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知味,有些人读书读博士想当高校教师
读书不知味,有些人读书读博士想当高校教师?
大家好,我是有温度有灵感的高校人才真经,关注大学师生的成长和发展。
高校教师的工作很苦吗?确实挺辛苦。高校教师的待遇低吗?确实老师工资条上不怎么高。那要说高校教师又辛苦又清贫,是这样吗?我敢肯定说,绝大多数高校教师不会。
高校教师是一个非常能体现知识价值和个人努力的职业,可以说,付出基本上都是有收获的。只要你肯努力,那就不会穷,而如果你穷,那多半是你不够努力(或者是太清高)。所以,高校教师这个职业也特别适合穷人家的孩子,因为他们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把握自己的命运。
对于一名想当高校教师又想过上好日子的博士来说,他需要经历这么几个过程:
第一,选择适合自己的平台同样是高校教师,985、211高校教师和双非高校教师有不一样的发展轨迹,和专科学校的老师更是有天壤之别。选择一种平台,就是选择一种活法。在985、211高校,科研就是教师的命根子。你得一刻不停地做研究,恐怕只有到了院士,你才有机会停下来,不过那个时候,你恐怕也停不下来了。有个朋友的导师就是院士,他说老先生70多岁了,还是每天工作到凌晨1点,早上6点又起来继续干,经常半夜给学生发邮件打电话。这样的生活辛苦吧?但他们已经乐在其中了。至于收入,随着你科研做得越来越好,回报就会呈指数增长。
而在一些普通高校,科研也很重要,不过做科研更多的是为了把职称评上去。等到评上教授了,科研就会遇到很大的瓶颈,因为学校的科研条件可能已经无法支持你前进了。到那个时候,研究其实不做也可以,想上点课就上点课,想捞点钱就去企业拉一些横向项目来做。我的一个同学博士毕业后去了一个西南地区双非一本,由于博士期间业绩突出,去了之后就给了副教授,很快又上了教授,再往上想冲人才称号就特别难了,后来干脆做点横向,现在日子已经很滋润了。
这两种平台,不能绝对说哪种更好,但想要在学术上有所作为,当然是必须去985、211高校,至少也应该是普通高校里的支撑学科。
第二,熬过青椒阶段高校里面,相对辛苦、待遇又不高的群体是年轻教师。一方面,一部分青椒面临着淘汰,像多数985高校和部分211高校,已经实行了非升即走,青椒除了生活问题,更多地还是生存问题。学校给出了明确的任务,几篇论文几个项目,少一个都不能确保留下,有的学校甚至要求评上副教授才能留下,那这背后的偶然因素就太大了。所以说,这个阶段不能去想挣钱的事,不能为了企业横向课题那点蝇头小利断送自己的前程。我本人所在的211高校,近两年已经淘汰了近20名青椒了。
另一方面,一部分青椒面临职称压力。很多高校虽然没有淘汰压力,但等着评职称的人却排了老长的队,如果没有特别突出的业绩(或者关系),短则三五年,多则十年都不一定能评上。评不上职称也就很难获得研究生导师资格,没有研究生打下手,科研教学工作就都得自己干,很难不辛苦。没有职称,一些项目和奖励也很难拿到,未来的路也会越来越难走。所以,不管你有没有学术追求,副教授应该是你起码的追求。
此外,在很多高校,青椒承担了更多的教学任务。其实如果只是课时多还没什么,关键是很多青椒要承担很多门课,每门课都需要备课,有的还是新开设课程,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等过了青椒阶段,教学任务就会明显减轻,也不需要那么辛苦了。
第三,持续产出,多劳多得度过青椒阶段后,高校教师就完全告别贫困了。你可以选择安于现状,但这样做的风险很大。现在很多高校实行岗位聘用制,每个聘期会有任务要求,完不成灸可能会低聘,副教授低聘为讲师,教授低聘为副教授,少拿钱不说,丢不起那个人啊。而且,一旦你没有项目没有成果,你的研究生导师资格也会被取消,这样就被打回原形了。即便没有聘岗压力,学术这东西,一旦丢了就很难拾回来。
最好的选择当然是继续努力。学海无涯,学术本身是没有尽头的,挣钱也没有,如果想有更好的收入,想再往前进一些,那必须付出得比别人更多。
先就说说工资,仅教授就分四级,二级教师年均工资可以达到四级教授的两倍。但二级教授需要承担重大课题,需要有学科团队。我们学校的二级教授基本上没有假期,因为一到放假就要去汇报、研讨、评估等等。
