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六安金寨遭遇极端暴雨,历史上记载长江特大洪水是哪一年
安徽六安金寨遭遇极端暴雨,历史上记载长江特大洪水是哪一年?
1954年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水,自枝江以下约1800公里的河段,水位突破历年最高纪录,洪水位持续时间十分长,洪水总量也十分大。沿江两岸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展开了英勇顽强的防汛斗争。根据水情的发展和预测,及时地有计划地采取了若干分洪措施,大大减轻了水灾的危害。
1954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气象专家们分析认为,1954年晚春初夏,副热带高压偏强,到了7月,副热带高压又偏弱,仍然位于北纬18°附近,引导海洋上的南方湿暖气流长时间北上在江淮一带,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像注射了兴奋剂,来势强劲;偏巧在鄂霍次克海上空,一个强大的高空高气压竟稳坐“龙座”多日,驱动着北方冷空气在1954年这段时间内也很强大,不断南下,致使冷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上空30多天内一直盘旋徘徊,“接吻”不断,梅雨季节比常年长了1个多月,又偏偏西南太平洋上的赤道辐合带迟迟按兵不动,1个多月没有刮台风,眼睁睁看着降雨带在江淮流域“生根”而袖手旁观。造成了比常年时间更长、强度更大的降水,洪灾便由此而发生了。
1954年长江出现百年来罕见的流域性特大洪水。这年汛期,雨季来得早,暴雨过程频繁,持续时间长,降雨强度大,笼罩面积广,长江干支流洪水遭遇,枝城以下1800km河段最高水位全面超过历史最高记录。
雨情这年汛期大气环流形势异常,从5月上旬至7月下旬,副热带高压脊线一直停滞在北纬20°~22°附近。7月份鄂霍次克海维持着一个阻塞高压,使江、淮流域上空成为冷暖空气长时间交绥地区,造成连续持久的降雨过程。长江中下游整个梅雨期长达60多天。5-7月3个月内共有12次降雨过程,其中6月中旬至7月中旬5次暴雨,强度范围都比较大,是本年汛期暴雨全盛阶段。
该年汛期,季风雨带提前进入长江流域。4月份鄱阳湖水系即出现大雨和暴雨,赣江上游月雨量达500mm以上。5月雨区主要在长江以南,鄱阳湖水系和钱塘江上游雨量在500mm以上,安徽黄山站月雨量达1037mm,300mm以上雨区范围约74万km2,相应面积总降水量约3000亿m³。6月份主要雨区依然在长江以南,位置比5月份稍北移,鄱阳湖、洞庭湖水系雨量500-700mm,湖北洪湖县螺山站月雨量1047mm,300mm以上雨区范围约71万h/,相应面积总降水量3200亿m³。7月份雨区北移,中心在长江干流以北及淮河流域,大别山区和淮河流域雨量500-900mm,金寨县吴店站月雨量达1265mm,长江南侧除沅江、澧水流域和皖南山区雨量在500mm以上外,一般在500mm以下,300mm以上雨区范围达91万h㎡,相应面积总降水量达4280亿m³,为汛期各月中雨量最大的一个月。8月份副高位置西伸北抬,脊线在北纬30°附近,长江中下游在副高控制下,梅雨结束,主要雨区已在四川盆地、汉水流域,月雨量在200mm以上,峨媚山区达600mm。主汛期5—7月3个月累计雨量在1200mm以上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和皖南山区、大别山区。其中黄山、大别山、九岭山区局部地区雨量达1800nnn以上,最大点雨量黄山站达2824mm。
水情在全流域普降大雨的情况下,鄱阳湖水系的赣江等河在6月初和7月初发生了较大洪水,丁家埠最大洪峰流量分别达12900m³/s(6月4日)和13800m³/s(7月1日);洞庭湖水系沅江于5月下旬、6月下旬、7月中旬和7月下旬连续发生较大洪水,桃源站洪峰流量分别达到19200m³/s(5月26日)、17800m³/s(6月27日)、17800m³/s(7月16日)和23000m³/s(7月31日);湘江也于6月初、6月中和6月底连续发生大水,其中6月30日湘潭站最大洪峰流量达18枷咖3/s,接近实测最大洪水;澧水、资水也都出现了较大洪水;在此期间汉江和大别山南侧各支流也在7月中旬和8月上旬发生了中等偏大洪水,汉口以下至湖口以上区间支流最大入江流量达13600 m³/s(7月13日)。在上述情况下,江湖水位迅速上涨,汉口站6月25日超过警戒水位(26.3m),7月18日突破1931年最高水位28.28m。在下游全面高水位的情况下,6月25日至9月6日上游发生4次连续洪水,宜昌站先后出现4次大于50000m³/s的洪峰流量,8月7日最大洪峰流量达66800m³/s,枝城站洪峰流量达71900m³/s。由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洪水过大,为保证荆江大堤安全,曾3次运用北闸(太平口分洪闸)向荆江分洪区分洪。第1次分洪量23.53亿m³,第2次17.17亿m³,第3次81.86亿m³,3次合计分洪量122.56亿m³。
