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斜,元朝第一个起义领袖方国珍
黄岩斜,元朝第一个起义领袖方国珍?
在元朝末年各路割据势力中,能够做到善终的人,就只有方国珍了,如果要问他是怎么做到的,那就只有三个字,脸皮厚!
方国珍的脸皮有多厚?
举个例子说,方国珍写给朱元璋的投降书,简直毫无下限,竟然把自己比作朱元璋的儿子,朱元璋因此被感动,于是留下他的性命,给他荣华富贵,让他颐养天年。
01,元末第一个发动起义之人,被载入史册。
方国珍是浙江台州人,出身于海上贩盐世家,兄弟五人都以此为生。
据记载,方国珍长得高大魁梧,身体上的皮肤很白,脸色却十分黝黑,而且他力大无比,能够一个人制服一匹马。
在台州地区,方国珍是个很厉害的人物,那时候元朝的统治十分残暴,百姓民不聊生,唯独方国珍过得很好,他带着一大群手下出入海上,时常能避免元廷的盘剥。
不过,在至正八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一个叫做蔡乱头的人,因为聚众在海上打劫,遭到官府的追捕。
这件事本来跟方国珍没什么关系,但方国珍的一个仇家为了报复他,就到官府诬告他与贼寇串通,官府便派人围剿他。
方国珍为了保命,先是杀死仇家,然后带着几千人乘坐大船来到海上避难,靠打劫过往船只来维持生计。
很快,这件事就引起了元廷的重视,派遣浙江行省参政朵儿只班率军讨伐方国珍。
本以为朝廷军对乌合之众,会以大胜而收场,但让方国珍没想到的是,朝廷军战斗力太弱,竟然被他给击败了,他还活捉了朵儿只班。
这件事对方国珍的触动很大,他第一次知道元朝军队如此腐朽不堪,由此产生了造反的想法。
不过,方国珍还是有些担心的,毕竟元朝的法律的严苛,万一他真的造反了,引来朝廷大军该怎么办?
于是,方国珍下令善待朵儿只班,让朵儿只班上奏替他上奏朝廷,说自己愿意归降,请求朝廷给他个官做。
朵儿只班为了保命,果真上奏朝廷,朝廷的回信很快就到了,封方国珍为定海尉。
这让方国珍十分生气,认为元廷实在太小气,竟然封他这么小的官,他一怒之下拉杆子起义,带着手下进攻温州,将温州给攻下来了。
至此,方国珍成为元朝末年第一个起义之人,比刘福通、徐寿辉、郭子兴等人要早上三四年,比朱元璋更是不知道早上多少年。
读过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自古以来第一个造反之人,都没什么好下场,比如秦朝的陈胜、吴广起义,唐朝的黄巢起义,等等。
但是,方国珍却是个例外,他不但活下来了,而且活到了最后,一直到洪武七年才病逝,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02,反复无常,左右逢源,终于赢得一席之地。
方国珍占领温州之后,引起了元廷的震怒,于是派遣贵族大将孛罗帖木儿率军讨伐,但元军的战斗力实在太弱,竟然再次败给了方国珍,孛罗帖木儿本人也被活捉了。
那时候,元朝内部已经十分腐朽了,而且权力争夺十分严重,许多人主张救出孛罗帖木儿,元廷便派遣大司农达识帖睦迩招降方国珍。
起初,方国珍正在准备应对朝廷的再次围剿,毕竟他抓了这个大的官,肯定没好果子吃。
但是,当达识帖睦迩抵达温州之后,方国珍才知道元廷准备妥协,为了不再招致元朝军队的打击报复,他便答应投降元朝。
就这样,方国珍第二次投降元朝,他名义上归元朝台州路管辖,但实际上自由度很高,是一方割据实力。
后来,汝、颍之地的农民发动起义,朝廷派遣大量水师进入长江,封锁了长江要塞,这让方国珍误以为朝廷军队准备攻打他,他感到十分害怕,于是率军攻入台州,设计杀掉台州路总管达鲁花赤泰不华,然后从台州再次逃亡到海上。
过了段时间,方国珍这才发现,朝廷水师针对的不是他,他感到十分懊悔,于是派人到京城贿赂权贵,经过一番操作,朝廷竟然再次接受他的投降,还封他为徽州路治中。
但是,方国珍认为徽州路治中这个官太小,朝廷是不是看不上他,于是怒而攻打台州,还派人去烧毁了太仓中的粮食,以此来震慑元廷。
那时候,各地农民起义已经逐渐多了起来,元廷疲于应对,为了安抚方国珍,元廷允诺封他为海道漕运万户之职。
当初,方国珍在海上为匪的时候,就没少抢劫漕运船只,现在得到了海道漕运万户之职,他感到十分高兴,认为自己得到了一个肥缺,于是再次投降元廷。
不过,元廷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因为当时有大臣提出,与其让朝廷军疲于奔命,不如拉拢一批起义军,去对抗另一批起义军,等到彼此削弱了,朝廷军不就可以一网打尽了吗?