再说说其他收入,比如论文奖励。比如SCI一区能奖励5万,我校有个青年学者,简直就是论文制造机,每年一区论文能发4、5篇,每年光论文奖励就20万,年底再计算绩效,又能多拿10万。不过,他所在学院,每晚最后一个熄灯的办公室就是他的办公室。
最后说说人才帽子,青年学者如果能拿个青年长江、优青等,那学术前景就光明了,收入也大幅提升了。今年我校刚上一名优青,此前开辆世嘉,今年直接一步到位换了奥迪Q7。不过,他也是很少在12点之前睡觉。
结语总之,在高校里做一个有科研的老师,挣钱还是很容易的,但又不那么容易,可能需要你付出5+2、白+黑的工作时间。当然,对大多数教师来说,把握两者间的平衡最重要,既不至于太累,又不至于被淘汰,既发不了大财,又能有体面的生活。这样好的职业,你确定你不来体验一下?
古代乳娘是个什么概念?
古代有些女子生下孩子后为何不自己喂养,却要挑选乳娘?其实不是她们不想,而是不能,背后的原因让人意外又心酸。
现在宫廷戏是很多人最喜欢看的电视剧,比如当年的《甄嬛传》就风靡一时,甚至很多人特意模仿电视剧中的人物说话,可见其流行程度。
如果大家留心的话就会发现在电视剧中,皇帝的妃子往往刚生下孩子,还没来得及看一眼就会被乳娘抱走,任妃子苦苦哀求皇帝也无济于事。
按照常理,孩子由自己的生母照顾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为什么在古代妈妈不能哺乳孩子,而是选择找乳娘?乳娘到底是一个什么角色?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古代妈妈为什么不哺乳孩子,而是选择找乳娘?乳娘顾名思义就是喂养孩子的奶妈,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月嫂,但乳娘要做的事情显然要比月嫂多得多。
除了哺乳这一核心作用外,乳娘还承担着侍奉孩子的衣食住行,教育孩子的言行举止等责任,可以说他们才是孩子本质意义上的“生母”。
那么,为什么在古代妈妈不亲自喂养自己的孩子,让乳娘代替呢?主要有这几方面原因:
1、维护主母的利益
在古代,能够请得起乳娘的大多是有钱人家,而古代讲究的是三妻四妾,特别是对于有钱的大户人家而言,主公有几个妻妾是再常见不过的了。
而无论主公有几个妾室,主持家政的都是主母,而为了维护主母的利益,其他妾室生的孩子都必须要交由主母身边抚养,其生母只能时不时的去看一眼。
而主母自然不可能亲自喂养,所以只能请乳娘代为喂养,这就是乳娘的来源之一。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女子会特别在意名分的原因,因为古代妻和妾的家庭地位相差实在太多了,完全不能感情可以弥补不得了的。
2、防止身材走样,被主公嫌弃
前面说过,有钱的大户人家大多三妻四妾,如果亲自喂养孩子,那么免不了身材会走访,很容易遭受主公的嫌弃。
而古代女子的命运完全寄托在主公身上,但男人都是下半身动物,一旦被嫌弃,主公的注意力很可能就会放在别的女人身上。
此消彼长之下,聪明人自然知道该如何做出选择。
3、请乳娘代为喂养是社会风气
古代人认为什么阶层的人就应该做什么阶层的事情,不可逾越规则,而喂养孩子就是低贱的事情呢。
因为在古代人看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凡是从事体力劳动的,都不是古人眼里的上等工作。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古代的大小姐都是十指不沾阳春面的女子,因为像做饭、洗衣服包括喂养孩子都是他们眼中低贱的人才应该做的事情。
对她们而言,琴棋书画才是最高尚的事情,整个社会风气如此,即使有大户人家女子想亲自喂养孩子,但考虑到整个社会风气,还是无奈放弃。
4、防止外戚干涉
古代家庭特别是皇室,对继承权分外看重,而在皇权争夺中,后宫争斗历来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外戚专权、母强子弱等现象接连上演。
如果孩子由亲生母亲抚养,孩子必定和亲母感情最深,那么随着将来老皇帝去世,新皇登基后朝政必定受到太后的影响。而太后大多偏爱自己的母族,很容易导致外戚权力过大,甚至威胁皇权。
