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桂茶属于高档茶吗,为什么有的茶叶卖那么贵
肉桂茶属于高档茶吗,为什么有的茶叶卖那么贵?
很高兴回答你的这个问题,为什么有点茶叶卖的这么贵
1.区域不可复制性。打个比方,像正宗的西湖龙井,狮峰或者梅家坞产区的,本身茶园就不多,产量就少,加上鲜叶价格高,做出来的茶叶肯定就贵,但这种茶叶一般不会大量流入市场,因为都被提前预订了
2人工费用高。像在我们四川,一个熟练的采茶工一天也就采5.6斤鲜叶,光工钱就是二三百,像最好的手工甘露,4斤多鲜叶才能做一斤干茶,还有机器,师傅费用,做出来的茶叶肯定要贵一些,但也是很合理的价位
3.不合理炒作。不可否认,在茶叶行业里,有些不良商贩,会过多的去渲染茶叶的历史,以及文化,以此来增加茶叶的(附加值) 在这一点上,希望更多的茶友能擦亮双眼
茶叶,做为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普通而又高雅,是生活的一部分。绝不是一种资本,任人炒作
以上个人观点,还望大家多多指教
大红袍与武夷岩茶是什么关系?
每次我发朋友圈说喝大红袍,总有人向我投来羡慕的眼神,壕啊,大红袍你都喝得起!当然也有异样的眼神,大红袍你喝得起?是假的吧?
对此,我有些话想说,我憋很久了。
一、什么是真正的大红袍?1、大红袍 = 母树大红袍
这是大部分人的认知,因为早些年武夷山过多宣传母树了,让大家误解为只有那6棵母树才是真正的大红袍,其它的都是假的。
事实上母树只是一种代表,更像是一种精神寄托,2006年已经停采,大家喝不到市场也没有流通,现在过多去宣传母树已经没有意义。
△位于武夷山大红袍景区九龙窠的几棵大红袍母树
铁观音的母树只有2棵,龙井有乾隆皇帝御赐的18棵,可是谁都没特别去提起。只有深度了解茶的人会知道这些。
所以,大红袍不仅仅是母树。
那大红袍到底是什么?
2、大红袍 = 武夷岩茶
这个是广义上的大红袍,是纠正原来历史错误之后的认知。大红袍是武夷岩茶的统称,产于武夷山境内茶叶,用大红袍工艺制作而成的茶叶,都可以称之为大红袍。
若要分得更细一些,大红袍里还有很多品种:水仙、肉桂、水金龟、铁罗汉等,这样能说上名字的大概有260多种,市场上流通也多达50多个品种,很多人一看这阵势,就懵了。
其实品种在其它茶类也存在,龙井有福云6号、龙井43,迎霜等品种,铁观音有:本山、毛蟹、黄金桂、黄旦等品种,只是他们都很少以单独的品种的形式出现。
那有没有真正的大红袍?答案:当然有。
3、大红袍 = 纯种大红袍
6棵母树大红袍有好几个品种,通过前辈们重重筛选与试验,最终有一个品种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通过无性繁殖的方式重新培植,它保留了母树大红袍的基因,名字叫奇丹。
纯种大红袍在市场上是有流通的,一般会特别标注是纯种大红袍或者是奇丹。
市场上那么多大红袍是属于哪一种呢?
4、大红袍 = 商品大红袍,也叫拼配大红袍
说到拼配,很多人会把它比喻为白酒的勾兑,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
因为拼配不是简单的把几款茶掺在一起,那个不叫拼配,那个叫匀堆。
拼配是通过五种以上不同的产区、品种的茶叶,通过一定的比例,还原成大红袍的口感,让它的香气、口感相互弥补且融合为一体,不相互排斥和脱层。
△拼配中的大红袍
最重要的是不管以后的天气、茶叶怎么变化,最终的口感都要保护95%以上的相似度。这个是最难的部分,也是很考究原材料和拼配技术的,所有的大品牌,只要是固定产品线,都需要用到这个拼配技术。
市场上那些没特别说明什么品种的大红袍,都称之为商品大红袍。
△老虎整理的关于大红袍的思维导图
那么问题来了:大红袍很贵吗?
央视说的天价茶是怎么一回事?
二、大红袍是天价茶还是平民茶?前段时间央视报道武夷山天价茶的事件,本来这种事情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谁家没个镇店的茶呀,这种茶基本上是供起来的,要么就是拿来送的,真正卖也没卖多少,一个流通性不强的产品,根本不能说明什么,你咋不说人家卖82年拉菲的天价酒呢?
