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家真传,痴迷于王羲之的唐太宗

2023-05-11 107阅读 0评论

茗家真传,痴迷于王羲之的唐太宗?

在唐朝所有的皇帝中,唐太宗应该是比较有名的一位皇帝,因为在中国历史上,他开创了非常有名的贞观之治,这一时期也被誉为是中国古代国力最为鼎盛的时期。

比如我们看反映当时历史的小说,也就是后来吴承恩所撰写的《西游记》,这本中其实就显示了当时唐朝在世界各国中的地位,因为唐僧每到一个地方给其他人说,他是从东土大唐而来,那么这个国家的人一般都会非常的紧张,或者说非常的尊重他,可见当时唐朝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有多么的大。

茗家真传,痴迷于王羲之的唐太宗

唐太宗是一位很有能力和手腕的政治家,但是他的书法和他的艺术造诣也非常的高,这一点不输于他在政治上的一些成就,比方说他撰写并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行书刻帖——《温泉铭》,虽然这本书现在被收藏在英国的大英博物馆,但是他却标志着中国历史上书法碑帖发展的里程碑。

当时在他的主持下,有很多著名书法作品,涌现了一大批书法家,比如,他派萧逸从辩才和尚那里骗来了《兰亭序》,然后分发给各位书法大臣进行临摹观赏,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王羲之书法书圣地位的确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当时玄奘和尚从西边印度取经回来,唐太宗立刻下令怀仁和尚收集王羲之的人的字迹,为唐玄奘西天取经撰文刻碑,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怀仁集圣教序》。

除了这些在书法事业上的推动以及对于书法家和书法作品的创作之外,唐太宗还写了不少有关书法的理论著作,这些理论著作,即使是今天看来,也是有非常大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的。他所撰写的《笔法诀》就是其中的代表。

这篇文章其实主要写唐太宗个人在学习书法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和他对于书法的理解,其中有一张非常有意思,叫做《论书》,讲的是唐太宗对书法技巧性的理解和感悟:

太宗尝谓朝臣曰:书学小道,初非急务,时或留心,犹胜弃日。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也。

从“太宗尝谓朝臣曰”我们可以得知,这篇文章应该是唐太宗手下的随从官,在唐太宗与大臣进行日常交流的时候记录下来的。所以会有一种记述的口吻,意思是太宗皇帝常常对他的大臣说。

接下来这段话:

书学小道,初非急务,时或留心,犹胜弃日。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也。

意思是:书法这东西,本来就不是很快就能写好的,平常有时间的时候,稍稍留点心眼,细水长流,也比那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要强很多。这世界上这么多技艺、艺术,从来没有学习却学不会的。

这段话实际上,唐太宗阐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学习书法,不一定每天就把书法当作工作、当作一项任务,整天钻研,那是没必要的。尤其是我们现代人,时间如此零碎,更不可能拿出这么多精力来学书法。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唐太宗觉得,我们应该把功夫用在平时细小的时间上,用在平时零碎的时间上。比方说每天半个小时的午休时间,睡觉前几个小时用来写写书法就可以了。

在这里唐太宗又把这个道理扩而大之,普天之下,任何知识、任何技能,只要你用心去学,没有学不会的。

所以我们会看到唐太宗所阐述的书法理论,多么切合实际,就是今天的我们再来看,也毫不过时。

接下来,他说:

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

这句话其实是一个反举证。在前面唐太宗说天下没有学不会的东西。但是实际的经验告诉我们,有很多人他们看起来确实在学习,为什么学不会呢?尤其是书法,很多喜欢书法的人,他们写了一辈子,可是水平却不及一个学习几年的人,这是怎么回事呢?