比如汉武帝小时候由生母王娡抚养长大,汉武帝登基之后王娡顺理成章成为皇后,并干预朝政,扶持其弟田蚡坐拥丞相之位,权倾朝野。
甚至威胁到汉武帝的皇位,无奈之下武帝痛下杀手,开创了立子杀母的先河,这无疑是极其惨痛的教训。出于防止外戚干政的目的,皇帝大多不会让妃子亲自喂养皇子。
总之,在古代大户人家请乳娘喂养孩子主要是由于社会风气影响和维护嫡母的利益等原因,但对于一般的普通平民家庭来说,大多还是亲自喂养,所以归根到底还是家庭的经济实力绝对,和今天有钱人请月嫂或者直接去月子中心是同样的道理。
乳娘如何挑选?有什么讲究?乳娘毕竟是孩子小时候接触最多的人,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古代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所以为了让孩子从小开始接受更好的教育,对乳娘的挑选也有着很多的规定,而这其中又以皇室最为严格,那么皇室挑选乳娘有着哪些要求呢?
1、年龄限制
喂奶是乳娘的最主要作用,所以奶水充足自然是挑选乳娘的第一要义,清朝皇室挑选乳母时会严格遵照“年十五以上二十以下,第三胎生男女仅三月者应选”来选择。
2、家世背景
乳娘可谓是皇子真正意义上的生母,对皇子耳濡目染的作用非常之大,而皇子将来很可能要登上皇位,所以乳娘的家世必须要清白,防止别有用心的乳娘给皇子灌输不好的思想。
3、形象端庄
乳娘毕竟要进宫和皇子朝夕相伴,而皇宫的女人哪一个不是貌美如花呢?所以尽管乳娘并不以外表作为评判标准,但形象端庄无疑也是对乳娘的最基本要求。
当然,乳娘的要求如此之高,待遇自然也不低,在清朝,乳娘每月有十两银子的补偿,再加上时不时地赏赐,乳娘的收入在民间已经非常可观了,所以为了赚取银两补贴家用,很多民间女子是十分希望到宫中做乳娘的。
但乳娘并不会一直陪伴在皇子身边,正常情况下乳娘的服侍期限只有三年,三年之后皇子早已断奶自然不再需要乳娘,三年之后乳娘只能出宫回归家庭,重新成为一个普通民间女子。
可以说乳娘在皇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所以很多皇子成年甚至登基后对自己的乳娘都非常尊敬,甚至给与其家人一定的官职让她尽享荣华富贵。
写在最后古代妈妈大多不哺乳孩子,而是选择找乳娘,其实是大户人家和皇室的特权,根本不会考虑到妈妈的需求,所以身在大户人家也有着很多的无奈的心酸。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感谢阅读!看书给你带来什么不一样的收获?
我很喜欢看书,但是由于工作忙碌,每天只能抽出半个小时来看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读的书多了,气质自然就变化了,能够给人带来一种温文尔雅的书卷气。
我看书侧重于文史,这也是我的爱好。读书给我的最大收获就是静心。在生活中每天都很累,累的腰酸背疼,工作中的事物繁多冗杂,多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还不得不处理,让人身心疲惫,十分厌烦。结束了一天的忙碌工作,回到家里,就可以放松下来了。吃完饭之后,可以坐下来静静地读书,享受美妙的快乐时光。
读书给一些人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我却对此不屑一顾。真正的读书是属于自己的,真正的读书是属于心灵的。一部分读书人考虑的问题多是“如何把知识变现”,于是“知识付费”在这几年里逐渐发展,愈演愈烈。一些人花费了大价钱之后,学到的却是一些浅显的东西,有种被骗的感觉,给营销学家交了“智商税”。
现代社会多说阶层固化,可我认为并不是这样的。读书,可以让一个人突破自己的局限性,一步一步向上攀登。书读到一定程度,就能拨云见日,“守得云开见月明”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读书给人带来的是质的飞跃,飞龙在天,俯视下土。
我读书,不带有任何功利色彩,只为获得心灵的宁静。读书培养了我心如止水、宠辱不惊的心态,让我淡看花开花落、流水潺缓。读书,是一种岁月。在时光的流逝里,从青丝变成了两鬓霜雪,惟愿:时光静好,有书相伴。
它是什么意思?
