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普学历,职工办理退休为什么需要档案
大普学历,职工办理退休为什么需要档案?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很多人都不重视人事档案,也不清楚人事档案与退休待遇有哪些关联,在无形中可能错过或失去一部分退休待遇认定和审批的机会,直接导致自己养老金比身边的同事低很多。人事档案记载了一个人“三龄两历一身份”等各种材料,在办理退休时:基本养老金的计算与人事档案的记载密切相关。它是工龄认定的依据、历史证明的依据、身份证明的依据、是核准退休待遇证明的依据,甚至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也需要人事档案。现结合多年办理退休管理工作经验,为您解答。
第一部分 : 职工办理退休为什么需要档案
一、基本养老金与人事档案密切相关首先:咱们看一看基本养老金是如何计算的,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
(一)基本养老金的构成
基本公式:养老金=统筹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
法规依据:
1.《社会保险法》第十五条规定,基本养老金由统筹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
2.《关于改革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的通知》【辽劳社发(2006)81号】
建立个人账户前参加工作,2006年1月1日后退休的人员,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发给过渡性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的界定期限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执行,辽宁的文件仅作参考】
(二)统筹待遇计算
1.(统筹)养老金=基础(统筹)养老金的计算基数×全部缴费年限×1%。
2.基础养老金计算基数=【退休时上年市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退休时上年市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市指数和÷缴费年限)】÷2;
3.市指数是指本人每年缴费工资与当年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之比的和。
分析:基本养老金根据个人累计缴费年限、视同缴费年限、缴费工资、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核算核定。全部缴费年限=累计缴费年限+视同缴费年限。累计缴费年限是指实际缴费年限。
(三)账户待遇的计算
个人帐户养老金=个人帐户储存额÷个人帐户养老金计发月数
分析:个人帐户养老金计发月数执行全国统一规定数据。退休年龄越高,个人帐户养老金计发月数越少。
(四)过渡待遇
过渡性养老金=基础养老金的计算基数×[视同年限+折算年限]×1.4%
分析1:视同年限(视同缴费年限)是指当地启动个人社保缴费制度之前的,经由当地人社机关依法确认的连续工作年限(也称工龄确认)。
知识点:涉及视同缴费年限认定的特殊群体有哪些
(1)固定职工。在实行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制度之前,按国家规定计算为连续工龄的时间,都可以作为“视同缴费年限”,并且可以与实际“缴费年限”合并计发养老保险金。
(2)机关事业单位正式职工。当他们调入企业后,应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其原有的工作年限视同缴费年限;其中:机关单位正式职工(到企业前已被开除、除名和判刑,原机关工作时间不计算连续工龄的不在此列)。
(3)复员退伍军人、城镇下乡知识青年被招为合同制工人。当他们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以后,其军龄及下乡期间按国家规定计算为连续工龄的年限,可作为视同缴费年限。
分析2:折算年限系指特殊工作岗位工作年限的折算年限,最高不得超过五年。
1.上述年限是指实际工作年限。特殊工种折算年限计算方法为:有毒有害岗位2年折1年工龄,计算系数为0.5;井下、高温岗位4年折1年工龄,计算系数为0.25。
2.折算工龄。其折算后增加的视同缴费年限,最长不得超过5年。实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并建立个人帐户之后,职工从事特殊工种的工作年限在计发养老保险待遇时不应再折算工龄。
3.高温的温度要求。从事高温工作是指经常在摄氏38度和热辐射强度3卡以上场所工作。
知识点:
1.特殊工种的工作年限要求。按特殊工种退休条件办理退休的职工,从事高空和特别繁重体力劳动的必须在该工种岗位上工作累计满10年,从事井下和高温工作的必须在该工种岗位上工作累计满9年,从事其他有害身体健康工作的必须在该工种岗位上工作累计满8年。只有具备上述年限要求,方可办理特殊工种退休。
2.特殊工种退休有年龄条件要求。退休年龄为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
小结:影响基本养老金的主要因素有3点,以下3个因素与基本养老金成正比关系。
1. 个人帐户储存额。
2. 本人每年缴费工资与当年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之比(缴费基数比例)。
3. 缴费年限(含实际缴费年限、视同缴费年限和特殊工种岗位折算年限)。
分析:上述3种因素中:缴费年限(视同缴费年限和折算年限)的认定需要人事档案。
原则上,员工办理退休时,退休管理审批部门要对视同缴费年限和特殊工种岗位的折算年限的认定和审查,而审核的依据,主要就来源于人事档案的记载。
1.一般人事档案没有关于知青、复员军人、社保制度建立前的参加工作等相关记载,则无法认定视同缴费年限。
2.人事档案没有特殊工种的记载,也提供不出其他辅助档案证据,则也无法办理特殊工种退休。
二、人事档案是历史证明的重要依据(一)身份证与档案记载出生日期不一致,需要人事档案
我们在办理退休过程中,经常遇到类似现象。根据劳社部发【1999】8号文件规定:对职工出生时间的认定,实行居民身份证与职工档案相结合的办法。当本人身份证与档案记载的出生时间不一致时,以本人档案最先记载的出生时间为准。
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如何处理呢?