唐太宗认为,之所以有学而不会的人,是因为他们的注意力、他们的心有所懈怠,不能专注的、不能去精细的研究书法。

这一点在学习书法的人当中,普遍存在。很多学习书法的人根本就“守不住”一本字帖,总想着今天写这个,明天又换了什么别的花样,东边一锤子,西边一棒子,不能细细的静下心来,专注于某一个书体、书法家,那样学习书法,自然写不好了。

接下来,他举了一个例子:

朕少时为公子,频遭敌阵,义旗之始, 乃平寇乱。执金鼓必有指挥,观其阵即知强弱。以吾弱对其强,以吾强对其弱,敌犯吾弱,追奔不逾百数十步,吾击其弱,必突过其阵,自背而返击之,无不大溃。 多用此致胜,朕思得其理深也。

大致上这段话的意思是:当他还在做一个皇子的时候,整天随他父亲南征北战,有时候遭遇很多敌军的队列,那么怎么打赢这些敌军呢?它有一个秘诀,那就是他会观察敌军对列的排布,看军队的阵势大体上就可以知道敌军是哪里强大,哪里弱小。

然后先用小弱兵引诱敌军精干力量,等到他们上了当,追击起来还不到一百步的时候,再用自己军队的精干力量去打他们薄弱的地方。这样一个完整对列就被分割了起来,然后前后夹击,从后面包抄,没有不失败溃逃的。而唐太宗每次都是用这招来打赢敌军,原因也在于他深得其中的要领和秘诀。

那么这一段是唐太宗阐释他兵法和军事智慧的一段,他阐述这个和书法有啥关系呢?我们接着看:

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吾之所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

他说,我现在学习临摹古人的书法,对他们的外形和表面上的东西毫不关心,只是希望可以学习到他们的骨力,学习到他们最根本的本质所在。只要本质的东西掌握了,那么形势自然而然的就会出现。我现在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因为我能够实现抓住他们的本质、要害,因此才能成功。

所以,唐太宗不仅治国有方,而且对于书法的学习也是精通和擅长的,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和肯定。

有没有哪个宋末人物活到了明初的?

张三丰大概可以算的上是这么个人物,但是其实他的生卒年月,也有很多种说法,但是大部分人认为张三丰生自宋末,卒于明初。

张三丰是道教史中的重要人物,张三丰是太极拳重要人物,不了解张三丰事迹,实难清楚了解太极拳的源流历史,可惜至今还没有一篇有关张三丰的全面资料为后世人满意,不是今人不努力,而是资料有限,也不可能所有资料一定正确,我们只能尽力将所知的资料归纳出来,以便大家进一步探讨。

1、武当弟子供奉张三丰为武当派的祖师,当然要有一个祖师诞,这个日子是从何以来呢?是依据清初汪锡龄编辑的“张三丰全集”而来的。内容包括“全集序”、“三丰先生本传”、“藏蜕居记”、“云水前集”、“云水后集”五个主要部分。而张j丰的出生日子就见于“三丰先生本传”,日期是丁末年夏四月初九日子时,即南宋理宗淳祜七年,公元1247年。

2、这个日子是有问题的。其一,汪锡龄在“三丰先生本传”中写的是汪锡龄在清雍正元年(即公元1723年)在峨嵋山遇到张三丰,并为张三丰做了一个专访,这时张二丰已是476岁的超级老人了,读者们可以接受吗?其二,在明史——方伎传中也是不知张三丰何时出生,以“终莫测其存亡”作结束。其三,在大岳太和山志中,记录了一篇张三丰弟子的访问,内容也没有说明张三丰的出生日期。其四,现代出版的“道教小辞典”,主编是钟肇鹏先生,介绍到张三丰时也只说他是元末明初道士。从上述资料来看,张三丰的出生日子肯定有问题。

3、我们也可用一个有力证据推翻这个出生日期,这就是“道统源流”的引述。在“道统源流”中是这样介绍的:“陈上阳先生传张三丰,名启宝,字玄玄。元季辽东懿州人。好道善剑,与明太祖友。在鸡足、武当等山开派,即今王屋自然派。又分三丰派、三丰自然派、三丰蓬莱派、日新派,从这段记录张三丰是元代人,他的师父就是上阳子陈致虚。好了,有了这个道教史中的历史人物,我们就可以把张三丰与陈致虚的资料作一比较。

