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茶会游戏,有没有好看点的女生头像和古风女生网名分享
月夜茶会游戏,有没有好看点的女生头像和古风女生网名分享?
名字没有 但图片很多 不喜勿喷 喜的不要吝啬赞 哦吼
都是我喜欢的类型 不喜勿喷 喜欢的就不要吝啬你们的赞了 哈哈
2021年中秋北京公园开放吗?
2021中秋北京各大公园都正常开放,不同最美赏月胜地公园开放时间:
1、最有皇家范的赏月胜地——颐和园。
意境:“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公园开放时间:6:00-20:00,需预约) ;
2、最适宜小聚的赏月胜地——北海公园。
意境:“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公园开放时间:6:00-21:00,需预约) ;
3、最浪漫最小资的赏月胜地——什刹海。
意境:“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4、最有仪式感的赏月胜地——月坛公园。
意境:“北京一片月,总是玉关情”
(公园开放时间:6:00-21:30,需预约);
5、最具文艺范儿的赏月胜地——卢沟桥。
意境:“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6、最诗情画意的赏月胜地——百花山。
意境:“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7、最解思乡情的赏月胜地——妙峰山。
意境:“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8、最具人气的亲民赏月胜地——景山万春亭。
意境:“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公园开放时间:6:00-21:00,需预约);
9、最童年的赏月胜地——陶然亭公园。
意境:“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公园开放时间:6:00-22:00,需预约);
10、最有科技感的赏月胜地——北京古观象台。
意境:“玉魄东方开,嫦娥逐影来”
(天文赏月时间:9:00-17:00,需预约)。
贾政讲的怕老婆的笑话有何深意吗?
第七十五回,风雨飘摇的贾家迎来末世前的一个中秋节。《红楼梦》的设定特别有意思,年份虽然跳过,但节气从不错过,春夏秋冬依次写过。到七十五回来到了中秋节。还记得第一回一开始就是甄士隐和贾雨村过中秋,随后正月十五甄家就出事了。这一次到了贾家的中秋节,同样暗示贾家出事就在第二年元宵节。今天不论贾家兴衰,聊一下中秋节贾政讲的那个恶心的笑话。
贾政又说道:“这个怕老婆的人从不敢多走一步。偏是那日是八月十五,到街上买东西,便遇见了几个朋友,死活拉到家里去吃酒。不想吃醉了,便在朋友家睡着了,第二日才醒,后悔不及,只得来家赔罪。他老婆正洗脚,说:‘既是这样,你替我舔舔就饶你。’这男人只得给他舔,未免恶心要吐。他老婆便恼了,要打,说:‘你这样轻狂!’唬得他男人忙跪下求说:‘并不是奶奶的脚脏。只因昨晚吃多了黄酒,又吃了几块月饼馅子,所以今日有些作酸呢。’”说的贾母与众人都笑了。【庚辰双行夹批:这方是贾政之谑】贾政这个笑话不但不好笑,还恶心,其中涉及闺房秘事更是不适合在长幼老少跟前讲。贾政为什么讲这样的故事,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但细分析也是有趣。