按照这个思路,朝廷很快就以任命方国珍为浙江行省参政作为条件,让其率军攻打张士诚。
其实,当时是有人反对这个做法的,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刘伯温,他当时在元朝为官,他认为方国珍作为首恶,必须坚决除掉,才能起到震慑作用;况且方国珍反复无常,屡降屡叛,是不可以饶恕的,不然其他起义军也会效仿。
但是,刘伯温的意见根本没人搭理,因为朝廷财政状况不太好,根本就没钱打仗,只能用招抚的方式让起义军产生内斗,然后坐收渔翁之利。
方国珍被任命为浙江行省参政之后,得到了温州、庆元、台州等地,实力大大增加,他当然知道元廷的小心思了,但他为了稳住元廷,也为了扩充地盘,于是出兵攻打张士诚。
还别说,方国珍还真挺能打,竟然七战七捷,一直打到张士诚投降元廷为止。
就这样,方国珍的实力得到了进一步扩张,后来元朝丢失了江、淮之地,水路交通也被起义军全部占领了,为了运送粮草,只能通过方国珍和张士诚的海上运输,两人的官因此越做越大,就连他们的属下也都是高官厚禄。
事实上,元廷一昧给方国珍、张士诚及其部下升官,替元朝卖命的汉人却得不到升迁,这就导致一个很严重的后果,许多人认为与其投靠朝廷,得不到任何赏赐,不如跟着方国珍、张士诚,或许还能做大官。
因为这一缘故,大量百姓加入起义军,方国珍、张士诚的实力得到了极大发展,而两人从元朝得到了好处,自然也不愿意轻易背弃元朝。
不过,方国珍这个人虽然很聪明,但没什么大志向,当时有个叫张子善的文人,喜欢研究纵横之术,他找到方国珍,说方国珍可以顺江直上,攻打江东地区,然后夺取青、徐、辽海,但方国珍却说,他没有夺取天下之志。
因为方国珍胸无大志,也没有战略头脑,这就导致了他后来的失败。
03,与朱元璋的斗智斗勇,最终败下阵来。
自从郭子兴病逝之后,朱元璋逐渐成为红巾军的首领,他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发展策略,又奉小明王为主,实力得到了极大发展,后来他攻占应天,地盘得以扩大,还与方国珍成为了邻居。
在朱元璋的战略当中,首当其冲要消灭的是陈友谅,其次才是方国珍、张士诚等人。
并且,朱元璋早就看出方国珍只想保境安民,不想对外扩张,因此绝对对其采取拉拢策略,他派了一个叫做蔡元刚的人去见方国珍,劝说方国珍投靠朱元璋。
那时候,方国珍已经失去了最佳发展时机,只能蜗居在庆元、温州和台州三地,为了避免遭到朱元璋的打击,他决定假装投靠朱元璋,然后慢慢观察局势。
为了让朱元璋安心,方国给朱元璋送去了大量财物,还让自己的儿子作为人质,朱元璋感到十分高兴,接受了财物,但送回他的儿子,以此表示信任。
方国珍一方面接受朱元璋的封赏;另一方面,他又接受元廷册封的江浙行省左丞相的职务,以及衢国公的爵位。
靠着左右逢源,方国珍在很长时间里都立于不败之地,但朱元璋是何等精明之人,他最终识破了方国珍的诡计,于是写信责备方国珍。
方国珍见信之后,连忙回信给朱元璋,表示诚心悔过,还给朱元璋送去大量财物,朱元璋这才没有发作。
实际上,在方国珍内心当中,他是不愿意投降朱元璋的,只不过他畏惧朱元璋的势力,不得不假意屈服罢了。
一件事可以证明,当时方国珍假意说他准备割让自己的土地,朱元璋便封他为福建省平章事,但朱元璋派人去接收土地的时候,他又以生病为由拒绝赴任,其实就是不愿意割让土地。
朱元璋又何尝不知道方国珍是怎么想的呢,所以他决定给方国珍一点颜色看看,后来他借着方国珍手下叛乱一事,派遣胡深攻打温州,方国珍感到十分害怕,答应每年给朱元璋白银三万两作为军费,还说等待朱元璋攻下杭州之时,就纳土归降,朱元璋这才退兵。
吴元年(1367年),朱元璋攻下了杭州,到了方国珍兑现诺言的时候了,但他不想割让土地,于是暗中与王保保、陈友定等人联络,企图借助二人的势力以自保。
朱元璋得知这件事后勃然大怒,派人陈述方国珍的二十款大罪,并索要军粮二十万石。