在利用荆江分洪区3次分洪和多处扒口分洪,分洪溃口水量达到1023亿m³的情况下,沙市水位达到44.67m,城陵叽水位达到33.95m,汉口水位达到29.73m(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76100m³/s),湖口水位达到21.68m,都突破了历史最高记录。据推算,如果不溃口、扒口分洪和江湖自然滞蓄,合成最大流量城陵矶站为108900m³/s,汉口为114183m³/s,八里江为126800m³/s。
洪水过程:长江上游干流洪水,经荆江分洪和四口分流后,8月7日洪峰到达石首,最高洪水位39.89m,8月8日监利最高水位36.57m。洪水过监利后,经向洪湖分洪并汇洞庭湖出流,洪峰于8月8日到达螺山站,最高水位33.17m,最大流量78800m³/s。当洪峰传播到汉口时,汉江于11日出现最大洪峰,新城站最大流量16400m³/s。受其影响汉口站于14日出现最大流量76100m³/s,18日水位达到最高29.73m。鄱阳湖水系洪峰来得早,一般出现在7月中旬,受鄱阳湖出流影响,下游安庆、大通等站最大洪峰出现时间比汉口提前约半个月,大通站8月1日出现最高洪水位16.64m,相应最大流量92600m³/s。
1954年长江流域主要支流和上游干流洪水重现期一般都不高,如岷江、嘉陵江、汉江、赣江的洪峰流量都不是很大,属于常遇洪水;资水、沅江、澧水洪水比较大,约为15年一遇干流宜昌洪峰流量的重现期为15~20年一遇。干流中下游洪水组成情况复杂,难以用某一站点某一水文特征来表示,以年最大30天洪量为分析指标,则1954年洪水在宜昌站约为80年一遇,城陵矶站约为180年一遇,汉口、湖口站约为200年一遇(代表站30天洪量:宜昌站1390亿m³,汉口站1730亿m³,大通站2190亿m³)。
洪水组成:以汉口以上最大60天总人流量的组成来看,汉口60天总人流量3830亿m³,宜昌2323亿m³,宜昌以上来水量占60.7%;洞庭湖四水913亿m³,占23.8%;汉江(碾盘山)336.3亿m³,占8.8%;宜昌至汉口区间257.7亿占6.7%,由此可见,川江来水量占的比重很大。
灾情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全面恢复整修江河堤防、修建荆江分洪工程和汛期军民全力抗洪抢险的情况下,这次特大洪水虽然保住了荆江大堤和武汉市的主要市区,但仍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长江干堤和汉江下游堤防溃口61处,扒口13处,支堤、民堤溃口无数。湖南洞庭湖区900多处圩垸,溃决70%,淹没耕地25.7万h㎡,受灾人口达165万,溃口分洪量达245亿m³,其余圩区也都渍涝成灾;江汉平原的洪湖地区、东荆河两岸一直到武汉市区周围湖泊一片汪洋,荆江分洪区及其备蓄区全部运用淹没,湖北全省溃口、分洪水量达602亿m³,淹没耕地87.5万h㎡,受灾人口达538万;江西鄱阳湖区五河尾闾及湖区周围圩垸大部分溃决,分洪量达80亿m³,淹没耕地16.2万h㎡,受灾人口171万;安徽省华阳河地区分洪,无为大堤溃决,决口分洪量达87亿m³,淹没耕地34.3h㎡,受灾人口达290万。堤防圩垸溃决、扒口共分洪1023亿m³,淹没耕地约166.7万h㎡,受灾人口达1800余万。此外,广大农田暴雨积涝成灾,广大山地暴雨山洪为害。长江中下游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5省有123个县市受灾,洪涝灾害农田面积317余万h㎡,受灾人口1888余万,京广铁路100天不能正常运行,灾后疾病流行,仅洞庭湖区死亡达3万余人。由于洪涝淹没地区积水时间长,房屋大量倒塌,庄稼大部分绝收,灾后数年才完全恢复。由于长江流域工农业生产和水陆交通运输在全国的重要地位,1954年大水不仅造成当年重大经济损失,而且对以后几年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为什么感觉今年燕子比每年少呢?