另一方面,终端市场玩家炒作,致使部分小产区供需失衡,价格偏高,物以稀为贵这个道理大家都懂,所以,这锅茶农不背。
老虎想说的是,大部分市场上流通的茶还是很亲民的,如果你连大红袍是什么茶都没弄懂,非要作死一来就要喝稀有的小产区品种,这能怪谁呢?这锅茶商不背。
很多人问老虎:茶行业水深,怎样避免踩坑呢?
三、茶叶很难懂,如何不踩坑?其实茶难不难看你的需求是什么,可以简单点喝,也可以深入把玩。
老虎想说的是:你如果只是喝茶,不一定要去追求小山场,小品种,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味道,合适自己的茶,不仅口感要合适,价格也要合适,不要盲目去追求特定区域的茶叶;要用自己的味蕾去判断,而不要去听太多关于茶背后的故事,毕竟你消费的不是故事,是茶叶本身。
对于学茶的人来说,可以去研究更多武夷岩茶的维度,比如工艺、品种、小山场、甚至是时间维度和泡茶的场域,带着空杯的心态去喝茶,才能发现茶叶更多的美。
对于初学者来说,能把水仙和肉桂分清楚,就非常不错了。那水仙和肉桂到底是什么茶?
四、两大当家品种——水仙和肉桂水仙和肉桂是大红袍里当之无愧的当家茶。
老虎总结了原因主要有二点:
1、从口感上来说,水仙和肉桂是两大代表,水仙相对来说内敛,柔和一些;肉桂相对来说张扬,霸气一些;其它品种要么比较接近水仙,要么比较接近肉桂,经常有人把水仙比喻成女人,而把肉桂比喻成男人;
2、从市场份额来说,水仙和肉桂的种植面积是最大的,他们也成为目前市场两大主打茶,因此说他们是当家品种一点都不过分。
市场茶叶这么多,怎么区分茶的好与坏呢?
五、好茶 ≠ 好喝老虎经常听到一个句话:茶无上品,适口为珍。意思就是茶没有好坏之分,找到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这句话如果喝茶的人自己说,没毛病。如果是商家说的,就扯淡了。
从专业的角度来说,茶肯定有好坏,而且有一定的标准,涉及很多方面:比如工艺的好坏、不同产区茶叶品质都会有影响,不然凭什么有的茶卖500元,而有的茶却要5000元呢?
重要的问题就在于:专业上的好茶,对于消费者来说并不一定会认为它就是好的。因为好的茶叶可能在口感上比较「难喝」,就像刚接触咖啡的人比较容易接受Mocha或Cappuccino的味道,而不太喜欢BlueMountain单品一样的道理。
好的武夷岩茶就像蓝山单品,具有非常强烈的个性,比起花式咖啡更耐人寻味。
人的味蕾是需要开发和认知的过程,通常对未知的部分习惯性排斥的,刚开始吃榴莲觉得是臭的,臭豆腐是臭的,茶是苦的,咖啡也是苦的……可是如果有一天喜欢上了,却对它如痴如醉,一日无茶,会觉得缺点什么,浑身不对劲。
既然不好喝又难懂,究竟什么样的人会对它如此热爱呢?
六、茶是媒介,喝茶的圈子不管你身份贵贱,收入高低,在茶面前都是平等的。不会因为你位高权重,你那一杯茶就会不一样,公道杯在存在让每个人都喝到一样的茶。
喝茶的是一个有意思的圈子,有玩音乐的、做文化的、做器的、做生意的,有可能就因为一杯茶,让彼此有了更多相互连接的点。
相互陌生的两个人,如果你喜欢茶,刚好他也喜欢,瞬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因为都是爱茶之人嘛。
相对来说,喝茶的圈子还是比较高端的,除了茶业相关从业人员来说,能有时间喝茶的人,至少是时间自由的人,能喝好茶的,可能是财务自由的人。
找到喝茶圈子的第一把钥匙,就是你得先学会喝茶。从哪喝起呢?
建议是:就从水仙、肉桂、清香大红袍和浓香大红袍开始,能分清这四款茶,大红袍你也就懂了一半。
内容来自东家寻慢品牌创始人章立的分享。
玩转文化生活知识,关注【东家APP】,更有有品、有趣、值得买的匠人美物等你挑选!中国最贵的十大名茶是哪些?