贾政的笑话从本意上讲,就是一个男人怕老婆的啼笑皆非故事。贾家的中秋宴会上暗流汹涌,贾政贾赦兄弟互相言来语去,这个笑话,第一层意义就是嘲笑长房贾琏和王熙凤。
王熙凤悍妒,贾琏怕老婆成性,不但在王熙凤面前抬不起头,贾家上下也都知道这事,只是心照不宣不说而已。故事中那个老婆面前一步不敢走错的人,与贾琏一模一样。所谓上街买东西被几个朋友拉住去喝酒在朋友家睡了,所指正是贾琏被贾珍、贾蓉父子挑唆在外偷娶尤二姐之事。至于回来舔脚作呕想吐,是讽刺明明尤二姐有孕却遭人暗算打掉孩子还不敢怪罪当事人,多方掩饰之事。
贾政这个笑话不厚道,也代表二房与长房的矛盾。他说这笑话,贾琏不敢说话,贾赦却听出言外之意,随后就讲了一个贾母“偏心”的笑话嘲讽贾政得到荣国府名不正言不顺,更在贾环作中秋诗被贾政训斥时,出头替贾环撑腰,说出一番让贾政哑口无言的话。
贾赦乃要诗瞧了一遍,连声赞好,道:“这诗据我看甚是有骨气。想来咱们这样人家,原不比那起寒酸,定要‘雪窗荧火’,一日蟾宫折桂,方得扬眉吐气。咱们的子弟都原该读些书,不过比别人略明白些,可以做得官时就跑不了一个官的。何必多费了工夫,反弄出书呆子来。所以我爱他这诗,竟不失咱们侯门的气概。”因回头吩咐人去取了自己的许多玩物来赏赐与他。因又拍着贾环的头,笑道:“以后就这么做去,方是咱们的口气,将来这世袭的前程定跑不了你袭呢。”贾赦矛头直指贾政手中没有爵位,只能教育子孙学“穷酸”科举仕途,结果急功近利,大儿子早夭,二儿子成了“呆子”。他说“我们这种家庭,可以做的官时就跑不了一个官”,是指他有爵位在手,儿子不愁有官做,贾政却没有!
贾家这顿中秋宴会,内容远不只此,贾政这个笑话,嘲笑贾琏怕老婆是一回事,还有另一个原因是揭开了另一段关于贾政的陈年秘事。请看下文分解。
中秋节贾政讲的怕老婆的男人,因喝多了外宿回来被老婆质问给老婆叩头赔罪,更舔脚作呕的无聊笑话。以贾政的身份,在长幼都在场的时候说这个,特别有失身份。上文分析贾政的故事是讽刺贾琏怕老婆,影射贾家长幼两房分裂。贾赦对此勃然而怒,不但讽刺贾母偏心,更说贾政执掌荣国府名不正言不顺,还借贾政教育儿子读书科举讽刺贾政手中没爵位,自己努力却一事无成。
不说这老哥俩明争暗斗,再说回贾政这个恶心冷笑话。曹雪芹一贯善于隐藏线索。怕老婆的笑话表面看是嘲笑贾琏王熙凤,那么反过来,他贾政的老婆也是王家女儿,王家女儿皆善妒,他年轻时的婚姻生活又是怎样?这在《红楼梦》是有线索的。
王家三个女儿都是《红楼梦》主要人物。王夫人作为嫡长女,嫁给荣国府次子贾政,侥幸成为荣国府当家人。薛姨妈嫡次女,与王夫人一奶同胞嫁给薛家嫡长子,成为薛家当家人。王熙凤是王家长房嫡长女,出身与王夫人一样,嫁给荣国府嫡长孙贾琏,是下一代爵位继承人,妥妥的诰命夫人。
王熙凤悍妒不用说,贾琏年近三十不敢娶妾,除了一个女儿巧姐儿,再没有庶出孩子。
薛姨妈丈夫壮年去世,没有交代是否有妾。薛家子嗣不盛,除了薛蟠薛宝钗是薛姨妈所生,再无庶出子女。也能说明薛姨妈在薛家,未尝不是一手遮天,不让丈夫纳妾繁衍子女。
王夫人看似情况最好。贾政不但有周姨娘和赵姨娘两个妾,还有探春、贾环两个庶出子女。但细分析贾政的两个妾两个子女就发现也有问题。
首先,赵姨娘生贾探春和贾环,都在贾宝玉出生后。贾珠、贾元春比贾宝玉大十多岁,长达十几年时间,贾政为什么没有和妾生孩子?赵姨娘的年纪并不大,证明她是王夫人生了贾宝玉以后,两儿一女双保险,才替贾政纳的妾。
按贾家的规矩,贾政娶王夫人后,起码要有个妾。王熙凤那么悍妒都有个平儿在,而且贾家的规矩就是少爷长大了,房中要有两个通房丫头伺候,这两个丫头按常理会留下来,比方李纨就是在贾珠死后才放走了两个丫头。那么,贾政的通房丫头会是周姨娘么?