比如张三实际出生时间1960年7月,档案记载1965年7月,那么2020年7月是无法退休的。他可通过查询本人最早的人事档案记载,如果无法解决,还可通过查询父母、兄弟姐们人事档案的方式来解决。
(二)知青、复员军人等材料证明的依据
我们在办理退休过程中,也会涉及到知青、复员军人工龄认定的问题。由于此类人员属于特殊人群,档案材料形成年代久远,如果人事档案中没有记载,一般很难确定具体上山下乡和参军入伍的时间,此时间段的工龄也就无法认定。
三、人事档案是职工干部身份证明的依据女职工退休年龄为50岁,女干部退休年龄为55岁,一般情况下,女职工是不能按照55岁退休的。在界定女职工和女干部的身份时,退休管理审批部门要对人事档案进行审核,确定是否符合干部身份。
四、人事档案是亲属关系证明的依据退休人员死亡办理丧葬费、抚恤金、遗属费需要用到人事档案。通过查询人事档案,确定亲属身份。另外,在办理遗产继承和财产公证也需要查询人事档案,用来确认:母子关系、父子关系。
五、人事档案是核准其他退休待遇的依据(一)关于中、高级职称和劳模加发待遇的界定,需要用到人事档案。
比如:按照沈阳市政府1998年【第16号】令文件规定:对本规定实施前获得全国、省市劳动模范称号,退休时仍然保持荣誉的或具有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其从事专业技术和科技管理工作男满三十年、女满二十五年,除按本规定第十八条享受基本养老保险金外,另按下列标准增加过渡性养老金:全国劳动模范增加50元;省、市劳动模范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增加25元;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增加15元。
(二)退休人员领取独生子女费,需要用到人事档案。
比如:按照《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沈阳市独生子女父母退休补助费发放实施方案的通知》(沈政办发[2011]122号)文件要求:具有我市城镇户籍、已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居民,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1.在关停企业退休未领取独生子女父母退休补助费的;2.因破产、转制、撤销、分流等原因与企业脱离劳动关系后退休,未领取独生子女父母退休补助费的。符合上述条件人员,可领取独生子女费。独生子女费的发放标准一般为每人一次性发放2000元,或每人每月发放10元。
六、人事档案是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厅字[2019]19号)文件规定:2020年年底前,集中力量将尚未实行社会化管理的国有企业已退休人员移交街道和社区实行社会化管理。
比如:沈阳对于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移交工作中明确要求,应将退休人员的人事档案移交企业所在地的档案管理部门。如果没有人事档案,此项工作将无法正常开展。
第二部分 需要审查档案的什么内容?
一、审查人事档案中关于视同缴费年限和折算年限的证明材料。比如:知青上山下乡证明材料、参军入伍和复原退伍证明材料、特殊工种证明材料(保健津贴、职工工资审批表)、工龄确定表等能够证明缴费年限的所有材料。
二、审查关于本人档案最先记载的出生时间有关材料。比如:入团志愿书、毕业生登记表等。
三、审查职工身份和干部身份的证明有关材料。比如干部任免审批表、转正定级表等。
四、审查关于中、高级职称和劳模记载的有关材料。比如职称呈报表、奖励证书等。
五、审查遗属费、遗产继承等公正时需提供档案中有关家庭成员记载材料。比如:职工履历表等。
六、在做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移交中,需要审查退休人员的档案材料。审核材料齐全,方可完成档案移交。比如:工龄确定表、退休审批表等有关材料。
总结:1.随着时代发展,数字化档案必将是未来的大势所趋。但是人事档案的存在必然有它的合理性,而且纸质档案形成年代久远,很难篡改,即使篡改,无论从笔迹、纸张颜色等方面都可以判断真伪。而数字化档案修改起来很容易,如果通过数字化档案办理退休,会给退休审批部门造成很大困扰,难以辨别真伪。
2.人事档案与退休人员的各项待遇息息相关,在短时间内还无法用数字化档案所取代。因此,退休审批过程中仍然需要用到人事档案。相信随着科技进步,很多问题都会得到解决,也盼望这一天早日到来。
3.希望更多的退休人员能够树立档案意识,千万不要因为对于档案的无知,而遗漏掉应该属于你的退休待遇。
1.如果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千万别忘记收藏哦。感兴趣的小伙伴也可在评论区留言参与讨论,说出您的观点。
2.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问答,感谢您的阅读。我是人事通,您身边的人事小助手。
3.关注我的头条号“人事通”,更多精彩等你发现!
