“禅让”这件事,比如韩国的韩非。
与韩非同时,在魏国发现的“汲冢竹简”中整理出来的《竹书纪年》,也说尧舜禹之间没有“禅让”只有篡权。
《竹书纪年》,是晋国和魏国史官记载的历史。晋国后来被韩赵魏三家所分。所以,韩非持与《竹书纪年》相同观点,很可理解。
现代学者认为,尧,很可能是处于氏族部落联盟兴盛至濒临解体前的部落联盟军事首长,而不是帝王。禹,则在西周,就被周族奉为自己的祖先神,很可能也是氏族部落时期的一个重要领袖,当然。也不是帝王。
舜,情况稍显复杂,从王国维开始,若干甲骨文研究“大佬”,皆同意“舜”是“俊”的音变,而帝俊又是由殷商先祖“夒”演变而来。就是说,舜,是东夷族中“鸟夷”分支的祖先。
这样,一些学者即提出,所谓尧舜禹“禅让”,实际上是尧和禹所在的华夏族,与“俊”或“舜”所在的东夷族,在融合过程中形成的“轮流执政”。
这种推测,在氏族部落联盟的“方国”时代,向逐渐走向“大一统”的“王国”时代过程中,是有存在的可能的。
“禅让”,是正常的轮流执政;“篡权”,则可能是对破坏“游戏规则”的惩罚。两种皆可以说通。
第三个问题,禹之前的“五帝”是不是一家。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是,还排列的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尽管其“亲戚关系”有些乱。
他依据的,是《大戴礼记》中的《五帝德》和《帝系》。
顾颉刚先生就此做了大量的考证,提出了一个观点,说这样的“五帝”系统,是“层累”的结果,就是一代一代人逐渐才形成的。
所谓顾颉刚“疑古”,主要指的就是他这个观点。一些人说顾先生“疑古”是否定中国上古史,这说法有点儿“驴唇不对马嘴”了。
现在学者们已经“捋”得很清楚。现在能见到的西周文献证明,周族最早的先祖神是大禹,后来才叠加上尧和黄帝。
舜,不是周族而是商族的祖先,属于东夷系列。东夷最古老的先祖是少皞。
“颛顼”和“帝喾”都是后来,大约在战国时期才在人们的议论中出现的先王。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这样排列的“五帝”,直到西汉,才出现在《大戴礼记》中。
司马迁也不是照抄照搬,他做了不少实地考察和寻访。他说,关于五帝的说法太多,有学问的人也说不清楚,他依据《五帝德》和《帝系》,结合在各地听到的传说,大致把《五帝本纪》写成了这个样子。他这话,是在《五帝本纪》最后一段说的。
“五帝”成为一家人,既有一个过程,在当时又是一种必须。西周,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
这个时候,西周的统治者们,已经开始注重对以往历史的搜集和整理,于是才有可能形成《诗》《书》这样的文献。
虽然后来西周逐渐衰落,诸侯争霸日盛,但族裔融合及形成新的大一统的内在要求愈加积累和增强。
这样,在秦汉帝国形成之后,中国进入了第二次“大一统”。
这个时候,需要对历史和先祖有一个完整统一的说法。以董仲舒为代表的的儒学,承担起了这个任务。
也就是说,儒学,一方面“累积”地“书写”了历史;另一方面,也为中国后续的民族融合与统一,提供了一种思想基础。
曾在头条写过一篇《五帝之变迁》的文章,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搜出来看看。
挂念爹娘古诗词?
谢邀。
古艳歌
茕茕白兔,东走西顾。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晏子春秋·内篇杂上》:“衣莫若新,人莫若故。”
想起金庸《神雕侠侣》里的相应桥段:
裘千尺不理他,瞪着杨过道:“你决意不肯娶我女儿,是不是?”
……
杨过心想留在这里徒然多费唇舌,手指在剑刃上一弹,和着剑刃振起的嗡嗡之声,朗声吟道:“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挽起一个剑花,携着小龙女的手转身便走。
绿萼听着“衣不如新,人不如故”那两句话,更是伤心欲绝,取过更换下来的杨过那件破衫,双手捧着走到他面前,悄然道:“杨大哥,衣服也还是旧的好。”杨过道:“谢谢你。”伸手接过。他和小龙女都知她故意挡在身前,好教母亲不能喷枣核相伤。小龙女脸含微笑,点头示谢。绿萼小嘴向外一努,示意二人快快出去。
裘千尺喃喃的念了两遍:“人不如故,人不如故。”忽地提高声音,说道:“杨过,你不肯娶我女儿,连性命也不要了吗?”
羽林郎
辛延年
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
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
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
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
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
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
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
不意金吾子,娉婷过我庐。
银鞍何昱爚,翠盖空踟蹰。
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
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
贻我青铜镜,结我红罗裾。
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
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
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逾。
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
“男人总是心爱新妇,而女子却永远是看重旧情,忠于前夫的;
人生就是这样,相遇得有早有晚,人有新有故;我对我故人不会因为富贵还是贫贱而负他。
非常感谢官人您这番好意,让您白白地为我付出这般殷勤厚爱的单相思,真是对不起!”
此诗出自《玉台新咏》,描写了一位卖酒的胡姬,义正辞严而又委婉得体地拒绝了一位权贵家豪奴的调戏。她态度坚决而辞气和婉,语含嘲讽而不失礼貌。弄得这位不可一世的“金吾子”尴尬窘迫,狼狈而逃。
息夫人
王维
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据《本事诗》记载:唐明皇的哥哥宁王李宪,夺取了卖饼人的妻子。一年后的一天,李宪宴客,问这个女子“你还想念原来那个买饼的人吗?”女子默然不答。这时,李宪把卖饼人召进府,女子见了丈夫,凄然泪下,在场的文士也无不凄然,李宪命在场的人作诗,王维当场写了这首《息夫人》。
息夫人本是春秋时息国君主的妻子。楚王灭了息国,将她据为己有。她虽在楚宫里生了两个孩子,但始终默默无言,不和楚王说一句话。楚王问她为什么不说话?她答道:“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不能死,其又奚言!”
此诗妙就妙在作者恰切地以息夫人的史事设喻,来描写卖饼人的妻子不忘旧爱。据说李宪读了这首诗后大受感动,把女子还给了卖饼人。
答李季兰
皎然
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
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
据说李季兰一直渴望着能得一知音,携手游人间,相伴到白头。而皎然“禅心已如沾泥絮,不随东风任意飞”,他婉拒了李季兰对自己的心意,表明了自己一心求禅跳脱红尘的态度。
节妇吟
张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此诗在文字层面上,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
另有后人苏曼殊的《本事诗》仿作:“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乃为其所钟爱的日本歌伎百助枫子所写,但苏曼殊的身世特别,又投身佛门,自知生死无常,不能给百助以家庭的安顿和幸福的保障,故始终未能与百助结婚。
“恨不相逢未剃时改”一句——一方面说明他内心深处真爱百助,另一方面又蕴含了无限的无奈与哀婉。
虞美人·临安客店
(宋)向滈
酒阑敧枕新凉夜。断尽人肠也。
西风吹起许多愁。不道沈腰潘鬓、不禁秋。
如今病也无人管。真个难消遣。
东邻一笑直千金。争奈茂陵情分、在文君。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
东邻女倾国倾城,实在是美丽,但我司马相如的心早已被卓文君占据,除却巫山不是云,不随东风任意飞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