这件事在方国珍内部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多数官员都想不出什么好对策,只有一个叫丘楠的官员说中了要害,他指责方国珍做事总是犹豫不决,太过反复无常,既然答应投降朱元璋,怎么能出尔反尔呢?况且朱元璋不是小人,只要真心归附,是可以得到善待的。
方国珍又犹豫不决了,不过他手下大部分官员为了保住自身荣华富贵,都劝他不要投降,他便下令大肆修建船只,为逃亡海上做准备。
当年九月,朱元璋一举消灭了张士诚,然后着手对付方国珍,他派遣朱亮祖攻打台州,击败了方国珍的弟弟方国瑛;后来朱亮祖又攻打温州,方国珍率军迎战,战败后逃到庆元。
九月,朱元璋派遣征南将军汤和攻打庆元,方国珍率军逃亡海上,但汤和紧追不舍,最终在盘屿将其击败,方国珍手下大部分将士投降,只有方国珍不愿意投降。
汤和见方国珍穷途末路,还负隅顽抗,于是派人去见他,陈述了投降和反抗的不同后果,方国珍这才觉察到事情的严重性,于是写了一封非常诚恳的信,让汤和交给朱元璋。
方国珍的信很长,我这里只说要点,他在信中将自己称作臣子和儿子,将朱元璋比作君主和父亲(其实方国珍比朱元璋大九岁),他说儿子做错了事,父亲应该教导他,不应该一昧惩罚,最后他表达了诚心归附的愿望,以及效忠朱元璋的决心。
朱元璋原本对方国珍首鼠两端感到非常不满,但看完方国珍的信之后,心中竟然泛起了一丝丝感动和怜悯,于是接受了方国珍的投降,还写信告诉方国珍,以前的事情既往不咎,不要有什么疑虑。
太祖览而怜之,赐书曰:“汝违吾谕,不即敛手归命,次且海外,负恩实多。今者穷蹙无聊,情词哀恳,吾当以汝此诚为诚,不以前过为过,汝勿自疑。”很快,方国珍就被送到了应天,朱元璋为了试探他是否真心归附,就故意对他说,你是不是来晚了啊?言外之意是责怪方国珍投降太晚了。
方国珍也不傻,听了朱元璋的话之后,立马跪在地上不停磕头,一句话也不说,朱元璋见他如此诚服,于是封他为广西行省左丞,但只享食禄而不上任,居住在京城。
就这样,方国珍跟家人一直住在应天,一直到洪武七年的时候,他才因病去世,死时五十五岁。
04,方国珍为何可以善终?
细数元朝末年的起义军首领,比如陈友谅、张士诚等人,结局其实都不太好,要么死于乱军之中,要么自杀而死,唯独方国珍得以善终,之所以会如此,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方国珍的脸皮够厚。
我们可以发现,方国珍的地盘其实并不大,实力也不是很强,却能够在浙东盘踞长达十九年之久,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他的脸皮够厚,做人毫无底线可言,他可以一面巴结元廷,另一面讨好其他割据势力,将左右逢源发挥到了极致。
因为方国珍脸皮够厚,在每个人面前装孙子,所以一直都不是别人的首要敌人,比如元廷就不以他是第一个起义之人而剿灭他,朱元璋也没有将他视作最大威胁。
第二,方国珍的格局太小,朱元璋不认为是威胁。
在刚占领浙东的时候,方国珍其实是有机会壮大自身的,他占据有利地形,如果听从张子善的建议,或许可以干一番大事业,但他只图自保,沉迷享乐,一点志向也没有,结果导致失败。
朱元璋认为,像方国珍这样的人,只要给他荣华富贵,是没有太大危害的,况且杀掉方国珍不利于收复他的部众,因此留下他是最好的选择。
而事实也确实如此,方国珍投降之后,只是闭门在家享乐,他的部众也都投靠朱元璋,被朱元璋编入军队,后来投身反元事业。
第三,同样作为起义军,方国珍却是起义的第一人,朱元璋为了收服人心,不愿意杀他。
可以说,如果没有方国珍起义,包括红巾军起义在内的各地起义,或许不会发生,至少不会那么快发生。
因此,从某些方面来说,方国珍对朱元璋是有帮助的,朱元璋就是因为参加红巾军,才逐步做大做强的。
对于方国珍这个起义的老前辈,朱元璋可以不喜欢,但给予一定的尊重,有利于他收服人心,毕竟大家都是汉人,需要团结一心,元朝才是最大的敌人。
当初,朱元璋在攻克武昌之后,没有杀掉陈友谅的儿子陈理,而是封其为侯,并予以善待,效果就非常不错,为朱元璋争取到了不少人心。
有陈理的例子在前,朱元璋不杀方国珍,也就可以理解了。
台州有什么很好吃的店铺?