4.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大普是什么学历?
大普学历是指无需参加全日制正规高等教育的学习过程,而通过工作、培训或自学来获得的学历。它包括职业培训、企业内部培训、网上学习、自学课程等。大普学历不受正规教育机构监管,但它也能为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学习机会,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和应用新技术,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并可以帮助他们提升职业发展的机会。
学历中的大普是什么意思?
大普学历是我国特有的,专指,1970—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前入学的高等院校毕业生。
这样解释拟就应该知道和“大学本科”的区别了。
新中国那一年开始人口大普?
2020年11月1日零时,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将正式开启。目前不少社区的普查入户摸底工作已经开始。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统计人口的国家之一。由于历朝历代调查人口都是为了征税抽丁,因而不重视保存统计资料,直到1949年以后,新中国才开展了现代含义的科学的人口普查。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起,我国的人口普查确定为十年一次。
“三普”人口突破十亿,计划生育迫在眉睫
为查清人口状况,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于1953年、1964年和1982年进行过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三次人口普查的时间都确定为7月1日零时。前两次人口普查是在我国计算技术比较落后的条件下进行的,1953年的人口普查全国人口总数为58260万余人,100岁以上的有3384人,这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准确人口数字。1964年的人口普查增加了本人成份、文化程度和职业三项,全国人口为69122万人,其中大学文化程度287万人,高中文化程度912万人。1982年的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调查项目共19项,增加了常住人口的户口登记状况,在业人口的行业、职业和不在业人口状况,婚姻状况以及生育子女总数、存活子女总数和生育胎次等,并首次使用电子计算机处理大量数据。截止1982年6月30日24时,全国人口为100391万人,首次突破十亿。
随着新中国成立,人口的死亡率大幅下降,人口的生育率维持在高水平,1949年到1958年出现“第一次生育高峰”,人口净增加近1亿两千万。1962到1970年,9年净增人口1.57亿,1971到1980年,全国总人口由8.52亿增加到1980年的9.87亿,净增人口1.35亿,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迫在眉睫。
文化人多了,城里人多了;孩子少了,老人多了
1990年,我国进行了第四次人口普查。与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这次人口普查的登记项目增加了“常住地状况”和“迁来本地的原因”两项,旨在查清我国人口迁移的流向和原因。同时增加了死亡人口的民族、文化程度、死亡时的婚姻状况和死者生前从事的主要职业等。到1990年7月1日,全国总人口113051万人,9年净增人口1.27亿。
第四次人口普查中的数据显示,1982年至1990年我国人口的文化素质发生了明显变化,1990年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人从1982年的604万人上升为1576万人,其增长率为160%;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5.88%。
据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985年到1990年的5年间,中国人口迁移总量达3413万人,年均迁移率约为6.15‰,其迁移规模在不同地区之间极不平衡。在迁入人口中,迁入城市的有2088.4万,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于2000年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普查项目增加到49项,主要增加了反映就业和社会抚养状况的问题。今年55岁的李先生曾参与过“五普”,他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张光电普查表。“不同于前四次的手写上报,‘五普’是电子扫描,和现在中高考扫描试卷的原理差不多。报表在外形上不能有折痕、不能受潮,这样虽然增加了普查填写工作难度,但全面采用电子化设备开展登记,也为后续数据处理提供了方便。”