燕子比往年少(或其他鸟类),这说明了,农田耕地与森林的面积正在加速减少,因为田间农作物的虫子、与树木上的虫子是燕子、及鸟类唯一的吃物,也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息居地。近年来在公园里都没见过小鸟或燕子了,这两年连青蛙都不见了,往年这个时节的大暴雨过后,小青蛙会在公园里到处崩跳。
合肥冬天怎么打雷?
雷工提醒安微人春节临近,在外打工的游子回家过年了,因经济发展太慢使人外出打工。要大力发展经济,做实发展,人就近打,解决民生,雷工的意思。
武汉人的祖籍大多在哪里?
武汉自古无土著。要是熟悉的话,就知道其实即使是老武汉,也多半不是土著,祖籍不是武汉的武汉人只怕有至少90%。
九省通衢,南船北马的武汉自古以来就是个新人口不断流入的移民城市。
特别是近来以来,随着武汉成为中西合璧,东西交融的国际化大都市,对人口的吸引力极高。
作为民国时期的中国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之一和建国后的四大工业基地,武汉不断吸纳全国各地的大量人口。
解放前,汉口,尤其是铁路内的中山大道,汉正街地区一直被视为最武汉最本土的地区。
这里的话被视为正宗武汉话。
可这一代的人却从不是土著。
尤其是中山大道操汉腔的汉口伢,十之八九是湖南人,下江人,河南人,川娃子在武汉的第二三代。
当然省内各地的也很多。
主要以黄陂孝感汉川等江汉平原的为主。
湖南籍贯的汉口人代表人物有李娜,易中天。
下江人代表人物有撒贝宁,金灿荣,邵兵,毛冬声。
汉阳人里面祖籍湖南江西的多。汉阳鹦鹉洲地区的多是湖南益阳,常德等洞庭湖周边地区的。
武昌这边的本地人里面也是祖籍湖南江西的多。
当然武昌军队大院,中直在汉,省直机关,大企业多,职工来自全国各地。
青山人祖籍东北上海的多。
其实不止青山,很多武汉的老厂里面的职工都是全国各地来的。当然东北人很多,上海人不少。
正因为如此,青山形成了一种普通话加强武汉话融合在一起的方言青山普通话。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吸纳了大量外来人口。
特别是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中西部吸纳开来人口最多的城市,城市人口从2005年的750万达到目前的近1100万,每年都有几十万的外来人口成为新武汉人。
要说武汉土著原住民,也不是没得,看你怎么看吧?武汉郊区的农民,城中村的村民才是土生土长的武汉土著。
听以前的武汉土著同事讲过:正宗的武汉人就是指在市中心7个主城区土生土长的武汉筒子们,不包括几个远城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东西湖区、汉南区。
武汉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国家准一线城市,这些年不断吸纳周边城镇居民加入,加上高校众多,很多外来大学生毕业后在此工作买房定居,落地生根。
还有这些年不断攀新高的房价逼退了很多“一线城市漂”,返汉买房就业定居,迅速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是一座包容性很强的城市,其祖籍自然多种多样。
但追根溯源,武汉人祖籍从3个镇分别来说:
1、汉口:多数都是黄陂籍,曾当选民国大总统的黎元洪,也叫黎黄陂,也是黄陂人。
少数湖南、江苏、浙江人,主要是开埠后,顺着长江码头而上的南通人、苏州人、无锡人、宁波人......武汉老字号五芳斋老板是浙江人,曾热播的《汉口码头》导演钱五一就是江苏人,武汉长江边许多历史建筑是宁波人所造。
上个世纪90年代,武汉公布了首批优秀历史建筑102幢,其中67幢是沈祝三的‘汉协盛’建造的。
2、武昌:湖南人和江西人后裔居多,湖南、江西都离武汉比较近。青山那片主要是东北人多。
青山因武钢而成区,武钢、武汉石化等很多重工企业,都是从辽宁搬迁的,是工业体系最健全最发达的省,东北三省是老牌的工业大省。
而洪山那片因跟江夏是挨着的,所以洪山人大部分是江夏籍。
3、汉阳:因为紧挨着蔡甸,所以多数都是郊区蔡甸籍,也有一部分汉川籍,因为汉川历史上曾归汉阳府(今汉阳)管辖。
其实祖籍是个虚的概念,你是哪里人,和你祖籍哪里没有关系。
否则岂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是非洲人了?人类起源非洲嘛。