“三丰先生本传”清楚写明张三丰在67岁时到终南山遇火龙真人(不知姓名),77岁时,即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到武当山修道,调神九载,即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修成大道,这时张三丰已经是86岁的老人了。

“道教小辞典”人物篇中,对陈致虚有详细的介绍。陈致虚,字观吾,道号上阳子,公元1289年出生,即至元廿六年,在40岁始从赵友钦学道,数年多再遇青城山隐士刘谷云学道。查赵友钦又名赵缘督,是全真教过山派弟子。全真过山派的宗师是丹阳子马钰。所以张三丰是全真派弟子。请读者记一记张三丰的出生日期是公元1247年,而陈致虚的出生日期是公元1289年,即张三丰大过陈上阳42岁。前文交代过张三丰在86岁得道,这时陈致虚才44岁,这时陈上阳还在向赵友钦学道,是一个初哥。请问,一个得道高人为何要跟一个正在学师的后辈做师父,除非“道统源流”说谎,若不则是汪锡龄乱作。我个人相信“道统源流”的说法,因在张三丰的著作中,有大量关于全真派重阳祖师内丹养生功法的介绍。所以张三丰是拜陈上阳为师研习全真派内丹功法,即张三丰的出生日期定在师父之后无疑。

4、这样推算,张三丰的出生日期大约应在元成宗大德年间左右。我们也可在“云水前集”的“悠悠歌”中得到一些启示。“悠悠歌,悠悠歌,四十八岁空消磨,人生寿命能几何?株守恒山十六载,燕赵往来成逝波。”即是说,张三丰在32岁时在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官出家,取名昆阳,但在十六年间一直游遍大江南北,寻找明师,到了48岁还是一无所得。这样看来,张三丰在50岁左右才遇到真正的明师上阳子陈致虚。这时陈上阳应有59岁了,已成为内丹派的一代宗师,传授内丹要旨给张三丰也很合理。

5、张三丰的死亡日期又如何?其一,据武当山道教协会前会长王光德著作中称在天顺年间还有人见过张三丰,之后不知所踪。其二,宝鸡县金台观碑有载:“天顺中,仙乐下迎,异香七日,遂冲举。”其三,“祥符县志”,仙释记载:“天顺二年,羽化于成都鹤鸣山,诏封通微显化真人。”其四,“河南通志”有如上记录。其五,明英宗朱祁镇在天顺三年赐号“通微显化真人”给张三丰。即是说,张三丰在公元1458年去世,享年约160岁左右。这个寿岁,一些修炼内丹成功的道人也会达到这个年龄的。

了解张三丰的生卒时段,了解张三丰的师承,是为了更好地考证太极拳源流历史有一定的帮助,不知读者们是否认同此点。

为何武功却是天下名列前茅?

关羽和张飞都是三国时期蜀国著名的五虎上将,他们的武艺高强,功夫超群,在百万军中去上将首级,犹如探囊取物,其实他哥俩在没有和刘备桃园三结义之前,关羽和张飞竟然是个卖枣和杀猪的!

据史书记载,关羽和张飞并没有什么武学师傅,关羽因为杀了家里的恶霸,逃难与江湖,在逃亡的过程中,卖过几年的枣子,生意也不怎么好,关羽经常去枣园里拿着大竹竿打枣子,如此,打了好几年的枣树,竟练的一身的好臂力,后来偃月刀自然也就耍得很好了,竟成就了关羽的武功。

