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茶,从重要性上排序
隆中茶,从重要性上排序?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出自自《孟子·公孙丑下》。它的意思是: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所向,上下团结。对于《孟子》书中这句话排序的考量,主要要从它的历史背景来说的,孟子的“天时”是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则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争霸,势力此消彼长,国与国之间都在追寻强国安身之道。作为儒学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认为君王要用王道的方式治国,才能使国家强大,百姓富足。然而什么是王道呢?孔子认为“仁”是王道的核心,而要做到“仁”就应该“克己复礼”,从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诚敬的态度对人对事做起。这样就能够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得到民心。
这就是儒者眼中的王道,后来孟子对此又加以发展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按照孟子的看法,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也不是靠山川就可以险阻就可以保住的,只要对老百姓实行仁政,掌握大义,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就会得到天下百姓的拥护和归顺。
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古往今来都被人们关注、讨论。甚至一些生活用品也被形象的用三者作为比喻。比如,功夫茶具中的盖碗。
盖碗又被称为“三才碗”。三才即天、地、人。茶盖在上称为天,茶托在下称为地,茶碗居中称为人。包含了古代哲人讲的“天盖之,地载之,人育之”的道理。
中国古典书籍,万经之首《周易》的第一卦是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道刚健,运行不已。君子以天为法,自强不息。第二卦是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取法于地,以深厚的德行来承担重大的责任。不管是天时抑或地利,从卦象上看,其结果都离不开这个人接下来的一言一行。只有游刃有余的运用好自身的状态,坚持不懈,才具备了所谓的天时地利。所以,茶具盖碗把人摆在了天地之间,意味着顶天立地,承上启下。
其实不管是天时、地利抑或人和,都表述出了一点,这和当下人所处的状态,做出的行为、决定有着深刻的关系。只要不偏不倚修正自己的言行德性,终能达到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具备的条件。
如果觉得此文说得有一点道理,欢迎您点赞、关注哦!谢谢支持。
湖北哪里山水不错?
襄阳谷城赵湾渔坪村还是个山青水秀的地方,地处粉水支流东河,大山之中约一平方公里一处盆地,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原粟谷区的鱼米之乡。路、电、网基本齐全,但长久隐居可能有些乏味。夏秋住上一两个月是很惬意的。
为什么感觉聪明的人大都喜欢独处?
以下是我几点看法:
一、聪明人更看重交往价值:如果说大多数的人喜欢和更多的人交朋友,美其名曰扩大人脉。而聪明人他们或许不一定喜欢独处,但往往只看重重要的人,进行社交活动,与其浪费时刻精力,结交那些无关紧要的人脉,倒不如多花点时刻学会独处,丰厚自个的日子。二、独处是自我价值增值的最佳环境;就如在中国功夫里,有门共同的修炼办法叫闭关,在一段时刻内与外界阻隔。而最绝顶的武学都是在独处是发明出来的。只要乐于独处的人,才懂得在静谧中调查、剖析、考虑,才干从普通中看到共同,从麻乱中理出条理。三、独处才会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聪明的人是不会愿意让“无效社交”占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因为他们明白“求人不如求己”的真正内涵。他们觉得所谓“人脉就是钱脉”是当今世上最大的谎言。这个社会只会越来越现实,谈感情太假了,而人脉的基础就是你的“被利用价值”:你的利用价值越大,他才越会帮你。所以聪明的人,只会选择让自己变得强大诸葛亮七擒孟获是不是劳民伤财?