国家的定义是祖籍只用上溯直系三代,也就是爷爷的老家。
另外关于自己是哪里人的问题,其实你生长在哪里,就是哪里人。
武汉生活的人祖籍大多都是哪里的呢,其实湖北本地人甚至还有很大一部分都在北上广等城市,但是有很多其他省份的人会在武汉发展,其中最多的就是河南安徽这一块,武汉的边沿城市,下面一起来看具体排名。
7.jpg
武汉人祖籍省份排名
①河南,主要是信阳、南阳、驻马店、平顶山等紧湖北的。其次商丘、郑州、安阳
②安徽金寨、宿松、安庆、六安及阜阳、淮北
③湖南岳阳、常德、益阳等
④上海(原来上海随工厂整体搬迁武汉)、江浙一带的徐州、南通、南京、泰州、苏州等及温州(38万人)、衢州、台州、金华等
⑤重庆万县、开县及四川部分
⑥江西九江、修水等
⑦河北陕西山西北京;山东荷泽、德州等;黑龙江、辽宁抚顺;广东广西海南;云贵两省;甘肃兰州、新疆、内蒙等
8.jpg
武汉三镇人口分析
(一)武昌移民
现在武昌地区是湖北省委、省政府所在地,为武汉的科教文化中心。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第一枪在武昌打响,武昌也因此而闻名。其实在唐代以前,武昌主要是指今天的鄂州地区,现在的武昌地区历史上主要是叫江夏、夏口,一直到民国元年武昌和鄂州名字才正式区分开,当时湖北军政府废武昌府,改江夏县为武昌县;原武昌(今鄂州市)改为寿昌,次年又改为鄂城。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著名的武昌鱼不是产自武汉而是鄂州的梁子湖的原因所在。
武昌古城位置
1、北方中原移民
武昌历史上第一批移民来自中原河南,西晋永嘉之乱后,河南汝南一带居民大量流入夏口,当时在江夏郡专门设了一个汝南县,可见移民数量之多。再就是安史之乱、靖康之耻时期也有大量的北人南下。
2、江西填湖广
为什么现在湖北人会叫江西人老表,其实就是源于明初的江西填湖广。最早是朱元璋组织在江西瓦屑坝地区强制移民湖广(湖北,湖南),江右(即江西)商帮逐渐崛起后,江西人开始大量进入江汉平原,而明代的武汉地区主要就是武昌。
根据文献记载,江西人占了老武昌人祖籍40%以上,老武昌人里竟然70%是江西籍,江西人祖籍主要是南昌、九江和赣州三个城市,很多老武昌人家里也都是江西的亲戚。现在武昌地区的江西会馆就是最好的证明。
另外有一些说祖籍湖南的,其实很多往上数的话也是江西的,当时有不少江西人先去了洞庭湖平原,然后又进入江汉平原的。
(二)汉口移民
汉口是汉江冲出来的城市,因位于汉江入长江之口,故名汉口。在武汉三镇中,武昌历史最为久远,而汉口历史最短,开埠后开始繁盛,但一直到1927年汉口单独建市之前都属于汉阳管辖。这一切源于明成化年间,汉江改道之故,结果将武(昌)汉(阳)双城中的汉阳一分为二,析离出汉口,从此才有了武昌、汉阳、汉口三镇鼎立。著名的汉正街就是汉口历史上最早的中心街道,是万商云集、商品争流之地。不过在1949年以后,“汉口”不再是一个官方的行政区划名称了。
1、除了江西老表以外,汉口地区近代以来最大外来移民应该是黄孝人,占比大概是25%左右。
所谓的黄孝人,就是指的原先的黄州地区孝感地区的人,包括黄陂孝南新洲蔡甸等县,以黄陂籍的最多。三镇里面汉口的黄孝人最多,别的不说,基本上每个老武汉家里,总有一两个亲戚是黄孝人的吧?黄孝人机巧灵活、能说会道,以前在汉口从事商业、铁路码头工人、手工业的都不在少数。
2.江浙人(下江人)
江浙人来自清末汉口开埠以后,实际上指的就是现代下游的江南人,武汉人叫他们下江人,主要是宁波绍兴苏州(包括常熟太仓吴江江阴无锡)常州通州等人,大概有20%。
像宁波人在武汉厉害的时候,曾霸占了今天的江汉路和租界区,像世界船王包玉刚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是在汉口开鞋店的,著名的江汉关也是宁波人建造的。
汉口租界
而苏南人比宁波人还是略显低调,虽然也不少,尤其是苏州、无锡的,这几个地方的最多,我朋友就是苏州籍武汉人。苏州人把上海的东西往武汉带,生意做的虽然不如宁波人大,但比黄孝人、江西人都好很多。
安徽信阳在什么地方?
信阳市地处淮河上游地区,是河南省南部地区的一个地级市,周边和安徽省、湖北省交界,属于三省接壤城市。全市下辖淮滨县、固始县等10个区县,其中有一个人口大县,人口近180万,位于豫皖交界处,县境三面被安徽省包围,该县交通便捷,坐拥1条铁路和2条高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