张飞当时家里还是比较富裕的,依靠杀猪和卖酒为生,是个屠夫,性格比较豪爽,喜欢结交天下的豪杰,张飞自己也经常杀猪,而一头猪好几百斤,因此练就了一身的蛮力,古代杀猪的时候是要给猪吹起的,只有吹过气的猪才能很好的去毛,而且还要用一炳铁杆捅穿后才能吹气,这才使得张飞大喝一声吓退百万曹军。

除此之外,体格也很重要,身板硬,气力大,就具有很大的优势。譬如关羽身长九尺,即便按照汉制算法(一尺约二十三厘米),也逾两米。文学作品里或有夸张成分,但一米八、九估计是有的。预估体重至少近两百斤。其产生的爆发力,相较于轻量级的对手而言,无疑有极大杀伤的。张飞体量虽不及关羽,但应也属于爆发型“选手”。

最后一点,古代战争搏斗中,除了力量之外,速度、胆识、装备(武器、防具及马匹)、技巧或也是考量因素。

至于关羽和张飞的师傅究竟是谁?史料上并没有记载,但两位将军却留给我们世人无限的遐想。

关羽千里走单骑,在古城与张飞会合时,张飞误解关羽投曹,想枪挑关羽,关羽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还能抓住丈八蛇矛制止张飞行刺。由此可见关羽相对张飞的武功。关羽在曹操面前说张飞比他厉害,不能当真,那是夸耀和抬举自家兄弟。

由刘备用人可见,关羽比张飞厉害。

刘备占有徐州时,让关羽守下邳,行太守事。

曹操南下取荆州,刘备撤逃江陵,与关羽分兵而行。

赤壁战后刘备得了荆州,关羽为襄阳太守,在防守曹操的最前线。

刘备、诸葛亮等入川,留关羽镇守荆州大本营。

刘备自封汉中王后,张飞、马超假节,唯有关羽假节钺,董荆州事。

关羽地位明显高于张飞等人,独当一面不只因为忠诚,还因为能力。

至于两人的性格,各有缺点,不好比强弱。“羽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两人都栽在性格缺陷上,让人叹惜。

张飞(?-年),字益德(三国演义中字翼德),幽州涿郡(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氏,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关羽(-年),字云长,河东解良(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蜀国名将。

1、张飞。

张飞(?-年),东汉末年幽州涿郡(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氏,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与关羽并称“万人敌”,字益德。

清毛纶、毛宗岗父子评改《三国演义》将字改为翼德,明嘉靖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万历金陵周曰校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万历刊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等都维持“益德”,很多人误以为张飞表字“翼德”,以为“翼”才跟“飞”字相协。但其实“益”是“鹢”的通假字,“鹢”是一种会飞的水鸟。

官至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后遇刺身亡,蜀汉追谥桓侯,是为西乡桓侯。元朝加封为武义忠显英烈灵惠助顺王。

2、关羽。

关羽(?年-年),字云长,本字长生,司隶河东解人(今山西省运城市),约生于东汉桓帝延熹年间,汉末三国时刘备的重要将领。与张飞并称“万人敌”。

建安四年(年),受封汉寿亭侯。赤壁之战后,刘备助东吴周瑜攻打南郡曹仁,遣关羽绝北道,阻挡曹操援军,曹仁退走。

后来刘备入益州,关羽留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年),关羽围襄樊二城,曹操派于禁前来增援,关羽擒获于禁,斩杀庞德,曹操一度想迁许都以避其锐。

后曹派徐晃前来增援,而东吴背盟,遣陆逊、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杀。景耀三年(年),蜀汉后主刘禅追谥壮缪侯。

张飞和关羽死后,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人为了纪念张飞,亦为他建庙,张桓侯庙又称张飞庙,原址位于云阳老县城的对岸——长江南岸飞凤山麓,离重庆市区公里,是为纪念三国名将张飞而建的祠宇。据传,张飞头颅葬于此,而身体葬于四川阆中的张桓侯祠,因此民间有说法张飞“身在阆中,头在云阳”。