答:不是劳民伤财,而是从战略全局考虑的长治久安之策。
一、时代背景
公元221年,刘备出兵荆州,第二年兵败夷陵,223年含恨而死。此时的孙吴为求自保,无奈屈服,藩属于曹魏。蜀汉东有孙吴,北有曹魏,南中地区又叛乱不断,群狼环伺,处境十分危险。
公元223年,诸葛亮派邓芝到东吴游说。孙权被“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服,决定割断与曹魏的藩属关系,与蜀汉抱团取暖,达成“吴蜀联盟”。公元229年,正当诸葛亮腾出手来,欲收复南中的时候,孙吴政权又发生了变化,孙权自立为帝了。这个消息让诸葛亮伤透了脑筋。如果不承认孙权称帝,则吴蜀联盟破裂,曹魏一旦南下,蜀汉危矣。如果承认孙权称帝,挑战的则是蜀汉政权的汉室“正统”性。
诸葛亮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面对现实的“生存”问题和面子上的“正统”问题,决定选择前者。于是,吴蜀再次歃盟,勠力同心,共讨魏贼。诸葛亮无疑是英明的,既稳定了孙吴,也让曹魏不敢轻易南下,这才有了足够的时间去收复和治理蜀汉南中地区。自刘备223年死后,其实诸葛亮无时不在为出兵南中做准备,他深知只有解决了边境危机后,才能从容兵发南中。只有这个大后方稳固了,蜀汉北击曹魏才能没有后顾之忧,兴复汉室才有希望。所以说,兵发南中是诸葛亮兴复汉室的一个重要战略步骤,而七擒孟获也只是其中的一个战术手段,绝不是什么劳民伤财。
二、南中问题
南中地区的叛乱是令蜀汉头痛多年的问题。三国时候的云贵和四川西南部都隶属于蜀汉,统称南中,主要包括南中四郡。南中地区地广人稀,山高林密,民族众多。东汉末年,对南中地区的民众搜刮无度,导致人们反抗不断。而一些地方豪强也趁机叛乱,攻城略地,企图割据一方。刘备在世时,南中地区还算稳定,但是在他夷陵战败,忧愤去世后,南中四郡中的牂柯郡太守朱褒、越嶲郡太守叟王高定、益州郡豪强雍闓和少数民族首领孟获又起兵叛乱。
这三郡实力最强的是高定,所以诸葛亮亲率大军西路出击,一举击溃。实力最弱的朱褒被马忠的东路军一战而败。而兵强马壮的雍闓却因为叛军起了内讧,被高定部将杀死,所属兵士被孟获收编。诸葛亮听说孟获在各部落中威望较高,如果收服了他,益州郡的小部落头领肯定不战而胜。于是采纳了马谡的建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决定不伤害孟获性命,而已收服其心为上。
三、七擒孟获
少数民族向来以凶悍著称,想要收服他们也是要费些周折的。但是,这些杂牌军在训练有素的正规军面前,一触即溃,诸葛亮大军很快将孟获擒住。让孟获想不到的是,诸葛亮虽然擒住了他,却并没有伤害他的意思,史书记载,诸葛亮七擒孟获,最后孟获输的心服口服,诸葛亮还要放他,他却再也不肯回去了。
第一次:自己不小心,中了你的计,不服。第二次:副将反水,没展示出自己的实力,不服。第三次:弟弟孟优喝酒误事,不是我的事,不服。第四次:又中计了,还不服。第五次:内贼陷害,仍不服。第六次:没说出理由来。心服口不服。第七次: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心服口服。四、治理南中
其实在诸葛亮心中,平定叛乱绝不是依靠武力征服这么简单。对于南中,诸葛亮有着一个更为长远的打算。由于他深得民心,得到了少数民族民众的大力支持,仅用半年就平定了南中叛乱。收服孟获后,南中的其他大小部族纷纷归附,并和诸葛亮盟誓,生生世世镇守边关,永不叛乱。结束叛乱只是平定南中的第一步,诸葛亮接下来要做的是真正平定南中的计划。
当时的南中,粮食产量非常低,民众靠天吃饭。诸葛亮派出了官员来到南中,带来了最先进的农耕技术,教给他们如何耕种,如何选育种子,如何管理田地。教会了他们盖房子,使用农具,使用耕牛,种植水稻,植桑养蚕,纺纱织布,改变了这里千百年来的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据传,诸葛亮就是在那时,在普洱地区大规模推广茶叶种植,优化制茶工艺,才有了后来闻名天下的普洱茶。为了纪念诸葛亮的功绩,这个地区的人们还把他奉为“茶祖”。
还是在隆中对的时侯,诸葛亮就提出了他治理南中的方针“西和诸戎,南抚夷越”。既然是抚慰南中,那么治理的原则就是服其心而不灭其类。七擒孟获就是“服其心”,让这里的人们过上真正稳定文明的生活,让其繁衍生息不断就是“不灭其类”。这才是诸葛亮心中对南中真正的平定,怎能管中窥豹般地以“劳民伤财”论之?