这个问题问对人了,台州小鲜的代表“荣小馆”,冰镇小龙虾,地道江浙咸鲜味,真正入味入骨,回味无穷,相比我们重庆那些做麻辣江湖菜的真正弱爆了。 重口味的麻辣已经将重庆人的味蕾折损殆尽,哪里能够静下心来品评其他地方美食[抠鼻]。
这里的每一道菜都平淡无奇,然而用料上乘,烹制精益求精,热烧三鲜,是小黄鱼海虾豆腐鱼互咬,蒸扁食,类似我们的蒸饺和粤点虾饺皇的作法,皮薄肉厚汁浓那是一定的了,猪肉加金钩蘑菇好吃得我口水直流,蜜汁叉烧尽得粤式真传,不输百年字号荣华楼。水隔八宝饭还是第一次见到,饭后糖水是当地人喜爱的传统桃胶……,哪怕只是一颗小小的鸽蛋都处理得爽滑嫩异常,在这个宁静的小城能有这样用心的传统浙派雅致餐厅,何其难能可贵,李莫愁给予9.9分好评![鼓掌] 以上文字图片均是李莫愁原创!
注塑模具上的斜顶和滑块有什么具体的区别吗?
1、含义上的区别
模具斜顶又名斜梢、斜顶,是以港资模具厂为主的珠三角地区模具行业的惯用说法,是模具设计中用来成形 产品内部倒钩的机构,适用于比较简单的倒钩情况。
滑块是在模具的开模动作中能够按垂直于开合模方向或与开合模方向成一定角度滑动的模具组件。 当产品结构使得模具在不采用滑块不能正常脱模的情况下就得使用滑块。材料本身具备适当的硬度,耐磨性,足够承受运动的摩擦。
2、应用上的区别
模具斜顶主要应用于主模具电加工设备用于铜基、铁基粉末制品;机械零件,工具材料与制品易热零件等;橡胶成型模具的压胶模、挤胶模、注射模。橡胶轮胎模,“O”形密封圈橡胶模等;塑料制品成形加黄岩工艺(热固性和热塑性模塑料)。
滑块广泛应用于喷涂设备,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电子、自动化机械、纺织机械、汽车、医疗器械、印刷机械、包装机械、木工机械、模具开模等众多领域。
3、机械机构上的区别
模具斜顶的机械常用顶出机构有推块顶出机构、利用成型零件顶出机构、多组件综合顶出机构、气压脱出机构、斜滑块脱出机构。斜滑块脱出机构在塑件脱模时先将活动型芯抽出﹐再从模中顶出塑件﹐完成活动型芯抽出和复位的机构叫做抽芯机构。
滑块的常用机械机构是曲柄滑块机构。作为机械中的一种常用机构,主要用于将连续转动转换为往复移动或将往复移动转换为连续转动,在自动送料机构、冲床和内燃机等机械中广泛应用;用曲柄和滑块来实现转动和移动相互转换的平面连杆机构,也称曲柄连杆机构。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为何后人对李清照的渔家傲评价极高?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知道李清照虽然是一位可以代表婉约派的女诗人,但这首《渔家傲》却是风格独特,是一首豪放的词。那么,为什么一位婉约派的女词人却能写出这样有气魄的作品?并且就是在北宋词中也很少见呢?寒柏陇卧子试着谈一谈自己对李清照和这首词的理解:
作者简介作者生逝年代(公元1084年—1151年?),[注:去世具体年代还未确定,为了尽量避免错误,寒柏陇卧子打上问号,敬请大家理解。]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大夫赵明诚是一位金石学家,历任莱、淄等州太守,生活较为优闲。
后金人攻陷汴京,宋室南渡之际,李清照仓惶南逃,流落江南。动乱中丈夫赵明诚病逝,其境遇十分孤苦,饱经颠沛流离的生活。其所作词,前期闲适,后期感伤,个人觉得与其自身境遇的变化有所关系。亦工诗,格调豪迈,现编辑有《李清照集》。
其人简析李清照是一位可以代表婉约派的女词人,她的《声声慢》、《醉花阴》等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名作。这些词多半写闺情幽怨,风格是含蓄、委婉的,但是在她的词作中也有这首风格特殊的《渔家傲》。