张飞庙一座文武合庙,庙里的建筑主要有七座,其中正殿、旁殿、结义楼、望云轩、助风阁是为纪念张飞而建,杜鹃亭和得月亭是为纪念唐代诗人杜甫在此客居两年而建。

据史料记载,张飞庙始建于蜀汉末年,已有多年历史。

民间流传张飞善书画、善画仕女图,例如明《画髓元诠》载:“张飞……喜画美人,善草书”,清《历代画征录》载:“张飞,涿州人,善画美人”等,更有“三弟(张飞)画美人,二哥(关羽)补竹”之说。

张飞也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角色,以《三国演义》的描写而创作,脸谱勾成黑十字门蝴蝶脸。蝴蝶有张“飞”、“翼”德之意。

而不同场合,张飞脸谱可以勾画出笑面或是怒面;同时张飞的脸谱为黑脸而有豹头环眼之态,加上大髯口,表现其凶猛、骁勇之相。

关羽最为特殊之处是其倍受中华文化历代推崇,并且视为神祇膜拜,产生关羽信仰,并传至日本、朝鲜、越南、琉球等汉字文化圈国家。

由于其忠义勇武的形象,多被民众尊称为关公、关二爷、关老爷,又多次被后代帝王褒封,直至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故也俗称为(关)圣帝、(关)帝君、(关)圣帝君、关帝、关帝爷等而流传至今。

道教尊为协天大帝、伏魔大帝、翊汉天尊等,汉传佛教及藏传佛教奉其为护法神之一,称为“伽蓝菩萨”。其中儒宗神教奉为五文昌之一,而扶鸾信仰者则奉为恩主,故又称关公为恩主公、山西夫子、文衡圣帝,是为五恩主之一。

民间受《三国演义》等传统作品影响,普遍认为关羽与刘备、张飞义结金兰,关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称其为关二爷、关二哥。

陈寿撰写之《三国志》,将关羽与张飞、马超、黄忠、赵云合为一传(《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罗贯中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又将该五人并称“五虎上将”,毛宗岗称其为“三绝”之“义绝”。直至现代,某些社会群体与场合仍常有祭拜关公。

水浒传要是林冲和关胜打起来谁会赢?

张飞打岳飞,谁也分不清?

这句民间戏言,至今乐讯。隔时代的事,毕竟年代久远难以考证。

冷兵器时代,

所谓英雄好汉,太多是凭个人武艺或蛮力而胜誉天下。

作为八十万禁军教头的豹子头林冲,论武力武艺,自然是身名远扬江湖同道公认。

大刀关胜力战林冲秦明,虽稍有落败。但论武力修为,若与林冲单挑独战自然不会落于下风。

伯仲之间的事,自是英雄所幸,心里有数惺惺相惜。

伴随关胜入伙梁山,共同担当马军统领和步军统领。兄弟情义,图的是三军阵前同仇敌忾生死与共,再无可能私下切磋之举。

英雄铭史于后世,武尚后辈好儿郎。

中华之精神守望,谁予争锋?

西方史料真的不如中国史料详尽吗?

中国古代的史料可谓“大而全”,而西方呢,其实也不差,“大”是有的,“全”可能稍逊一些。

简单的说,中国史料分官修国史和民间记载两种,彼此互补,历代延续不断;而西方的历史,官修是断续的,教士笔记事无巨细均很详实,传说及史诗也占有极大的成份;这大概是中国史料与西方的最大差别。

中国至少从周代开始,便设有专门的史官,每时、每日、每月均有完整的大小事记录,并定期以邸报形式公开宣布,这些史官的记载难免会受到当权者个人主观的影响,但是史官的独立性却多少有些制度保障,以确保史料的真实性,因而,在中国历史上总能遇到几个刚毅的史官刷刷存在感,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太史公。

每到改朝换代,新政权总会继承和收集前朝的史料和各类记录,并设定专人将之整理成册,以朝代史的形式做个总结,这便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二十四史。