什么样才是见过大世面的人?
隐居茅山的老道士用树藤救我一命,还告诉我什么才是大世面,见了大世面会怎么样?我听他说完三观炸裂,对见世面这个概念重新洗牌。
茅山是一座充满神奇力量的道教名山,我一直都对这山有所向往因为茅山道士的名号实在太响亮了。而且它还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被道家称为“上清宗坛”。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誉。也是中国六大山区抗日根据地之一。
有一年,我忍不住要去茅山寻访高人。那时我对佛道之事非常着迷,于是买了张火车票去了江苏常州,上了茅山。
上了茅山,我本来以为会有神秘的道家氛围,但其实这里头很正统,很有大宗派的气势,非常不错。虽然也是风景旅游胜地,但是我却对旅游毫无兴趣。
我必须要寻找到高人才肯罢休,在山顶的道观,我根本无缘得见高级的道长,访了一圈一无所获。我心想,很多次我在什么龙虎山啊、五台山啊、齐云山啊都是在后山访到了高人,今日何不也去试试。
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只身前往后山,走到后山的时候是下午四点左右,那时候是金秋时节,满山红叶铺地,秋风清虚、实在是惬意。
我正在走着,忽然脚下一滑,不知是踩了什么,滑落到一条小山路的斜坡里,往下滚了几滚,吓得我惊呼起来。等落定了,一看,自己已经滑下一个小坑,旁边就是很深的山涧,实在是危险。
我正想打119找消防救我,忽然一条树藤甩下我的面前。我一看,小山坡边,是一位老道士,他正在用一条树藤救我。
我大喜,抓住那条树藤,就往上爬。费了很大力气,终于爬了上来。
我上来赶紧向老道士道谢。他说:你没有受伤吧,检查一下,有没有磕到头撞到腰啥的。
我检查了一下,没有大碍,但是胳膊肘擦破了皮,鲜血直流。他说,这样可不行,你先跟我去我那里包扎一下吧我也有些草药帮你敷敷。我那胳膊被树枝擦破一大块,确实很疼,于是就跟着道长走。
走了几分钟,就到了他住的地方。是一个小泥瓦房子,没有什么特别。房子前面有个院子,院子里有两个猴子在那嬉戏。
二猴一见道长回来,立马上前迎接,手舞足蹈。道长喊道:黄芽、黍米,快去烧水。
那二猴听见,乖乖听话,黄芽拎了水壶,去接水,黍米在那鼓捣炭火。
道长要我坐在院子里,自己去屋里拿来一把草药,在药罐子里捣碎,念了几句不知什么咒语,然后帮我用棉花擦拭掉血迹,把药敷上。
于是我又感谢他,他就说不要客气,他正好去那边采药,发现我掉了下去,顺手砍了一根树藤来救我。也是有缘。
我问:老道长,你为啥自己独自住在这里呢?
他说:怎么叫独自?还有黄芽和黍米呢。
我笑着说:他俩?哈哈,他俩一看就是没见过世面的样子。
老道长笑着说:依你说,如何才是见过世面?
我说:总要去红尘繁华之地,见过人,凑过热闹、经历过荣华富贵,才算是见了世面啊。
他说:你那些世面,不见也罢,我这俩猴,见的世面,比你好太多了。
我说:哦,还有这事,他们俩,还能比我见的世面要好。
他说:那是自然,就是这茅山一山的风云,你就无福享受,他俩一生都能尽享。这不是大世面啊?