我是文开石,我有靠谱的答案。
单说这八个字,可以通俗的直接解释成:
“聪明的智者不多说话,而到处说长论短的人就不是聪明的智者。”
或者
“智者不轻易发表观点,随便发表观点的是不懂装懂的人”
就够了。话也不是不对。
但是,结合上下文,通俗的解释就有问题了。起码是没那么浅显。
先上原文:
《道德经》马王堆帛书甲本(56)第五十六章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㙂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上一章说的什么?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后面说的什么?
只要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能够做到,堵住私心的暗道和漏洞,关闭它的大门和小门。和着无名的“光”同去有名的“尘”,挫伤它的骄横和锐气,排除它的纷争和干扰,使社会上下处在相对平衡的和谐状态,这就叫“玄同”。所以说它“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 在“玄同”的世界里,没有亲疏、利害、贵贱的分别,所以为天下贵。
那么“知者弗言,言者弗知”解释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之类的是不是显得突兀了?
所以说这一篇讲的是“玄同”的状态,讲的是平衡和自然。因此这句话想说的应该是:
凡是反自然的知识都不宣讲,相反宣讲的都是不反自然的知识。
这样解释也和道德经全篇的思想相一致。
为什么我们不把“言”与“不言”直接理解成说话、表述观点之类的?
这是参考其他篇幅中的不言,以及《道德经》中无为和不言的推崇。
《道德经》马王堆帛书甲本(2)第二章...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和不言,无为是不做违背自然的行为,不言指反自然的知识都不宣讲。
《道德经》马王堆帛书甲本(43)第四十三章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不言”的身教,“无为”的好处,天底下其它东西少有能赶得上它的。
要怎么练习才能写出高质量的文章?
写作这活机器还干不了,人类在这个领域未来还有口饭吃。那就讲讲“我的写作方法”。
写作有两种,一种是有感而发,《毛诗序》说,“情动於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呈现了一组由内心真情实感推动的言行,有感而发的写作也是如此,只不过呈现的结果是文字的排列组合。
另一种是无病呻吟或者说好听点叫为应景接物而做。比如自己没动力写,但是考试要求写。就像明明不想和这个人说话,但打个照面总得寒暄几句。在生活中这种需要文字运用的场景可能比前一种要多得多,毕竟对芸芸众生来说,一生感动得不写不足以抒怀的机会能有几回?得多大事儿才能把自己感动到自觉写作的地步?那么为了帮助把这种应对外界压力而写的作品搞得漂亮点,古代的优秀诗文作品选就问世了。比如孔子编了三百多首诗歌(后世尊为《诗经》),功能之一就是给弟子们当教材,以便在外交、社交场合能引经据典,出口成章、应对得体。再比如唐代开科举,士人献上一篇优美诗文就能做官,《昭明文选》就是当时最佳参考引用范文选集,到宋代更被人称为“文选烂,秀才半”,相当于后世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当然最好的结果是,你应试的时候碰到一篇自己正好想写的主题,那真好比想写情诗时恰遇想献予的姑娘,成为佳作的可能性大幅提升。
一、 厚积而薄发
在和项目组成员沟通的时候,在这一点上取得一致:小时候老师教作文,或者让写周记、日记,或者要求经常写随笔、练笔,或者布置作业准备个摘抄本随时记录读到的好词佳句——总之大概意思就是要求你平时注意积累作文素材。这也体现了大多老师对作文的一致看法——写作是个厚积薄发的活儿,平时有一桶水、一缸水、一江水的储备,临阵应试才能倚马可待、从容端出一杯水的成品。
其实这种训练手段也不新鲜,古往今来墨客骚人创作大抵都注重平日的积累。司马迁写《史记》,“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这种“行千里路”式的现场素材搜集就不多说了;读万卷书,“罔罗天下放失旧闻” “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这些都是《史记》的打底工作。魏晋时期左思写《三都赋》,要“构思十年”,连厕所里都放着笔纸随时记录,才能搞出洛阳纸贵的大作。唐代“诗鬼”李贺每次出行都带两个锦囊,路上一有灵感一有所得就写下来投入囊中,晚上回家再行整理,到真正写的时候往往动作很快,所谓“苦吟”而能“疾书”者是也。清代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用了几十年,为什么书名叫“聊斋”?因为老人家给自己的书房取名“聊斋”——他搜集素材是靠路边摆茶摊,用烟茶换故事,这书就这么“聊”出来的。今天的作家也是这般,比如池莉花费十年写《大树小虫》,她搜集素材的方法就是骑着自行车在武汉的大街小巷窜来窜去,找陌生人聊天,几十年习惯成自然。