据黑龙江省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省总人口为3689万人(包括外来人口,不包括外出人口),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522万人相比,十年零四个月黑龙江共增加了167万人,增长4.75%。全省人口中,接受大学(指大专以上)教育的177万人,占4.8%;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512万人,占13.88%。
过去人们关心户口,如今害怕泄露隐私
南岗区大成街道的一位社区工作人员对本报记者说,随着人口流动性增加,人口普查难度越来越大,过去是串门普查,后来是敲门普查,现在经常要预约普查,甚至还敲不开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最关心的就是户口问题,我小时候见那些居委会大妈在院里支张桌,一下午十几栋楼的居民情况全都统计完了,但如今人们越来越关心隐私和安全了,今年上门,人家要先看我们的工作证,怕我们是假扮普查员套个人信息的。今年的表格里多了一项调查家里用车总价,前两天上门排查时有一个小伙子说话挺不中听:‘你们调查这个干啥?又问我手机号又问我开啥车,是不是要把我信息卖给中介啊?’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普查员耐心解释和说明。”
人口普查的内容和开展方式,也是社会变迁的缩影。家住哈西76岁的齐大娘对本报记者说:“过去人口普查都是给我们一个纸质表格填,那时候院里会写字的人都少,谁家有孩子上学,就找那孩子给全院的人填表。这次人口普查,我们社区都有电子表格了,现在的人们都忙得不着家,那你就填个电子表发到社区邮箱,这就算普查完了。可苦了我们这帮老头老太太,过去不会写字填不了纸表,现在不会鼓捣手机发不了电子表。”
历次人口普查,见证生活巨变
七次人口普查,见证生活巨变。齐大娘回忆,1953年“一普”时,她们一家挤在老道外十几平米的平房中,条件相当差。1964年“二普”,她刚结婚,从道外嫁到了香坊,婚房是电机厂分的50平米大平房,到了1983年还是老样子。1990年“四普”时,大儿子成家“自立门户”住进了简易楼,连人口普查都不用报他的名了。2000年“五普”,齐大娘老两口住的是50平米的“一室半”小产权,小儿子也在上海买了80平米的商品房,还是高层。2010年前后,齐大娘搬到了大儿子家,住在哈西200多平米的高层中,“六普”一家人又在一起了。如今,齐大娘却总惦记着搬回老道外:“哈西再好,不就是杨马架子么?”
房子大了,房里的家具家电也换代了,而最典型的变化莫过于电视。1982年“三普”时,家中有黑白电视的都少。1990年“四普”时,不少人家有了21寸彩电,不是东芝就是日立。2000年“五普”,客厅里最常见的是略显笨重的“大背投”,旁边还得配个DVD,条件好的人家还有一整套的音响功放。2010年“六普”时,家家装上了挂墙的液晶电视,轻薄又好看。大成街道的工作人员感慨:“最近几天上门调查,发现很多年轻人家中的客厅已经没有电视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整面书墙或者一个投影幕布。”
这些年,生活条件好了,高寿的老人多了,高学历的年轻人也多了。齐大娘回忆:“五六十年代(‘一普’‘二普’时),我们大院里没有一个70岁以上的老太太,也没有大学生。1990年第四次普查的时候,高中毕业就算是高学历,70多岁的老人大家都说是高寿了,现在,家家孩子不都得读研?留我们这些70多岁的老人看家护院,光我们小区80多岁的老人就有40多个,90多岁的老寿星也有好几个!下个月我们还要组团上三亚呢!”
人口普查标语上看时代烙印
回顾历次人口普查的标语口号,都是当年的时代烙印。1982年“三普”的标语为“人口普查是四化建设的需要。”1990年“四普”的标语则是“全社会动员起来,认真搞好第四次人口普查。”
进入新世纪,人们对物质和文化生活有了新追求。2000年的“五普”标语写道:“搞好人口普查,有利于安排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还有一则标语写道“中国是个大家庭,家中人口要查清。”这一查不要紧,全国多出一亿多人。
2010年“六普”时,正值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世博会,普查标语也与国际挂钩,比如“搞好人口普查,建设世界城市”“牵手国际宾朋,参与人口普查”……当时,“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方兴未艾,于是也有了“同心同德服务科学发展,齐心协力做好人口普查”和“人口普查始于一家一户,和谐社会源于一点一滴”等标语。
即将到来的“七普”标语口号花样翻新,比如“人口普查家家参与,美好未来人人共享”“人人都是国的宝,普查一个不能少”“摸清国家人口,惠及万家生活”“大国点名,没你不行”……
从1953年到2020年,中国经历了沧桑巨变。即将正式入户登记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也会以崭新的面貌诉说历史的变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