我说:道长啊,你说这样的话,恐怕难以服我,俩猴生在此处,自然长在此处,这荒山野岭的,哪有什么世面可言。
他说:凡说世面,不外乎儿女情长、荣华富贵、功名利禄,你来我往、觥筹交错,你看看那《好了歌》所说,王侯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你那些世面,最终都归于我们这个世面,有什么了不起的。
我说:你莫要强词夺理,没见过就是没见过,荒山孤清,廖无人烟,话没几句,食没多样,天上只有星星月亮,地上只有泥土,这种日子,也能叫做世面。
他说:太虚一镜,照显万物,万物芸芸,吾以观复,你在城市,无非幻梦,温柔富贵,何得长存。
我一听这句话,知道老道长果然有点料,于是向他道歉:道长赎罪,小子狂妄,本来想来山中寻访高人,方才故意探试,才知道老道长不和我计较,有道,又能说出如此道语,绝非凡人,请受我一拜,点拨我一二。
老道长扶起我,说道:你有伤在身,不要乱动,先喝茶。
此时黄芽和黍米已经把水烧好,黄芽又抓了一把茶叶来,往壶里胡乱一丢,道长给我倒了一杯。我一喝啊,叫出来:我从没有喝过这么好喝的茶啊。
他说:看你这没有见过世面的样子,我这天天喝的粗茶,有什么这么好喝?
我说:茶味甘冽异常,一口下去,脑清神爽,舌尖颤抖,喉管洗尽铅华,犹如洗心革面一般。
那二猴听了,也在旁边龇牙咧嘴笑话我。
老道长说:那是因为你藏污纳垢太久,舌尖麻痹、口喉油腻、火气太旺,忽然灌下清茶,自然反差巨大。
所以说,所谓世面,是因为人的反差很大,才觉得自己见了大世面。真正心里没有反差的人,见什么都无所惊讶,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天塌下来也不惊,哪里还有什么大世面?这个世面啊,其实是古代的衙门门口的一块圆石,若是市场纠纷或者治安案件,双方会说让你见见世面,就是去见官。在明清两代引申成“见世面”,即经历过风雨诉讼的意思。
所以这个世面啊,愿意是见官,也就是要定个是非黑白,算出个你赢我输的道理来。
其实啊,人总是喜欢什么都弄得是非黑白,啥都要弄出个高低输赢来,所以世面也分高低大小,见了大官,去了大衙门,就是大世面,一路攀比上去,无穷无尽。
真正的见过大世面的人,并非是见过这些世俗世面,世俗的世面,再大到顶了,就是金銮殿上走一遭,万人之上一人之下呗,还能怎样?你要是真的见过出世法的世面,那才是带劲的世面。
与三山五岳同在、和日月星辰比肩,这种世面如何?
我一听吓了一跳。问道:果真还有这样的世面?
他说:如何没有?当然有啊,修道之人,若能心藏太虚,无量天尊、三清四御皆在一心之中,三山五岳日月星辰自然不出其外。
宰相肚子里也只能是撑船,大成之人一心便有万物,世面之大,扶摇不可及也。
庄子说:有一个大鱼叫做鲲,这个鱼啊,大到很离谱,不知其几千里也,一摆尾巴太平洋就要海啸。这鱼还要化为鹏,扶摇直上九万里,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你要是把你鲲的圣胎养好了,外面的世面再怎么大,也大不过你心里面的世面。再来个化为鹏,那更加不得了,芸芸众生无不在其双翼之内,你看这个世面如何?
我说:大,大,大得很。
他说:人的大世面,就在自心之内,宇宙星河,虽然璀璨,但都可纳入心中,这个世面,乃是最大,没有比这个大的了。
阴阳两仪,三生万物,皆在于此,若能修到此处,内外一体,更无什么世面可言。
一个人,回归了平淡天真,便没有了多余的追逐,绝对不再为名利奔袭,他也就对所谓世面没有了贪念,在他看来,一颗黄芽、一粒黍米,都可融涵万物之道,天下何物不是世面?