搜集素材只是基本功,要真正写得好还得付出超出常人的心血。所以大作家多因“坐家”而得肠胃病,长寿的也不多。传说西汉杨雄写完《甘泉赋》,梦见自己肠子出来了,第二天就挂了。再如曹植“精意著作,饮食损减,得反胃病也。”上述李贺的母亲,某天看到儿子的草稿写得多了,就要说这孩子这样搞创作太辛苦——“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李贺24岁就早夭了……更惨的就不罗列了,总之大作往往都是呕心沥血绞尽脑汁之作。相比之下,我比较推崇当代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活法——成为职业作家后,开始练跑步。每天凌晨4点起床,写作4小时,跑10公里。从1982年坚持至今。要努力创作,也要拼命保养。
有点扯远了。
搜集素材就是输入,素材的运用就是选择、联接、输出。打个比方:你有一个大橱,里面本来空空如也,一开始随便往里面扔衣服、袜子、裤子、围巾、领带等等(这就好比各种素材);衣物多了以后你得整理:挂外套的空间、放袜子的抽屉、挂领带的格挡等等(素材多了,分类才便于运用);如何使用?就是你每天出门时的着装搭配:按颜色搭配、按材质搭配、按用途(如商务、运动、会友)搭配等等(将素材按主题编排成文)。
当然,这样的写作只能算是一种堆砌素材。但只要堆砌得符合逻辑,也就能算基本成文了。
记得小时候的游戏吗?用20张纸条按4个要素时间、人物、地点、干什么分别填空。每个要素写5个答案,然后每个小朋友分别随机抽取一张纸条进行拼接,如果得出的结果是“世界末日那天”,“吉士哥”“在李小呆的课桌底下”“做早操”这样的句子,按照语法规则也算成文,但因为是反逻辑反现实的情形,小朋友们一定笑得乐不可支。但如果是“今天”“你的同桌”“在食堂里”“啃鸡腿”,那就可以算是顺理成章了。
这就是对素材初步的运用,如果要进一步提升,就得事先构思立意与谋篇布局。
二、 立意与布局
立意在于独特,第一个夸孩子脸蛋像红苹果的是天才,第二个这样夸的是庸才,第三个则是蠢才。如古人写秋天多表现萧瑟、悲观,今人则多表现收获、成熟;可以写秋天衰败的景色如“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也可以写秋天美妙的景色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能出于意外,又合于情理,出奇制胜。
宋代出题目考作画。比如“乱山藏古寺”。一般画家都先画群山,然后画山里露出几个寺庙塔顶或者小半个建筑。得第一名的画家在群山之中,画一幡竿,一个和尚担水而入。再如“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大多数画家用花卉来表现。得第一名的画则是在春天的柳树丛中有一座小亭子,绿杨隐映下,一位红唇美女凭栏而立,略有所思。
布局指叙述/议论顺序与详略分布。是顺叙、倒叙、插叙还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是一段描写一段议论,还是先列三个事例再加一段总结……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脉络既定,那么往里面填充的素材就要有详有略,就是聚焦和增减得当。美国剧作家罗伯特·麦基说“我们生命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但在影片中却很少看到人们工作的场景。其原因很简单:大多数工作都是乏味的……观看他们工作却是一件乏味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在那些职业类型——法庭、犯罪、医疗片中,我们仅仅聚焦于那些工作问题难以解决的时刻。”写作也是如此,大家共有的体验、一般的体验可以不用多说了,更多篇幅留给新鲜的、独特的但却能引发读者共情的内容。
三、 修改
除了战争时期的急就章,大多数传世文章都是一遍遍修改定型的。文章不厌百回改:长的如小说《红楼梦》,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短的如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最早是“到”字,后来又被改为“过”“入”“满”……王安石折腾了十多遍最后才选定“绿”字。就是当代作品钱钟书的《围城》,金庸的十四部武侠巨作也分别改过多版。最终版与初版面貌迥异。所以也有人认为文章是改出来的,这也是一种方法论。