这是一首豪放的词,她用《离骚》、《远游》的感情来写小令,不但是五代词中所没有的,就是在北宋词中也很少见。一位婉约派的女词人,能写出如此有气魄的作品,确实值得大家注意和重视。
李清照是一位有高度文化修养的女诗人,有真挚丰富的生活感情,又有她独特的见解,确实当得起婉约词派杰出作家的称号。
《渔家傲》简析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整首词都是描写梦境,开头两句写拂晓时海上的景象。在李清照之前还没有人在词里描写过大海。“天接云涛”两句,用了“接”、“转”、“舞”三个动词,来描写海天动宕的境界;“星河欲转”,点出时间己近拂晓;“千帆舞”写大风,这就不是江河中的景象。可能是李清照是山东人,对海的见闻比较多,所以写得出这样的境界。
上片第三句“仿佛梦魂归帝所”,意思是说我原来就是天帝那儿来的人,现在又回到了天帝处。这和苏轼《水调歌头》中的秋词:“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字意义相同;“归何处”这句,用“殷勤”二字,写出天帝的好意,引起下片开头“我报路长嗟日暮”二句的感慨。
后面的几句是说,看那大鹏己高翔于九万里风之上。大风啊!不停的吹吧!把我的帆船吹送到蓬莱三岛去吧!
注:“路长日暮”出自屈原《离骚》中的:“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九万里风鹏正举”用于《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为风名,九是虚数。
结语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女词人,何以能写出这样豪放的作品来呢?在封建社会中,女子生活于种种束缚之下,即便是李清照这样有高度修养和才华的女词人也不能摆脱这种命运,这无疑会使她感到烦闷和窒息。她曾作了两首《临江仙》词,都用了欧阳修的成语:“庭院深深深几许”来作为一开始的词句,这很可能是借它表达自己烦闷的心情。
李清照非常希望解脱,想要有广阔的精神境界。《渔家傲》这首词就充分表示出她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但这种愿望在她生活的时代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她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在这境界中寻求出路。
这首风格豪放的词,意境宏大,想象丰富,确实是一首浪漫主义的好作品。而且出自一位婉约派作家之手,那就更是突出了。其之所以有此成就,无疑是来自于作者李清照的实际生活经历和她那渴望自由的思想感情中,这样的作品绝不是没有真实生活感情而故作豪语的人所得写出来的。
注:文中图片来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注:如需转载,请事先告知,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以上,就是寒柏陇卧子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浅见薄识。请关注@寒柏陇卧子 ,获取其他精彩内容。本人专注于文化写作、读书心得、诗词对联、谜语谚语、文玩收藏、邮票知识及文史知识等方面。一个母亲真的能毁好几代人吗?