其次,周姨娘是不是贾政之前的通房丫头?我觉得不是。第一,周姨娘可以肯定年纪不小,属于和王夫人年纪差不多。她不得宠,不伺候贾政皆因年纪大了。第二,周姨娘是贾政的妾,偏偏姓周,与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同姓。曹雪芹就算再懒,也不会这么巧合。所以,周姨娘不是贾政通房丫头出身,而是王夫人陪嫁丫头。
最后,周姨娘是王夫人陪嫁丫头,她父母和兄弟周瑞也作为陪房过来贾家。王夫人和周姨娘最初就像王熙凤与平儿一样。王夫人将贾政的通房丫头都打发了,却将周姨娘给了贾政做通房丫头。之后……就没有之后了,平儿身上发生的故事,都是周姨娘发生过的。王熙凤正是对王夫人有样学样,妄想复制王夫人的成功。可惜,她肚子不争气,只生女儿没有儿子。否则若干年后,她儿女双全,也会给贾琏物色个年轻貌美的妾。至于平儿,年纪大了,给个妾的身份,继续重复周姨娘的路。
根据原文的线索抽丝剥茧,就可以看出王夫人年轻时候也是“妒妇”,她如王熙凤管贾琏一样管着贾政,像王熙凤防平儿一样防着贾政和周姨娘。不同之处在于王夫人肚子争气。生了贾珠和贾元春后觉得不保险,直到十几年后贾宝玉出生,王夫人才给贾政重新纳妾赵姨娘。
贾政作为文化人,按理是要有追求的。红袖添香不敢说,可也不至于对粗鄙的赵姨娘如获至宝离不开。之所以如此,在于舍了赵姨娘,他也没别人。他与赵姨娘接连生下两个孩子,恰证明贾政被压抑的太久后的情感释放。
中秋节贾政的那个笑话,讽刺的是贾琏,但何尝不是他自己?他在笑话贾琏的同时,是不是也在自怨自艾?我认为有可能,您说呢?
「文/君笺雅侃红楼」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每天都有新内容更新。欢迎收藏,欢迎转发,感谢赞赏。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80回本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红楼梦》绘全本·清·孙温
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需要看什么书?
谢谢邀请,看中外名著可以增强视野,了解历史,人文景观,净收眼底,看唐诗宋词可以修身养性,增强涵养。多学文史,提炼情操。
真实的林徽因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感谢悟空问答,林徽因个性鲜明、争强好胜、疾恶如仇、才思纵横。她生于1904年,死于1955年,在她短短的一生中,历经清朝、民国、新中国三朝;在那种动荡不安的年代,她个人的命运紧紧地和国家、民族的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
林徽因是一个美女、才女;但又知识渊博,学贯中西;更是一位极有气节的高级知识分子。无论说民族气节、爱国气节、学术气节、人格气节,林徽因都表现的格外突出,最能代表林徽因的也就是孟子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林徽因就是这样一个富贵不能淫(迷惑)其志,贫贱不能移其志,威武不能屈其志的“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在三十年代,林徽因的生活条件相对非常富足,在那样的情况下,她为了钟爱的古建筑研究事业,自愿陪伴梁思成在当时极为落后的穷乡僻壤进行野外考察。她不顾自己不太好的身体状况,骑驴坐骡车,住鸡毛小店,甚至在泥泞路途长距离步行。在那些年久失修的庙宇里,作为唯一的女性的她和同事们一起爬上爬下,去丈量、测绘和探索中国古建筑做法,而乐此不疲。