作文无定法,有人把大部分精力花在前期搜集素材上,有的花在构思布局上,有的则花在修改上。但佳作往往都要经过上述这三个步骤。优秀的作者会在每一步反复比较推敲,在比较推敲中察同析异,通过察同析异来选择素材、联接素材、整合修改出自己的写作“套路”。从中磨炼出遣词造句的敏感性、叙述的逻辑性乃至自己的独特风格。
——————————
草稿(思路回放):
本文布局:
一、 开篇。
二、 主体分三个部分,采用顺叙结构。
三、 文末小结。
文中所搜集的素材:
一、名言佳句类:
1,《毛诗序》:“情动於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关键词(应用维度)】文学产生、诗歌发生、情感表达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原典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出处为清代蘅塘退士孙洙编辑的《唐诗三百首》序言。
【关键词】熟能生巧、写作积累、依样画葫芦、模仿、取法乎上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关键词】相思、秋天、怀人、荷叶、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滕王阁序》
【关键词】孤鹜、秋水
文似看山不喜平,若如井田方石,有何可观?惟壑谷幽深,峰峦起伏,乃令游者赏心悦目。或绝崖飞瀑,动魄惊心。山水既然,文章正尔。
——【清】袁枚《李觉出身传评语》
【关键词】写作之道、作文方法、山水
二、事例素材类:
孔子编《诗经》“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史记·孔子世家》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
——《论语·季氏篇》
文选烂 、秀才半。
——陆游《老学庵笔记》
司马迁写《史记》“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曰:‘于戏!余维先人尝掌斯事,显于唐虞,至于周,复典之,故司马氏世主天官。至于余乎,钦念哉!钦念哉!’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
——《史记·太史公自序》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司马迁《报任安书》
左思写《三都赋》“遂构思十年,门庭籓溷,皆著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自以所见不博,求为秘书郎。及赋成,时人未之重。思自以其作不谢班张,恐以人废言,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自是之后,盛重于时,文多不载。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晋书·左思传》
李贺写诗“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
——【唐】李商隐《李贺小传》
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
池莉写《大树小虫》
杨雄写《甘泉赋》“雄作《甘泉赋》首,始成,梦肠出,收而内之,明日遂卒。”
——《文选》卷七扬雄《甘泉赋》李善注引桓谭《新论》。
曹植写作“陈思王精意著作,饮食损减,得反胃病也。”
——《太平御览》卷三百七十六引《魏略》。
曹雪芹写《红楼梦》“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王安石写《泊船瓜洲》“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黄鲁直诗:‘归燕略无三月事,高蝉正用一枝鸣。’用字初曰抱,又改曰占、曰在、曰带、曰要,至用字始定。予闻于钱伸仲大夫如此。今豫章所刻本,乃作‘残蝉犹占一枝鸣’。向巨原云:‘元不伐家有鲁直所书东坡《念奴娇》,与今人歌不同者数处,如浪淘尽为浪声沉,周郎赤壁为孙吴赤壁,乱石穿空为崩云,惊涛拍岸为掠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为多情应是笑我生华发,人生如梦为如寄。’不知此本今何在也?”
——【宋】洪迈《容斋续笔》卷八。
钱钟书写《围城》
金庸写武侠小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