当然,新朝对旧朝的历史评述,终究不会完全客观,多少有些偏颇,这是可以理解的,胜者为王的道理到哪里都是讲的通的,不过以中国的执政理念看,这种偏差是有得到控制的,总是不会太大差异。

以上便构成了官修国史。

而历代文人雅士实在太多,他们会以笔记或者碑刻一类文字将更细的内容记录下来并以文学作品的形式流传开来,这些民间的记载数量极其庞大,以至于我们在今日想要知晓过去发生了什么事,只要手段到位,总能找到相应的资料。

但是这些东西仅限于东亚文化圈的学者们使用,很多西方人一贯性的不太承认,毕竟他们视野有限,对东方的认知有些肤浅,或者说是偏见太大。

总之,中国的史料之丰富,在全世界范围内是找不到对手的。

接下来,我们讲讲西方历史。

西方人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希腊和罗马时代,这两个时期其实与中国的春秋、两汉相当,文明程度是差不多的,自然在文字记载上也是有所作为的。

比如希罗多德的《历史》、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塔西佗《编年史》都是很不错的记载,可以和我们的《史记》、《左传》媲美。

但,自从罗马帝国消失后,欧洲在中世纪那简直就是蛮夷之地不足为虑。西方人总不会让自己的历史消失的,于是他们将教士们在这个时期以日记的形式记载的各类文字也算入历史中,还是真实的历史文本。

我们咋听之下,可能会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历史上一些毫不知名的小辈竟然也可以成为历史的见证人,但是,西方史学界确实是这么认为的,某某年,某个教会开了个part吃了什么,也都成了历史,这或许就是西方历史的真实记录。

如尊者比德的《英吉利教会史》、都尔主教格里哥利的《法兰克人史》、弗莱辛主教奥托的《双城史》和《腓烈特大帝传》等。

然而,在中国,一个文人的笔记,我们只会单纯的认为是文学作品,就像我们拿着《西游记》说这是唐代的历史一般荒谬。

不只我们会这么认为,西方人更是,他们一方面用着教士的笔记,一方面却在否定中国的浩瀚的民间记载,有些可笑,但却真实。

县志等地方志当然还是要算入官修史的。

我们的很多人,也似乎落入了这种圈定的笑话原理无法自拔,比如,民国时期,有人在泉州晋江发现一部手抄本的《西山杂志》,里面记载了很多清代泉州及南洋的事件,却至今仍无法被史学界认定为真实历史。

直到文艺复兴之后,西方人的史学观终于又回到了主线上,他们开始大量“创造”历史,并将之延续至今,与其说是历史文字化,不如说是重新制造历史文字。

或许西方人也察觉出自己那段“空白的历史”的不真实,以及《荷马史诗》、《萨迦之歌》、《熙德之歌》、《贝奥武甫》等史诗荒谬的记载,于是,涨了见识增加了技能的西方人创建了现代考古学,寄希望于以真实的地下发现来弥补现实的文字历史的不足。

相反的,中国的史料记载实在太丰富了,加上中国数千年儒家观念的洗礼,以至于对祖先无礼的考古学并未发芽,更何况壮大。

时至今日,我们不应该被西方史学界牵着鼻子走,我们有着连续的五千年文明,三千年详实的史料文书记载,加上已经炉火纯青的现代考古技巧,完全可以创建独立而又科学的现代史学观。至于西方人信不信,那是西方人的权利,我们13亿人笃信即可。

当中国实力足够强大,会有足够多的人来跪舔的。

插播一条消息:根据《星槎胜览》记载:“(明代时暹罗妇女)遇我男子甚爱之,必置酒待而敬之,欢歌留宿”,《瀛涯胜览》更是如此说:“夫恬不为怪,乃曰我妻美,为中国人喜爱”。中国人在大明时期多了惹人喜爱呢,这个好时期应该不远了。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07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