贫贱不能移抗战期间,林徽因主动随丈夫一起携全家南渡逃亡,并无任何抱怨。国难当头,她认为个人吃苦受累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在逃亡途中,梁家不仅缺衣少吃、困愁交加,还经常遭受空袭带来的死亡威胁。对此林徽因并不以为意,显然她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她说:“我们太平时代(考古)的事业,现时谈不到别的了,在极省俭的法子下维护它不死,待战后再恢复算最为得体的办法。个人生活已甚苦,但尚不到苦到‘不堪’。我是女人,当然立刻变成纯净的‘糟糠’的典型,租到两间屋子烹调,课子、洗衣、铺床,每日如在走马灯中过去。中间来几次空袭警报,生活也就饱满到万分。”
等到在四川李庄长期停留下来以后,在缺医少药、衣食不济、极端困顿的时候,林徽因彻底病倒了,从此开始了长达六年之久的卧床生涯。在病榻之上,林徽因一直坚定支持着梁思成的学术事业,关心着中国营造学社的发展,扮演着营造学社总设计师的角色。
因此,梁思成会说:“她虽罹患重病,却仍葆其天赋的机敏与坚毅;在战争时期的艰难日子里,营造学社的学术精神和士气得以维持,主要应归功于她。”
威武不能屈抗战胜利后,林徽因一家回到了北京清华园,她先后帮助梁思成筹建建筑系、设计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进行工艺美术探索,并且参与北京市政建设。
建国后,新中国实现社会主义计划体制,一些单纯的学术问题、都市规划问题、文物建筑保护问题等都打上了政治的烙印。
建国之初,北京市急于基本建设,损坏了一大批文物与古建。林徽因在发表的文章中,大声疾呼保护祖国的文物建筑;在会议上慷慨陈辞,对着北京市委领导痛切指责。
最让人难以忘记的是,林徽因在1953年夏的一次欧美同学会聚餐中,她指责当时负责北京城建的副市长吴晗破坏文物建筑,据与会的陈从周教授回忆:“林先生的感情更冲动了,她指着吴晗先生的鼻子,大声谴责,虽然那时她肺病已重,喉嗓失音,然而在她的神情与气氛中,真是句句是深情。”
1954年,林徽因抱病与北京市委领导当面辩论,对着北京市委领导的面,她义愤填膺地说了那句千古名言:“你们拆的是具有八百年历史的真古董!将来,你们迟早会后悔,那个时候你们要盖的就是假古董!”真可谓掷地有声!
在梁思成和她自己的建筑思想和学术追求被错误批判之时,林徽因不畏强权、不避人情,坚持独立客观的学术主张,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铮铮铁骨和一身正气。
林徽因做事干脆利落、毫无退缩、不留余地、锋芒尽现,她不低俗、不媚上、不逢迎、不矫揉,她坚守正义和信念,尊重事务本身的发展规律。无怪乎陈占祥说她是“敏捷锐利、鞭辟入里,不是不让须眉,简直是让须眉汗颜!”
文明守卫者林徽因的哭、林徽因的骂、林徽因的愤怒、林徽因的失落,都不是小女人般的惺惺作态,而是一种从大处着眼的学术方向、建筑历史观、和针砭时政,是一个有良知的建筑学家遭到不公平对待时的不屈抗争。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林徽因对关于被批判的建筑思想和理论,一直都想不通。她明显地感到困惑与彷徨,她已经疲惫不堪。在医院里,她甚至拒绝吃药,用生命和沉默来表示无声的抗议。
林徽因并不是在意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对待,因为“所有这些,对于诗人淡泊的情怀来说,都是无所谓的。”她主要是心疼那些保存了几百年文物建筑,质疑“正义被践踏,信念被摧毁”。因此,在她死时,“她只是总在遗憾:‘当我去了,还有没有说的话。’”
在历史的长河中,看待一个人是否有价值,要看他是否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对于文化或文明传承是否有意义?对于国家和民族是否做出了贡献?在这一方面讲,林徽因无疑是精神的巨人,中华民族的文明守卫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