一个人,如热衷于追逐外在的世面,向往怎么吃得更加豪奢独特,住的更加富丽堂皇、用的更加奇巧神异,交往更加地位高、那这个世面是极其有限的。吃完果子狸又吃猴脑,吃完猴脑还想着熊掌,吃完满汉全席还想着更加特别的,认识完高官富贾、又要认识神怪魔仙,住完别墅山庄,还想着海外山河,
最后不满足于地球任何一块地方,非要去火星或月球才可满足。获得几个人的鼓掌不算啥,必须得到全国奖项也不罢休,非要站在全球奖台上才能满意,回家一想还是不满意,这世面依然不够大。于是永无止境。
这人如果痴迷这样的世面,一定会越搞越离谱。
你看世间之人,很喜欢夸耀自己见过的世面,吃过的东西,用的东西,开的车,都得是全球限量,喝过的茶叶,几万块一斤,比五庄观里的人参果还要贵。这种世面,无穷无尽拉你入深渊,福报足尚可,福报不足,果报立即就到。
故我们道家之人,都自称为贫道,赤贫方可修道。这个赤贫,不是非要很穷,而是基本即可,基本需求满足即可,这就是最大的世面,最大的世面就是原点,原点就有无穷的可能。
海最有力量的就是不动的水,静态的水,是积蓄最大的力量的水,条件成熟,它能掀起滔天巨浪。我问:那世俗的世面,真的这么不堪吗?
他说:不是不堪,是不必过度痴迷追逐,世面是什么,是手段,不是目的,你要做成一件事,可能需要一个活动,要举办一场宴会,或者需要去某个场合见某个人,这都是过程,都是手段,你如果在追求这样的目的,以这个为目的,那就非常低层次。
有的人,一辈子津津乐道自己和谁照过相合过影,在哪里见过谁谁谁,他以这个作为自己骄傲的事情,认为自己去过某个地方,赴过什么局,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把这些,当做世面了。
真正世面,是你解决了多大的问题,你利益了多少人,你创造了多少价值,这才是世面。我看过一个采访,任正非说华为公司的一个年轻技术员,天天哪都不去,就是窝在那办公桌上鼓捣,要么就是打游戏。任正非说别去打扰他,结果没多久一不小心他就把5G的技术难题给解决了。这就是大世面。
这个技术员不用去见谁,不用去吃什么豪奢大宴会,不用和谁合影,但是他鼓捣点东西创造的价值,足矣让亿万人惊诧。
比如左宗棠,二十岁乡试中举,此后在会试中屡试不第,一直只能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躲在家里不出门。可是有一天林则徐来了湖南,
约左宗棠于长沙舟中相见;两人彻夜长谈,涉及古今形势、人物品评、“西域时政”等。林则徐称赞左宗棠是“不凡之才”、“绝世奇才”,期许良厚。紧接着他便趁太平天国乱势起来,成为一代奇臣。
他的经历和诸葛亮差不多,在隆中等候机会,一开始哪里见过什么大世面,但是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能力蓄积足,自己有才能有学问,不怕没有机会。蛰伏潜龙,总有飞天之日。
这就是古人对世面的态度。不在于总是要见大世面,而是要把自己修到有力量。能带给人带给天下人更大的价值,自己去创造大世面。
往往那些创造大世面的人啊,如果还能有智慧,都深藏功与名,事了拂衣去了。比如张良范蠡之类,能够做到有功不居功,就是老子说的: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有成就有创造有功绩,但是绝对不认为这算什么大不了,我躲在大家的背后默默支持,功劳你们去领,名声我也不贪,这就叫功成而不居,我只做无名英雄,为何呢,我享受到了这个过程了,结果和得失,对我来说,真的没有什么意义。
所以我的内心充实感是最强的,我创造了大世面,我也享受了大世面,表面的世面,我就算了。
听到此处,黄芽和黍米二猴,欢喜雀跃,喜不自胜手舞足蹈。
老道长一看天色,已经晚霞满天,他便要我赶紧下山。不要耽搁。我依依不舍,还想听他再说点。但实在晚了,便起身告辞,但觉手已不痛,把药草擦掉,伤口早已结疤。
于是告辞老道长,径自下山,二猴送我出林子,此时一看天边,一轮明月照在当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