第一,请不要糟蹋中国茶叶,也请不要糟蹋十大名茶。您这种吹嘘天价茶是为骗子们宣传,云南为什么会经常发生炒作的奇葩事件就是和这样喜欢吹嘘忽悠的土壤是分不开的,这中间自然少不了茶叶的炒作,和港台茶叶骗子联手的炒作是每年茶叶圈的重头戏,2021年的普洱茶王树又该突破百万了吧。第二,十大名茶有很多版本,大家公认的两个版本是1915年参加巴拿马博览会推出的十大名茶和1959年国庆十周年农业部组织专家组调研摸底全国茶叶市场种植情况而评选的十大名茶,两次十大名茶评选共十一个茶类,分别是西湖龙井,碧螺春,祁门红茶,铁观音,武夷岩茶 ,六安瓜片,黄山毛峰,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是两次都入选的,剩下的庐山云雾和都匀毛尖各一次。第三,云南茶在历史上的地位一直都不是很高,尤其是现在被港台茶叶骗子忽悠吹嘘上天的普洱茶,2000年还没有炒作之前,普洱茶是低档劣质茶叶的代名词,其中的“产在云南,喝在香港,炒在台湾”的喝在香港并不是普洱茶有多少高级,而是因为普洱是最便宜的茶叶给香港的茶楼提供免费茶位的。那个七子茶饼五斤也是这个意思,大家去菜场看过菜贩收摊的时候是怎么卖东西的?收摊回家了,五斤十块,五斤十块。见过卖苹果胡柚的商贩吧,一大包一大袋,十块一袋这种,普洱打包七饼五斤也是一样的销售方法。第四,假如要选择一个全世界诈骗忽悠的专业集散地非台湾莫属,从电信诈骗,直销传销,保健品到电视购物那胡建口音的不要998不要398只要38,茶叶被台商购买早就已经说明问题了,这种炒作排卖的套路普通人笑笑就好了,谁信谁傻逼。请阅读截图的国际等级参考和国家卫健委的饮茶建议,这才是硬道理。
单丛茶好不好喝?
谢谢诚邀,我来回答你的问。我喜欢喝凤凰单丛茶,喜欢她的苦尽甘来。何解呢?小编一一解答。 爱喝单丛茶的朋友们在饮用单丛茶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单丛茶在饮用时略带苦涩味。随之,有一些单丛茶客便认为这种单丛茶叶并非好单丛茶。 事实上,单丛茶的苦涩并非都不好,是否为好单丛茶,在于苦后能否回甘。“不能一味从单丛茶汤是否回甘来判断单丛茶叶品质的好坏。”单丛茶教授介绍说,“单丛茶汤的滋味是通过人们的味觉感官对单丛茶叶中呈味物质的综合反应所决定。
不同单丛茶叶因其呈味成分的种类、含量、比例的不同,其所表现出来的滋味也不同”。 其实,单丛茶叶的滋味是一种多味的协调综合体。单丛茶叶呈味物质主要是单丛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单丛茶黄素、单丛茶红素等)、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类、有机酸、水溶性蛋白质及芳香油等物质。不同单丛茶类里这些物质的种类、含量及比例的不同和改变,都会深刻地影响着单丛茶汤的滋味。 氨基酸是组成单丛茶叶鲜爽味的主要物质。单丛茶叶中的氨基酸种类丰富,各种氨基酸显味的性质均不相同。如占单丛茶叶氨基酸总量50%-70%的单丛茶氨酸,它的鲜爽味特别高,能缓解单丛茶的苦涩味,增强甜味。谷氨酸、甘氨酸、脯氨酸等与单丛茶氨酸共存于单丛茶汤中,对单丛茶氨酸鲜味的呈现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单丛茶汤中呈现甜味的糖类主要是单丛茶叶中含有的单糖和双糖等可溶性糖,它们对单丛茶的苦、涩味有一定的掩盖和协调作用,这部分含量越高,单丛茶叶滋味越甘醇而不苦涩。部分氨基酸、单丛茶黄素、单丛茶红素也对单丛茶汤甜味做出贡献。 何为“回甘”? 回甘是人们饮单丛茶常有的自然感官效应和对于优良单丛茶叶滋味的正面评价。回甘效应是主要由苦涩味与甜味共同作用形成的特定滋味,是一种入口时清甜微苦涩,在口腔内回味较长,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甜味逐渐超过苦涩味,最终以甜味结束的一种味道。其感官体验主要表现为:“入口微苦,回味清甜”、“入口苦中带甜,随后苦味渐消,甜味渐长,甜的余味较苦味长”等特点。然而并不是所有植物都同时具有这两种滋味,如苦瓜和莲子是只苦不甘,而甘草的滋味是甘而不苦。
