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方舟子事件始末,从三重门到飞驰人生
韩寒方舟子事件始末,从三重门到飞驰人生?
《三重门》写得并不出色,现在看的人就不多,当初之所以红起来的原因是宣称它的作者是位年仅16岁的少年,高一留级,七门功课(包括语文)不及格,于是就被捧为天才。这好比一个瘸子在百米赛跑中获得15秒的成绩,这成绩其实不咋的,但组织者一直强调,运动员是瘸子,于是这个运动员就被捧为天才。诡异的是,这场比赛被爆出,居然用了替身 。有人会说,怎的不见替身出来爆料?问题是,如果这个替身就他爹,同时还是策划者,他还会出来爆料吗?
如何评价韩寒的杂文?
看韩寒的书集中在高中阶段,那时候非常沉迷。他的小说叛逆,和我胃口,是我和我们老师撕逼的动力源泉。现在基本不读韩寒了,就如他自己所说——以前有很多偏激的地方。至于韩寒小说也像他自己所说——时无英雄,竖子成名,全靠同行衬托。其实我很期望他能一心钻研小说,毕竟他是我的启蒙。但是比艺术更重要的是生活,他在即将跨入 【小 说 】艺术大门的时候退出了,不知道这个大门是不是冯唐说的写作“金线”。
网友对方舟子的诟病来自于什么?
转基因的东西谁敢吃?反正我不敢吃,因为没有统一权威的结论说转基因无害,吃的东西开不得玩笑,所以我不吃,不知道方舟子是不是敢敞开来吃?方舟子做过好事吗?做过,一些骗人的坑人的的确应该打,但是打假的目的是要使这个社会惊醒,而不是把单独的个体赶尽杀绝,更不应该是为了自己出人头地。刚开始打假还有一定的好的效应,可是方舟子后来专门挖空心思地去找个体论文造假的证据,这就偏离了打假的意义,在现在这种学术环境下,要想混过各级门槛,论文不造假行吗?有几个不造假的,反正我知道我大学毕业时的论文大家都是抄的,老师也根本不会仔细去看,这种风气不是靠你打了几个假,一天两天就能遏制的,得从根本上解决。方舟子也算是名人了,名人说话就更应该慎重,这同明星给商品做代理一样,你的一言一行很可能引导观众去做他们自己未必清楚的事,你方舟子作为名人,在转基因还未完全得到科学结论的时候,就贸然为它唱赞歌,是不是有点不负责任?你要做的应该是宣传呼吁如何杜绝抄袭之风,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或者揭露电视上那些卖假药的,而不是像疯狗一样今天咬这个,明天咬那个,风气依然如故,但有些人一生可能都抬不起头来,生不如死,罪不当诛,你方舟子干的是正事吗?良心能安吗?看看你对韩寒这件事情,事先先来个有罪推定,先下结论,然后在推理去寻找证据,你这是科学的态度吗?是不是做得太过分了?你敢保证你自己一身正气,没有瑕疵,完美无缺吗?如果不能,还是本本分分做人的好。
如何看待全能的打假斗士方舟子?
“全能”的只有“上帝”和中医之流,把方先生比作“全能”大概是“全能”惯了。是不是方先生打假、科普,打痛了一些“全能”的人呢?比如能认证“不明病原体”的戏子、能当“总的统”的二流赛车手、恰好当了总的统的商人等等。
中国出了那些少年天才?
天才不是看智商的,也不是那些所谓两岁识字5000的所谓神童,这些媒体大众最爱捧的对象往往都有着伤仲永式的结局。
而真正的天才是由内而外的,他们不会炫耀自己的外在的种种表象,而是踏踏实实的做出一番成就。庄小威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天才。
天才少女、中科大少年班、与诺贝尔奖最接近的华人女性、美国科学院最年轻华裔院士、哈佛大学双聘教授、第一位获美国“天才奖"的华裔女科学家、以她名字命名的哈佛实验室...这些都是她身上自带的光环。
庄小威,1972年出生于江苏省如皋市,父母亲是中科大的教授。虽然未曾正规学过拼音识字,但5岁时,庄小威就已经是科大附小的二年级生。然而在班里,她年龄最小,却是最聪明的学生。
受父母亲的影响,庄小威从小就对科学感兴趣,同时也被物理严谨的推理之美所吸引。初中时,她就曾获全国数理化竞赛第一名。15岁,她又凭高考600多分的状元成绩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
在天才云集的少年班,庄小威也完全不露怯。凭着对物理的热爱,她对物理的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本来不太在意成绩的她,最后竟考了个四大力学课程满分。这个“大满贯”的传奇记录,至今在科大还没人能打破。
中科大少年班毕业后,庄小威便赴美开始博士生涯,那年她仅仅19岁。2003年,这位天才少女更是被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垂青,获得50万美元奖金。她是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女性,同时也是获奖者中最年轻的一位。
2006年,年仅34的她便成了哈佛大学物理和化学系的双聘教授。与此同时,以她名字命名的单分子生物物理实验室建成。此后,她便带领着21名博士、博士后开始研究流感、艾滋病、SARS等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过程。
25岁的庄小威在博士毕业后,导师沈元壤就鼓励表现不错的她找教职。当时斯坦福大学就告诉庄小威,说对她各方面很满意,准备给她留一个职位。庄小威心里异常激动啊,而且开始有点自我膨胀。毕竟她的同学还在读博士后,自己就已经是斯坦福助理教授了。
然而在她沾沾自喜时,她也迎来了人生第一个打击。斯坦福大学在最后一刻竟改口,觉得她Not Ready,只给了她在斯坦福大学读博士后的机会。可能你会觉得好歹是个斯坦福博士,就算读的物理系,生物肯定也不会差到哪去。但庄小威的情况却是,连DNA和RNA的区别是什么都不知道。
2006年,庄小威就STORM在《自然·技术》杂志上发表相关论文。在2011年,她又进一步克服了之前耗时长的缺点,开发出了更高性能的STORM。这一路走来,庄小威也成了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的大户,隔三差五就在顶级杂志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
那时候很多人都猜测, 如果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是诺奖成就,那庄小威必然是得奖者。但是,世事却总是在关键时刻和庄小威开玩笑。201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白兹格、赫尔和莫纳三位物理学家。第一个被念到名字的白兹格,获奖的理由就是——“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PALM。
同为“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的研究,诺贝尔化学奖名单上却没有庄小威,大家都纷纷为庄小威抱打不平。关于性别歧视,种族歧视之类的猜测不断。一位清华大学的教授在微博上就写道:听到白兹格名字的时候,我几乎要准备给庄小威写贺信了.....
虽然诺奖结果已是板上钉钉,尘埃落定的事情。但庄小威的STORM,与白兹格的PALM可以说是并驾齐驱的一项技术。而且在后续发展跟推广方面,庄小威的作用可以说是比白兹格更重要。相关论文的发表时间上,也只是一天之隔。
白兹格的相关论文发表于2006年8月10日出版的《科学》杂志(3月13收稿,8月2日通过评审)
庄小威的相关论文发表于2006年8月9日出版的《自然·技术》杂志(7月7日收稿,7月31日通过审评)
对这一质疑,诺贝尔奖委员是这样解释的。第一:白兹格早在1995年发表了论文,对这一技术提出了理论设想。第二:白兹格论文的收稿时间要比庄小威早几个月。庄小威虽与诺奖无缘,但她的成就确实是诺奖级别的。纵观历史,没得到应有殊荣的能人异士大有人在。而庄小威也当得起无冕之王这四个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