以我身边的人来看,这样的例子太多了。男人在一个家庭的影响力非常有限。通常来说,一个母亲很大程度决定一个家庭未来的走向,是一个家庭的引路人。没有一个好的引路人,这个家庭一定会鸡飞狗跳。
说几个真实例子吧。
一、元氏元氏身材高大,皮肤黝黑。老公身材瘦小干枯,老实巴交。两人育有三女一儿。
我那时很小,但听大人讲,元氏虽然其貌不扬,但颇风流,好像外面有人。他的儿子和她老公外貌差异很大。
元氏没有心思管理家务,她的家里是远近闻名的脏。四个孩子,除了大女儿懂事,打扮得还算干净外,剩下的几个和小鬼差不多。
尤其他说的二女儿,走路和男孩子一样,鼻涕一脸,破衣烂衫。一次学校(小学)开运动会,她是运动员,跑起来速度飞快,估计裤扣坏了,裤腰带噼噼啪啪地随着身体在空中飞舞,男孩子们都在起哄。可她不以为意。
元氏不理家政,日子过得紧吧。她的儿子从小养成了偷偷摸摸的毛病,什么都偷,远近闻名。
元氏老公低眉顺眼,每次看到他,都在家里的小菜园里忙碌。永远穿着一身破旧的工作服,几乎没有听到他大声说话。大概五十多岁人就没有了。
元氏老公去世后,他的儿子接了班,吃了公粮。但恶习不改,仍然小偷小摸不断,终于东窗事发,被关了进去。
元氏的其他孩子不知道什么样的境况,只希望他们能够过得好一些。
二、刘姨刘姨是我同学的母亲。老实巴交,没有一点儿本事。
她的老公很聪明,是家里的顶梁柱。刘姨人虽好,但不会规划生活,一切听老公的。
可天有不测风云,她老公因为意外身故,留下她和两女一儿。没有了老公的支撑,这一家人的日子乱七八糟。刘姨也不是一个特别讲究卫生的人,几个孩子破衣烂衫,没有形象。
这样的家庭,被很多人看不起。
大女儿嫁人后,老公出轨,她被赶回了娘家。好在又嫁人,目前生活还好。
二女儿整体破衣烂衫,嫁人后,不知道什么原因被赶了回来,还带着一个孩子。现在也不知道怎么样了。
儿子其实很聪明,但没有考上大学,混迹社会。什么营生都干过,除了一张能言善辩的嘴,几乎一无所有。四十岁了还没钱娶妻。
好在后来发愤图强,考上了律师,现在生活好了很多。
刘姨是个很勤奋的人,自己种一小块菜地,每天辛苦耕种有了收获就上街卖掉。但作为一家之主,没有规划,没有对生活的应对。让一家子日子过得很艰难。
三、王姨昨天听到一个消息,我王姐家的孩子XD死掉了。这个孩子从小没有教育好,屡教不改,有了DY,现在终于不让可怜的王姐提心吊胆了。我们都认为,悲剧的根源是王姐的母亲,也就是王姨。
王姨是个一言难尽的人,出身富贵人家,又很能够吃苦。但问题就是缺乏领导能力,私心太重。
王姨一家几乎都是司机。在七八十年代,司机是一个很牛的职业。我们普通人都需要仰视。她家的经济条件远超普通人。但日子越过越烂。
王姨夫妇有三儿三女,是一个大家庭。但他们没有做到一碗水端平,有亲有疏。这样,和父母关系不好的就矛盾不断。
二儿子人还不错,因为王姨看不上他的女朋友,婚前闹得很不愉快。两口子后来自己在外租房子办了婚礼。王姨大闹一场,从此撕破了脸。
这样,王姨和二儿子两口子不断交恶。估计应该是利益分配的问题,后来闹到孙女骂到门上来。成为邻居的笑柄。
作为一家之主,王姨因为偏心,已经失去了家长的权威。但她还不思改变。
大儿子、二儿子都是闺女,三儿子媳妇生了男孩。这一下子成了宝,孙子都不能离身,三儿子一家成了神。每天精心伺候。长此以往,别的孩子没有意见是不可能的。
客观地来说,王姨也是一个可怜的人。为了一大家子十几口人,每天忙忙碌碌,累弯了腰。但因为不会管理,闹得天怒人怨。没有落一个好。
王姐是王姨的大女儿,从小在这个打打闹闹的环境下,十分叛逆。找对象找到了一个混混,王姨两口子打骂都无法让她回头。结果婚后日子一团糟,两人离婚。王姐带两个儿子独自生活,大儿子从父亲那里学了一身坏毛病,最后发展到XD,活活毁了一生。可怜的王姐孤苦一生,为了这个孩子操碎了心。
四、结语说起这些事,都十分沉重。往大了说,一个母亲决定一个民族的素质。母亲是对孩子影响最深刻的人,没有人能够替代。
孟母三迁,成就了一代圣人;岳母刺字,培养了一个民族英雄。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和万事兴。看看法制节目,罪犯的家庭没有一例是正常的。可见家庭建设的重要。
我们的老祖先积累了千年的经验被我们全部抛弃了,我们唯西方马首是瞻,恨不得漂白自己的皮肤。
原有家庭伦理秩序丢失了,但西方没有给出更合理的更高明的替代方案。家庭问题越来越突出,其结果是无辜的孩子们买单。
所谓的自由,如果没有约束,那就是胡闹。看看疫情期间,自由西方的弱Z表现,就明白什么叫智商不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