单丛茶汤回甘滋味的产生通常以苦涩味作前提,单丛茶汤苦涩味之后而有甜味的产生。好的单丛茶常常带有“回甘”,而回甘的强度与持久性也被认为是评判是否为好单丛茶的指标之一。 相对入口立刻表现出来的甜味而言,这种“苦尽甘来”的变化更富有戏剧性,也更多的与好单丛茶品质联系在一起。单丛茶汤“回甘”的原因有哪些? 一种说法是认为是涩感转化的结果。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回甘“是口腔的一种错觉,即“对比效应”。然而,并不是单丛茶汤苦味强度越大,回甘滋味强度就越高。
有些单丛茶在我们感受到的苦味后却等不来回甘。有些单丛茶入口时其实并不很苦涩, 但其回甘却明显而持久。对于“回甘”的原因,目前尚无绝对定论,以上观点仅供参考。 不少单丛茶客总会对单丛茶中的“甘甜”表现出好感。
“甘醇”、“甘”、“回甘”这类词语总是用来表达高档的单丛茶叶的品质。从品饮乐趣而言,醇厚、鲜爽、不苦不涩的单丛茶味最能让人产生愉悦的情绪,但对不少爱喝单丛茶的老单丛茶客而言,能“苦尽甘来”的单丛茶才是真正的好单丛茶。虽然目前对于“回甘”的机理尚不清楚,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品单丛茶时对于“苦尽甘来”的追求——这是因为,品茶亦品人生。
钦典茶人专注于茶,每天分享茶文章!欢迎关注!
喝茶的最高段位应该喝什么茶?
喜欢喝茶,是源于从小受父亲的影响。
我从小生长在小镇,父亲在小镇的供销社工作。那时候供销社有一个功能,就是收购农产品,加工包装后销往外地。
比如茶叶,每年春天摘茶叶时,父亲都要和同事们下乡,去挨家挨户收购新茶。
父亲喜欢喝茶,就会顺带给自己也买点茶叶,不过一般他都会买没有制过的生茶叶。
他买生茶叶,是要自己回家亲手烘焙。
父亲对手艺人很敬佩,又喜欢什么事亲力亲为。比如,一次我家做了一张新的木桌子,他就亲自去了一趟乡下,买天然的生漆。
父亲要亲自看着农民伯伯直接从漆树上割一个口子,然后白色浆汁流出来,用木筒接住,接满了,然后提回家,自己动手,亲自漆那张桌子。
天然生漆很容易让人皮肤过敏,那次我们家4个小孩都长了疹子。
对于制茶,父亲尤为热心,因为他视茶如命,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茶叶。
他看到农民伯伯烘焙茶叶,就觉得是一门了不起的手艺,自己也想尝试。所以,父亲非常虚心的向农民伯伯请教,并且在家自制茶叶。于是,我们家吃的茶,基本上都是父亲的实验产品。
现在每每回想起,每年春天买到新茶叶后,父亲制茶时那种专注的神情,和因为技术不精,忙碌慌乱的动作,又浮现在我眼前。
一口从食堂借来的大铁锅,反复洗多遍,开水反复烧了倒掉,不让它留下一丝炒过菜的异味,然后将生茶叶、珠兰花先后倒进锅里,开始烘焙。
我们4个孩子就在旁边围观,静等父亲的杰作。
但往往,父亲炒出来的茶,火候总是掌握不好,尤其怕烘焙时间不够,所以经常要将茶炒糊,这样的话,我们那一年喝的茶,都是带有糊味的。
记忆中,很多时候都是带有糊味的珠兰花茶的味道,只不过有时候糊得轻一点,有时候糊得重一点。
每年父亲制茶,我们都是热心的围观者,但我没有学会这门手艺,因为父亲的手艺也不咋样。
我父亲做的花茶,肯定不是最好的,甚至都说不上好。而且,老家产的茶,花茶不是用的茉莉花,而是一种叫“珠兰”的花。
“珠兰花茶”在我现在居住的城市还能买到,但不流行,大多数人爱喝的还是茉莉花茶。
但我一直喜欢喝的还是珠兰花茶,因为那里面有父亲的味道。我总认为,父亲做的茶,那才是最高级的茶。
喝茶的最高段位,不是茶叶有多高级,价格有多贵,品种多稀有,而是你喝茶时的那点念想,那种温暖的回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